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历史上竟然有这么多位太宗皇帝?有一奇怪规律在多数太宗身上都应验

长风文史 长风文史
2024-09-13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BEGINNING OF SPRING



在古代封建王朝时期,皇帝作为天子,自然要处处彰显出与众不同。

当时的皇帝虽然有名字,但世人不仅要对其避讳,而且还不允许直呼或直写。

故而史书上都是用代称来称呼某位皇帝,后人对皇帝的称呼也是五花八门,有叫谥号的,有叫庙号的,有叫尊号,还有叫年号等。

为了方便大家捋清楚,这里可以教大家一个知识点。

由于唐以后谥号的加长,所以在一般的情况下,我们以唐朝为界限,唐以前的皇帝我们习惯性称呼是以“谥号+帝”的方式。

例如汉武帝刘彻,武帝就是其谥号,汉文帝刘恒,文帝就是其谥号。我们习惯称杨坚为隋文帝而不是隋高祖(庙号),称杨广为隋炀帝而不是隋世祖。

而唐朝到元代的皇帝,我们多习惯于直接称庙号,什么祖,某某宗,比如唐高祖李渊,宋仁宗赵祯;

而明代以后的皇帝,对其称谓多是用年号来代替。我们熟知的万历帝、康熙帝、乾隆帝,这些都是年号。

因为这个时候的皇帝一生只会用一个年号,所以年号就是皇帝最好的称呼。

年号是皇帝生前所取,而庙号和谥号,是皇帝死了之后,新皇帝和大臣们根据老皇帝生前的所作所为按照封建礼制而取。

这里简单说说庙号。

庙号由两个字组成,最早时前一个字只有四种,分别是:太、高、世、中。

创基立业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兴者曰“中”。而后面一个字则是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来取。

不难看出非有大功大德的皇帝,是不能拥有庙号。

所以汉朝以前皇帝有庙号者极少。西汉有四位,东汉有三位(有几位一度拥有过,却后来认为无功无德而取消了)。

可到了三国之后,庙号就泛滥了,用的字也多了,逐渐变的什么阿猫阿狗当了皇帝死了之后都能有一个庙号(“降及曹氏,祖名多滥”)。

今日我们就一起来说说中国历史上那些太宗皇帝,从中你还能发现一个比较奇怪的规律。

根据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太宗多为紧接太祖之后的第二任皇帝,算的上是百宗之首了。

历史上先后有二十二位皇帝获此庙号,分别是商太宗太甲、汉太宗刘恒、吴太宗孙休、晋太宗司马昱、成汉太宗李雄、后赵太宗石寇觅、前凉太宗张茂、西燕太宗慕容冲、前秦太宗苻登、北魏太宗拓跋嗣、刘宋太宗刘彧、南梁太宗萧纲、闽太宗王延钧、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光义、辽太宗耶律德光、大理太宗段思良、夏太宗李德明、金太宗完颜晟、元太宗孛儿只斤·窝阔台、明太宗朱棣、清太宗皇太极。

虽然有这么多太宗,但真正有含金量的也就那么几个,其中最显眼的当属唐太宗了和明太宗了,只不过朱棣后来被改为了成祖。

我们要是细细品读这些太宗们的历史,你不难发现这些人的上位之路,彷佛都带有点不一般的动静,百分之九十以上都不符合古代盛行的“嫡长子继承制”。

我们举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汉太宗刘恒当上皇帝,既非简单的父子相传,也非兄弟间的权位交替。在刘邦死后,其嫡子刘盈继承了皇位,可刘盈去世后吕雉操纵朝政,换了好几位皇帝。

直到吕雉离世,大臣们才选了刘恒当了汉朝的第五位皇帝。因其有功于社稷,才有了太宗这庙号。

晋太宗司马昱,他虽是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的儿子,可是皇位轮到他头上时,已经轮了七八轮了,就这还是权臣桓温推上去的傀儡。

唐太宗李世民,大家都知道,本来皇位也不是他的,但是他能干果断,将竞争者干掉之后成功上位。

宋太宗赵光义,前一任皇帝是他的哥哥赵匡胤,也有成年的侄子,可在哥哥去世的前一晚,在神秘的烛影斧声中当上皇帝。

明太宗朱棣,自己老爸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侄子,可侄子却要削他,所以他起兵靖难,成功将侄子赶下皇位,自己当上了皇帝。

除此之外,其他太宗上位之路也是五花八门,辽太宗耶律德光,击败兄长耶律倍继承皇位,吴太宗孙休是权臣所立,前凉太宗张茂靠手段得来的,元太宗窝阔台、清太宗皇太极贵族推选……

真正按照正常皇位继承制度的太宗很少,绝大数是遵循花式继位法。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前面说了太宗多为历代王朝的第二位皇帝,紧接着太祖而来。

这些人多数是跟随太祖打天下之人,所以这种人一般都比较有能力和个人魅力,并不想屈人之下,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另外则是王朝初立,各种制度以及意识并没有太稳定,自然变数会多,这也就造成了太宗们的花式即位规律。

END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记得点个关注和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长风文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