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3年3月12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当年尼克松屈尊破冰的气魄哪去了?

外会君 diplomat_talk 2021-02-05


历史总是充满了反讽。

 

领导日不落帝国打赢二战的丘吉尔,战后被英国人用选票赶下了台。

 

希特勒上台后,勃兰特在国外坚持反法西斯斗争,战后当选总理却在波兰替纳粹下跪。

 

以极小的选票差距入主白宫的肯尼迪,成了美国人最想搬上总统山的大神。

 

在二战几乎不战而降的法国,如今是欧盟唯一的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主导了中美建交的卡特,是尼克松破冰以来唯一没在任期内访华的美国总统。

 

而我们今天要谈的尼克松,以反共起家并驰名全美,却成了劈开反华坚冰的操盘手。

 

想知道尼克松曾经是多大号的反共分子,都不用提他从33岁当选众议员后,如何不遗余力地支持杜鲁门对共产主义的遏制政策,如何紧随麦卡锡变身美国反共迫害运动的得力干将,如何指责肯尼迪和约翰逊的政策不力,极力主张升级越南战争,单看他在艾森豪威尔政府当副总统八年间访问过多少次台湾,就心中有数了。

 


直到1972年准备启程北京之行,尼克松还先给老蒋去信一封,向他保证:“我心中记着贵政府之利益。”

 

怀着背叛老蒋的愧疚感,他私底下忙不迭地跟基辛格确认:“我们没有出卖台湾。我们一点也没有。”慌得基辛格急急附和称是。

 

历史之魅惑正在于此。


铁杆反共如斯,尼克松终究还是拿出了战略家的气魄,主动跨过太平洋,向中国共产党伸出友谊之手,一举奠定了他的中美和解建筑师的历史地位。

 

到底是形势比人强啊。哪怕从头到尾不共戴天,精明的政治家也明白一个道理,消灭不了他就加入他。

 

 

尼克松当选总统之后曾对《时代周刊》记者说:

 

“如果说我在死以前有什么事情想做的话,那就是到中国去。如果我去不了,我要我的孩子们去。

 

尼克松上台当年3月,中苏两国在珍宝岛开战,8月中苏边界又发生新的流血冲突。

 

8月18日,苏联政府利用特殊渠道向美国试探,如果苏联袭击中国核设施,美国会有什么反应。

 

在尼克松的指示下,中情局长很快向记者透露了苏联的意图。

 

美国政府公开对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的处境和安全问题表示担心,这是破天荒头一遭,尤其是这种担心源自一个身为反共强硬派的领导人,更是值得玩味。

 

事实上,叩开中美和解之门,历史选择了尼克松,恰恰是因为他一直持有人所共知的坚定反共立场,以至于无论他在对华议题上做出什么样的反应,都不用害怕被指责为亲共或对华软弱。


少了舆论的捆绑,尼克松才有机会在战略转向的蓝图上无所顾忌地大展拳脚。

 

当仇视共产主义的美国总统下定决心向敌人示好,他便彻底到连破冰的握手场面都要亲自精心设计过。

 

1972年2月17日,搭载尼克松的“空军一号”从华盛顿开始向东飞,在夏威夷和关岛停留数天,21日先到上海稍作休整,再在当天上午11:30抵达北京。

 

北京时间上午11点半,是美国东部时间晚上10点半和西海岸时间下午7点半,这是美国当地电视节目播出的黄金时段。


尼克松选择在这个时间点落地北京,正是想让所有美国人都能在第一时间看到总统抵达北京机场的历史性一幕。

 

凌冬时节的北京,天气寒冷非常。飞机降落时尼克松透过舷窗看到周恩来穿着深蓝色的大衣,他也赶紧换上大衣,以示对等。

 


尼克松读过基辛格的访华报告,知道对1954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拒绝握手的无礼之举,周恩来一直耿耿于怀。


所以他决定,要利用这个历史性时刻纠正历史上的失礼行为,这个时刻不能有其他美国人在电视镜头中出现而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其他随行人员统统都要留在飞机上,直到两国领导人握手结束。

 

