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日照丨鹤舞仙山
我的书房里一直挂着朋友赠我的墨宝:鹤语。我理解是:与鹤语,听鹤言。书房是我心中的白鹤楼。白鹤楼还有一座在海岱间的九仙山。
一只白鹤,盘桓在九仙山。山坦荡,水灵秀,人善良,仙鹤眷顾这里。九仙山阳,万寿峰下,群山环抱,溪水潺潺,松柏叠翠,修竹参天,绿茶飘香。冬可躲避寒风,夏能承接海雾。冬暖夏凉,适合人居。耀眼的位置有一巨石,石顶有20余平方米平台。台面南侧有孔径约五厘米整齐排列的九个人工凿孔,东南侧有石墙基础,东北侧有石灰痕迹。石东石南有石刻,皆曰:“白鹤楼”。石东有竖排楷书,阴刻,上款无法辨认,下款为“熙宁九年九月末”,为宋代石刻;右刻“宋熙宁九年苏轼书于石东”,左刻“明万历四十年丁耀斗摹此”。
白鹤选择何处是它的自由,人类无法左右,与白鹤为邻也是缘分。苏轼、丁耀斗二公一定不止一次来过,一个是密州太守,一个是密州子民,但两者相距530余年,心有灵犀,诗词歌赋书画酒茶,贯穿时空,日夜阴晴春秋冬夏。白鹤楼下,那个村落叫丁家楼子,因楼得名,因姓立村。楼西山峰有摩崖石刻:“第一山”。楼后烟雨涧有石洞,洞前一巨石,从西边看如一盘石炕,从东边看像一轮下弦月,炕右侧有题刻:“留月”。清道光版《诸城县志》有记载,行家对两处石刻研究表明,出自苏公之手。苏轼任密州知州两年,此地有墨宝三方,且保存完好,一股力量让他情有独钟,留下人生注脚,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财富,更是日照的一张“金色名片”。
900多年前的那个岁末,苏轼受命自杭州来密州任职,是提拔重用,杭州通判虽是中央派员,却是个从属位置,这次来东武之地密州任知州,可以大显身手了。弟弟子由在西出600里外的齐州,多年未曾谋面,手足牵挂,在密州为官,距离也近。身份有别,责任不同,心境迥异。况且39岁的年龄,意气风发,豪情万丈。密州的文化积淀深厚,民众敦厚善良,虽初来乍到,但让他感觉似曾相识,知音众多,一拍即合。北方密州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状况与南方杭州是有区别的,他立即微服私访,调查研究,尽快找到治理此地的思路和方法。物质匮乏了些,只好享受精神生活。儒释道融合,诗书画皆通,“陌上山花无数开”,超然达观。
初到密州已是隆冬时节,天寒地冻,潍河冰封,荒芜凄凉,但浓郁的儒家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让他感觉到了丝丝暖意。北方的山,酷似北方的汉子,挺拔刚毅,豁达硬朗,就是不缺钙。石臼的海,极像北方的女子,幽深澄澈,金沙拥浪,坦荡豪放,能容得下世界。海边的石,经海水打磨,略显圆滑。那山那海那人,对他影响不小。
春旱、蝗灾、饥饿、贫穷、兵患困扰着密州,让太守忧心如焚。受命于危难之际的他,为民请愿,如实向朝廷反映灾情,请求减免税赋。带领民众抗旱、祈雨,节衣缩食扶危济困,收养救助孤儿,可谓殚精竭虑。六次上山祈雨,那颗执着的善心,那种救黎民于水火的情怀,不是弄景作秀。上天垂青这个大好人,有求必应,普降甘霖。灭除蝗灾,收获五谷,降服匪盗。民众拥戴,万事顺遂。
于是,就有了心情,就喝茶、饮酒、抚琴、吟唱、诵读、赋诗、作词,就有了超然台、密州出猎、赏月和月下散步。就有了垂柳下,矮槐前,薄薄酒,粗粗布,照无眠,无时无处不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巡查途中,访贫问苦,欣赏大好山河,倾心热爱,赞不绝口。这期间,苏轼留下了诗词文赋205篇(首)之多,其中有六篇(首)赞美九仙山、马耳山。“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二华行看雄陕右,九仙今已压京东。”“南望九仙山,北望空飞埃。”“孤云落日在马耳,照耀金碧开烟鬟。”“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晚云间。”特别是中秋节那个晚上,在超然台上吟唱到“明月几时有”时,尊口一开,泪流两行,他想起了胞弟,忆起了亡妻,望见了九仙山上的一轮明月。当他再次来到九仙山的白鹤楼下,躺在石炕上,扔下盛酒的陶碗,挥笔写下“留月”二字,让朗朗皓月在“第一山”永远定格。“九仙今已压京东”“奇秀不减雁荡”等千古绝唱成为日照的代名词。
