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以绘画之名:1970年代至今的实验绘画︱里森纽约夏季特展


由亚历克斯·格劳伯(Alex Glauber,艺评人)和亚历克斯·劳格斯戴尔(Alex Logsdail,里森画廊执行总监)共同策划呈现的夏季群展“以绘画之名:1970年代至今的实验绘画”(Painters Reply: Experimental Painting in the 1970s and now)即将在画廊位于纽约的两处空间内同时进行。


展览以1975年ARTFORUM出版的一期讨论绘画的特刊为线索,梳理上世纪70年代至今的实验绘画,展出26位艺术家的精彩佳作。


以绘画之名:1970年代至今的实验绘画

6月27日-8月9日

里森画廊纽约空间

24街西504号&第十大道138号

参展艺术家

波莉·阿佩巴姆(Polly Apfelbaum)

琳达·本利斯(Lynda Benglis)

萨迪·本宁(Sadie Benning)

罗伊·科尔默(Roy Colmer)

马特·康纳斯(Matt Connors)

玛丽·库尔斯(Mary Corse)

卢西·多德(Lucy Dodd)

盖伊·古德温(Guy Goodwin)

伦·格奇夫(Ron Gorchov)

拉尔夫·汉弗莱(Ralph Humphrey)

杰奎琳·汉弗莱斯( Jacqueline Humphries)

阿尔·洛文(Al Loving)

伊斯雷尔·伦德(Israel Lund)

埃里克·N·马克( Eric N. Mack)

多纳·纳尔逊(Dona Nelson)

乔·奥弗斯特里特(Joe Overstreet)

史蒂文·帕里诺(Steven Parrino)

霍沃德纳·平德尔(Howardena Pindell)

戴维·里德(David Reed)

多罗西娅·罗克本(Dorothea Rockburne)

鲁思·鲁特(Ruth Root)

肖恩·斯库利(Sean Scully)

琼·斯奈德( Joan Snyder)

特德·施塔姆(Ted Stamm)

斯坦利·惠特尼(Stanley Whitney)

杜安·萨劳德克(Duane Zaloudek)







1975年9月,ARTFORUM杂志出版了一期讨论绘画的特刊。除了《绘画与全我的挣扎》("Painting and the Struggle for the Whole Self") 和《绘画与反绘画:家庭纠纷》("Painting and Anti-Painting: A Family Quarrel") ——马克斯·柯兹洛夫(Max Kozloff)在文章中说“拿着画笔的人饱受创意十足的阵阵口臭的侵袭”——这类文章之外,还刊登了21位画家针对调查问卷(上图)作出的回应,尝试讨论绘画这种古老表达媒介的当下和未来①。虽然主旨是要积极参与绘画的未来发展,但特刊的前言和提问的口吻极为生硬拘谨,更像是一篇对绘画的讣告,一篇徒劳无功的诉告。

① 马克斯·科兹洛夫, “绘画与反绘画:家庭纠纷”, 《ARTFORUM》第14卷第1期第38页,1975年9月。


索尔·勒维特(Sol LeWitt)在1967年声称艺术创作的执行过程已是“一种敷衍了事②” (perfunctory affair),这让格林伯格主义者推崇的形式主义显得琐碎过时。策展人凯蒂·西格尔(Katy Siegel)曾经在2006年的展览“艰难时刻”("High Times Hard Times")中梳理了1960年代末和1970年代初的非传统绘画,她注意到绘画因为缺乏明确的范式转变而丧失了活力。“抒情抽象”和“新非形式主义”等词汇都没能抓住媒介的广度和活力,很多人只是简单地苛责绘画。然而,是不是因为内聚力的缺位反而使绘画获得了更多自由?

