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浪费一分”,是最糟糕的高考志愿填报思维

石悦欣 看天下实验室 2022-11-07

“这可不是卖白菜,是志愿填报。我们一定要回答,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撰文 | 石悦欣

编辑 | 沈佳音

《看天下》杂志原创出品 

“600分上一个610分的学校,如果不是你要的,岂不是南辕北辙?”一路成长·16growup合伙人、高考志愿规划师屈勇发出了这样的疑惑。


这是去年一个四川高分理科生的案例。这名考生面临这样的选择:稳妥地报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理工科专业,还是破釜沉舟冲一把北京大学的小语种专业?


家里的意见出现了分歧。考生本人喜欢理工科专业,北航是他认为最稳妥且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选择,但他母亲却认为,北京大学的光环会伴随孩子一生,即使读的是儿子兴趣不大的小语种专业。

志愿填报不是卖白菜

 几千个寒窗苦读的日夜之后,在这个人生重大的十字路口,家长、考生都希望踢好这临门一脚。


家庭的统一作战是理想状态,但面对纷繁复杂的报考消息和尚未明朗的未来,分歧、盲目是这个战场上的常态。


护航高考志愿创始人史开贵见过无数这样的场景。


十年前,他就碰到过这样一对母女。女儿梦想做一名救死扶伤的临床医生,但强势的母亲觉得孩子慢性子,无法适应医生快节奏的工作,更希望她考师范学校做一名教师。


在史开贵的咨询室里,母女俩怒容满面,针锋相对。“这位家长说话过于刻薄、情绪过于激动,有点破口大骂孩子的感觉,孩子委屈得哭了,”当时,年轻的史开贵第一次见到这种脾气大的家长蒙掉了。“不过之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就明白了怎么慢慢引导他们求同存异,逐步达成共识。”


史开贵高考志愿咨询现场。

同样也是医学,去年,一路成长·16growup的另一位合伙人、高考志愿规划师高胤凯就碰到了一个强烈想让孩子从医的母亲。


这位妈妈觉得学医前途无量,而且光荣。但这个考生是文科生,他深知学医意味着自己又要与讨厌的化学打交道,是巨大的挑战。面对母亲的坚持,男孩小小地抗争了一下之后,就在一旁乖巧地回应「嗯」、「好的」。


上大学读完一学期后,这个男孩早已被化学折磨得焦头烂额,死磕着熬到了第二学期,想要转专业时又被母亲否决掉了。虽然他的成绩依然名列前茅,但却极少跟家里表达想法了。母亲困惑地向高胤凯求助:“孩子现在不怎么跟我沟通了。”


“我们做咨询师的只能为他们分析清楚利弊,然后指明道路而非做决定,真正的决定权还是掌握在家长或孩子手上。有的时候努力过了也有无奈,也会无能为力。”高胤凯叹了口气。

《中国青年报》曾经报道过一个名叫周浩的「另类」学生。2008年,周浩的高考成绩位列青海省理科前五名,他本来最想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因为他从小就喜欢机械、电器,而北航有很多动手实践课程。但这个想法遭到了家人老师的一致反对,父母觉得这样高的分数不报考清华北大简直就是浪费。周浩最终还是妥协了,“当时还小啊,再有主见也还是听家长的”。


然而,这却是痛苦的开始。大一时,周浩努力逼迫自己认真学生命科学,却提不起兴趣,他也曾想过转到工科,可最终因规定无法实现,一度很绝望。大二时,他决定休学一年,去深圳打工。这一年,他当过电话接线员,做过流水线工人,被残酷的社会现实打压过的周浩,终于决定退学。


周浩向父母摊牌,诉说自己在北大的痛苦,选择转入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周围人都认为他疯了,但这一次周浩很坚定。“我一直比较在乎别人的看法,但是如果一辈子都要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你的一生就毁了,如果我过得很精彩,总有一天,可以证明给当初质疑自己的人看。”


在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学习的日子让周浩真正找到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和人生的意义,他于2014年夺得了全国数控技能大赛的冠军,毕业后也成功被学院留校任教,并在2018年拿下了全国技工教师能力大赛的一等奖。