关于这个计划,在抵京之前尼克松的工作人员已经向随员们反复叮嘱过十几次,事到临头还是不放心,又派出一名粗壮的副官挡住“空军一号”的通道,等到尼克松和周恩来的历史性握手完满结束,基辛格等一行人才像变魔术似地现身飞机舷梯口。

 

于是,留在人们记忆深处的画面是,飞机降落,舱门打开,笑容满面的美国总统携夫人出现在门口,两人在寒风中手挽手踏上舷梯,然后尼克松抢先一步走了下来,一只脚刚落地,右手就笔直地伸向距离几米远的周恩来,周恩来小步上前,报之以微笑,等待着这只太平洋彼岸伸过来的手与自己紧紧相握。

 


机场的欢迎仪式是极其低调简朴的,基辛格由此解读出了别样的历史意味:

 

“这样极度的简朴反映了一个真理,只有最紧迫的必要性才使这两个国家走到一起来——它们的其他关系根本不配享有国事访问常有的那种喜人的欢迎仪式。”

 


这不正是,打不过,就咬着牙捏着鼻子求和解的真意?

 

直到出了机场,美国人都不知道老对手有没有为他们准备任何形式的群众欢迎场面。

 

美国总统车队从北京郊区驶入市中心,一路穿过空落落的街头,一行人还是抱着一线希望。他们以为中国人可能会把真正的欢迎仪式安排在天安门广场,那里的人山人海,足够让电视机前的美国观众兴奋雀跃了。

 

很快他们就发现,标志性的大广场同样空无一人。车队就这样快速又落寞地开进了坐落在钓鱼台湖畔的国宾馆。

 

无论如何被“怠慢”,也抹煞不了这是一个改变历史的时刻。

 

尼克松清醒地知道这一点,所以他释放出的,是早已武装到牙齿的友好气息。

 

他很早就准备了大量关于中国风俗习惯和中国领导人的资料,包括曾获伟人接见数次的美国记者斯诺的文章,经常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温习。

 

他藉此了解到,周恩来的一只手臂受过伤,穿脱衣服不太灵活。当中国总理前往钓鱼台拜会时,主动放下总统之尊来到楼厅门口迎候的尼克松,谦逊地走到周恩来身后,微笑着伸手为周恩来脱掉了呢子大衣。

 

动身访华前半年,尼克松夫妇就开始练习用中国筷子吃饭。到访当晚,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设宴款待,尼克松在席间轻松地使用筷子夹菜,相形之下,基辛格拿起筷子却显得拙手笨脚,很不习惯。

 


美国人的破冰之旅,连饮用水都是从飞机上搬下来的美国货,到访上海时也没有计划在落脚的锦江饭店用餐。

 

但尼克松在饭店主动点了鲜菇蚕豆、炒明虾球、沙律拌鸡三道菜,服务员每上一道菜,都能收获尼克松“very good”的盛赞,而且美国总统还把三道菜一扫光,让锦江饭店的工作人员高兴坏了。

 

尼克松访华的姿态简直是低到了尘埃里。

 

本来美方坚持,总统在中国境内出行必须坐自己的专机“空军一号”和美方自己运来的总统座车,这既是一贯做法,也是出于安全考虑。


但中方以国家主权原则拒绝了这个要求。

 

根据中国政府的安排,尼克松前往杭州参观访问,由总理专机做主机搭载尼克松夫妇和周总理行于前,由中美双方其他官员乘坐总统专机做副机殿后,两机之间由美方通讯人员携轻便通信设备保持联络。


路上出行则用中国国产的红旗防弹轿车作为尼克松来访的元首座车。

 

当时,中国还没有喷气式大型客机,周总理的专机只是苏制伊尔—18型螺旋桨飞机,这样的安排让美方安保人员惊恐万分,坚决不肯答应。


最后尼克松亲自拍板,愉快地接受了这样的安排。


这是美国总统出国访问唯一一次乘坐受访国的专机,而此专机来自未建交国家。

 

 

在尼克松启程前,尽管先遣组的多次谈判已敲定了很多安排和细节,但他仍然不知道会不会获得伟人接见,这让顶着国内强大的反华势力前往北京破冰的尼克松压力山大。

 

