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勇|新疆吐鲁番胜金口石窟考古发掘新收获

吴勇 西域研究
2024-09-14
来源:《西域研究》2012年第3期


















新疆吐鲁番胜金口石窟考古发掘新收获


吴 勇


为配合新疆重点文物保护项目之一——胜金口石窟抢险加固工程,2012年3~5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胜金口石窟进行了考古发掘。现将此次发掘主要收获报告如下:


一、地理位置和保存现状


在火焰山木头沟南部东西两侧山前洪积台地上,现存石窟、佛寺、岩画等遗存12组。其中石窟1处、佛寺9处、岩画点2处。此次发掘仅限于胜金口石窟。(图1)

1.地理位置 胜金口石窟位于吐鲁番市二堡乡巴达木村北部,南距二堡乡乡政府驻地约5公里,西距吐鲁番市区约40公里。地理坐标:北纬42°54′59.86″,东经89°33′47.04″,海拔44米。石窟地处火焰山南麓木头沟出山口处东岸一处河湾地内。河湾大致呈南北向狭长条状,木头沟河从河湾西侧流过,河西有一片小树林。连霍高等级公路从石窟西边经过。

2.保存现状 石窟废弃后由于人为与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窟区崖体坍塌、洞窟残损、房屋被埋。石窟内外堆积着大量的山体崩塌土、洪积淤土、建筑坍塌土、浮沙及现代废弃物。除南、北寺院尚可看出部分形制外,仅存的十余洞窟无一完整,塑像、壁面几乎损毁殆尽。中区全部被坍塌土、淤土和风积土掩埋,成了一座高达12米的半圆锥形土山。

 图1 胜金口石窟外景(发掘前)


二、发掘概况


胜金口石窟主要由南寺院、中区生活居址及北寺院等三部分构成。寺院与居址均呈阶梯状布局。其中北寺院有4层、中区生活居址3层、南寺院5层。由于坍塌土堆积较厚,发掘场地狭窄,第一层未发掘,仅做了局部解剖。

此次发掘面积约1500平方米,共发掘清理寺院2组、洞窟13座;生活区1组、居址26间。此外还清理出灶、炕、馕坑、踏步、门道等重要遗迹。出土遗物主要有陶、木器以及壁画残片、纸质文书等。

(一)主要遗迹

1.南寺院 面积约330平方米,为一座呈阶梯状布局的5层建筑群。其中第4、5层仅具形式,没有实际使用价值。现存洞窟3座,分布于第2、3层上,第1、4、5层不见洞窟。洞窟开凿于崖体上,墙壁及券顶均用土坯垒砌。壁面上敷1至2层草拌泥,其上涂白灰,上绘壁画。壁画内容有千佛、供养人及植物花卉图案等。洞窟形制均为前后室券顶结构,编号为K1~K3(图2)。

K1(图3) 位于第2层南部。面积约20平方米。前室窟顶及东、西墙已经塌毁。平面形制为长方形中心柱结构,长280、宽240厘米。地面上绘有地画,面积约6.5平方米。内容主要有莲花、法螺、佛像、供养人及回鹘文题记等。K3(图4)位于第3层中北部。面积约66平方米。前室平面形制为长方形横券顶结构。北壁窟门两侧各有一明窗。后室有三个,形制为长方形纵券顶。中后室券顶上还有一层穹窿顶。后壁有一佛龛。东西两壁及门楣上残留少量壁画。东、西后室券顶上还有一层券顶;西后室北、东壁上有少量回鹘文题记。

 图2 K2前室

 图3 K1前室地画

 图4 K3后室

2.北寺院 面积约600平方米,为一座呈阶梯状布局的4层建筑群。其中第4层仅具形式,没有实际使用价值。现存洞窟9座,分布于第1、2、3层上。第1层由一排洞窟构成,目前仅窟顶暴露在外,其余部分全部被坍塌土和淤土掩埋,深度近2米。此次仅清理洞窟1座,面积约10平方米(编号K12)。第2层由通道、洞窟组成。此次清理出门道、门槛、踏步等遗迹。第3层由洞窟7座,甬道1座组成。洞窟依崖体而建,部分洞窟开凿于崖体内。墙壁及券顶用土坯垒砌,壁面上抹1层或2层草拌泥,上涂白灰,白灰上绘壁画。壁画内容主要由千佛、菩萨、供养人、禽类动物图案及汉、回鹘文题记。洞窟形制为前后室或单室结构。

