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阿根廷《当代》杂志主编:我在阿根廷传播中国文化

[阿根廷] 伍志伟 中国新闻发布
2024-10-03
2023年9月,伍志伟在山西省灵丘县调研期间与当地村民合影。
闷热难耐的高温天气下,香港码头边,一位瘦削的身着朴素衬衫、系着领带、头发抹了发蜡的少年,提着棕色皮箱,告别家人,登上了一艘前往地球另一端的轮船。
那是1954年,这位少年将和一批中国技术人员一起航行三个月,前往阿根廷建立一家纺织厂。那个意志坚定的少年就是我的父亲伍灼均。彼时,我的曾祖父已经从广东移民到美国,我的爷爷之后也移民美国。
多年后,我父亲最终定居在纽约。但在此之前,他在阿根廷度过了人生中最精彩的时光。在那个偏远国家的一个内陆城市,他学会了如何融入当地生活:他在工厂里工作,还学会了摄影、打网球和打猎。他结识了很多朋友,并爱上了一个当地女孩——我的母亲。
虽然我的父亲已离开遥远的中国,但我从小就觉察到一扇紧闭的“门”,后面隐藏着关于中国的一些物件和话题——绣有仙鹤和树木的图画、肤色白皙的女神像、晦涩的中文书,等等。最重要的是,我看到了镜子里我的脸和我的姓氏“伍”,虽然那时我不知道这一切意味着什么,而这扇“门”也不允许被打开。
十岁的时候,我们全家搬到了纽约,我见到了我的祖父母和叔叔。那几年,我终于有机会能够打开那扇“门”,去了解中国。后来我回到阿根廷读大学、当记者、结婚生子,开始属于自己的人生。那段时间,那扇了解中国的“门”又一度关闭。
在我出生的国度阿根廷,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年轻人对探戈的热情不高,认为它已经过时了。然而,到了一定年龄——一般从40岁开始,阿根廷人便开始享受探戈。在某种程度上,探戈就像是他们最终到达的精神家园。前辈们这样形容:“探戈值得等待。”
我认为,关于中国,我也可以说:中国值得我等待。当我在西半球生活时,我的祖国正耐心地等着我,知道有一天我会回到她的怀抱。当然,我也不用“回去”,因为我觉得我从未离开过中国。我的身上流着中国的血,当时机成熟时,它会把我带到那个国度,带回到我曾经的世界。
一个人应该将他的一切传承给他的下一代。所以,当我开始掌握自己的人生方向后,我再次打开了那扇“门”,面对里面的一切,并尝试接受它们。同时,我要让我的孩子们认识到他们的根在哪里。
为了获得更强的作为中国人的归属感,我去布宜诺斯艾利斯拜会了我父亲的一位老朋友。他的名字叫罗尧,当年与我父亲一同从香港来到阿根廷。因为出身相似,又都致力于文化传播,我对他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
半个世纪前,罗尧作为一名纺织技术人员来到这里,但当我在21世纪初见到他时,他已经成为一名艺术家。他先是投身摄影,然后又迷上了绘画艺术。我和一位喜欢中国文化的阿根廷朋友一起请罗尧教我们中国书法和古典绘画,并与他讨论《道德经》等中国经典,经常从下午畅聊到深夜。我们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一起度过了几年快乐的时光,直到罗尧去世。
我和我的阿根廷朋友卡米洛·桑切斯继承了罗尧的画作,并一起策划展览——这些画作是我们传播中国文化最好的素材。
2004年,时任阿根廷总统内斯托尔•基什内尔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共同宣布两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当时,中国已成为阿根廷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我和卡米洛判断,随着阿中关系持续发展,势必需要通过媒体来促进两国民众的相互了解。于是,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市文化局的资助下,2010年我们创办了《当代》杂志。

