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华科大金课】马丁:妇产科学
线上一流课程《妇产科学》
Du Xing Education
课程简介
《妇产科学》是一门临床医学的主干和必修课程,它通过研究女性特有的生理和病理变化,见证新生命的诞生,为女性的一生保驾护航,关系到人类的命运和整体健康,涉及面广,整体性强。通过学习与实践,该课程将帮助医学生提升临床思维、临床技能、循证决策等综合能力,并培养其创新潜质。负责人及团队介绍
马丁,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妇产科学系主任,在妇科恶性肿瘤防治和遏制肿瘤转移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马丁院士一贯重视教学工作,致力于提高学生临床能力和创新潜质,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主编《妇产科学》等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卫生部规划教材10余部,主讲的《医学导论》获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曾获教育部“思政课程教学名师”、宝钢教育奖、湖北省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在其带领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妇产科获批国家重点学科、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2020年度全国专科综合排行榜上位列第三。该课程教学团队成员共155人,其中教授27人;副教授46人;99%的老师拥有博士学位,60%的老师有出国经历,团队中包括“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长江学者”、“青年千人”、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华中学者等。他们热爱教育事业,积极投身到教学工作中,受到学生和同行专家的普遍好评。8名教师获“优秀基地主任”、“华中科技大学校级名师”、“华中卓越学者”、“师德先进奖”、“三育人奖”及“三育人积极分子”称号;近三年有32人次参加学校教学竞赛并获奖,其中2人获一等奖。
课程建设理念与举措
该课程结合我国新医科教学的工作要求,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临床实践能力、思政人文素质为重点。鉴于传统医学教育存在临床诊疗思维、实践能力以及职业素养培养脱节;传统课堂教学枯燥,知识结构单一,职业规划明确,创新动力欠缺;院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脱节等问题,本课程在原教学体系上进行了创新,构建了“三维一体、创新驱动、开放共享、医教协同,以临床胜任力为导向”的妇产科人才培养模式。为更好落实德医交融理念,本课程通过早临床见习和医学启蒙导师模式尽早使学生接触临床,注重医患沟通和临床能力培养,增加职业道德、医学伦理、人文关怀等思政元素,构建妇产科理论和实践评价思政题库,优化实践教学模式与考核模式,充分体现了将知识、技能和素养相融合的“三维一体”培养模式。理论教学中,团队借鉴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在原有的PBL,Sandwich、Fish bowl以及OSCE等教学及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率先引入MOOC、SPOC、翻转课堂、MDT教学查房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中,团队突破传统教育体制、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的限制,充分运用AI和虚拟仿真技术,有机结合Mini-CEX和DOPS,基于临床情景的规范式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临床诊疗能力和人文关怀与医患沟通技巧,及时反馈临床实习见习中的不足,形成良性的双向反馈机制。团队还通过建立开放共享的《妇产科学》MOOC课程,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真正做到“线下有深度、线上有广度、交流平台多维度”。此外,团队充分利用妇产科学系的国家级示范中心、各级重点实验室及教学科研平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基于文献学习及临床问题思考、疾病诊疗瓶颈等,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互联网+比赛等;有机整合优质医疗、科研资源,融入师资、课程、教材和平台建设,建立优质教学资源库。团队积极开展博士后流动站及规范化住培基地,对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进行整合,将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个阶段教育进行有机衔接,全面提升医学生素质水平。课程建设与推广应用效果
《妇产科学》先后获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经过教学改革研究和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新时期妇产科“三维一体”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妇产科学》MOOC课程已结课8期,在线学习人数达5万余人次,覆盖面广、影响力大,在国内外高校以及社会学习者中都受到广泛关注和欢迎,获得同行一致好评,经推广已辐射全国。团队指导的学生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特等奖及一等奖,全国留学生技能大赛的“优异团队奖”及“最佳团队合作奖”以及第七届中国“互联网+”比赛的国赛银奖、省赛金奖的优秀成绩;获得大学生创新项目7项;指导学生发表高质量论文6篇,最高影响因子8.4分,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提升。为保证改革可持续、措施可落实、成果可推广,教学团队将成果核心理念融入妇产科教学大纲的修订中,并主办了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实现成果转化。妇产科学系妇产科规范化培训基地为国家住培重点专业基地,基地建设和教育成果理念和方法在多家推广院校获得采纳和借鉴,并获得多位医学教育专家对成果给予了积极评价。来源丨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网
申明丨转载旨在分享,本号尊重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