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苏轼与日照 | 白鹤楼说苏轼

日照日报
2024-08-31



白鹤楼说苏轼





小满到了,九仙山下的丁家楼村,樱桃正红。从丁家楼村到九仙山,需越过一条窄窄的小马路,路与山间,分布着大大小小的青石,有清浅的溪水绕着石头流过。酸枣和藤本类植物爬满山崖,盛开的金银花,流光溢彩,清香氤氲。小蜜蜂和小蝴蝶恋着花忙碌着,艾蒿的芬芳让这里变成幽谷。

 白鹤楼,被时光隐在大山上,通往白鹤楼的路已被一次次打通又埋没。故而没有当地朋友引领,寻找白鹤楼遗址并非易事。没有石阶,土石相间且被藤本草木遮盖的路,需靠借助两侧的灌木和树攀上去。

 我至今分不清,在九仙山前翩跹的白鹤,抑或是白鹭,到底是不是梦境。当然,我也没去找同行的朋友求证,这里到底有没有白鹤。苏轼所书的“白鹤楼”就是最好的证明。在宋神宗熙宁年间的时间里,白鹤,与山与河与苏轼同在。

蓦然间,突然凉气扑面,抬头大树森然,一块巨石倚于山体——苏轼的白鹤楼遗址到了。站在树荫下,北面山峰清丽,呈扇形,犬牙参差,山石裸露,浓绿的树一丛一丛像山的胡须,按艺术审美具有水彩画的意境。南面一条河蜿蜒流去。隐约有白鸟在枝头飞舞,瞬间隐去踪迹,河流的方向绿树婆娑。我以为自己看花了眼,确有鸟鸣婉转。果然是天然的观景之地。

传说印证着九仙山的美丽,每年仲春时节,这块巨石上常有白鹤翩翩起舞,栖息繁衍,当时的密州百姓称巨石为“白鹤石”。苏轼来到密州后,闻听此处白鹤之传说,来此揽胜,恰逢白鹤在巨石云集,有的在亲昵,有的在梳理羽毛。见人来,飞至天空以“一”字形和“人”字形翱翔。众人拍手惊叹,如遇祥瑞。苏轼遂决定建一座以白鹤为名的白鹤楼。

遗址有两间房子大小。传说清康熙年间的一场地震,瞬间让屹立青山间几百年的白鹤楼倒伏在地,风雨侵蚀又让它了无踪迹,平平展展的石面,唯余几个立桩基的孔洞。






当地朋友说,苏轼在密州任职期间,先后创作诗、词、赋达二百余篇。可惜苏轼在密州仅待了两年,不然会留下更多的传世诗篇。诚然,苏轼的千古绝唱《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江城子·密州出猎》,均为密州所做,被世人称为“密州三曲”。这三首诗词,也是苏轼在密州的心路历程。其家国情怀让人敬佩。

苏轼在白鹤楼不会逗留太多。却留下了闻名四方的白鹤楼,留下了任后人抚摸凭吊的题字,留下了令我等海阔天空遐想的美丽传说。

公元1074年,即北宋熙宁七年十二月,39岁的苏轼到密州任太守。

那年密州大旱,蝗虫铺天盖地,了无收成。苏轼就任路上,看到百姓正在深挖沟,掩埋蝗虫卵,以防明年蝗虫猖獗。故而甫一上任,就将治理蝗灾作为当务之急。当他问及当年蝗灾情况,厚脸皮的官员竟然说,蝗虫不为灾。蝗虫来,可为田地锄草。此等话出,令寒冬里的苏轼连打几个寒战。

时间已遮蔽了苏轼当时的表情。治蝗灾他留下了文字,《和赵郎中捕蝗见寄次韵》。这次的窘,不同于在黄州,因薪水不足导致的生活所难,他所忧心的,是蝗灾似虎,老百姓的疾苦。故而昼夜巡视,遍访野老农夫,求灭蝗经验。