直到抵京当天,尼克松才被告知毛要见他,而且是在他到达机场后3小时之内。


这是极其罕见的礼遇。


美国客人自然相当兴奋,甚至连在下榻处马上要洗的热水澡都省了。

 

接见地定在主席的住处中南海游泳池的书房。

 

此等重地,外宾的警卫人员是不能进入的,尼克松的警卫被安排去怀仁堂休息。


于是乎,待在怀仁堂的警卫既无法与仍在钓鱼台的美方警卫主管联系上,关于总统的去向和现状,又一时间成了未知。


美国总统警卫主管得知此事后吓得直跳脚,又郁闷难当,只好向中方诉苦,他们不能把总统弄丢了。

 

这场原定15分钟,却延续了将近一个小时的历史性谈话,并没有触及敏感问题。

 


两人谈到了几个共同的熟人,台湾的蒋介石、中美之间的“传话人”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等等。当尼克松想把话题引向涉及中美关系的实质性内容时,毛摆了摆手,谈起了哲学和诗歌。

 

但谈话中,尼克松的谦卑和坦率仍然随处可见。

 

毛说美国总统竞选时投了他一票,他的回应是:

 

“主席投我一票,是投给了两个坏人里面好一点的一个。”

 

在谈话快结束时说,尼克松这样说:

 

主席先生,我们知道你和总理冒了很大风险邀请我们到这里来。这对我们也是一个很困难的决定。但是,我读了主席的一些讲话,知道主席是一个一旦机会来临就能看到的人,也知道你一定要‘只争朝夕’。就个人而论,我还想说——这也是对你,总理先生你说的——你们并不了解我,因此你们就不信任我。你们将会发现,我从来不说我不能做到的事情。我总是做的比说的多。在此基础上,我希望同主席,当然还有总理,做坦率的谈话。

 

只争朝夕,真是尼克松从对手身上学到的思想精髓。

 

访华一周,尼克松对游览中国的名胜古迹一直提不起什么兴趣,担心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希望“只争朝夕”,不过他还是满怀兴致地参观了长城。

 

当时记者问尼克松有什么感受,尼克松想了想说:“长城是一堵伟大的墙(The Great Wall is great wall),是由伟大的人民建造的。”

 


在第一次国宴上,为了回应周恩来热情洋溢的欢迎词,尼克松的答词用了基辛格起草的讲稿,但他根据自己的风格进行了改写,重点是,又加上了毛的语录:

 

我们将给我们的孩子们留下什么遗产呢?他们的命运是为那些使旧世界受苦受难的仇恨而死亡呢,还是由于我们有缔造一个新世界的远见而活下去呢?

 

我们没有理由成为敌人。我们哪一方都不企图取得对方的领土;我们哪一方都不企图支配对方;我们哪一方都不企图伸出手去统治世界。

 

毛主席写过:“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现在就是只争朝夕的时候了,是我们两国人民攀登那种可以缔造一个新的、更美好的世界的伟大境界的高峰的时候了。

 

总统一席话,传递了多么鼓舞人心的正能量,在座的听众激动得把手掌都拍红了。


而这番说辞,简直无法想象是从一位扛了三十多年反共大旗的美国总统口中说出来的。

 

身临其境的基辛格心旌荡漾地感叹道:

 

“当中国总理头一次到每一宴席去绕圈子,向美国官方代表团的人员逐一敬酒,同时二十年前同我们打过仗的军队的乐队奏起《美丽的阿美利加》时,我是深为感动的。不管怎样,理查德·尼克松在乔治·华盛顿生日的那天,居然可以引用毛泽东的话来支持美国的外交政策,显然在外交上已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

 

巨变确实出乎意料又理所当然地发生了,以至于在谈得异常艰难的联合公报最终成形之后举行的盛大酒会上,尼克松发表了此行唯一一次即席祝酒辞,居然兴奋到似乎要同尚未建交的敌对国缔结防御性的军事同盟:

 

