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因发明一个字,被全国女性骂了好几年,如今这个字我们都在用

长风文史 长风文史
2024-09-13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长风


文字是知识和文化的载体,中华民族运用的文字——汉字,是如今世界上最古老、最科学、最灵动、最有魅力的语言符号。

汉字从远古时代而来,我们祖先仓颉充分运用了自己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从世间万物,山川河流、草木虫鱼中获得灵感,花了几十年创造出了形象生动、易于理解的一套完整文字体系,推动了华夏文化以及人类文明的进步。

历史悠悠,斯人已逝,几千年来汉字却从未断绝过,始终一脉相承,至今还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厚底气。

仓颉造字

时代在发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善于学习和总结的国人们,根据现实场景和运用情形,不断完善汉字的同时,也会发明新字。

只是任何一个新物件的诞生,要想获得其他人的接受,都是需要一个过程。发明新的汉字同样如此。

在文化史上,就有一人因发明一个字之初,遭到很多人反对,甚至他本人还被全国女性骂得“狗血喷头“。如今这个字却成为人人在用的常用字。

这个汉字就是“她”字,发明这个字而被骂的人叫“刘半农”。为何会如此,我们接着往下看。

刘半农,原名寿彭,后名复,初字半侬,后改半农,1891年出生在江苏省江阴县,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

刘半农出生时正是国家风雨飘摇之际,同样也是东西文化激烈碰撞的年代。他小时候虽然受到的是四书五经的启蒙教育,但在学习过程中也接触了新式教育和思想。

刘半农很有读书天赋,在学习的成绩始终是出类拔萃,16岁时以江阴县第一名的成绩被常州府中学堂录取。

后来清庭在辛亥起义的炮声下倒台,天下各地风起云涌,刘半农所在的中学堂也停办了,导致他还没毕业就被迫辍学,回家了的他到了母校翰墨林小学任教。

1912年,刘半农离家到上海滩闯荡,因为自身过硬的专业素质和知识储备,从事的皆是编辑、编译员这般文职类的工作,在业余时间自己也顺带写小说,翻译外国名著。

长时间和文化文字打交道,刘半农不仅才华得到发扬,精神也得到充实,为他日后的命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那个年代,虽然推翻了封建王朝,但封建思想却还是很严重,因此一些知识分子站出来以笔为武器,希望达到救国救民,解放民众思想的目的,这也就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

《新青年》是这场运动的思想领导中心,主要的阵地,刘半农写了一篇《我之文学改良观》的文章也在该杂志上发表。其深刻的见解引起了包括北大校长蔡元培在内的不少人共鸣。

后蔡元培破格聘刘半农为北大预科国文教授,同时还让他参与到了《新青年》编辑工作当中。

新文化运动之后,很多人针对汉字语言有了更新的认知和探索,例如汉字改革、白话文、文章分段、新式标点符号逐渐兴了起来。

刘半农基于以往翻译编辑工作,涉及到女性第三人称单数代词时不好翻译和表述的原因,便仿照“他”字,将‘女’字和‘也’字结合,创作出了“她”字。

在这之前虽然有“她”这个汉字,却是个生僻字,读作jiě,很少人见过。而所有第三人称,无论男女都是用“他”字,造成了理解和翻译上面的一定困扰。

当时很多翻译作品碰到“She”字时,有人用“伊”字代替,有人在‘他’字下写‘女’字,有人用“女它”字,有人用“那女的”,有人直接不翻用She……

刘半农提出用“她”字后,社会各界有人反对有人支持,一时间竟然为此字掀起争论高潮。

因为新文化浪潮的影响,男女平等、男女同校、妇女解放思想开始深入人心,反对者认为“她”字出现是刻意将男女区分开来,是对女性有偏见,这是开倒车,非常不可取

尤其是一些女性主义学家更是登报将刘半农痛骂,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多年。

在这样的压力下,刘半农以及和一些支持者如周作人、钱玄同、俞平伯、王统照等文人,坚持在自己的作品中广泛运用“她”字。

因为着实这个字比较方便好用,“她”字便渐渐得到了推广,成为了人们书写的习惯用字。

最终在1932年,“她”字被教育部正式纳入了常用字中,接着各种字典也将这字收录其中。

历史还是选择了刘半农,只是可惜两年后,他在北京病逝。

如今“她”已经成为我们交流书写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字了,我们应该要感谢为“她”而付出的心血和努力的刘半农先生。

PS:推荐一个优秀的历史类公众号,喜欢的朋友可以加个关注哦!

END

关注长风文史

☆ 图片源于网络 ,仅作学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长风文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