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院动态丨大咖云集 盛情开幕!
7月30日上午,由浙大城市学院、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为城市而思考”2022城市大脑·幸福城市学术研讨会在学校隆重召开。来自学界、政府相关部门和业界的顶级专家学者围绕城市治理相关议题展开了积极的学术交流与知识分享,贡献了一场丰盛的思想盛宴。
开幕会由浙大城市学院副校长赵阳全程主持。会上,他对学界、政界、业界专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呼吁大家集智聚力,共同“为城市而思考”。
浙大城市学院校长、城市大脑研究院院长罗卫东,人民日报社《中国城市报》副总经理常万红出席会议并发表致辞。
罗卫东
浙大城市学院校长、城市大脑研究院院长,教授
城市如何高水平治理,不是一个单学科的问题,它已经涉及到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城市是一个整体的对象,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以我们每个人作为细胞组成的一个新的生命体,对这个生命体的研究需要有多学科参与、综合交叉来开展进行。这是我们办这个论坛很重要的一个出发点,希望各学科专家能够坐在一起对城市的问题问诊把脉。一是共同探讨,聚焦“为城市而思考”这一主题,共同探讨数字助推城市治理的前沿问题和数字赋能共同富裕的关键难题,探索城市治理与共同富裕的新道路;二是共同促进。凝聚高校智库、专业团队等各方智慧和力量,分享“城市大脑”作为公共基础设施赋能城市治理的经验,共同促进城市的建设;三是共同发展。加强学界、业界、政界间的联系和合作,拓展产学研合作空间,取得一些对策性成果,履行一个有深度思考的知识人的公共责任。
常万红
人民日报社《中国城市报》副总经理
城市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载体,城市的数字化是破解城市病,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有利保障。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建设数字城市对于打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服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快数字化城市建设,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因此受到越来越多城市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关注、重视。厚植城市创新创造土壤,离不开专业人才培养,厚植城市创新创造土壤也离不开积极的舆论引导。我们期待与各位携手构建中国城市大脑共同体,打造数字城市的创新品牌、极致体验、健全体系,让城市变得更聪明、更智慧、更高效,推动城市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不仅推动了经济和生活的转型升级,也为城市治理提供了新的解决路径。此次会议上,浙大城市学院城市大脑研究院与复旦大学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国内首次联合发布《中国城市数字治理报告》。
郑磊
浙大城市学院城市大脑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复旦大学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主任,教授
郑磊教授在发布报告中提到:“我们聚焦城市数字治理得与失,重点思考以下问题:城市数字治理有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究竟为政府、企业和市民带来了什么;数字技术的利用是否真正增进了公共价值;有没有带来预期之外的不良影响;什么样的城市数字治理是我们要追求的良政善治;近些年来我们的城市数字治理踩过哪些'雷',遇到过哪些'坑'。我们早期研究有一个基本假设:技术是一个好东西,我们要把它用起来。很多研究都聚焦于为什么技术没有扩散,没有被用起来,背后有哪些促进因素、阻碍因素。今天我们更多要思考的是,它到底带来了什么结果,以及'技术是个好东西'这个假设是否成立。”
随后,与会专家作了主旨报告。
周华富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党组书记、院长
未来数字化改革在城市的治理和发展当中,有着广阔的前景。接下来浙江要推进数字化改革引领城市的系统性变革,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要让城市运行更加聪明,拓宽数字化改革在城市应用里面的管理能力,拓展人工智能大模型城市治理应用,探索前瞻性的城市管理方式;二是要让城市的发展更具活力,夯实城市智能算力基底,释放城市要素数据生产力,拓展数字化建设的渠道;三是要让城市服务更有温度,公共服务的普惠水平要进一步提高,加强城市治理多跨场景的建设,满足不断提升的城市发展需要。数字化改革是推进浙江城市“两个先行”的“船”和“桥”,我们要努力打造更快捷的船、更通畅的桥,来加快城市高质量发展,让城市变得更加美好。
刘嘉麒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大家对城市有很多要求,不管是清洁城市、生态城市、海绵城市,还是立体城市、智慧城市,这些都是人们对城市的期望和要求,最后人们生活最重要的是两条:幸福、安全。不同的城市面临不同的城市安全挑战,要因地制宜地加强防灾能力建设。在此过程中,城市数字化将有助于加强城市生态和安全建设。我们要尊重古人“天人合一”的智慧,把“双碳”措施,把生态文明建设真正做好,真正能做到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使我们的国家更好。如果通过城市大脑,能把这些具体问题解决得更好一点,城市的基本建设做得更好一点,我们世界就能更好。
陆铭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
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大数据的应用,基于大数据的平台经济,实际上跟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之间是互补的,而不是互替的。“向心城市”这样一个现象,并没有因为数字科技或者平台经济的发生而产生空间布局根本性的变化。理解人流、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的重要性,以及跟科技之间的关系,是我们面向未来去制定政策,包括做商业决策的底层逻辑。我们人类的城市发展,从来没有离开过、随时有可能发生一些负面的问题,包括一些我们总担心的城市病,比如拥堵、污染这样一些问题。但是,当人口集聚带来问题的时候,我们永远是去解决那个问题,但不是去解决那个集聚。当这些问题得到解决的时候,城市变得更加宜居了,城市就在不断的长大。我们人类社会的城市没有停止,通过技术的手段不断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美好,从而也让城市更加繁荣,不断长大,不断生长,不断焕发出它的活力的一条道路。
黄旦
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数字沟通不是沟通的数字化,而是以数字为尺度的新文明形态。现在生成数字城市的是五个核心要素:代码、传感器、算法、数据、平台,它们形成了媒介圈或者媒介涡。通过这样五个核心要素,我们互相感知、互相互联,触发物和物、物和人、人和人的互联沟通,共生共长。如果大众媒介时代的城市意象是一座桥,它是架通的话,数字城市的意象,我更愿意把它看成是门,它是既分离又连通,在分分合合里,我们不断的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所以它不是“共同”,而是“共通”,我们在“通”当中存在,但未必都是“同”的。伦理、法规、道德、观念、文化、管理运作范式需要重塑,所以我们要警惕路径依赖,即以大众媒介时代的城市作为模型来管理数字城市。同样,我们要关注另外一个路径依赖,就是以数字技术的导引来不断打补丁。
翔哥的星期五 | 我们为什么反感对街道消毒,以及什么是好的街道
嘉宾预告|2022城市大脑·幸福城市学术研讨会等你来!
研院动态 | “为城市而思考” 欢迎参加2022城市大脑·幸福城市学术研讨会!
文字整理 / 张义修 钱含星,今日编辑 / 辛昊航
责任编辑 / 戴晟昱
城市大脑研究院提供开放研讨平台,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欢迎共同探讨。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城市大脑研究院。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