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研究》2023年第4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2023年第4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田卫疆|唯物史观指导下的新疆历史叙事构建
卜凯悦|元代亦集乃路平章把都帖木儿家族入明事迹考论
杜立晖 张良|一封家书背后的社会史——关于日本天理图书馆藏黑水城元代书信的考察
张晓非|元成宗时期西域军政机构设立始末
张小李|清朝国家祭祀体系之下的新疆官方祭祀体系设置与新疆治理
王力|清朝与准噶尔肃州贸易探析
张坤|焕彩沟汉碑研究
马振颖 黄瑞娜|敦煌新出土《隋鄯善郡司马张毅墓志》考释——敦煌相关金石整理研究之三
马立军|西突厥哥舒氏入唐及哥舒道元仕履诸问题考释——以新见《哥舒道元墓志》为中心
陈晓露|考古所见张骞时代之大夏:阿伊·哈努姆的最后阶段
刘念 崔剑锋 姜晓晨阳|新疆古代玻璃的发现与科技研究
范杰|新疆出土史前海贝来源和传播路径再认识
李昀|莫高窟220窟新样文殊像粉本流传脉络新解——敦煌所见长安画样个案研究
杨波|新疆森木塞姆第44窟“瑞像故事画”考
马伟 黄莹 黎镜明|“黄文弼与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综述
姚崇新|毫端尽精微 胸中有世界——荣新江《从张骞到马可·波罗——丝绸之路十八讲》评介
唯物史观指导下的新疆历史叙事构建
田卫疆
内容提要:新疆历史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自汉代起,我国历朝正史续有记载,并构筑了一套独有的历史叙事体系。新时代新疆历史叙事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正本清源,守正创新。本文论述了新疆历史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对新疆历史演进轨迹特点的系统梳理,阐明了新疆历史的基本史实和研究的主要观点,对唯物史观指导下的新疆历史研究叙事构建进行了深入探讨。
元代亦集乃路平章把都帖木儿家族入明事迹考论
卜凯悦
内容提要:亦集乃路的黑水城是元代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也是明朝的必争之地。明军攻克黑水城,该路大族把都帖木儿(吴允诚)家族降明,其家族由亦集乃路迁至凉州,后定居于京畿地区。居地变迁拉近了吴氏家族与明朝的距离,促进家族成员军职升迁,同时,也推动该家族婚姻关系及家族文化的转变。把都帖木儿家族作为蒙古归降民众中的上层代表,其家族在民族交融中对北元归降的少数民族群体发挥了引导和表率作用,有利于降人群体建立对明朝的认同并促进其积极参与到多民族交往交融中,亦有利于边疆的稳定与安全。
一封家书背后的社会史——关于日本天理图书馆藏黑水城元代书信的考察
杜立晖 张良
内容提要:日本天理图书馆所藏的一封黑水城元代家书,是目前所知保存最为完整的元代书信原件。由此发现,元代家书的书写虽遵循家书的“规范”,但又多有灵活的处理。元代亦集乃路的日用商品中有一大部分是贩运自甘州路,元后期亦集乃路商团的出现,表明至此时该路的商业已有所发展。元后期西北地区的商品价格是江浙一带相关商品价格的1~2倍,甚至更多,而该地区商品的运输继续采用自西夏以来的“般驮”形式。同时,家书还展现了元代甘州路犹太人众多、犹太教非常兴盛的状况。
元成宗时期西域军政机构设立始末
张晓非
