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了牛娃妈妈该做的一切,也没养出个牛娃来 || 故事EP1
Hi,欢迎入住“谷雨星球”,我是Summer夏景。
这是我做教育自媒体的第七年。这些年里,我有幸探访过不少学校,认识了不少机构,听闻了不少内幕;我也有幸跟近千位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家长有过或浅或深的交流,遗憾地发现虽非大家的意愿,但确实一代家长更比一代卷,一代孩子更比一代累。
前段时间跟一个一岁出头的新手宝妈吃饭,她刚从香港回到上海,孩子还没早教,她说不少妈妈还有培训机构说,孩子16个月了还不早教已经晚了Blabla,听得她焦虑无比,当天就物色了早教中心去试听。
当时我正好在跟这期嘉宾,一位高中生妈妈聊天,碰巧提起这件事,听罢她边翻白眼边开玩笑道,想当年, 我儿子刚出生38天就去了早教中心,现在也没什么特别嘛。
我灵机一动,为什么不把这些过来人真实、平凡却珍贵的经验传递给后来的家长呢?
生平第一次做妈妈,我们遇到的挣扎、苦恼和不解,她们都遇到过,烦恼过,焦虑过。回过头来,也就一笑了之。而这样故事若能被听见,处在当下内卷飓风里的家长们,有可能更有信心地坚定教育初心,缓解焦虑,也能避开很多坑。
但因为各种原因,如有心人放大焦虑来卖课、分享的都是牛娃牛妈的故事高不可攀,妈妈故事不够典型等,有一堵厚厚的墙阻绝了真实、普通却极其宝贵的经验传播。
打破这堵墙,需要耐心倾听,也需要专业梳理。
于是,一直在教育行业的我就做了这个小小的公号,花了千元重金采购了装备,雄心壮志是希冀100个来自各行各业的妈妈们聊天,聊育儿,聊成长,也聊自己,有吐槽,有故事,更有干货。
为了方便大家在开车、做家务等时候收听,也原本记录妈妈们当下的心境,「100个中产妈妈的故事」会以播客+文字呈现,在公众号、喜马拉雅和小宇宙同步发布。
第一期来聊天的妈妈KK,是我认识六七年的老朋友了。刚认识她时,孩子还是个软萌乖巧的小学生,现在已经是即将成年的高个少年了。在这几年间,我眼看着她从焦虑的妈妈变得越来越爽朗豁达,吐槽起娃来金句不断,但是在这个转变中,我也感知到她内心曾经有的挣扎和痛苦。
她说回想起来,这就是干着急妈妈和躺平学儿子的升级打怪之旅。因为内容过于真实,怕儿子看到“追杀”,故图片匿了。我们聊了两个多小时,实在太长,下拉文末加我领无删减版。
太感谢KK的支持,掏心掏肺说了无数干货,妙语连珠,担得起开山鼻祖之名哈哈。
100个中产妈妈的故事EP1
@主人公妈妈KK说
大家好,我是KK,儿子17岁,在美国高中读11年级,从幼儿园到初中一直读的是公立学校。我毕业于华师大教育专业,推崇应试和素质教育的结合,拒绝抢跑,我算是第一批送孩子上早教(38天)、前几批上CTY天才营的家长。
之前有个话题叫你接受孩子成为普通人吗?说实话,我最早是不接受的,我准备得很充分,试问做了所有妈妈该做的事,求而不得最痛苦,我跟大家一样,度过了一段很漫长的焦虑时光。
但做妈妈可能就是一段学习分离的旅程,再回过头来看,我也发现在看似精密的规划中,被忽视的一件最重要的事。
在内卷下,若我的分享能引起你的一些共鸣,给予一些启发,再减轻一点焦虑,那也算值了。
我做了优秀妈妈该做的一切
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事
最近我亲戚非常焦虑,自己家十几个月大的娃不会用吸管喝水,说人家的小孩都可以吸了为啥我家不行,拼命让让孩子练习,我说,这有什么好焦虑的,过两个月他就会吸了,但也没用,剧场里的大家都生怕落后。
我本身是华师大读学前教育出身,学了一些浅薄的理论知识,也有些实践。我觉得在低龄阶段就着重孩子技能的培养是本末倒置。在养育过程中,最忌讳做的是横向比较,孩子成长本身是纵向的,什么年龄阶段能做什么样的事,在这个范围内就不用担心。比如说早教,我儿子差不多38天就上了早教,那是04年了,国外流行的早教概念刚进入上海,我是第一批试水的家长。
回头看,有早教更好,但也不是必需品,绝对不是不学早教就输在起跑线上。早教就是提供同龄小宝宝们一起社交的机会。娃特别能交朋友,可能跟这个也有关系哈哈。
我现在心很平,这家这就是一个普通娃,能拿自己的努力找到自己的一方天地,开心地活着就好了。
Q :孩子越小,父母就越觉得娃是天才,在养育路上,你一直这么理性吗?