这个美食家,一定是算计到了千年以后人们的生活习性,食杞菊,喝菜羹,品春茶,饮米酒。那鲜嫩的枸杞叶子、芳香的茼蒿、清香的菊花、苦中带甜的菊根、富含蛋白的柞蛹,都是他的日常菜肴。偶尔打一下牙祭,用黄豆末做一碗汤,叫“东坡羹”,在九仙山下红烧一碗黑猪肉,曰“东坡肉”,在街头丰台驿站做一箩筐豆腐,叫“东坡豆腐”,在马耳山下南营子红烧一锅羊骨头,叫“羊蝎子”,这些美食如今还常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南方人喜欢喝茶,尤其绿茶。北方人敢吃昆虫,无虫不成宴。他的到来,携来了南国的芬芳、西湖的灵性,推广了植柞养蚕缫丝织布技术。日照绿茶的“南茶北引”应该他是早先倡导者,久负盛名的“昌邑绸、南山丝”就是指五莲地区的柞蚕丝,史料记载源自宋朝。他作梦都想让百姓摆脱贫困,不愁吃不愁穿。那个年代,品茶应不是老百姓的专利,有身份地位的人才有资格享受。“且将新火试新茶”,满山的山艼子、大石榴、流苏叶子,可炒制茶叶,口味不亚于西湖龙井。米酒作坊虽来自民间,绫罗绸缎也出自工匠之手,偶尔得之,遂邀请文友和百姓邻居一起享用,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两年后,他离开了密州,回顾一个个起舞的日子,心中多有不舍。他深深爱上了这里的民众和这方山水,还有很多愿望未曾了结。那白鹤楼的抚琴、流杯亭的唱和、定林寺的古树、石梁空的驿站、日照镇的烤鱼、收养的一群孤儿、槎河的盐道……都是他的牵挂。
告别密州,转任徐州。在彭城先是曹村黄河决堤,抗洪七十余天。元丰元年(1078)春,遇严重春旱,石潭求雨成功,万民欢庆。黄河大堤建黄楼,云龙山放鹤亭赏鹤,建楼赏鹤是他最大的兴趣爱好和精神寄托。跌宕起伏的日子,感慨成千上万,《放鹤亭记》:“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仙山牵挂着他那颗悲悯的心。
在黄州期间,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七月十六来到赤壁,在《前赤壁赋》中写到了清风明月,元丰五年(1082)十月十五日,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行文末了,还是记下了“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余舟而西也。”那一缕清风一轮明月,那一只孤独的鹤,在牵挂着仙山啊!
无论逆境顺境、身在何处,他的灵魂寄托还在仙山,那就是化身的白鹤,还有那白鹤盘旋的白鹤楼。爱鹤的人,他爱的人俱在。535年后,又一个奇才来了,他是丁惟宁长子丁耀斗,当他发现白鹤楼下“白鹤楼”三个大字时,18碗米酒下肚,兴奋异常,在南侧石壁上,又写下了“白鹤楼”三个字。
九仙山阴有个本土诗人叫王乘箓,丁惟宁五子耀亢的好友,十分崇拜苏公,登楼感慨万千,写下了《雨后登白鹤楼》:“岚结千峰霁,秋疏万木空。龙腥山雨后,蜃气海云中。倚剑岩高峙,奔雷壑递通。鹤楼迥自出,吟啸天下风。”
于是,丁惟宁在楼旁建造别墅,隐居此处,读书教子,植树灌园。孝子耀斗建石祠和仰止坊,让乃父不安的灵魂永留仙山。天下第一奇书《金瓶梅》也就有了开篇与传抄,也就有了才华恣意的丁耀亢的沉浮和《续金瓶梅》以及东武文化的波澜……
有人说,都是白鹤惹的祸,这就错怪白鹤了。都是白鹤结的缘,白鹤是多情的,它永远是善良洒脱的化身,与松树站在一起,表达了一个写意的寿字。诗人也没有错,百姓说他穿官服而没有官架子,是个既有趣味又恪守根本的人。他心中有朗月,眼里有阳光,澄澈通透,爱民如亲,视百姓为猿鹤。他身旁有牛粪,手中有诗书,内心富有,将磨难变财富。