内容提要:元贞元年,元成宗在西域设立北庭、曲先塔林两都元帅府的具体背景为海都、都哇在西域作乱,并进扰至吐蕃地界。元代“北庭”除指别失八里外,还可指地理方位漠北、漠南;《元史·察罕帖木儿传》“系出北庭”概指察罕帖木儿家族出自漠北地区,可与其族属乃蛮氏相吻合。结合黑城出土文书与传统文献记载,我们可知成宗大德年间北庭、曲先两机构退出西域后并未废弃,而是侨置内迁至甘肃行省附近,由甘肃行省亦集乃路供粮。而内迁后的曲先塔林元帅府为明代曲先卫前身。
清朝国家祭祀体系之下的新疆官方祭祀体系设置与新疆治理
张小李
内容提要:乾隆二十七年(1762),清政府设立伊犁将军,对新疆地区进行全面有效治理,新疆官方祭祀开始设置并逐渐趋同于内地直省。光绪朝新疆建省后,新疆官方祭祀在南北疆全面铺开。新疆官方祭祀是清朝地方国家祭祀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清朝其他直省国家祭祀一样,与主要位于京师的皇帝参与的中枢国家祭祀存在密切的对应关系。清政府将设置新疆官方祭祀作为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新疆的官方祭祀也极大强化了新疆各族人民对国家的向心力,巩固了清政府对新疆的治理。
清朝与准噶尔肃州贸易探析
王 力
内容提要:清初以来,清朝与准噶尔肃州贸易就以民间私市的形式广泛存在。清朝中央政府主导的肃州贸易最迟于雍正元年(1723)发生,在乾隆四年(1739)清准“贸易事宜”议定后得到了迅速发展,一度成为了双方最重要的贸易活动。清朝与准噶尔肃州贸易的类型除肃州定期互市外,还包括京城改在肃州的贸易、随贡贸易以及民间贸易等。清朝与准噶尔肃州贸易的交易方式主要有官办、官督商办和民间交易等。清朝中央政府不仅是清准贸易的主体之一,而且还广泛参与其他两种交易方式。长期存在、类型多样的肃州贸易是准噶尔与中原交往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加强了新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焕彩沟汉碑研究
张 坤
内容提要:焕彩沟汉碑一直以来被认为集汉、唐、清三代刻文于一石,且唐代刻文还是姜行本的纪功碑。通过电脑对所拍摄高清照片的处理,我们发现焕彩沟汉碑上没有唐代的刻文,也与姜行本无关,厘清了学术界长久以来的误传。
敦煌新出土《隋鄯善郡司马张毅墓志》考释——敦煌相关金石整理研究之三
马振颖 黄瑞娜
内容提要:敦煌新出土的隋大业八年(612)《鄯善郡司马张毅墓志》,是敦煌地区现存为数不多的隋代墓志之一。该墓志为考古发掘出土,墓志内容涉及北朝至隋时期敦煌张氏家族、西域历史、府兵制等诸多内容,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志主有可能为隋大业五年平吐谷浑后所置鄯善郡的第一任司马,志文记载可补史籍之阙。
西突厥哥舒氏入唐及哥舒道元仕履诸问题考释——以新见《哥舒道元墓志》为中心
马立军
内容提要:新见《哥舒道元墓志》记载的哥舒鲁、哥舒匐、哥舒沮三代名讳、官爵,尤其是有关哥舒道元解褐时间、平叛讨逆功绩、任职河西节度副使兼掌赤水军等仕履,以及与于阗王族尉迟氏联姻、卒葬长安的史实,补正了传世文献的阙误。此外,通过解析哥舒道元寿年与哥舒匐等人名讳、官爵等隐藏的信息,并联系《阙特勤碑》的有关记载,不仅可以明确哥舒氏乃是西突厥哥舒部首领的身份,未担任哥舒都督的原因,而且可以推知哥舒氏入唐内附的时间大约在高宗即位至显庆二年间(650~657)。
考古所见张骞时代之大夏:阿伊·哈努姆的最后阶段
陈晓露