KK :没有一个父母没有做过自己家孩子是天才的美梦吧哈哈,我最初对他的期待非常高,从出生到小学毕业,他跟我配合得也非常好,让这种期待看起来有成真的可能性。
申请美国高中是梦想的第一次破灭。
当时奔着前30名学校去的,我准备得特别早,从6年级就开始了,我做的功课并不比藤校妈妈、安多福妈妈少,但因为他托福没达到要求,考了7次也没考到105分,硬指标没达到,其他做的再好也没有用。最让我难过的是,没达到要求不是能力不到,他6年级托福就考了85分了,每次模考也都过了105分,但因为贪玩,花了那么多钱去补课却在偷偷打打游戏。
为什么一进初中,儿子就不配合了呢?加上那年竞争最激烈,就去了一个50名左右的学校,跟我的要求是有差距的。
现在回过头看,确实云淡风轻了,但当时真特别痛苦,求而不得最难受。我试问我该做的事情一样没落下,我绝对不是一个傻白甜的家长,绝对是一个功课做得很细的家长,但遇上了也只能接受,一遍一遍宽慰自己,那是我生的他,我爱他,哪怕他虐我千百遍。
冷静后回过头来想想,我也意识到我犯的错误,我的准备是很充分,但却忽略了儿子的成熟度,孩子的生长发育不是我能控制的。他进了初中以后,别说跟同龄女生了,就是跟同龄男生比都比较慢,刚去美高的时候看起来特别小小一只,哪怕现在长得跟爸爸差不多高,心理成熟度还是不如同龄人。所以我想,可能这所学校是最匹配他能力的,也最适合他的。
但从刚开始的期望到慢慢有落差,这就是老母亲们不得不接受的自我成长过程。
申请大学我已经想通了,就选一所他尽力能够到的就好,但必须他自己亲自去操心申请的事情,自己负起全责,哪怕做的过程中没做好也没关系。我们不追求藤校和排名,这个过程就是帮他慢慢成熟,这是我对他做的妥协。
择校就选定一条路
再也别想着回头了
KK :我先说我的理念:择校就是父母为还没有判断力的孩子选定的路,任何路都有风险,但凡是走过的路都没有后悔的路,只能心态好一点,也充满期待的走下去。
再来说说我们家的择校经历,我们那时候不培训基本是考不了民办的,当时不少中班孩子会不上学去培训数学、英语、语文,但我反对抢跑,幼儿园不就是吃好、喝好、玩好嘛,不一定要学到什么,但这是他人生很重要的社会化的过程。
在这个大前提下,我们就把目光转向了学区房,选了一所没那么鸡血的公立,为了弥补公立学校社交和英文的弱势,很小就去了国外上夏令营,八年级读了美高,就这么简单。
择校过程中,父母千万不要自乱阵脚。
我想起我们上幼儿园的时候,他刚去还安慰别的小朋友,去了几天就开始哭天喊地,一人带动一圈小朋友一起哭。我很淡定,到点该接就接,该送就送,让孩子明白不是不要你,到点你就回家了,一个星期后他也就乐呵乐呵了。
孩子的适应力是很强的,在安全范围里,等他过了心里那道坎儿就好了。最忌讳的是家长自己先乱了阵脚,给自己增加焦虑的情绪,一遇到小情况就想转学,这才是最伤的。
Q :当年选了公立和民办的学生,十几年过去了,有什么不一样吗?
KK :只能说有得必有失吧。
我很满意公立学校的8年生活,校长很开明,他说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就是保证孩子在正常年龄通过学习获得快乐,保护学习动力和求知欲。我们小学没去过培训机构,就是机缘巧合跟着老师用美国教材每周上一次课,过得是很开心的。
但开心也是有代价的,没有经历过幼升小、小升初的挫折,也没有经历中考,吃苦耐劳的能力还是不强。而且,要说考分考多少高,做题有多少好,学习的意志有多么坚强,学习的规划能力有多么厉害,我觉得是缺失的。
疫情下我很少合眼
娃爸白头发越长越多
成长就是一段分离的旅途
Q :今天收获特别大,最后,17年来最大的感想是什么?
「下期预告」
宾大沃顿三娃妈妈的故事
大儿子宾大毕业
二儿子纽大在读
小儿子UWC在读
上海第一所儿科诊所创始人
“希望把我的终身都献给教育事业”
🎧
每周一录制
每周四更新
公众号 | 喜马拉雅 | 小宇宙
线下录制开放3个名额
每日干货&资源
线下报名&领完整版文字稿
「谷雨星球」
谷雨是播种第一颗种子的时节
在这个小小星球里
让更多好经验、好故事、好资源被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