查看原文
其他

王安石为教训苏轼,出一个上联,结果成了千古绝对,至今无人能对

长风文史 长风文史
2024-09-14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

BEGINNING OF SPRING




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民间驱鬼压邪挂桃符的习俗,后逐渐演变成一种独立文学。

五代时后蜀的末代皇帝孟昶,将吉祥对子“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写下来庆祝春节,出现了第一幅春联,因此对联开始走进千家万户。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宋朝王安石的作品,说明这个时候春联已经很普及了。


而在读书人之间,对联不仅仅是一种民俗的存在,更是与诗词那般一种与人切磋、消遣娱乐的方式,更是寄托志向、表述事物的绝妙文体,所以当时的文人都喜欢吟诗作对。

宋朝大文豪苏轼就是如此,他不仅是诗词大家,更是对联专家,后世流传着不少关于他的对联故事。

有天苏轼前去寺庙找佛印禅师,进门就说“寺中秃驴何在?”来讥讽对方。佛印也不示弱回答“庙前东坡吃草”来反击。苏轼见讨不到好,便又说刚刚见了“狗啃河上(和尚)骨”的一幕。佛印也针锋相对说瞅见河中“水漂东坡诗(尸)”……

两人互不相让,留下了这让人哭笑不得的千古佳话。

苏轼还有凭借对子为国争光的故事。


当时北方的辽国派人出使宋朝,为了彰显文化上的强势,便出了在辽国无人能对的上联来刁难宋朝君臣,其中一个便是著名的“三光日月星。”

岂料苏轼轻松应对,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四诗风雅颂。”《诗经》按照类型分为风、雅、颂三种,而“大雅和小雅”可以合称为“雅”,所以叫四诗。

经过一番解释,辽国人顿时大呼厉害。


而苏轼为了更好的打击辽国,还说出另一个下联“四德元亨利。”

这是出自《易经》的典故,原文是“四德元亨利贞”六字,而为了避讳仁宗皇帝赵祯,所以改成了三字。

辽国使者见状更加折服于苏轼,承认南国文风鼎盛能够,收起了内心的轻视之心。

而就是这么一个聪明机敏、善于对对子的苏轼,却也有被难倒的时候。而这个难倒他之人就是当时另外一位文学家王安石。


王安石要比苏轼大十几岁,两人在文学上是互相尊重与佩服的,但是在政见上有不同意见。

王安石主张变法,是坚定不移的改革派,而苏轼更加偏向于保守派,因此二人在当官过程中逐渐产生矛盾,常常还针锋相对。

有次苏轼去拜访王安石时,正好对方不在家,他就在闲逛之时看到了王安石写的一句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轼一读直犯嘀咕,这王介甫是犯糊涂了胡言乱语吗?菊花能耐寒,本是在深秋时节才会盛开,怎么能被西风吹落满地呢?


他于是在后面题上“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两句来提醒对方的错误。

王安石回来后看到这两句并没有当场发表意见反驳,只是觉得苏轼还是年轻,还需要打磨,否则很容易遭难。

王安石和苏轼一直在交流文化、经济、朝政等问题。这两人虽多有矛盾,可作为前辈,王安石还是对苏轼青眼相加。到了苏轼离去的时候,他还送出很远。

离别时王安石说:苏子瞻,我这有一个比较难的上联你可路上琢磨解闷。

苏轼一想什么对子能够难到我,只管说来。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王安石说出的上联,便让苏轼犯了难。

七里山塘是苏州虎丘的真实地名,山塘的正中间有一个地名叫做“半塘”,也就是三里半的地方。

山塘的一半是半塘,七里的一半就是三里半这个数字,这就要求下联不仅要求地名对仗工整,还要运用数学知识,着实难对。

王安石哈哈大笑道:子瞻,来日方长,你可慢慢琢磨,不必着急应对。

可直到苏轼去世,对于王安石的这副上联,他也没有对出合适的下联。此联俨然已成千古绝对,时至今日无人能对。


值得一提的是苏轼后来发生了乌台诗案遭到贬谪到了黄州。

一年秋天一连刮了几天风,风定后苏轼来到花园赏菊时发现满地金黄。他看到菊花凋落一地,终于领悟到了王安石那两句诗的深意。原来王安石没写错,是自己孤陋寡闻了。

自此更加收敛自己的脾气,逐渐活成了苏东坡。

-END-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长风文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