内容提要:“大夏”之地,较为广泛地为中原人所知,见于张骞出使西域回来后向汉武帝的报告中,其地望所在,在“大宛(费尔干纳盆地)东南二千余里、妫水(阿姆河)南”,即今阿富汗北部、兴都库什山以北的阿姆河上游两岸地区。“大夏”是张骞亲身访问的四个中亚大国之一,汉武帝曾对其表现出格外的兴趣,“数问骞大夏之属”,通乌孙、事西南夷皆由此而来。在张骞笔下,大夏是一个土著定居、城邑林立、民弱畏战的国度,是可以“招来而为外臣”的对象。不过,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张骞到达时期的大夏城郭仍不甚了解。在大夏考古发现的诸多城址中,阿伊·哈努姆(Ai Khanoum)是发掘规模最大、时间最长、了解情况最多的城址。根据发掘者的分期,阿伊·哈努姆的最后使用阶段与张骞到达的时间相差不多。本文拟结合阿伊·哈努姆的考古材料,尤其是其最后阶段的资料,对张骞时代大夏地区的历史状况进行初步考察。
新疆古代玻璃的发现与科技研究
刘念 崔剑锋 姜晓晨阳
内容提要:本文对新疆地区出土不同时期玻璃制品的科技考古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统计各时期不同类型玻璃制品的发现与分布,总结新疆地区玻璃制品的基本特征与产源信息,探讨其所反映的文化交流情况,提出将考古遗址背景、古玻璃类型学研究、多手段科技大数据分析三者有机结合,进一步深化并完善新疆古代玻璃研究的构想。
新疆出土史前海贝来源和传播路径再认识
范 杰
内容提要:根据分布特征、年代以及发展趋势,新疆史前海贝是甘青地区东部人群和文化扩散的结果。甘青地区经由“草原丝绸之路”获取海贝的路径,也被新疆东部人群继承了下来,并由此进一步向新疆西部传播。新疆以西的地中海、红海乃至西印度洋沿岸考古材料显示,其不仅有着深厚的海贝文化传统,也有不断向西亚、中亚内陆等欧亚草原地带扩散的趋势,并与甘青地区东部出土海贝年代基本前后相接。这不仅进一步证实新疆史前海贝经由“草原丝绸之路”自西而来,也表明包括新疆在内的西北地区在史前便与地中海、红海和西印度洋沿岸产生了持续且稳定的交流互动,而“草原丝绸之路”则是汉代“绿洲丝绸之路”开通之前沟通东西和连接海陆的主要通道之一。
莫高窟220窟新样文殊像粉本流传脉络新解——敦煌所见长安画样个案研究
李 昀
内容提要:五代时期,敦煌的文殊变加入了以于阗王为主角的胡人牵狮画样,这种局部区块的更新,对研究敦煌、于阗、五台山以及长安之间的互动极具意义。于阗王牵狮是新样文殊像的标志性元素,但目前研究对其画样源流探索仍有未尽之处。敦煌莫高窟220窟新样文殊像中的于阗王牵狮,实际来源于一件唐前期的胡人牵狮画样,这件画样也被用于唐开元二十五年入葬的武惠妃石椁,最终分为两种流传脉络,其一融入佛教艺术,以新样文殊的样貌在东亚传播;其二则延续画样自身的职贡图绘传统,为后人传摹,有数件绘画传世。本文旨在探讨220窟新样文殊像的画样引进、区块更新,并追本溯源。这是一个唐代长安画样流布敦煌的典型案例。
新疆森木塞姆第44窟“瑞像故事画”考
杨 波
内容提要:新疆库车县森木塞姆第44窟是龟兹回鹘时期的洞窟,主室券顶菱格故事画中可辨认出一幅表现佛像神异事迹的壁画,描绘佛像在战场踊出、阻止战争冲突的场面。此画可称为“瑞像故事画”,属于一种新的龟兹故事画类型。画面构图符合龟兹传统的菱格故事模式,应为龟兹画家依据故事文本创作。这幅故事画证明于阗的瑞像信仰影响了龟兹佛教。
编排:杨春红
审校:李文博
审核:陈 霞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西域研究
邮箱:xyyjbj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