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迪|“新疆宗教史学术研讨会”综述
来源:《西域研究》2012年第3期
“新疆宗教史学术研讨会”综述
鲁 迪
2012年6月21~22日,《新疆通史》编委会在乌鲁木齐召开了“新疆宗教史学术研讨会”。来自区内外各高校、科研院所从事宗教、宗教史研究的50多位专家、学者,就新疆宗教史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会上涉及到原始宗教和民间信仰的论文有4篇。在《古文化遗存所见新疆史前先民的宇宙时空信仰》中,吴艳春指出,新疆史前一些特殊的墓葬形式、大型的祭祀遗址及相关文化遗物,表现出在神话思维形式下新疆先民的宇宙观及其信仰状态,她认为在青铜时代新疆先民原始宗教意识已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朱磊的《新疆地区北斗信仰研究》对吐鲁番阿斯塔纳墓地所见北斗现象进行了分析,它们体现的是“存斗修仙”和“北斗注死”的汉人文化,这些墓葬为迁徙吐鲁番的汉人之墓。郭淑云探讨的是氏族组织与满族萨满教的互动关系,她认为,萨满教对氏族组织起到了整合作用,使非同宗的族众结成一个家族共同体(《满族氏族组织与萨满教——依据吉林省九台市满族石氏家族的田野调查》)。海热提江·乌斯曼在《维吾尔民间信仰中盘羊鹿绵羊牦牛形象论析》中,探讨了盘羊、鹿、绵羊和牦牛等动物在维吾尔民间信仰中的地位。
祆教是最早传入新疆的外来宗教,影响深远。晏可佳在题为《谈谈我国祆教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发言中认为,应将祆教东传的研究纳入宗教学研究范围,就其语言、教义、历史、文化等诸方面,进行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王博与牛耕、覃大海、康萍合著的《新疆祆教考古》一文全面介绍了目前收集到的新疆祆教考古材料,这些汇集起来的资料显示了祆教在新疆各地的流行情况。张小贵在《“穆护”与〈穆护歌〉考辨》一文中,结合古伊朗文献及波斯琐罗亚斯德教史,对汉文献记载的“穆护”进行了考察,他认为这是对祆教所有祭司阶层的泛称;唐宋乐府辞中的《穆护辞》或《穆护歌》,属典型的汉文原创作品,从宗教内涵看,两者风马牛不相及也。
新疆佛教史的内容是与会学者讨论的重点。殷晴在《于阗佛教初传》中探讨了佛教传入西域的时间和传播路线,认为西域佛教的兴起只能在公元2世纪中期以后。霍旭初介绍了龟兹佛教史研究的现状,就龟兹佛教的历史地位及其佛教理论问题进行了阐释(《龟兹佛教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贾应逸就新疆佛教的密宗问题进行了发言(《7~8世纪新疆密宗流行考》),她认为新疆既是中国佛教最早的传入之地,也是密宗在中国最早的流行之地。业露华在《鸠摩罗什对中国佛教教相判释的贡献》中认为,鸠摩罗什在长安的译经、传教等活动,为教相判释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高人雄会上介绍了两晋南北朝时期河西僧人的译经活动(《两晋南北朝西往僧人及河西的译经活动》),她认为这一时期凉州为译经中心;汉人学胡语、胡人说汉语已经成为当时河西与关陇的文化现象。王红梅研究的是元代充当翻译的一批畏兀儿知识分子,他们在沟通皇帝和蒙古贵族与西藏喇嘛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中,为藏传佛教的传播做出了贡献(《元代吐蕃高僧与畏元儿的关系述论》)。李树辉对TM276号回鹘文写本重新进行了转写翻译,认为它是佛教文献而不是摩尼教文献,记述的是骨咄禄皈依佛教之事(《TM276号回鹘文写本有关问题辨正》)。才吾加甫在《新疆佛经翻译考》中研究了佛经翻译活动,认为佛经翻译始于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高潮,西域高僧顺应这种形式,将佛经原本译成汉文,促进了佛教在内地的发展。
此次讨论会上有关伊斯兰教内容的论文有7篇。周燮藩在《苏非主义初入新疆考》中论述了苏非主义传入新疆的过程和苏非派的活动,他认为,16世纪以前,苏非派在新疆的活动主要以额什丁家族的教团为主,16世纪玛哈图木·阿杂木等依禅入疆以后,新疆的伊斯兰教教派主要是依禅派,新疆伊斯兰教史主要为苏非教团的伊斯兰教传播史;新疆依禅派对内地的渗透,是甘宁青等地门宦道统之渊源。王建新研究了新疆苏非主义发展的过程,他把苏非派在新疆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并认为它们是渐次发展的,其进程最终实现了苏非主义的中国化(《新疆苏非主义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其文化特征》)。韩中义和马媛媛的文章《关于新疆苏非派研究的相关问题思考》介绍了有关苏非派的著述,对深入苏非派研究提出了建议。白海提在《20世纪新疆苏非派写本〈历史记录〉》中,通过对这个写本的介绍,研究了新疆苏非派教理和修行规范。张文德总结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研究苏联时期中亚伊斯兰教的成果,分析了中亚地区民族宗教之演变以及苏联寻找解决民族宗教问题的途径,他认为苏联的一些做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苏联中亚伊斯兰教研究史回顾》)。热合木吐拉·艾山概述了19世纪60~90年代,维吾尔族伊斯兰经文教育改革的动因、过程及特点(《清末维吾尔族伊斯兰经文教育改革运动》)。伊斯拉非尔·玉苏甫和艾力江·艾沙对民国时期的一些契约文书进行了考察,认为作为教法执行者与阐释者的喀孜或穆夫提,他们在清末到民国期间的新疆南部地区一直担任着仲裁者的角色,这体现了国家大法与“沙里亚法”之间在当时的新疆有一定的兼容空间(《从民国维吾尔语文书看喀孜在民间经济关系中的作用》)。
在这次讨论会上有关摩尼教、道教的论文各一篇。杨富学在《回鹘摩尼僧开教福建及相关问题考》中,论述了摩尼教在福建的传播过程,认为福建摩尼教之兴,始于843年之会昌法难,开教者为回鹘的呼禄法师。廖肇羽认为,道教传入西域后经久不衰,目前仍有不少道观、庙宇的遗存,他对保护与开发工作提出了建议(《道家文化在西域的传播及其保护问题——兼谈新疆道教文化遗存与研究》)。
此次讨论会有关基督教的论文有2篇。木拉提·黑尼亚提研究了喀什噶尔瑞典传教团的传教活动(《近代喀什噶尔瑞典传教团印刷所及其印刷品评述》),前二十年瑞典传教团采取的是直接布道,但收效甚微,他们研究了新疆少数民族的宗教文化、民俗后,在后二十五年的传教中,出版发行了大量的有关基督教历史文化及生产技能等方面的出版物,这些所为扩大了瑞典传教团的影响。姚学丽从宗教认知和宗教情感角度分析女大学生基督徒的信仰心理,认为女大学生基督徒对宗教的态度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女大学生基督徒信仰心理现状研究》)。
杜曼·叶尔江通过对保留在裕固语里的古代摩尼教、佛教和萨满教词汇的考证,认为裕固族历史上曾信仰过多种宗教(《保留在裕固语里的古代摩尼教、佛教和萨满教词汇》)。
(作者单位:新疆社会科学院)
编校:杨春红
审校:王文洲
审核:陈 霞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西域研究
邮箱:xyyjbj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