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格雷厄姆曾经应《政治经济学杂志》之邀为威廉姆斯的《投资价值理论》一书做专家评审。他怀疑预测的可行性,因为不仅要预测未来的利率,未来的利润增长,还要预测增长结束时股票的终值,这样的话,在预测不可避免的随机性和精妙的数学模型之间的差距会不会太大了?尽管如此,他还是盛赞作者令人耳目一新和冷静明智的方法,并说如果投资者因为被数学公式说服而采取理智的态度对待市场价格,那么即使这一点也是值得的。格雷厄姆在《证券分析》第一版(1934)的序言中曾经说过:一些至关重要的话题在本书中所占篇幅较少,比如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的决定因素就只有很少的内容,因为关于这个话题有确定性价值的内容太少了。到了1940年格雷厄姆对第一版做修订的时候,他在第27章《普通股投资理论》中提到了威廉姆斯的模型,说“在假设知道未来利润、股息政策和贴现率这些重要数据的情况下,这一原则为计算普通股的价值提供了一系列精巧的数学公式”,在第37章《过往利润记录的重要性》中,他也承认:在分析美国钢铁公司1933年盈利能力的时候,威廉姆斯的方法和他的方法结论相同。虽然如此,他也只是在这两章的脚注中提到股利折现模型,而并没有把相关的内容加入正文中,原因显然是因为他觉得股利折现模型还不够有“确定性价值”。尽管格雷厄姆对威廉姆斯的估值方法不以为然,这种方法还是逐渐流行起来。1974年,格雷厄姆在《对金融分析师有这重要意义的十年》一文中仍然认为:估值时的利润应该是当期的正常利润,而把未来的前景因素都放进那个乘数里面,这样就可以不用预计未来的利润值了。虽然,他也承认:当时给成长股估值的各种数学方法其实是他的方法和威廉姆斯的方法的折中。他在这篇文章中最终给出的成长股估值公式,其实就是对股利折现模型的近似价值 = 利润 X (37.5 + 8.8倍的7-10年预期年增长率)÷ AAA级债券的利率格雷厄姆到死都不喜欢现金流折现模型,主要的原因是这个模型涉及太多对于企业未来的估计,这种估计是他绝对希望避免的。
第三节、光芒万丈的沃伦·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巴菲特的估值逻辑分成两个阶段,前期当他运作合伙企业时,以格雷厄姆的估值逻辑为主,这可以从他投资前期的两个案例看出来。邓普斯特风车公司:巴菲特从1956年开始买入,一直到1961年上半年买入到30%的股份发出收购要约,最高买入市值为182万美元,而1961年公司的净营运资产为322万美元,完美符合格雷厄姆的低于净营运资产三分之二的买入原则。喜诗糖果:1972年巴菲特买入时的税后利润是210万美元,有形资产净值是800万美元,显然不符合净营运资产三分之二的买入原则。可是按照《聪明的投资者》第一版中的买入方法,喜诗糖果的利润乘数在12-20之间,那么估值在2520-4200万美元之间,再加上三分之一的折扣,买入价在1680-2800万美元之间。如果按照格雷厄姆的成长股估值公式:价值 = 当期(正常)利润 X (8.5 + 2倍的7-10年预期年增长率)虽然我们没有1972年以前喜诗糖果的财务数据,可是1972-1976年税后利润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6%,以此倒推回去,1972年预计的增长率也不会低,即使以最保守的估计,预期年增长率取2%-5%之间,那么估值范围是2625-3885万美元之间,再加上三分之一的折扣,买入价为1750-2590万美元之间。可见不管那种方法,喜诗糖果的买入价都在1700-2800万美元之间,巴菲特出价2500元美元,已经接近这个价格区间的上限,而巴菲特拒绝的3000万美元的报价,也确实是在这个估值范围之外,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何巴菲特一定要坚持2500万美元的报价。而喜诗糖果在1921-2010年的实际年增长率在10%左右,按照这个增长率,1972年的估值为5985万美元,打折后的买入价为3990万美元,也就是说,喜诗糖果当年的买入价在4000万美元以内都是划算的,而巴菲特如果因为3000万美元就放弃了的话,实在是错过了一笔好生意。