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徐玉娟|“丝绸之路与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学术研讨会综述

徐玉娟 西域研究
2024-09-14

来源:《西域研究》2024年第2期


“丝绸之路与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学术研讨会综述*


徐玉娟


2023年10月7日,新疆师范大学隆重举办了“丝绸之路与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鲁迅博物馆、中国气象局、首都师范大学、西北大学、新疆大学、新疆社会科学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90余名专家学者,以及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部分中方团员的后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52篇,与会学者围绕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研究、丝绸之路史地研究、丝绸之路文献研究三大议题展开报告。兹将主要研讨内容分述如下:

一、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研究

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研究是本次会议的核心议题,会议关涉科考团成就、成员贡献的文章近20篇,对推进科考团研究多有裨益。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科考团采集品的主要收藏单位。近年来,对国博所藏科考团文物和文书的研究成果愈来愈多,但仍以某一具体文物、文书的个案研究为主,缺乏对国博所藏科考团文物的总体认识。中国国家博物馆李守义《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西北科学考查团文物来源考略》一文,对国博所藏4000余件科考团文物的来源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让学界得以窥见国博所藏科考团文物的全貌。华南师范大学张弛《新疆博物馆藏“黄文弼第四次新疆考察(1957—1958)”所获文物》,则以新疆博物馆藏、未刊于《新疆考古发掘报告(1957—1958)》中的黄文弼所获文物为研究对象,结合黄文弼第四次新疆考察的过程和成就,首次向学界介绍了黄文弼本次考察采集品的整体情况。

在长达8年的考察历程中,科考团在地质学、考古学、古生物学、气象学、民族学等诸多领域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科学院孙承晟《西北科学考查团的古生物学研究》结合20世纪上半叶中国地质学、古生物学发展的背景,梳理了科考团古生物学考察与研究的进程,尤其是瑞典学者那林、布林,中国学者袁复礼的成就,进而揭示科考团在古生物学领域取得重要成果的原因。内蒙古额济纳旗历史文化研究会李文清《额济纳历史上的第一座气象站》,细致回顾了1927年10月至1929年10月间,马叶谦、钱默满、生瑞恒坚守在科考团最早建立、存在时间最长的固定气象站——葱都尔气象站,圆满完成气象观测任务的过程,展示出科考团在气象学上的成就。

关于科考团成员个案研究,主要有内蒙古额济纳旗档案史志馆李靖《黄文弼在额济纳地区的考古调查活动》,文章结合作者的调查经验,对黄文弼于1927年9月15日至11月3日间在额济纳旗的考古路线和探察工作,尤其是在黑城、葱都尔、双城子等地的考察细节进行了还原。北京大学朱玉麒《黄文弼与罗布淖尔汉简》针对黄文弼晚年受到质疑甚至批判的罗布淖尔汉简归属问题重新展开讨论,将相关研究又推进了一步。北京大学陈瑞翾《焉耆特殊论——从黄文弼所获梵语文书说起》对黄文弼所获焉耆梵语残经文书进行了释读,提出焉耆佛教在性质上有别于龟兹佛教的一种假说。新疆师范大学李梅《考古领域的政治对话——以黄文弼为观察视角》,以黄文弼在西北考察途中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家尊严的事例,阐释了以黄文弼为代表的知识界肩负科学与爱国使命的政治觉悟。

与会专家还关注到之前学界鲜少研究的科考团成员,展示“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研究视野的不断开拓。陕西师范大学韩香《一位瑞典医者的中国西北科考之旅——郝默尔与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综合运用科考团成员的报告、日志、回忆录,还原郝默尔作为一位随队医生,在科考团兼职体质人类学调查与生物采集的西北探察经历。新疆师范大学刘长星《哈士纶对土尔扈特部的考察与研究》梳理了科考团驼队副队长、翻译哈士纶在做好后勤工作的同时,对土尔扈特部宗教习俗、历史文献的考察与研究成果,不仅为科考团研究打开新的视角,也为20世纪蒙古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参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馆宁燕《丁道衡新疆考察事迹钩沉——以新疆档案馆馆藏史料为中心》,利用相关档案中记载的丁道衡赴喀什考察、赴乌恰县安鸠安矿区考察、赴美留学三件事,为还原丁道衡西北科考期间的诸多细节提供了事实依据。

北京鲁迅博物馆秦素银《徐炳昶与鲁迅》依据新出版的《徐旭生文集》等资料,细致勾勒科考团中方团长徐炳昶与鲁迅在书信往来、学术交游等方面的密切联系。新疆师范大学吴华峰、徐玉娟《文学家的另一面——刘半农与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详细阐述了在科考团组建和考察过程中,该团理事会常务理事刘半农多番协调、多方交涉,为科考团付出的努力与心血,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对科考团事业的积极回应。这两篇文章也从侧面展示出20世纪初期,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在中国知识界的广泛影响力。

