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唐诗中无比沉痛的一首诗,只有短短4句,很多人却是哭着读完

长风文史 长风文史
2024-09-14

每天诗词故事  记得关注长风


《孙子兵法》中有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意思是战争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它关系到一国军民的生死,一个国家的存亡,不能不慎重考察和研究。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只是信奉战争、喜欢无端地挑起战争,那再强大也会灭亡。

我们不想要战争,是因为一旦发生战争,生命则变的脆弱,生活就会变得更加残酷。

但我们也不要害怕战争,因为有些和平是靠战争打出来的。

朋友来了,我们有好酒;那豺狼来了,就必须得要挥起手中的刀枪,把那狼子野心之辈打疼、打怕、甚至打死,即使豁出性命也在所不惜。

中国漫长的历史上,有过无数次的战争,故而战争与和平也是古典诗歌中非常重要的题材之一,也流传着无数经典的诗篇。

每一首诗歌,都是诗人在创作时真实的内心感受体现。因而我们认真读诗时,其实就是在和那一时刻的诗人沟通。

这样即便相隔千年,诗歌里那丰富思想感情,才容易让我们哭,让我们笑,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共鸣。

这便是古典诗歌的魅力之一。

今天长风给大家分享的这首《陇西行》,便是唐诗中无比沉痛的一首战争诗,只有短短4句,却非常催泪,让很多人哭着读完。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这首《陇西行》的作者名叫陈陶,他在大神辈出的唐朝诗人中,并不是很知名,在后世也相对比较冷门,但他笔下的这首战争诗,却非常知名,流传千年震撼了一代又一代人。

《陇西行》原是乐府旧题,内容多写边塞战争。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这里一直是游牧民族和中原王朝争夺的地方。

陈陶的《陇西行》一共写了四首,这首诗是其二,主要是借汉代李陵率5000军队伐匈奴而全军覆没的史实,来反映出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普通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前二句以精炼概括的语言,描写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战争场面,即汉军誓死横扫匈奴奋不顾身,结果却是五千精锐之师战死在了胡地。

自北方游牧民族有了统一的政权之外,经常南下而牧马,让中原王朝头疼不已,发生了很多次战争,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

这里的“誓扫”、“不顾”等字眼,也表现出了将士们为了保卫国家而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

可战争是残酷的,带着必胜的决心,也会有失败的时候。

天汉二年(前99年),汉将李陵跟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征匈奴,率五千步兵与八万匈奴兵战于浚稽山,发生了激烈的战斗,终因寡不敌众,五千精锐汉军几近覆没。

陈陶提到这场战争,是想告诉我们仅仅一场战争,就有五千精锐部队丧命。

那么唐朝发生了这么多场战争,那死亡的人数更是不计其数了,这为后文的抒情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征人早已经变成了无定河边的枯骨,没有记得起他们的名字,只有他们的妻子还在家中思念着他,做梦都盼望他早日归来。

一边是战场前线的无人问津的“河边枯骨”,一边后方家中魂牵梦绕“春闺梦人”。

佳人越是期待越是思念,就越表现出现实战争的残酷,两两鲜明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

每次战争冲突中首当其冲受到伤害的便是军人,成千上万的军人们一旦上了战场,就好比把脑袋挂在裤腰带上,在刀尖上行走,在鬼门关前打晃,谁也不知道死亡和明天哪个先来。

但残酷的是,无论是胜利与否,每次阵亡的军人,大多数都成了一个冷冰冰的数字,成了战场上的无名的枯骨。

又有多少人会在乎这枯骨,曾经也是一条鲜活的生命,这生命的背后是也有一个家庭,是谁的儿子,父亲以及丈夫。

陈陶只是简单的写家中妻子在苦苦等待丈夫的一幕,就将战争所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描绘得淋漓尽致。

全诗有着震撼似的巨大悲剧力量,也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更是寄托了他对和平安定生活的渴望。

愿世间永远和平,再无战争。

END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点击下面链接 查看历史文章

世人皆知“百无一用是书生”,却不知上一句更心酸,都是泪

给李白脱靴的高力士,流放途中写下一首诗,感动后世千年

邻里发生纠纷,大臣用一首诗巧妙化解矛盾,更成就一处旅游景点

喜欢记得点个关注和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长风文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