这座伟大的城市,在过去,曾多次遭到外国的侵略和外国的占领。我们美国人民,同中国人民一起,忠于这样一项原则:决不允许这个城市,或者中国的任何部分,或者这个世界上的任何独立国家,再度遭受外国的控制,外国的占领。

 

总理先生,我们两国人民今晚把世界的前途掌握在我们的手中。

 


同样在席间把茅台喝上了头的基辛格,事后回想起来,禁不住幽默地揶揄了一笔:

 

“幸好当时记者们也喝得有些糊里糊涂,而且他们也不想再发表任何超过《上海公报》的重要新闻了。”

 

 

无论如何,这不是头脑发热,也不是逢场作戏,美国是的的确确想要跟中国搞好关系了。

 

尼克松在北京的对华友好姿态,一直延续到回了华盛顿。

 

当时中美已经商定在双方首都互设联络处这样一个不是大使馆,却胜似大使馆的机构。

 

中国驻美国联络处首任主任是黄镇将军。黄镇到达华盛顿的次日上午,就获邀访问了白宫。嗅觉灵敏的《华盛顿邮报》这样评论道:

 

“中国大使抵达后不到二十四小时,就已经坐在总统椭圆形办公室的金黄色装潢的扶椅上了;他同尼克松总统的会见,安排得这样迅速是非同寻常的,与美国有正式外交关系国家的大使,有时候还得等上一两个月才能见到总统……”

 

这样的礼遇,岂止让台湾驻华盛顿的正牌“大使”又气又恨,就连英法苏等大国的使节也羡慕不已。

 

黄镇抵美当天,就把一份打算拜会的名单递给了国务卿基辛格。

 

基辛格礼貌地接过名单,却不看一眼,直接告诉这位来自中国的重要客人,“在美国,你可以会晤你愿意会见的任何人,可以访问除核武器试验场以外美国的所有地方”。

 

黄镇来到华盛顿不久,就碰上美国国庆节。鉴于两国关系尚未正常化,台湾还设有驻美“大使馆”,美国务院没有邀请黄镇参加正式庆典,而以一个能看到庆典烟火的屋顶花园宴会代之。

 

但是,国庆日一过,尼克松马上专程邀请黄镇夫妇乘坐“空军一号”去加州海边被称为“西部白宫”的总统别墅做客。


从来没有哪个国家的驻美大使有幸获此礼遇,据说只有重要国家的元首来访才有机会享受。

 

不仅如此,到了西部白宫的草坪上,尼克松还主动变身车夫,亲自驾驶高尔夫球车把黄镇夫妇接到官邸。

 

当其时,尼克松已深陷“水门事件”而疲惫焦虑不堪。在如此艰困的处境下,他还不忘处处展露对中国的热情友好,可见对于改善中美两国关系,他怀着多么强烈的渴盼。

 

历史从不会只拿一个脚本起舞。

 

眼看着美国掌舵人穿透全球风云玩了个大转弯,中美两艘大船越开越近,尼克松却在国内的风浪中翻了船。


中美还没建交,叩门人已黯然下台。

 

当年以反共起家的尼克松怎么也不会想到,在他众叛亲离之际,为他延续政治生命的,正是大洋彼岸的共产党国家。

 

尼克松因丑闻被迫辞职失势后,中国几代领导人一再邀请他访华,依然以总统礼遇款待他,让他成为两国关系特使往返于中美之间,并以此继续活跃在美国政坛上。

 

1972年尼克松首度访华抵达杭州时,曾带来几株家乡加利福尼亚州的杉树苗作为国礼,那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高大的树种。当时尼克松并没有把握这些珍贵的红杉能在中国的土壤里存活。

 

1982年尼克松再访杭州,特意去参观了植物园。在那里,他看到自己带来的其中一株红杉树,已由原来的2.4米长到了7.75米,它的第二代也在茁壮成长。

 


那时,数千株红杉苗木已经培育出来,在全国18个省市也都引种成功了。

 

尼克松高兴得不得了,激动地告诉中国朋友,红杉树可活2000年,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要像红杉树一样永存……

 

