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Tech China | 端午安康 金融科技前沿精选(第7期)
FinTech China
记录金融科技发展的全球趋势和中国焦点
记载科学技术进步的全球风向和中国创新
通过“FinTech China”,让我们一起见证新技术给金融带来的美好未来
FinTech China
Documenting the global trends and Chinese focus of financi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cording the global trend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in China.
Let FinTech China help you witness and welcome the exciting future of finance brought by new technologies.
01
国际前沿资讯
七国集团财长会就全球最低企业税率达成共识
6月7日,由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英国和美国组成的七国集团(G7)发表声明,就全球税收改革方案达成初步共识,支持将公司税最低税率设定为15%,并将在改革国际税收规则、取消数字服务税等领域进行协调。这意味着跨国科技企业将会在其业务运营所在国家合理纳税,对于这一共识,亚马逊、谷歌以及Facebook等企业也都已表示支持。
《金融时报》文章称,允许由公司的经营活动所在国征税,而不仅仅是公司的总部所在地征税,这有助于逆转各国竞相压低税率的状况,并确保企业为疫后经济复苏做出应有贡献。不过,部分欧盟成员国税率较低,对跨国公司具有一定吸引力,如匈牙利9%、爱尔兰12.5%。爱尔兰此前曾表示强烈反对15%的税率。因此,舆论认为尽管G7对协议得到更多国家支持抱乐观态度,低税率地区未必会通盘接受这一结果。
相关资讯链接:
https://news.cgtn.com/news/2021-05-27/G7-s-global-corporate-tax-hysteria-10BuCAfW1Ve/index.html
韩国将从明年开始对海外加密资产征税
韩国国家税务局6月4日宣布,从2022年开始在外国加密货币交易所拥有账户的韩国居民将报告其所持有的个人资产。该法案预计在今年下半年通过,规定加密货币业务的范围。据悉,从2022年1月1日起,新的海外虚拟资产税收规则将适用于持有加密货币的公民,并从2023年6月开始需要进行税务报告。如果韩国公民在海外虚拟资产业务中的账户余额在每个月底超过5亿韩元或447900美元,则将被要求纳税。同时,韩国媒体报道,韩国第一家合规的加密货币交易所将在8-9月出现。相关行业人士表示,最终可能会出现5家左右的合规交易所。
韩国民主党议员金炳旭在表示:“该法案有望在今年秋季通过,新法律将比《电子金融交易法》和《报告和使用法》更加独立。(这两个法跟加密货币有什么关系?如果不能确定就删掉)特定金融交易信息有望为投资者保护和区块链技术开发提供一种新方法。”根据韩国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的建议,报告和使用特定金融交易信息的法案是为了防止加密货币流入恐怖组织。可以根据行为追踪相关资金流向,但仅凭行为还不足以管理庞大的加密货币投资市场。
超过300家公司在新加坡申请支付或加密交易所执照
6月4日,新加坡金管局(MAS)首席金融科技官Sopnendu Mohanty表示:目前有阿里巴巴、币安、谷歌等逾300家知名企业向MAS申请在新加坡经营支付或加密货币交易所业务的执照。Mohanty表示,这些申请现在仍在处理中,目前暂无执照颁发的明确时间表。在最终决定作出前,“我们将确保获得MAS执照的公司是值得信赖的。”
目前新加坡私营部门已经在大力投身加密货币交易这一领域。新加坡证券交易所正在努力成为亚洲的比特币和以太坊定价中心,星展银行也启动了亚洲首个银行支持的加密货币信托解决方案。但是,新加坡政府方面仍反复警告公民投资加密货币的风险。Mohanty表示,比特币是一种投机性资产,人们不应盲目投资他们不了解的资产。其波动性很大,且非常复杂。目前,MAS正通过国会演讲等各种场合劝告民众谨慎参与。如果民众确定要购买此类高风险资产,可能要为这种选择负责。
02
国内前沿资讯
京津冀
北京启动“京彩奋斗者 数字嘉年华”数字人民币试点活动
6月5日,北京市启动“京彩奋斗者 数字嘉年华”数字人民币试点活动,通过“京彩平台”向成功预约报名并中签的消费者发放20万份数字人民币红包,每份金额200元,红包可在北京市近2000家指定商户无门槛消费使用。据悉,此次活动比今年2月份启动的“数字王府井 冰雪购物节”数字人民币试点活动在红包数量上增长了4倍。
长三角
上海银保监局发布报告,金融科技创新是亮点
6月8日,上海银保监局发布《2020年上海银行业保险业创新报告》显示,2020全年,上海银行业保险业共推出金融创新成果840项,同比多增85项,增长11.3%。从应用领域看,去年上海银行业保险业840 项创新成果呈现出“金融科技”一枝独秀的态势,涉及金融科技的创新成果354 项,达到42.1%。《报告》认为,2020年上海银行业保险业创新呈现出的诸多特点之一是创新的手段更加依靠科技。从基于物联网的生物识别技术、移动展业、智能网点建设、企业手机银行、自动化运行维护管理,到区块链技术、智能投顾、信贷投资智能体系的应用,以及开放银行或平台化发展模式的建立,金融科技解决了传统金融的痛点,为深挖需求与降本增效提供了原动力支撑。
大湾区
香港正研究推出数字港币
6月8日,香港金管局总裁余伟文于香港银行公会举办的金融科技研讨会致开幕辞并介绍“金融科技2025”策略。“金融科技2025”鼓励香港金融业在2025年之前全面应用金融科技,并提供合理、高效的金融服务,惠及香港市民及整体经济。余伟文表示,香港金管局将深入研究并为在香港发行批发及零售层面央行数字货币加强准备,并正与国际结算银行创新枢纽辖下香港中心合作,研究零售层面的央行数字货币,稍后也将开始研究本地零售港元数字货币(e-HKD)的用途、优点和相关风险。金管局也将继续就数字人民币(e-CNY)在香港技术测试与央行合作。
03
市场观察
《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正式颁布
