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职场“神功”,可能对孩子有毒
双减后第一个寒假刚开始,我就被不少学霸精准的学习计划、日程表“亮瞎”了。
从早上6点半到晚上9点半,精确到分钟的日程,以及要读完多少书、背多少单词、减肥10斤的flag,多人令人崇敬中带着一丝害怕。
在对孩子进行项目管理之前,我更希望家长们也可以想想,自己在企业里是什么样的工作状态?
我也有一个有趣的发现,员工在企业状态怎么样,家里的孩子往往也差不多。
有位团队主管抱怨说,有位员工每次一到点就下班,从不加班,说要回家陪小孩,让她学点新东西也很不乐意,更不可能用业余时间发展跟工作相关的能力。
在与这位员工做教练面谈的时候,她说老师我不想谈工作,我想跟你聊聊我家里的事情。我说好,她一张嘴就说,我很头痛我儿子,怎么都带不动,让学什么都不学,让做什么也不做,状态很疲。
说来有点不厚道,但这跟她领导对她评价,简直一模一样。
我就问她回家都干啥?她说回家赶紧做饭,吃好就陪着孩子做作业,偶尔刷刷手机、随便找本书翻翻,但看着孩子什么也学不起劲,自己一看就烦躁起来,开始唠叨。
我问她,那为什么不利用陪孩子学习的时间,自己学点什么呢?为什么要一直看着孩子,自己却在旁边因陪伴而焦虑呢?
这也是为什么我时常提醒家长们,不要认为陪伴等于监控。
陪伴的时间当然很重要,但陪伴时间的长短不等于质量。
我有次遇见一个妈妈,半小时内眼睛和嘴巴就没离开过孩子,不停地说女孩不能这样、不能那样,要这样、要那样。还有家长甚至会在孩子房间里装摄像头,一举一动都要了解清楚,都要问清楚。这在小时候可能还好,但到了青春期就矛盾冲突特别大。
因为工作忙,我一直是个心大的妈妈,后来我接触到了不少为孩子考虑得特别细,陪伴时间特别长的家长。一方面,真是让我惭愧,我曾经是一个多么“不认真”的家长。
另一方面,我也发现,这些认真做妈妈的家长实在是心太细了,可能又背负了过多的焦虑。
轻度焦虑是会让我们成长,但一旦焦虑过重,就会传递给孩子。人生最难就是把握这个度。
■所有专家都在说,妈妈们要先过好自己,自己的状态好了,孩子才能好。
那么,没时间陪伴孩子的家长怎么办?什么是好的陪伴呢?
高质量的陪伴是两个生命之间的碰撞,老生常谈的话就是只有家长自己状态好,孩子才是真的好,这个磁场里才有正向循环。
此外,陪伴不仅仅靠时间来衡量,长时间呆在一起反倒相看两厌,陪伴的浓度比密度更重要。
像我这样工作很忙,没时间陪孩子的家长,可以专门约一个时间邀请孩子做点她喜欢的事情,专心致志地在一起,不被任何事分心,孩子会被家长专注的爱撑住,这就是陪伴时间的浓度高。
家有二宝、三宝的家庭,我建议家长们一定要给老大一个专属的陪伴时间,这就是很多家庭忽略了的。我辅导的好几家多子女家庭,开始重视这一点之后,与老大的关系大大改善,本来各种找事的老大神奇地开始主动照顾弟弟妹妹了。
总而言之,项目管理在公司是效率的保障,强调即时反馈、敏捷管理。但当所谓的高效方法应用到家里时,可能就少了一些“人味儿”。
而亲子矛盾冲突在长假期间频发高发,可能也正是在家庭寻求安全感和温暖的孩子与追求高效管理的家长之间的矛盾。
在此跟大家分享几个建设良好亲子关系的小锦囊。
第一,逆向师徒。
各家都是要求孩子向大人学习,我们也要向孩子学习。我注意很多家长跟孩子之间聊的只有学校和学习,没注意到其实削弱了孩子做人的乐趣。
父母之间正向的互动关系,应该是双方都能开放分享自己的酸甜苦辣,家长要多向孩子分享自己作为活生生的人的感触,辛苦也好,快乐也罢,多聊聊生活。
第二,调侃开玩笑。
小宝宝小时候,家长还是很“柔软”的,爱开玩笑,幽默会玩。
但是等孩子进入青春期,父母一下不能适应孩子寻求独立的变化,还是一个教育管控者的状态,慢慢地双方就把彼此放在了对立的位置上。
而且当面临升学压力时候,父母心态也越来越紧张,越来越把成长当做爬梯子一步都不能错的过程,亲子关系不知不觉变得硬邦邦的,家里的气氛也就像战场一样,一触即发。
第三,一个有烟火气的家。
我发现焦虑的家长总是把自己绷得紧紧的,状态不放松。我要说一句扎心的话,如果一个家里没有烟火气,夫妻之间没有热乎气,那就别向专家请教育儿问题了,育儿是肯定有问题的。
我们回过头看看自己成长历程就会发现,跟爬阶梯比起来,人生其实更像是一场漂流。一路上有很多不可控因素,方向在前方,路有很多条,也可能遇见很多不同的奇遇。
当然也有很多家长说,道理我都懂,做不到怎么办?我分享一下我自创的「三半关系模型」:半知,半急,半说。
■刘刘教练的半说创变模型,提出的三个半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