② 索尔·勒维特,“关于概念艺术”, 《ARTFORUM》第5卷第10期第79-83页,1967年夏。




亚历克斯·格劳伯(Alex Glauber)和亚历克斯·劳格斯戴尔(Alex Logsdail)共同策展的“以绘画之名”通过全面评述从1970年代延续至今的实验绘画实践回答了当年ARTFORUM问卷提问。参展艺术家的作品表明针对绘画的普遍反感或许带来了更多宽容,忽然之间,物质性、应用、非典型支持、表演冲动和形式纷纷参与其中。

左: 塞迪•本宁 Sadie Benning,《Untitled, telephone drawing》,2017年 © Lisson Gallery ; 右: 塞迪•本宁 Sadie Benning,《Blow up 5》,2017年 © Lisson Gallery


此次展览呈现的艺术家作品风格多样,其中包括当年回应《艺术论坛》(Art Forum)调查问卷的艺术家琼·斯奈德(Joan Snyder)和多纳·纳尔逊(Dona Nelson),他们的共同点是解放审美。


上: 多纳•纳尔逊 Dona Nelson,《Bells》,前侧,2017年 © Lisson Gallery ; 下: 多纳•纳尔逊 Dona Nelson,《Bells》,背侧,2017年 © Lisson Gallery


“以绘画之名”梳理了1970年代以来的实验绘画,探究了其中蕴含的先锋气质。参展艺术家们通过探索类似的断层——与物质性、执行和呈现方式相关的美学变量——拓展了绘画。例如,杰奎琳·汉弗莱斯(Jacqueline Humphries)在“黑光画” ("Black Light Painting") 系列当中通过控制光线激活了本来静态的画面,这与玛丽·库尔斯(Mary Corse)在1968年把玻璃微珠当作视觉效果的“催化剂”的尝试颇为相似。


玛丽•库尔斯 Mary Corse,《Untitled》(Black Light Painting, Glitter Series),1976年 © Lisson Gallery

乔•奥弗斯特里特 Joe Overstreet,《Untitled》,1972年 © Lisson Gallery


同样地,1970年代初乔·奥弗斯特里特(Joe Overstreet)的“飞行图案”系列与现在埃里克·N·马克(Eric N. Mack)的创作实践也存在关联。奥弗斯特里特用绳索吊起抽象绘画,船帆一般的画布流畅地分隔空间,漂浮在地板、墙壁和天花板之间。“我希望观众不只是扫一眼而已,我的绘画会吸引他们深入其中再走出来,并且经由不同路径多次重复这一过程。③”马克的想法与之遥相呼应,他在空间中集合了各种经过渲染的布料,颠覆而又融合了抽象绘画和时尚美学。

③“乔·奥弗斯特里特”,重建旧金山湾区抽象表现主义的历史,1950年代至1960年代。


多罗西娅·罗克本 Dorothea Rockburne,《Narcissus》,1984年 © Lisson Gallery

鲁西•鲁特 Ruth Root,《Narcissus》,2018年 © Lisson Gallery

罗伊·科尔默 Roy Colmer,《Untitled #55》,1973年 © Lisson Gallery




里森画廊全球展讯


里森上海︱我看到你正在进步

上海市黄浦区虎丘路 27 号 201 室

(0086)021-63339296

周二至周六

11:00-18:00

其他时间接受预约观展

预约地址:shanghai@lissongallery.cn



里森伦敦

Anish Kapoor, Jason Martin





关于里森画廊

 

里森画廊(Lisson Gallery)于1967年由尼古拉斯·劳格斯戴尔先生建立,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和历史最悠久的国际当代艺术画廊其中之一。

 

里森画廊目前在伦敦、纽约各有两处艺术空间,并于今年3月在上海新落成一处艺术空间。画廊支持和开发的国际艺术家共60位,其中包括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阿洛拉&卡尔萨迪利亚、艾未未、娜塔莉·杜尔伯格和汉斯·伯格、瑞安·甘德、哈龙·米尔扎、刘小东、宫岛达男,若什德·若娜、佩德罗·雷耶斯和圣地亚哥·西耶拉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