6月1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数据安全法。法律确立了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制度,按照重要性分为国家核心数据、重要数据分级保护,以及“谁产生谁保护”的原则;聚焦数据安全领域的风险,规定了及时报告义务;切实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禁止境内个人、组织擅自向外国司法、执法机关提供信息;保障个人、企业的资料数据不受侵犯,禁止以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数据。
有学者指出,从国家安全层面来看,数据安全已成为世界各国最重视的领域之一。不过全球却未能形成一个共识与统一的规则,使得许多先发国家利用自身技术优势侵害他国安全。推出数据安全法既可以保护中国企业在正确轨道上发展,还能保护中国企业免受外来侵害。
央行最新报告:金融科技高质量发展打开新局面
6月8日,央行发布《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21)》指出,近年来,我国金融科技快速发展,在服务实体经济、普惠金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步伐明显加快,大数据纾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取得显著成效,2020 年全国普惠小微贷款增速超过30%;保险机构基本实现关键业务环节线上化,数字保险应用及覆盖范围明显拓宽;移动支付普及率和规模居全球首位,已实现基本金融服务城乡全覆盖。金融科技应用加速 “非接触式”普及和应用,保障正常金融服务供给不中断,有力支持了防疫抗疫工作。
工信部就区块链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发布指导意见
6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建设一批行业级联盟链,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块链“名企”,并鼓励地方结合资源禀赋,突出区域特色和优势,按照“监管沙盒”理念打造区块链发展先导区。
意见指出中国区块链产业发展两步走的愿景,第一阶段是计划到2025年培育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一批创新引领型企业,打造3-5个区块链产业发展集聚区;第二阶段是到2030年区块链产业综合实力持续提升,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区块链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在各领域实现普遍应用,培育形成若干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企业和产业集群,产业生态体系趋于完善。
04
重点报告摘编
数字金融基础设施
一、数字金融基础设施相关概念
(一)金融基础设施
金融基础设施是指为各类金融活动提供基础性公共服务的系统及制度安排。根据2012年国际清算银行和国际证券协会组织联合发布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中央交易对手、支付系统、中央证券存管系统、证券结算系统和交易数据库。
2020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统筹监管金融基础设施工作方案》,对我国金融基础设施范围进行了界定。我国金融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金融资产登记托管系统、清算结算系统(包括开展集中清算业务的中央对手方)、交易设施、交易报告库、重要支付系统、基础征信系统六类设施及其运营机构。
(二)数字基础设施
2020年5月,根据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数字基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基建的核心,数字基础设施是指能够体现数字经济特征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涵盖5G互联网、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
(三)数字金融基础设施
目前国内外官方文件并没有对“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定义进行描述,大多是对数字金融基础设施所包含的内容做出解释说明。
2016年《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提出,扩展数字金融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系统,包括加快金融和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两方面内容。2019年10月,国际清算银行发布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的设计:印度的经验教训》指出,印度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即“印度堆栈”(IndiaStack),是一种多层次数字平台,由模块化、开源架构和标准组成,涵盖身份识别、支付和数据共享三个方面。
综上,数字金融基础设施不仅包括以5G、大数据中心为代表的第一代信息基础设施,而且包括金融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和能力提升后所形成的重要支付、征信、身份识别等体系,还包括为数字普惠和数字金融发展而创立的数字化平台。
二、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国际经验
当前,各国普遍关注的主要是支付清算系统、基础征信系统、账户体系和客户身份识别系统等金融基础设施领域的数字化改造升级。
(一)顶层设计