二、丝绸之路史地研究

丝绸之路历史地理是丝绸之路研究的基本问题,也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本次研讨会关于这一论题的研究角度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科考团在丝绸之路上的考古成就斐然,开启了中国科学、自主考古的新时代。百年来,中国考古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李文瑛《吐鲁番洋海墓群研究中的几个问题》通过对洋海墓葬的分期研究,结合环博格达山地区发现的其他史前遗存,分析了洋海文化和苏贝希文化遗存在墓地布局、墓葬制度、彩陶特征等方面的不同,认为可将洋海墓群青铜时代的遗存命名为洋海文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王博《公元前8世纪—公元8世纪的新疆阿尔泰山地考古研究》对公元前后阿尔泰山地东西两区域的24处墓葬考古发掘资料进行了分期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刘学堂《庙底沟文化彩陶纹样释读中的几个问题》对鱼鸟象征纹样彩陶系统进行了考察,以此推证其在中国北方彩陶体系中的主流地位,以及对中国早期文明发展的深远影响。

连接欧亚大陆、历时两千余年的丝绸之路贸易通道,也是本次研讨会考察的焦点之一。西北大学裴成国《从朝贡贸易到队商贸易》概述了丝绸之路商业贸易主导模式由汉代的朝贡贸易演变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队商贸易的历程。新疆师范大学巴·巴图巴雅尔《从边疆到内地——卫拉特熬茶之路初探》,将丝绸之路的分支——熬茶之路分为三条线路,以论证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新疆师范大学赵丽君《晚清至民国时期京新商路的历史考察》以晚清至民国时期京新商路为研究对象,着重论述商路的站点、货品、运费和购销方式,反映了该时期内地与新疆之间经济上的相互交流。

佛教文化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对与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交融有着深远影响。敦煌研究院武海龙《北凉译经与高昌佛教》通过对吐鲁番出土的北凉译经名称、数量、时代等方面的考证,明确了北凉译经在古代高昌地区的传播、影响。新疆师范大学彭无情《汉传佛教在高昌地区的历史演进》揭示了高昌汉传佛教经历戊己校尉、高昌郡、高昌国、唐西州和高昌回鹘王国五个时期的历史演进过程。这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学界对古代西域文化多元一体的认识。

三、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丝绸之路文献研究是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的研究领域,与会专家从西域出土文献、传世典籍等多个维度展开广泛交流讨论。

这方面的代表性成果有新疆社会科学院王旭送《新疆尉犁县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出土〈孝经注〉残叶跋》,通过对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出土的《孝经注》残叶的研究,证实东汉末年郑玄注《今文孝经》并无章题,并且明确了北宋时期日本僧人进献《孝经》郑玄注的时间。北京大学范晶晶《从〈大随求陀罗尼〉看小勃律与长安的佛教文本交流》,对沣西西安造纸网厂出土的印绘梵本《大随求陀罗尼》进行释读翻译,钩沉小勃律与长安的佛教文本交流问题,弥补了学界对梵字陀罗尼研究的遗憾。

西域传世典籍一直是西域研究者的案头必备和探索课题,在传世文献中挖掘新问题可以促进古文献的研究。北京大学王一丹《乾隆〈御制诗文十全集〉中的“帕尔西语(波斯语)”词汇》系统梳理了《十全集》中的波斯语词汇,通过辨析词源、词义,讨论其蕴含的历史信息,探索我国新疆南部地区与中亚、波斯之间的联系,及以乾隆为代表的清廷统治者对西域的认识。新疆大学吴轶群、迟展《〈大清一统志〉新疆资料研究三题》对比三部《大清一统志》中的新疆资料,厘清《大清一统志》的编修群体,分析乾嘉两志所收职官数量、政区与职掌两方面的差异,为研究者理解清朝治理新疆制度体系的历史变迁提供新的思路。

西域文学植根中华文化土壤,在中国古代文学领域中独树一帜,颇具地缘特色。新疆师范大学马晓娟《古为今用: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中的历代西域行游记之成就价值》,将历代西域行游记作为丝路文史的记录者与传播者,其丰富的内容、连续的记载,为当今文化润疆和边疆建设提供借鉴。新疆师范大学宋晓云《论“西游”对马祖常诗歌创作的影响》论述马祖常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河西并游历西北后,其诗歌在诗歌体式、创作心态与情感表达、诗歌类型、诗风呈现上的变化,以及对元代诗歌创作的影响。新疆师范大学周燕玲《清代西域幕府文人群体综论》将以“废员”为主要构成的西域幕府分为三个时期,论述西域幕府文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弥补边疆人才缺失的作用,成为西域文学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本文为新疆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项目“中国现代西北科学考察文献整理与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暨黄文弼中心)


编校:杨春红

审校:宋 俐

审核:李文博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西域研究

邮箱:xyyjbjb@126.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西域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