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女总裁给中国经济出的馊主意!
温馨提示:
一、最近有粉丝朋友反馈收不到公号的更新。恳请各位铁粉将本公号设为星标,那么就能在第一时间收到更新的文章。
二、本公众号每天17:20发帖,由于平台审核的原因,正常情况下,17:30分之前都能发出去。
三、如果您方便,请点右下角右数第二个图标——在看,这样才有利于传播正确的经济学观念。
最近看到一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奥尔基耶娃对中国经济的一段分析,笔者认为是一塌糊涂。
也许很多人对此深以为然。因为IMF 总裁的名头就足以证明格奥尔基耶娃具有足够的权威性;她曾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代表了她具有极高的专业水准;而且她还入选 2019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女性榜,这意味着她的影响力得到了举世认可。而笔者不过是籍籍无名之辈,居然敢对权威大放厥词,简直不知天高地厚。。
然而职位、学历、影响力并不能对其观点的正确性做背书。笔者将对其观点进行分析,供读者评判。从格奥尔基耶娃的观点看,她明显是凯恩斯主义者,对她的批评也是对凯恩斯主义的批评。
格奥尔基耶娃认为:从短期看,中国的房地产行业需要“修复”。这段话的要害在于如何理解修复。当前中国房地产确实萎靡不振。由于她是凯恩斯主义者,她认为的修复应该是指政府如何刺激房地产尽快繁荣,继续发挥支柱产业的作用,带动其他行业共同繁荣。
然而笔者的疑问是:假如中国老百姓更需要的是房地产之外的其他商品和服务,那么房地产行业走下坡路就是必然的,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呢?而如果政府强行刺激房地产行业,就意味着强行改变中国消费者的偏好。更具体地讲就是扭曲消费者的自愿选择。因为房地产行业强行注入的资源多了,其他行业可获得资源的自然少了,产出也就自然减少。
而笔者的假设是中国老百姓更需要其他的商品和服务。如果假设成立,房子供给多了,其他供给少了,请读者自行判断中国消费者是变好了还是变差了。现实中,中国的费者到底需要那些商品和服务,市场价格变化会传递出清晰、准确的信号。
至于房地产被很多人视为支柱产业,这不过实证主义者的陋见。即使现在房地产行业彻底消失,但是可用于促进经济繁荣的稀缺资源并没有消失。资源动态流动必然使得那些能够满足消费者更迫切需求的行业兴起。这些新兴起的行业同样是经济的支柱。
格奥尔基耶娃认为:地方政府债务水平很高,是中国经济的一个隐患。对此,笔者没有任何异议。任何人欠债都总是要还的。这里只需强调一点,政府还债方式和普通债务人不同。普通债务人无非是节衣缩食,省钱还债。
而政府还债的方式包括以下四种:一是借新还旧。这只是延迟还款日期,压根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二是增加税收。但是税款增加一分,老百姓的收入就减少一分,实际上政府债务完全落到老百姓身上。而且不断加税可能导致涸泽而渔,焚林而猎。三是中央银行印钞还债。即使我们忽略印钞对经济是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对此笔者曾多次分析不再赘述。但是不断印钞使得货币购买力不断下降,特别是储蓄不断缩水,债务依然是落到老百姓身上。四是政府过紧日子。通过政府缩减开支用节省下来的财政收入还债,这是最好的办法。不过现实可能性有多大,请读者自行判断。这四种还债方式不仅仅适用于中国,所有政府都一样。
格奥尔基耶娃认为:归根到底,中国需要的是结构性改革,以继续开放经济,平衡增长模式。对此,笔者基本赞同。但是如何结构性改革、如何平衡增长模式?是由政府主导,还是发挥市场的力量?她并没有明确意见。而根据凯恩斯主义者的观点,这些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职责。这大概也是格奥尔基耶娃的观点。