按照格雷厄姆的估值方法,却差点错过一笔绝好的生意,导致巴菲特再次开始反思恩师的估值模型,结果就是在1983年的年报里,巴菲特彻底倒向了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他把企业的内在价值定义为未来自由现金流的折现。内在价值的概念,巴菲特明显是继承自格雷厄姆,然而,在内在价值的计算上,巴菲特却用了威廉姆斯的现金流折现模型,用这种模型计算内在价值,需要预测未来利润,明显与格雷厄姆的观念不符,而是威廉姆斯的方法。这样看起来,巴菲特是用格雷厄姆的旧瓶,装了威廉姆斯的新酒,这才是真正的集大成者。由于巴菲特的巨大影响力,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非常流行,导致出现了一种倾向,很多人认为把未来的利润和预期的利率放进公式里,就可以精确的计算出公司的价值了,全然不顾由于利润和预期利率两个数的微小变化会导致结果的巨大偏差,这就是芒格说过的,宁要模糊的正确,不要精确的错误。 第四节、融会贯通的唐朝老唐的估值大法挺简单的,就是分成两步走,第一步:确定企业符合估值的三大前提:利润为真;利润可持续;维持当前盈利能力不需要大量资本投入。第二步:符合三大前提的企业,三年后的合理估值 = 第三年预计自由现金流 X (1÷无风险收益率),高杠杆企业打七折,合理估值的0.5倍买入,1.5倍卖出,结束!其中自由现金流可用三年后预计的净利润来模拟。老唐估值法的第一步是用巴菲特的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来确定企业是否有足够的确定性,从而能够给出大致的估值。其思考方式如下:1.该企业产生自由现金流吗?企业能够产生自由现金流说明利润为真,而且维持当前盈利能力不需要大量资本投入2.未来会持续产生吗?企业能够持续产生自由现金流说明利润可持续,而且以后维持盈利能力也不需要大量资本投入3.自由现金流数额能大致估计范围吗?你能够估算出自由现金流的大致范围,说明该企业在你的能力圈内,可以开始估值了。老唐估值法的第二步是用如下的估值模型来做大致的估算考虑到未来的不确定性,企业价值取三年后的合理估值,符合估值前提的企业可以用三年后预计的净利润来模拟自由现金流,市盈率取无风险收益率作为衡量标准,原因是如果市盈率比无风险收益率还高,说明股价的当前收益率比无风险收益率还低,明显不划算。这样老唐的估值公式就变成了:三年后的合理估值 = 第三年预计净利润 X (1÷无风险收益率)考虑到第三年预计净利润其实就等于当期利润 X 预期年增长率,所以这个估值公式就变成了:三年后的合理估值 = 当期利润 X 预期年增长率 X (1÷无风险收益率)这就和格雷厄姆的估值公式一样了:价值 = 当期(平均)利润 X 预期年增长率 X(1÷无风险利率)可见,老唐估值法实际仍然是以格雷厄姆的估值模型为基础的。这样看起来好像是又回归了格雷厄姆,但是注意,这个估值方式应用的前提是用巴菲特(源自威廉姆斯)的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对企业进行定性的评估,确定符合三大前提的情况下,才能使用的。如果说,巴菲特的估值方法对于格雷厄姆和威廉姆斯的集成,是用格雷厄姆的瓶子装威廉姆斯的酒,是看起来的格雷厄姆,而实际上是威廉姆斯,有点挂羊头卖狗肉的嫌疑的话,那么老唐的估值法则是真正的把两者以两步走的方式集成到了一起,提供了一种简明可靠、计算方便的估值模型。不管什么样的投资方法、方式或者模型,最后一步都是估值,这样才能确定当前市场价格是高估还是低估,才能据此做出投资决策。然而,估值却远远不是投资中最重要的一环,对企业的深入理解永远是投资中花费时间最多,也是最有价值的功课。巴菲特曾经说过,对同一家企业,他和芒格的估值可能相差10%,但是这完全不影响他们做出同样的投资决策。在对企业深入理解的基础上,选择最简单明了、计算方便的估值模型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