然而,身为富有战略眼光的政坛枭雄,尼克松当年可曾预料到,中美关系在他屈尊破冰再扬帆起航不满50年,就已在继任者手中疯狂后退;他殚精竭虑,使尽浑身解数搭建起的跨越太平洋之桥,被后人一再竭力拦腰斩断;为了美国的长远利益,他咬着牙捏着鼻子将意识形态抛到身后,如今的执政者却如获至宝般地捡起来开起历史倒车。

 


1979年邓小平访美第一天,NBC(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记者曾对中美关系写下这样一段话:

 

中国和美国,历史上的关系起起伏伏,时好时坏。我们曾经试图用基督教感化他们,我们的贸易商想掠夺他们,而他们曾经用苦力帮助美国修建铁路。

 

在和日本打仗时,他们是我们的朋友。后来他们成为共产主义国家后,又变成了我们的敌人,双方还卷入了朝鲜战争。我们反共产主义的强硬派之一尼克松首次开启了破冰之旅,而当卡特总统跟中国正式建交的时候,保守派群情激昂……

 

50年弹指一挥间。


时至今日,中美交好的岁月,早已比两国敌对冰封的时间还要长。这两个曾经相爱相杀的大国,现在又重新站到了历史节点上。

 

两国关系向何处去?

 

人类向何处去?

 

地球和生命向何处去?

 


我们不妨重温尼克松当年在祝酒辞中所说:

 

过去的一些时期我们曾是敌人。今天我们有重大分歧。使我们走到一起的,是我们有超过这些分歧的共同利益。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美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如果我们两国人民互相为敌,那么我们共同居住的这个世界的前途就的确很黯淡。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找到进行合作的共同点,那么实现世界和平的机会就将无可估量地大大增加。   

 


参考文献

1 [美]基辛格.白宫岁月:基辛格回忆录.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

2 陈敦德.中美建交:邓小平与卡特握手纪实.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

3 何子鹏.利益的纠结:美国涉台政策解读.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4 [美]陶涵.蒋介石与现代中国.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5 孔东梅.改变世界的日子:与王海容谈毛泽东外交往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6 李富明,马建臣,赵朝编.美国总统全传:理查德·尼克松.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7 陈长伟,王民.冷战时期美国对华旅行限制政策研究:以约翰逊政府为中心的探讨.中共党史研究,2007.

8 武健华.尼克松总统访华安保揭秘.世纪,2013.

9 王旭馗,王璇.“红墙”摄影师讲述周恩来尼克松握手照故事.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

10 马平.面对特朗普,不妨重温下毛泽东与尼克松的对话.观察者网,2016.

11 周正平,张乐.重走尼克松访华之路.国际先驱导报,2007.

12 中国式外交的温情.政事堂2019(公众号).

13 改变中国的九天.军武次位面(公众号).

14 一直“反共”,且与蒋氏夫妇是好朋友的尼克松,为何开启中国之行.小春说历史(百家号).

15 尼克松访华揭密:尼克松为周总理脱衣.南方网.



外会君原创精选


热文  梦中故乡 | 大爱小恨 | 国关人性 | 伊战武大 | 放开山大 | 青春野兽
暖文  世界不哭 | 一声不吭 | 农民起义 | 原创牛逼 | 抱团取暖 | 反对初恋 | 没祝福的青春 | 你是传奇 | 三十且不立 | 金子未来 | 上帝礼物 | 人生如酒 | 开学一课
硬文  总统决策 | 硬核伊以 | 哑忍神功 | 脑内伤 | 名校情结 钻石钻心 | 起跑线输赢 | 挡一招再死 台面话调戏 | 政治不正确
幽默  丘氏幽默 | 黑色幽默 | 老川幽默 | 跑路总统 | 禁言幽默 | 要命乱世 | 裸奔三哥 | 致敬警察
科普  解剖天才 | 史上最怪 | 天才费曼 | 日本诺奖教父
鸟语  “语”为悦己者容 | 万金油单词 | 爱有多深
删帖悼文  君生我未生 | 这个世界会好吗 | 拿捏之间

本号读者请扫码防失联

验证留言“已关注外交座谈会”

加好友后请截图确认

未关注本号恕不接待


如需转载请向本号获取授权。
图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点赞,在看,我的创作更有动力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