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霸气的一首诗,出自朱元璋,短短28字令人胆战心惊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长风
历代开国皇帝中,唯有明太祖朱元璋起点最为低微。
元朝末年,肉食者不体恤天下百姓,只管强取豪索。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活不下去的百姓为了挣一条活路,纷纷揭竿而起,让天下顿时乱成一锅粥了。
朱元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参加义军的。
朱元璋本是放牛娃,天灾人祸之下,他家人接连惨死,牛也没得放了。他为了一口饭吃,入庙出家做了和尚。当和尚没过几天安生日子,庙里断了香火,停了炊。
无奈之下寺院住持便把将朱元璋在内的和尚赶出庙门,让他们自谋生路。说好听点他成了游方和尚,说难听点其实就是乞丐。
朱元璋为了不饿肚子,只能抱着一个破碗到处乞讨,几年内他乞讨走遍了大江南北,领略了各地的风土人情,积累了社会经验,深知了底层民众的疾苦,对无良官府以及那些为富不仁权贵更加的痛恨。
在朱元璋25岁那年,收到同乡邀请他参加起事的信,便积极投身义军。
朱元璋在军中他凭借着自己的能力,见识、以及谋略,一步步成长,最终推翻元朝统治,完成了统一全国的伟业。
朱元璋建立明朝,当上了皇帝,却因为早些年贫困落魄的经历,内心一直很自卑,很敏感,这也让他养成了多疑的性格,激发了他内心极大的恐惧,还动不动就大杀特杀。
有时候下面的人仅仅是一个字不如他的意,他就取人家性命。
比如各种史书记载,朱元璋一朝有臣子仅仅用“则”、“生”、“秃”、“光”等字眼,就被朱元璋杀了。
因为“则”读音类似“贼”,“生”读音类似“僧”,“秃”和“光”很容易让朱元璋联想到他们是在嘲笑自己以前当和尚的日子。
不过,朱元璋虽然总是搞蚊字狱,但他却比较爱学习,爱文化。
他常常手不释卷地阅读经史,学习文化知识,并且经过积累,还时不时的动笔写诗文。在后世他也有36首诗流传,并且有些都还写的的不错。
比如他在应天登基的那日早朝写下的“三声唤出扶桑日,扫退残星与晓月”;回忆起逃荒日子的“夜间不敢长伸脚,恐踏山河社稷穿”;仿写黄巢的“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都充满了王者之气。
在他的所有诗中,最霸气,最有杀气当属《不惹庵示僧》这首诗,短短28字,读来令人胆战心惊。
究竟是一首怎么样的诗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根据《全明书》中记载,这首诗是朱元璋写于公元1363年。彼时,朱元璋与陈友谅这一对宿敌,在鄱阳湖水域进行了决战。
双方都想毕其功于一役,投入了手上绝大数兵力。战争持续了30多天,最终率军20万的朱元璋以少胜多,让陈友谅的60万大军几近覆没,连陈友谅也在战场上被乱箭射死。
大获全胜的朱元璋因放松紧绷的神经,在大军打扫战场时,带着几位亲兵简单换了衣服离开军营,去游玩散心。
朱元璋等人走到了山上看见一座寺庙前,便来了兴致,想要进去参拜、游览一番。庙中僧侣见朱元璋一行人带着武器,又个个杀气腾腾,以为是散兵游勇,欲做不轨之事,所以也不敢多加阻拦,放他们进寺。
庙里住持陪笑着跟在朱元璋身边,他认定眼前并非寻常之人,便旁敲侧击的询问起朱元璋。
朱元璋本就是想散散心,你个和尚好生没趣,要打听这么仔细干甚,于是要来笔墨,在庙墙上留下了这一霸气十足的诗后愤然离去。
《示僧》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xiāo)问姓名。
朱元璋的文化水平,也让这首诗犹如大白话般通俗易懂,但诗中却流露出来十足的皇帝的豪情与霸气,令人为之震撼。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杀一人为罪,杀万人为雄,杀百万人,即为雄中雄。
我朱元璋刚刚击败陈友谅六十五万大军,现在身上佩戴的宝剑尚泛着血腥之气,是名震天下之人。而你这老僧却有眼不识英雄,只知道喋喋不休的问我姓名。
这首诗前两句既是炫耀,也有吓唬庙里一众和尚之意。而后两句则在责怪那些老僧有眼无珠,只知道一个劲儿打听我的姓名,真是太烦了。
朱元璋随笔写下的这首诗,充满王者之气,也符合朱元璋草莽出身的性格。由于太过杀气腾腾,也被后人称之为“史上最霸气的诗”。
END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看完顺手点个关注,方便每天读诗词
看完顺手点个关注,方便每天读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