笔者的疑问是:假如不通过市场机制产生真实价格,我们如何判断结构失衡?真实的市场价格是无数消费者根据自己的真实偏好选择的结果,也压根不会导致结构失衡,因为企业家可以根据价格变化动态调整生产结构。而政府干预必然改变无数消费者的真实偏好,基于此形成的价格必然也是扭曲的价格,也必然表现为结构失衡。
这本身就是政府干预的结果,继续干预到底是雪中送炭还是雪上加霜呢?这一点对所有政府也同样适用。平衡发展模式的道理是一样的。
接下来格奥尔基耶娃认为:通过结构性改革,平衡增长模式,更加注重国内消费。要给人们更多的信心,这样他们就不再储蓄,而是增加支出。以此就能解决中国人口变化的负面影响和“信心丧失”。格奥尔基耶娃认为中国人喜欢储蓄不愿意消费是中国经济的大问题;也就是在她看来储蓄是繁荣的大敌,而消费才是繁荣之道。
这段话更是错的离谱。
经验告诉我们除了那些喜欢过着苦行僧生活的人---这种人极少,而且为了维持生命他们也需要最基本的消费---绝大多数人都喜欢更丰富的商品和服务。而中国人更倾向于储蓄,绝不意味着中国人不喜欢消费。
显而易见的因素如教育、医疗、养老、住房改善等,都需要普通大众缩减当前的消费进行储蓄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如果一个人将来要为孩子支付大笔教育经费、得了大病需要治疗,现在不未雨绸缪缩减消费而储蓄,将来他除了束手无策还能怎么办呢?任何一个有理性的人绝不会把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储蓄白白浪费掉,他必然会用于将来的消费。
补充一点,如果人们认为福利制度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同样不得法。笔者多次撰文分析,不再赘述。
更重要的是,储蓄是形成资本品的必要条件。
以一个除了体力劳动而没有任何资本品的农民为例。如果他把自己辛辛苦苦生产的粮食全部消费掉,他依然只能继续靠体力劳动谋生,存不下一点家当。假如缩减消费节省出可供十天消费的粮食,他就有能力制造一件农具---他有了一件资本品---这和仅靠体力劳动相比无疑能够增加产出,这样他就可以享受更多的粮食,也可养一些家畜。注意:在制造资本品的十天中,这位农民依然在消费,只是他消费的是他节省下来的储蓄。
假如产出增加后,这位农民储蓄更多的粮食足以让他有能力修一条水渠,这能继续增加粮食的产量。产出增加使得他甚至有能力用粮食酿酒,也可以享受更多的休闲。而如果没有储蓄,他怎么可能有机会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呢?更遑论休闲了!
如果没有储蓄,这位农民不可能有能力制造资本品,后来的一切都不会发生。对于一个农民如此,对于一个国家同样如此。
随着分工合作体系不断扩大,货币产生,银行出现。人们可以把钱存入银行,银行贷款给企业家生产更多的资本品,使得消费品更加丰富,由于产出增加商品的价格也越来越便宜,人们能更好地享受经济繁荣带来的益处。这难道不是经济繁荣的表现吗?
消费增加是经济繁荣的结果而不是原因,而储蓄是资本品形成的必要条件,只有资本品越来越丰富,才能有更大的产出供消费,绝不可能倒过来!由于格奥尔基耶娃错把结果当原因,她还压根不明白储蓄对于经济繁荣的重要意义。所以她对中国经济的分析一塌糊涂,给出的建议,如不储蓄而增加消费等纯属馊主意。
笔者绝不认为格奥尔基耶娃出于恶意,而是真心想帮中国经济出谋划策,但她的理论存在错误。
顺便提一句,格奥尔基耶娃曾暂时代理过世界银行的行长,现任IMF总裁。而这两个机构都是凯恩斯主义的产物,目的是实现世界经济持续繁荣,现实显然与其设立初衷背道而驰。这也证明了凯恩斯主义的失败,因为凯恩斯的观点在理论上是完全错误的。
正确的经济学理论需要传播,让更多的人知道;市场经济需要大众支持,每影响、改变一个人,都是一次边际上改善。欢迎关注公众号,请转发、点在看,感谢支持!大家未来的福祉,取决于现在每个人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