开头那个纠结于北大和北航的考生,最后选择了北航。但一定会有人发出「分够北清怎么选北航」这样的疑惑。


但屈勇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如果选择北大,对这名考生来说,最大的意义是满足了当前的虚荣心,但放眼工作五年、十年后,工作的成绩会远远超过他毕业于哪个学校。“这可不是卖白菜,是志愿填报。我们一定要回答,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未来想从事什么,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必须在这个大方向与前提下去算计,而不是一味只做分数最大化,忘记了自己想要什么和自己的方向。”

选专业、学校就像找对象

难的是如何更幸福

 越来越多的考生、家长觉得「考得好不如报得好」,这也催生了高考志愿规划师这个职业。这个兴起不过十年的新兴行业,光是在天眼查中,就可以搜到约1500家相关企业。收费也日趋高昂,甚至有志愿咨询服务报价十万。


“我们家孩子这个分能上哪个学校啊?”“考了XXX分,能上川大吗?”“男孩子学什么专业更吃香呢?”高考成绩出分以后,高胤凯的手机就如发电机般一刻不停地振动着。


他的工作室一直倡导「每个家庭都可以成为自己的高报师」。只要家长花心思好好研究过后,跟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这件事情完全可以自己完成,但是为了稳妥,还是有很多人会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因为第一次给自己的孩子动手术,也确实下不了这个刀。”


一路成长·16growup规划师和考生的咨询现场。

中国高考规划行业联盟会长 、计桥创始人赵京也认为家长们如果用心仔细研究,这件事完全不需要依托他人来做。他将选专业学校比作「帮忙找对象和选择另一半」,而报志愿就是「结婚办婚礼」。“对象选好了,婚礼肯定是好办的,这个工作难就难在,它是一个软性东西,帮你选择怎样的另一半能让你更加幸福这件事情特别难。”这就不是单纯的数据分析了。


沈贤是高胤凯工作室的高考志愿规划师。她的工作流程首先是跟考生初步沟通他们的意向专业,其次让考生在一张密密麻麻的专业汇总表上大体勾选出感兴趣和适合他们的专业,接着就是对被选中的专业进行全方位解读。


一路成长·16growup高考志愿填报信息采集表。

在解读的过程中,她要观察考生的内心世界,并引导他们做出自己的选择,最后将咨询结果转交给专家团做最后的评估和风险把控。“在信息搜集和数据分析的硬性部分结束之后,剩下的就是沟通了,而最难的部分就是这个环节,尤其是面对没有任何想法的考生和达不成统一意见的家庭,这个环节就会变得极为棘手。”


前年,沈贤就碰到了一个磨了一下午都没有统一意见的家庭。那个女孩子高出了文科一本线很多分,但一直认为自己没有发挥好,甚至三番五次地表明自己想要复读。如果非要报,女孩也倾向于学习法律,而她的父亲则希望孩子学经济。双方的意见磨了很久都没有达成一致。


“我只能是两边来来回回沟通,但是他们就是无法达成一致。”沈贤说。

盲目的分数最大化

是最糟糕的志愿填报思路

 「冲、稳、保」,「确保分数最大化」,「985」、「211」这些硬性指标是家长们判断有没有报好的标准。


一个家长把填报的志愿发给屈勇,他一看完全偏离了他们原来讨论的方向,即以城市为核心来报考,兼顾学校和专业。但家长和考生最后报考的学校五花八门,分布地区也很乱,有一点很清晰就是分数最大化。


“这是没有原则的分数最大化,或者说盲目的分数最大化。坦率地讲,这是最糟糕的志愿填报思路:忘记了自己想要什么,忘记了自己的方向。”屈勇说。

另外一个广西考生的志愿填报就很清晰。他排名靠前,可以相对自由地选择一所985高校,但如果选择在北京、上海的高校,专业都不很理想。他最后坚决地选择了南方科大,理由就是专业喜欢,未来要走学术之路,直接读博士,这所学校更适合他。


“他的分数浪费了不少,但我坚信是他正确的选择,想清楚了自己所要的。”屈勇说,“算计分数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但是前提是在你想要的方向上。比如,我就是想上一所985,将来当公务员,那就按这个方向算计分数最大化。再比如,我就想读一个计算机专业,那么我就按这个方向算计也可以。或者说,我就是想到上海北京读大学,按这个方向算计分数最大化也可以。最忌讳的是没有方向的算计。”