文弱的苏轼亲力亲为,挥着扫帚拍打着如飞蝇般密密麻麻啃噬禾苗的蝗虫。随从与百姓也奋力扑打,拍打声盖过沙沙的噬咬声,沟里的蝗虫足足有膝盖深。军民一心,这块田保住了,可是周围的禾苗早被蝗虫吃净。苏轼看着愁苦的老农,说距立秋还有些时日,种荞麦还能有收成。我已派人去外地购买荞麦种子。两个月后,这片地,红秆绿叶开着如海的白花。荞麦沉甸甸的籽实,像诗词的韵脚,一行行铺满密州大地。

苏轼在密州治蝗虫留下美名,对猛于蝗虫的匪患也痛下杀手,有史为证。

我喜欢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毛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改此前杭州任职期的婉约气质,磊落豪气,犹如猎猎北风,拔地而起。





我记忆里的年画不少,独缺这样一幅千骑跃马山岗的狩猎图景。地点与时间,也许在五莲山,也许在诸城,也许在日照的九仙山附近,概而言之是在北宋的密州,恰是王安石变法期间。画里的主角是一名中年男人,他跃然马上,苏字旗随风飘扬,数条猎犬跑在队伍前,凶猛的苍鹰在肩上,展翅欲飞。他身后是戴着锦帽身着貂裘的将士随从,或持枪握叉,或张弓搭箭,旌旗招展,人欢马叫。马蹄翻飞,腾起的烟雾追随着人群数里远。穷尽笔墨,也临摹不出苏轼的狂放豪迈酣畅淋漓之风,其壮观场面,实难复述。这首词的上阕,场面宏大热烈,画面般呈现,有身在行猎队伍中的质感,下阕是该词之灵魂,彰显主人公立功报国的英雄气概,其忧国忧民的情怀,更令人折服。

我想,苏轼词风的变化或许与密州的地域风情有关。密州辖诸城、日照、莒县、五莲、高密等,东南濒黄海临胶州湾,为京东路第一大州。山川巍峨峭立,沃野苍茫广袤,历史悠久,民风豪爽,身处其中的苏轼激情和灵感迸发,自然而然就创作出一系列传世名篇。他不止一次盛赞九仙山,“九仙今已压京东”。

 苏轼的抱负和祈愿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淋漓尽现。彼时,他已经从杭州遭贬的低谷走出来,渴望着像魏尚一样,纵然鬓发洁白尚有报国的机会。这首词,“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数百年后,读之,平添男儿气概,恨不能生于那个时代,跟随于苏轼左右。

绕至巨石前,上书“白鹤楼”三个字,据传为苏轼手迹。字周围也有与石顶相似的数个孔洞,题款已在风雨的侵蚀下漫漶。任后人流连,吟咏。

我站在白鹤楼遗址,闻着花香艾草香,心却回到了河北。中山松醪酒,为苏轼于定州任职时所酿。他的行书《中山松醪赋》,现珍藏于吉林博物馆。

纵观苏轼的人生半径,与很多“州”有关联,眉州、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汝州、登州、郓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常州等。这些点连成线,竟达北宋半壁江山。他一生颠沛流离命运坎坷,却始终秉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宗旨。密州任职,可圈可点。我曾去过定州、杭州等地,多处遗迹证明着苏轼的功绩。 

苏轼主政密州,灾情消退,百姓安居乐业。他又来到草木葳蕤,鸟语花香的九仙山。在白鹤楼把酒临风,隔窗观景,看白鹤在飞舞的间隙将跳跃的蝗虫吞到嘴里;烈日下,苏轼戴着斗笠帮老农扶犁耕作;夜幕降临,万物静寂,唯有皎洁明月照彻着九仙山。

晴川历历九仙山,此地已无白鹤楼。人们鞍马劳顿来此游历,我想,除了九仙山的美丽景色,更多的来自苏轼的人格魅力。

时隔半年。一轮弯月挂在太行山巅,九仙山也该月光如霜。白鹤正在迁徙途中,说不定正在九仙山白鹤楼遗址前翩跹……



来源:日照日报

作者:刘亚荣

编辑:张珊‍‍‍‍‍‍‍‍

审校:许芮‍‍

责编:王宗敏
推荐阅读

经山

刚刚,日照再发预警!将影响……

日照市各区县、功能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一周主要工作(12月11日—12月17日)

省级示范公示!日照这些学校入选!

近期热门视频

更多精彩视频
尽在“日照日报视频号”欢迎关注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日照日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