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长安三万里》,李白的偶像失格

我爱罗宾 看天下实验室 2023-08-30

李白在浪漫不死中羽化登仙,高适在新的世俗眼光中功成名就。

撰文|我爱罗宾

编辑|周晓晓

《看天下》杂志原创出品 

谁是李白?是斗酒诗百篇的诗仙?是让力士脱靴的谪仙人?是教科书中的永恒传说?还是安史之乱的叛逆之人?我们不曾亲眼见过李白,但从小到大,从教材、课外读物到影视作品,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已存在一个具象的李白形象。


正在热映的《长安三万里》让追光动画的故事从古代的虚构神话新编瞄准向真实发生的历史,影片聚焦于唐朝盛年,其中关于历史还原的真实度引发了广泛讨论。喜欢它的观众认为电影拍出了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讨厌它的观众则认为片中所谓的还原有倾向性,且多处细节与历史相悖。


无论喜欢与否,我们都要承认,《长安三万里》为观众带来了一个最与众不同的李白,一个矛盾幼稚又充满争议的诗仙。


偶像滤镜的崩坏

《长安三万里》以高适的视角“还原”了在那些才华横溢的诗篇之外的“真实”李白。用罗永浩的话讲,李白就是那个在不同人生时段都很“李白”的一个人物。


我们在电影开篇见到的青年李白是拥有鸿鹄之志的任侠。他立志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换个说法,就是想当官,想搞大事。他带着好友吴指南的骨灰云游四方,在此遇见了他一生的好友高适。二人惺惺相惜,一拍即合,欣赏着彼此的才干,却因为性格和背景的原因而分道扬镳。



李白生于商人之家,从小锦衣玉食,过着优渥的生活。正是这份财务自由让李白得以全身心地追求自己的爱好,十五观奇书,做赋凌相如。以至于,青年时期已读书破万卷的李白便可以周游祖国名山大川了。高适则生于没落世家,清贫勤奋,在他打算通过举荐发挥才能之时,遇见了同样怀抱远大抱负的李白。


然而,通往功名的道路布满荆棘,电影中面对挫折时两人的处理截然不同。高适本分又自卑,始终相信勤能补拙,哪怕他久久没能得到推荐。到了李白,则放大他狂妄的一面,遭遇闭门羹后,脱口而出《南陵别儿童入京》中的绝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很多人把李白这首诗解读为对权贵的讽刺或他对建功立业的强烈自信,可事实是,据魏颢《李翰林集序》记载,李白在这一年里,不治产业,不顾妻女,常经月不归;偶一回家,整日里或蒙头就睡,或酩酊大醉。其妻刘氏在多次规劝无果后,主动提请离婚,也就是魏颢所说的“刘诀”。后来李白收到了朝廷使者命他入京的诏书,才写下了这首对“愚妇”一肚子不满的“怨夫”诗。因此,电影中的改编算是对李白的一种艺术美颜。


事实上,我们越接近真实,李白的偶像滤镜就越是崩坏。


相比好友高适,李白确实早年更成功。他凭借自身才华成功进入翰林院,虽然并无实权却也得到过皇帝和杨贵妃的喜爱,甚至可以骄纵到让力士脱靴贵妃研墨。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他才能过上挥金如土、千金散尽的生活,才能说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般洒脱豁达的诗句。



可矛盾的是,李白无论是在电影中还是在史料记载里都对功名有着强烈的执念。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作于公元744年,那一年,长安追梦的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李白仕途不顺的部分原因换成现代人的角度讲,或许是“狂放”到情商有点低。而且,安史之乱前后,李白为成就自己的不世功业为奸臣杨国忠“歌功颂德”。到了安史之乱平定时,他则因投奔了趁乱想要篡权的永王李璘而沦为阶下囚。


影片最大的争议点来了——片中李白找到高适寻求帮助,高适为避嫌而选择闭门不见,却暗地联系郭子仪为李白解围,最后李白得到大赦。从电影剧情来看,这有点捧高适踩李白。从史实角度看,当时高适不仅闭门不见,还烧毁了和李白的全部来往信件。所以影片的还原和魔改,终究都是为了剧情或者创作者的主观意愿服务。


因此,《长安三万里》不只是致敬文艺复兴或再现盛唐的浪漫想象,而是更多从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标准出发,去评判历史人物的功与过。从这方面来看,电影背后隐藏的是一套成王败寇的粗暴价值观。


古来圣贤皆寂寞

鉴于电影情节与史实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李白既天才又幼稚。他的天才源自他在诗词方面的过人能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愧为中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与之交往,李白自始至终保持着那股子纯粹与天真,豪情万丈,慷慨激昂。正因如此,他才会是一个不流于俗套的伟大诗人。


然而一次次人生中与官场上的选择,都证明了李白是情商远没有智商高。纵使李白才华横溢,可做人方面他就缺乏写诗的通透。为了被达官贵人推荐,李白写了不少诗,如果单拎出来这些诗赋赏读,恐怕没有一首诗可以入选教材。因为夸人时他总是用力过猛,或太过傲娇。比如他写给韩荆州的自荐书。李白一面自谦自己的诗作是“雕虫小技”,一面又希望韩荆州度量宽宏,不因他长揖不拜而拒绝奇才。



反观对朋友,李白倒是情真意切,《赠汪伦》那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放在当今叫人嗑生嗑死。友情在李白的生活中所占比重也颇为有趣,现代人常常会调侃李白对朋友的感情,特别是对杜甫。杜甫为李白写过不下十首诗,其中包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高度评价。不过李白并没有“回帖”很多,对待另一位共同好友高适甚至常常把他抛之脑后。


看《长安三万里》的时候感觉会比较直观,李杜二人存在着明显的年龄差距,李白成名时杜甫还只是个娃娃。相比之下,李白更崇拜自己的长辈孟浩然。


李白的“仙气”源自他不朽的诗篇和不羁的豪情,在深层接触后我们会发现李白的真实和接近“凡人”的一面。他不谙世故,嗜酒如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却藏不住那份天才。


《长安三万里》以动画形式还原了大唐盛世走向顶峰然后开始衰败的年代,以李白高适二位好友的视角,勾勒出一副壮美的古代文人墨客的浪漫主义画卷。与浪漫产生强烈对比的是,电影打碎了观众对一代诗仙的偶像滤镜。


李白在浪漫不死中羽化登仙,高适在新的世俗眼光中功成名就。如果按照电影和历史真实,如果李白生在现代,恐怕他的才华更难以展现,甚至或许刚刚出道便会塌房。或许,只有那个梦幻的唐朝才更适合李白。


《长安三万里》还是太过浪漫,如果有续集以杜甫的视角来继续,现实主义下的李白,除了天才恐怕只剩寂寞了,“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为李白,干杯。






你心中的李白是什么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