不过,可惜的是很多孩子都没有想法。对此,高胤凯也很理解。“我的志愿还是和尚算出来的,自己当时知道什么呀。”高胤凯说,“高中的时候只知道闷头学习,高考一结束就让他们考虑这一生要在什么领域深耕发展,让他们突然就有自己坚定的想法,在缺乏足够社会经验的基础上,对他们抱有这样的期望是稍微有些不合理。当然,也不乏极少数很有主见的孩子,这些孩子们就真的算凤毛麟角了。”


史开贵也发现孩子们在应试阶段早已分身乏术,一心只读圣贤书,很少接触社会,最缺乏的是对大学与专业的真正了解,对自己整个人生学业与职业生涯没有规划,缺乏清晰的人生目标。


“其实有的时候还是家长不够理解孩子。”被称为“高考第一博”的资深教育观察家晨雾回忆起自己曾经遇到一个执意学机械的女孩子,“家长当然不让啊,女孩子学什么机械。”


但晨雾跟孩子慢慢沟通后发现,由于父亲经常出差,导致家里坏了什么东西都是这个女孩在修理,换灯泡,修小物件是常态。有一次手机坏了,她都特别兴奋,拆掉这个坏掉的手机,自己鼓捣着还真的把它修好了。“这就是她为什么想学机械的原因,跟男孩女孩没什么关系。”

“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高胤凯的工作室在成都市中心,一进门左手边的墙上挂着苏格拉底的名言:「人啊,认识你自己。」


高胤凯抬头看了一眼这句高考出分前一天刚刚粘上去的金字,笑着说:“认识你自己可太难了,我当初就不认识自己。”


出生于浙江的他,高考完最能确定的事情就是跑得「远远的」,去闯天下。至于专业的选择,家长没有办法提供参考意见,学校老师也不够了解情况。最后,他去找和尚一算,就敲定了日后4年在四川大学攻读的机械工程专业。“那个时候确实没什么太多想法,也不会想到最后从事的职业跟专业完全无关。”


大学毕业后,高胤凯跟朋友们摆过地摊,开过酒店,支过教,四处闯荡。终于在雅安支教后,他发现了自己对于教育的兴趣。


“别人要学机械材料,肯定比我学得好,你说我占了这个坑,学得不好,干得也不是这行,这不是浪费吗?”高胤凯说,“所以我们目前想要努力的方向,除了改变家长们固有的报考理念和习惯外,最重要的是尽可能地让更多的人匹配到合适的专业。”


忙完高考季,高胤凯还计划成为一名职业生涯规划师。“职业规划这个词太大了,但既然要做,就不能做虚的东西,要真的让孩子们早早地感受到看得着摸得着的不同职业体验。”


2018年武汉大型高考招生咨询会现场。

晨雾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曾去德国留学。当时德国教育中「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让他记忆犹新,即从小就让孩子研究怎么玩,通过各种花样百出的玩法打开孩子的视野,由此从小培养他们独立的思想。


“但我们跟德国的国情也确实不同,如果算上专科学校,我们国家的教育可以算得上充足。但最后肯定不是所有人都能上本科,家长正是知道在中国输在起跑线上确实会遭殃,才会在每个阶段用不同的方式让孩子跑起来。不过,立足孩子的长远发展,还是要通过多种渠道打开孩子们的视野才好。”晨雾说。


去年,外卖小哥王威重返考场后获得623分的新闻在网上刷屏。2013年,王威从湖北襄阳考入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工程与科学专业。但是四年后,由于挂科太多等原因,他被迫退学。此后,他做过辅导机构的培训老师,当过搬运工,和一直干到现在的外卖员。


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这些年,他也吃够了没有学历的苦。“学历对于我这种寒门子弟来说非常重要。我唯一能选的就是依靠知识,依靠学历,然后在社会上谋求一个相对来说不那么累,还能有一定发展空间的工作。”


于是,他去年选择重新参加高考,并获得了好成绩。结合之前的工作经验,他想报考教师方向或者财经专业。


媒体把他当成励志典型,他却对媒体说要「以我为戒」。“只有面对自己犯过的错误,才能改正它们,对自己的未来更加负责。”


这也是赵京一直想向家长和考生传达的。“不要困于眼前的迷茫,要走完漫漫人生路,最需要的永远是开阔的眼界,充分认识自己和终身步履不停的学习。”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