K5(图5) 位于第3层中南部。面积约46平方米。平面形制为前后室结构。前室有小禅窟6座。前室窟顶残留少量壁画。壁画内容主要有树、鸟、人物等。初步推测可能与摩尼教有关。K6位于第3层中部。面积约80平方米。为北寺院主窟。平面形制为前后室结构。前室为长方形横券顶结构,地面铺一层青砖;后室为中心柱结构。在前回廊正壁下有基坛1座,上塑基座5座。主尊基座为六边形莲花座。莲瓣上绘有不同风格的花卉图案,色彩斑斓,绚丽多姿。其余四座分布于两侧,形制为圆形莲花座。从其中一座基座上残存泥塑来看,每座基座上均有一尊立像。立像为木骨结构,中心立木,上捆芦苇绳索。基坛上部坍塌土中出土大量壁画、泥塑残片和汉、回鹘文、吐蕃文纸质文书残片等遗物。窟壁上残留少量动物图案。(图6)



图5 K5前室


图6 K6出土壁画残片(左、右下) K6出土基座(局部)(右上)

3.中区居址(图7) 面积约400平方米。发掘前中区为一座长约40米、宽约10米、高度达12米的半圆锥状坍塌土山。坍塌土间仅露出4道残墙和3个小龛。发掘后证明此区域为一组三层结构的居址群。目前清理、发现房屋26间。房址呈上、下3层阶梯状布局。面积小者不足2平方米,大者面积约20平方米。布局清晰,每层房屋间均可通连。部分房间内残留灶、火炕、壁龛等遗迹。

图7 中区生活区

(二)出土遗物

主要有陶、木、铁器和壁画、泥塑残片、汉文、回鹘文及吐蕃文等纸质文书残片等。陶、木器比较少。木器多为木钉、门栓、门轴等,制作较粗糙。陶器多为缸、瓮等,陶质较好,多为夹粗砂灰褐陶,均为素面。壁画色彩鲜艳、图案精美,为吐鲁番地区所罕见。


三、收获及意义


胜金口石窟作为一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到有效保护,也没有进行过正规的考古发掘工作。本世纪30年代以前,德国人从新疆各地攫取了大量的石窟寺资料,目前大家所能见到的有关胜金口石窟的资料也仅限于20世纪初德国人勒柯克等的调查报告。

通过发掘我们得出以下几点认识:1.胜金口石窟位于胜金口峡谷内,峡谷内植被丰茂,流水潺潺,自然环境优雅恬淡,生活便利,且远离城市喧嚣,是僧人坐禅修行的理想场所。2.K6新发现的基坛、基座是胜金口石窟现存洞窟内唯一与造像有关的遗迹。为研究胜金口石窟宗教嬗变史提供了佐证。3.洞窟内的壁画内容主要有千佛、菩萨、供养人等人物形象、禽类动物图案和葡萄、蔓草等植物图案。壁画造型生动,色彩鲜艳,极富美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4.新发现了一批纸质汉、回鹘文及吐蕃文文书。其中汉文文书的内容多与佛教有关。这批文书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吐鲁番地区出土文书的内涵,对进一步探索吐鲁番的古代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5.此次在胜金口石窟第一次发现生活区居址。居址布局合理,层次分明,为研究胜金口石窟的形制、布局及功能区划等提供了依据。6.此次发掘不仅为深入研究胜金口石窟形制布局、提供了一批详细、科学、正规的考古发掘资料,而且为深入研究吐鲁番地区宗教史、宗教艺术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等方面提供了一批珍贵的实物资料。出土资料表明,胜金口石窟内不仅具有鲜明的佛教艺术内涵,而且也有摩尼教等其他宗教的艺术表现,彰显出吐鲁番地区多民族、多宗教兼收并蓄、互相融合发展的地方文化色彩。


(作者单位: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编校:杨春红

审校:王文洲

审核:陈 霞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西域研究

邮箱:xyyjbjb@126.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西域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