国际清算银行《数字金融基础设施的设计:印度的经验教训》指出,印度政府将数字金融基础设施作为公共产品提供,通过开放基础设施的访问来鼓励科技创新,通过监管框架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以及通过要求在个人同意的情况下实现数据共享框架为个人赋能。比如,印度创建了强大的应用程序“堆栈”,支持开放、自由和可竞争的数字金融市场,推动金融科技领域的私营部门创新,通过堆栈方法建立了一个具有互操作性的支付系统。
(二)5G网络
赛迪研究院《“新基建”政策白皮书》指出,各国主要通过规划和进行频谱拍卖、简化监管流程、提供资金支持、减免税收等方式推动5G发展。美国致力于成为5G通信网络的领导者,要求赢得5G竞赛。韩国将5G定位为国家战略,在2019年4月正式将5G网络商业使用,成为全球首个将5G网络商用的国家。日本于2019年开始5G频谱拍卖,并计划在2020年扩大可用于5G专网的无线频谱资源,希望利用2020年东京奥运会投资和使用更多5G技术。
(三)大数据中心
赛迪研究院《“新基建”政策白皮书》指出,各国主要通过发布战略进行顶层规划设计、投资促进大数据研究、鼓励产学研多方合作的方式促进大数据发展。同时,经济体对信息安全的重视也提高了它们建设大数据中心的需求。美国是率先将大数据从商业概念上升至国家战略的国家,将大数据视为强化美国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英国是欧洲最大的第三方数据中心市场,意图实现打造世界一流的数字基础设施、推动企业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最安全的网络环境等目标。
(四)支付基础设施
目前各国基本都建设了大、小额支付清算体系,但各国支付清算体系之间存在着一些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中国信通院《中国金融科技生态白皮书(2020年)》指出,美国建立了政府与民营并行建设的支付清算体系,包含联邦电子资金转账系统(FEDWIRE)、清算同业支付系统(CHIPS)两大主要大额支付系统以及自动清算中心(ACH)、小额支付清算系统(RTP)等小额支付清算系统;其中清算同业支付系统可支持境内美元支付清算,自动清算中心是美国处理银行付款的主要系统,被广泛用于企业支付雇员工资等业务,小额支付清算系统目前接入银行数已超过50%美国储蓄账户。新加坡于2016年创建了一个基于区块链的支付系统Ubin,即新加坡央行数字货币计划,目前已吸引包括英国央行、加拿大央行、全球顶尖的科技公司和金融机构加入,旨在探索新加坡使用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技术(DLT)对支付和证券进行清算结算。
(五)征信基础设施
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2020全球营商环境报告》,征信系统的重要性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日益彰显,越来越多的经济体选择建设或扶持有公信力的征信机构。美国由多个部门从行政和司法方面对金融和非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再加上民间行业协会组织的管理自律,最终形成“双级多头”的监管格局。新加坡没有设立类似于央行这样的独立的征信监管部门,也没有像征信中心这样的中央数据库来对贷款信息进行归集,而是通过设立金融监管局(MAS)、借贷机构征信局(MLCB)、个人数据保护委员会(PDPC)等法定机构来对征信行业进行全方位的监管,呈现市场化导向的特点。因此,新加坡的征信业大部分由私营机构运作,政府通过不断更新的法律来对征信服务机构提出要求并加以监管。
(六)创新基础设施
《亚洲金融发展报告—普惠金融篇》指出,东盟金融创新网络(AFIN)于2018年11月设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跨国界、开放架构的API平台—APIExchange(APIX)平台,支持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跨区域协作,以满足不同阶层和社会群体的普惠金融服务需求。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合作推出创新金融解决方案,为东盟国家及其他地区的用户提供普惠金融服务。APIX的主要功能包括市场和沙盒。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可以在这个精心策划、面向全球发展的市场上相互联系与合作。同时,他们也可以在这个虚拟、安全的沙盒环境中共同协作、设计、实验,推出独具创新的金融科技解决方案,采用APIX平台推动整个亚太地区的数字转型和普惠金融发展。
整理编辑 / 李思睿、李杨、吕耘瑶、范修凯、孙越崎、吴婷
往期链接
关于我们
FinTech China是北京前沿金融监管科技研究院推出的系列信息产品。
北京前沿金融监管科技研究院(Beijing Frontier Institute of Regulation and Supervision Technology,简称FIRST)是由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指导建设的一家非官方、非营利性质的研究机构,专注于适合我国国情的监管科技前沿创新理论研究。
研究院依托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自2014年成立以来在学科建设、国际化发展、政产学研创融合发展等方面积累的优势,积极与北京市开展合作,助力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科技创新中心。研究院致力于开展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科技和监管科技前沿创新理论研究,发布“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城市报告”,通过“科技+金融+应用”的聚集效应,提升“科技+监管”“科技+合规”的双向场景赋能。作为全球监管科技论坛秘书处,研究院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构建监管机构、行业协会、金融企业、科技公司以及科研院所等各主体良性互动的平台,打造监管科技生态圈和金融科技发展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