九仙山,让苏公才华永世昭赫。苏公,让九仙山秀色华夏闻名。苏公说过,他还要回来的,可一去不返,独留空楼了。六十六载人生,他自四川眉山出发,去过许多地方,东到登州蓬莱,南到海南儋州,北到河北定州。“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再加一个密州,应是“四州成就苏东坡”。
有了白鹤楼,有了白鹤栖息地,就有了心灵的港湾,有了文人骚客的倾吐宣泄和隐退修行。宋以后,九仙山名气日盛,逸民聚集众多,至晚清多达两千余,成为“文章之府”和江北最大的“逸民集散地”。就有了邱橓、臧惟一、李澄中、王开基、丁野鹤、刘翼明、张氏四逸等的鹤落鹤起,鹤鸣鹤舞。当代鸿儒李存葆、梁衡、苑利热切关注,不断往还,成为当代文化坐标。“苏酒”很是邪乎,让人一醉难醒,却永远找不到解药。那些苏粉和鹤的崇拜者慕名追随赶来,一咏三叹,一醉方休,留下了唱和诵吟:
丁惟宁:“独发千里瞻依在,遥见云头鹤往还。”
唐文焕:“白鹤归华表,青山做主人。”
王化贞:“仙人乘鹤五云中,华表归来息此宫。”
张献之:“来时如月去如烟,白鹤玄芝常作友。”
钱允治:“我欲吹箫乘鹤去,相期黄石白云间。”
丁耀亢:“夜深鸾鹤云来近,林静星河上月初。”“王子吹箫过海东,翩然一鹤来相从。”“自是神龙游沆瀣,安知孤鹤老樊笼?”“万峰尽处石门通,鹤老犹栖霹雳松。”“人民猿鹤化,城郭海桑榆。”“近招辽海鹤,共渡赤诚桥。”
陈烨:“知君蓬累缘仙骨,出处无劳猿鹤猜。”
张侗:“松风久相待,鹤梦未曾分。”“鹤巢蓬海结,象迹石民开。”“岩覆危巢从鹤懒,瀑翻急雨见龙飞。”“松雪层层低白鹤,床砂汩汩呕红泉。”
王十二:“仙翁鹤氅衣,揖我为石丈。”“白鹤不复来,化作松间雪。”
李澄中:“夜来笙鹤近,仙路入微忙。”
马明经:“春明好下南州榻,尊酒鹤亭共论文。”
徐田:“身到雪山消障碍,鹤归辽海验桑田。”
本升:“有时海月上东峰,鹤吟鹳笑石楼空。”
金奇玉:“老人骑鹤去不返,枝头挂锡秋风晚。”
王肇晋:“神龙不见尾,笙鹤遥空声。”
王化贞《题白鹤楼》:“兴来不惜醉如泥,笑把山人铁笛吹。我说是仙君亦信,谁能海上觅如归。”
房文斋:“不是灵岫胜神功,何来丹顶雪衣踪?学士椽笔写大字,笑生彩墨绘金瓶。地车横走千峰倒,石雨纷坠玉厦倾。何方慧眼识宝箴,春风楼上白鹤鸣。”
……
多情的不止是我,还有一批批南来的、北往的闲云野鹤。文友王文正,在马耳山下长大,是个苏文化研究专家,苏公所有治地他都一一拜访过。十二年前,他背着自己的传记文学《不合时宜——苏东坡人文地图》书稿,骑车自杭州苏堤出发,历时一周,于仲秋节赶到诸城超然台,次日又折回白鹤楼,他想告诉苏公,依然有很多虔诚者在追随他、研究他、享受他。九仙山文脉永存,鲁东南灵性不竭,有情者接踵而至,都是缘于这人、这楼、这鹤。
那个春天,桃花依旧笑春风,我和一批文友来到白鹤楼遗址前,凭吊苏公,咏吟明月词。追思先贤,感慨万千。遇到一位牧羊长者,谈及苏公和楼,老人捋一把胡子,猛吸一口老旱烟,说,“他可真是个大能人啊,一辈子操心的命。楼一定有,他也一定来过。”
一位汉中老兄说我家乡的白鹤楼没有他家的黄鹤楼名气大,我笑了,“你晓的吗?南有黄鹤楼,北有白鹤楼。”黄鹤楼因了李白、崔颢,白鹤楼可是苏公亲笔题写、勒石为证的。
白鹤楼在,苏轼在。白鹤楼坚如磐石,苏东坡虽死犹生。他的灵魂融入了九仙山,每一块如鹤的石头都是他的影子,他一心为民的情怀一脉相传。千百年来,人们想起他就会心一笑,他的子民后代还一直思念着这位百姓官、大文豪,传承着他的精神,坚守着他的精神家园。
山若有情山亦老,满山的石头长出了石花,石花里藏满了记忆、写满了故事。明月起落仙山,苏公与白鹤同在,石祠同玉楼呼应,苏公与“第一山”永存!
来源:日照日报
作者:张西洪
编辑:张珊
审校:丁晓丽
责编:王宗敏推荐阅读
热线公布!事关日照中小学校取暖!
今日启动,事关日照中小学生!
探寻城市根脉!今天日照这场座谈会信息量很大!
近期热门视频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日照日报视频号”欢迎关注觉得好看,请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