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武则天有一项发明,我国至今仍在使用,而且多数国家也在用

长风文史 长风文史
2024-09-14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BEGINNING OF SPRING



中国自从始皇帝起,到末代皇帝宣统为止,大一统王朝和偏安一隅小王朝的皇帝都算上了,总共有六百余位。
这六百余位皇帝中,有且只有一位女皇帝,那就是武则天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武则天一介女流的身份,要成为九五至尊的皇帝,可想而知她要付出多大的努力。
无论武则天登基前还是后,反对的人都不少,更有甚者直接起兵讨伐,但都被她一一化解了。

化解的方式简单归纳成两个,一是以杀立威,二是当好皇帝。
杀简单粗暴,武则天即位前就为了扫除障碍,将李唐宗室以及一些当出头鸟反对她的大臣,一股脑直接砍了;
即位后为了巩固皇权,更是任用酷吏、制定严法,盯死大臣,只要稍微有不对的苗头就及时掐灭。
当好皇帝则是要向世人证明她可以胜任这个职位,所以女皇在位期间也出台了很多利国利民的政策,很大程度上做到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保证国家民生经济稳定。
当然要治理天下,得要有自己的人,武则天深知人才对于自己的重要性。

她为了选拔全国各地人才,尤其是小地主寒门子弟能够为自己所用,她对现有的科举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只为保证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纯洁性,选取那些真才实学之人为自己所用。
众所周知,科举制度是朝廷选官方式之一,它的创建和完善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科举发展过程中,武周时期的科举是一个重要的时期,因为武则天对于这种制度在进行了大规模的推广与改革。

其中武则天在科举上的一项发明影响非常深远,流传至今我国仍在使用,就是考试的“糊名制”,也叫“密卷制”。
隋至唐朝初期,朝廷上门阀势力一直很强,他们把持着朝廷绝大部分资源。
科举虽然存在,但当时的流程相当不规范,人为可操控性太强了,最后选出来的官员基本上是那些门阀势力的门生子弟,并不是凭真才实学脱颖而出的。

例如当时的试卷,考官可以直接看到考生姓名以及籍贯,于是有些家族势力强的富家子弟,直接用金钱或者交易走后门,帮助科举及第走上仕途;而有些真正的才学之士,最后因为没权没势最终被黜落。
“不求学问,唯求财贿”的现象当时很普遍,以至于有人说“选官冗冗,甚于羊群,饱学才高之士竟然百无一人”。
武周时期,有些正直的就直接给武则天写奏章,将科场贿赂纵横,赃污狼籍的弊事说了个明白,希望女皇能够严加制约。
武则天深知此事关乎国家稳定,于是极为重视,立即着手调查。据说有一年她在洛阳亲自策试科举贡生,发现很大滥竽充数的蠢才。
为了让科举制度真正起到选拔人才的作用,她经过一番思考,下了“自糊其名,暗考以定等第”的诏命,从此考试的糊名之法从历史上诞生了。
简单来说,就是在科举考试中,将考生的姓名、籍贯等信息用纸糊住,使考官无法得知考生的身份。

这样一来,考官们就只能根据考生的答卷来评定成绩,从而有效地防止了作弊行为,达到选拔人才的目的。
这种密封考试影响深之后千年,直到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仍采用了类似的制度,以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

虽然这只是武则天发明的一个小小的方法,但在当时可谓是一大创举。
因为它极大的改善了科举环境,大大减少了作弊的可能,很好的奠定了考试的公平性,使得众多苦苦求学、有真才实学的寒门子弟能够出头
所以武则天当政时期,有一千多名寒门学子通过科举制度走上了仕途。
其中不乏一些非常具有才能的人,在一定程度上制衡了反对她的人,使得武周一朝得以巩固发展。
当然科举上除了“糊名制”之外,武则天为了它的正常化、公平化还施行了很多措施。

例如开创了武举,后面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郭子仪就是武举出身。
她还开创了皇帝亲自成为主考官的殿试,有利于选择真正的人才……
虽然这些政策的目的更多是为了巩固皇权而施行的,但不扣否认对后世贡献是极大的,因此后人都对武则天当政时期的政绩大多还是持肯定态度的。

END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长风文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