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日照人的“硬核”年货
春节,有了准备年货的热闹,记忆才不会褪色。
或许是小时候一件除夕才舍得穿的新衣服,是口袋里花花绿绿的糖;或许是火红的春联和五颜六色的花炮;或许是家里新添置的电视机……
年货浓缩着鲜明的时代味道,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那些年日照人的硬核年货……
年货是春节的“重头戏”,上世纪60年代,年货是一桌难得能吃上的好饭菜;年货是一年中难得能穿上的新衣服。那时,年货还是凭票购买。
今年58岁的张女士,在她的记忆里,小时候过年,家里大人们都会找出一年中攒下来的粮票、油票、面票、布票……一张张捋好,去店铺里购买年货,这算得上是一年中普通家庭的最大开销。
那时候的人们对“年”的诉求简单很多,猪肉,算是过年中年货里的“奢侈品”。那时,还是按人口分配到户,村里生产大队每家每户根据几口人分配猪肉,张女士记忆中的猪肉,香、鲜、嫩,肉质醇厚。而其他食物,如,再普通不过的一顿饺子,需要的面粉、油之类的物品,都需要拿着粮票、油票、面票等票据购买。
穿新衣,是每个孩子过年最期待的事,表达着孩童欢天喜地迎新年的一种仪式感。
张女士说:“我们那个年代,物资匮乏,一年中,也就只有过年,才可以有新衣服穿。但衣服的种类很简单,需要拿着布票去割一块布,而布料颜色单一,纯白色,后期需要自己拿着布料,去染坊里让师傅染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我们小时候,还没有成品衣服,都是大人在家自己给孩子做衣服,虽然染过的布料掉色严重,但依然挡不住穿新衣的激动,满足感油然而生。”
说起年货,郭月仍旧念念不忘大集上那个好吃的年糕。有红枣的甜,红豆的糯,还有糯米的香……闭上眼睛,那种软糯香甜似乎就在唇齿之间,竟有山珍海味无法媲美的香甜滋味。
上世纪70年代,郭月出生在莒县一个偏远的山村。郭月说,那时候没有超市,没有商场,家里极少有水果,更没有什么零食,冬天吃的最多的就是萝卜白菜和地瓜粥,每天都一样,小孩子嘴刁,偶尔想吃点好吃的就是在过年的时候才有,而年集上,有孩子们所有想要的好东西。
那时候赶年集是很有仪式感的活动,孩子们跟着父母,步行半个小时,要走五六里土路,到镇上赶年集。大集逢“四”和“九”,所以,每年的腊月二十四都是最隆重和最拥挤的,妈妈要从大集上置办锅碗瓢盆、对联年画,还有瓜子糖果等年货,而孩子们最盼望的就是一身新衣,还有一块好吃的年糕。
一年里也就只有这个时候,吃腻了萝卜白菜的孩子可以撒个娇,大着胆子跟妈妈赖一块年糕。“平时,哪有钱吃,好不容易买个块儿八毛的年糕,妈妈不舍得吃,总是让我趁热吃完,那东西特别压秤,也就三两口就吃完了。”郭月说,“到现在回娘家遇到大集,妈妈还会问一句,要不要吃块年糕?可哪里还好意思麻烦妈妈。”
去年腊月二十四,郭月一家一起回娘家,一家人先去大集上转了一圈。第一次赶大集的女儿看什么都好奇,不停地问这问那,他们不仅给家里置办了年货,还给女儿买了玩具,郭月也吃了心心念念的年糕。
“老公很不理解,尘土飞扬的,在大集上吃年糕,还吃得津津有味,可女儿尝过之后,却惦记了整整一年,前几天还说,去姥姥家赶大集吧,我还想吃大集上的年糕。”郭月笑笑说,“挑食的女儿,吃遍了各种美食,竟也惦记大集上这口年糕。”
到“太阳城”买新衣服
花300元就能过个好年
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物质开始丰富起来,鱼和肉都可以比较方便地购买了,单位也会分一些肉、瓜子、水果之类的。
每年过年的时候,父母都会为家人置办一套新衣服,给孩子买些水果糖,送礼一般送烟酒、点心和水果。
“那时候,花300元左右就能过个好年!”80后的李女士乐呵呵地回忆着。
人们手里有了一些钱,吃饭、穿衣不再犯愁。除夕时十几口子人围坐在大圆桌前吃年夜饭,桌上摆得满满当当,特别热闹。过年的时候有鸡鸭鱼肉吃了,而且给家里的每个成员都置办新衣服,小孩子还有压岁钱,大年三十的晚上还有烟花放……那时候过年的礼物还是很传统,也就是糖、饼干、水果之类。
“小时候的年货,都是和亲戚家的小孩子一起坐在三轮车上去赶集买的。”李女士告诉记者,小时候过年印象最深的就是跟大人们一起赶年集。每到春节前最后一个逢集日就是一年当中最隆重的节日,年集上最重要的就是买春联、福字、年画、灶王画和窗花。
置办好年货后,有时还会买些布,给小孩子做新衣服、新棉袄,大人们还会自己称毛线回来,织毛衣穿。
“我记得小时候妈妈还特地坐车到太阳城市场给我买新衣服。”李女士说,当时过年能穿件新衣服就是一年最开心、最期盼的事情了。
接下来是买花生、瓜子、糕点等,等着除夕夜,一家人守着电视看春节联欢晚会。
对于新年,90后的刘洁对小时候的年味记忆犹新。
“小时候经常在过年前半个月,就开始一天天撕日历倒计时。”刘洁回忆说。食物已经不再是稀缺品,大家最喜欢逛商场、到菜市场买年货,超市文化渐渐深入人心。
“爸妈都是提前买了过年的衣服,但平时不会穿出去。”刘洁调皮地说,有时候就偷偷在家穿着臭美一把,“哈哈,想象春节的时候穿上它该有多棒。”
除夕那天,家里人都会在下午的时候,就早早地洗好澡,穿上新衣裳。除夕晚上,家里早就准备好了各种零食,最喜欢含着那种有花生的过年糖,跟家人一起看春晚,可是以前每年都撑不到春晚结束就睡着了,有时候半夜会被噼啪的鞭炮声惊醒。第二天开门,地上都是一片喜庆的红色,空气中都是浓浓的年味。“过年的时候一直在想着,年能不能过得慢一点呀,不然等下一次过年又得等很久呢。”刘洁一脸笑意。
在市民张倩倩眼里,小时候过年是一件让人很期待的事情。她告诉记者:“过年前几天去超市买年货:瓜子、花生、橘子,还去买一些昂贵花哨的烟花。每天盼着年三十晚上,穿上新衣服等着放烟花,一般傍晚天还没黑就忍不住放几个烟花,与几个小伙伴放完烟花就回家吃年夜饭看春晚。”
“以前过年的时候,我们一家人早早地就回到外婆家,围着外婆和灶台,看外婆准备年夜饭,一般都提前一两天开始准备,过年会炸酥肉、酱猪蹄。总觉得刚起锅,放在灶台上给我尝的,才是最美味的。”今年26岁的杜非说。
编辑:丁晓丽
审核:王宗敏
统筹:孙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