2023年第39期《当代》杂志封面

我们从创立之初就将该杂志视为一个阿中交流的平台。随着业务的拓展,我们建立了杂志网站(www.dangdai.com.ar),并创办了一档广播节目——《从这里到中国》,每周为特定客户制作一份时事通讯。
我们开始以独立的视角报道阿根廷和中国的新闻。与那些转载美国对华观点的阿根廷所谓主流媒体不同,我们认为美国及其盟友的新闻机构发表的对华观点并不符合阿根廷的利益。在报道和分析上,我们有自己独立的标准,这让《当代》杂志及其信息资源成为正在或有意愿与中国合作的阿根廷各地区之间的纽带。
后来,《当代》杂志开始报道阿中两国在艺术、经济、政治、体育、科技、教育等领域的交流活动。我们坚信,互不了解的合作伙伴之间的生意不好做,而当合作伙伴彼此了解越多,生意就会越好做。
我的两位搭档都是经验丰富的媒体人,拥有30多年的从业经验。事实上,创办《当代》杂志前,我们三人都在《号角报》工作。在工作中,我们了解到一些阿根廷民众对有关中国的报道持怀疑态度——不管这些报道来自西方媒体,还是直接来自中国官方媒体。因为这种报道是单向的,没有充分考虑阿根廷人感兴趣的话题和能接受的叙述方式,无法满足当地读者的需求。《当代》杂志希望把阿中之间的这种单向传播变成双向对话,通过更好地介绍中国来回答读者的疑问。
《当代》杂志的创办,为已经与中国开展交流或正对中国产生兴趣的阿根廷不同领域人士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媒介,他们是我们杂志的主要受众。后来,我们逐渐意识到,对于我们报道中国的工作来说,与中国直接接触,也就是到中国旅行,变得至关重要。
2015年,我第一次到中国。终于,我的中国血统指引着我回到了祖国,实现了我多年的愿望。对我来说,这不是一次受邀访问,也不是一次观光旅行。我试图在这次旅行中去尽可能多的地方。于是,我在中国待了两个月,行程1万多公里,足迹遍及香港、广东、四川、甘肃、陕西、广西、新疆、北京和上海。
这是一次深度的旅行。我能够肯定,中国除了国家属性以外,还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明,她幅员辽阔,不同的时代印记同时存在于这个国家的各个地方。
我明白,中国是一个有着多种传统、多个民族的国家,这些民族的历史都很悠久。我领略了中国自然和城市景观的多样性,这种奇妙的文化多样性让我感到惊讶。
我也感受到了中国的强大。为了获得更真实的体验,我全程都是乘坐火车。旅程中,透过车窗,随处可见大型的基础设施:隧道、桥梁、发电厂、水电大坝、高速公路、机场、港口,以及村庄周围的高楼。这个国家正在以一种奇迹般的方式蓬勃发展。
我还找到了我父亲在广东的老家,走进了父亲出生的房子。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我的人生完整了。我终于找到了童年时期一直紧闭的那扇“门”后面的初心。
从这次旅行开始,访问中国变成我生活的一部分。每年我都会去中国旅行,直到受新冠疫情影响被迫中断。每次旅行都让我更深入地了解到中国的不同方面。这些旅行中,有的是受邀参加一些会议,包括2016年中外文学出版翻译国际专家座谈会、2019年中国西藏发展论坛等。另一些旅行则是针对我所关注的问题进行调研,比如多民族融合、拉美与中国交流、中国的减贫经验等。
在这些行程中,我通过作不同领域的讲座和演讲来开展文化交流。我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语言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作讲座。2016年,我受邀加入了中国文化译研网人才库。
每次前往中国,我都是以《当代》杂志读者关注的话题为中心来展开行程。从一个阿根廷人的视角来传达中国形象,这契合阿根廷人的兴趣,与某些西方国家宣扬的妖魔化的中国形象完全不同。
在阿根廷,我采编的报道占据了《当代》杂志关于中国内容的大部分,因为专门报道中国的记者很少。此外,我还在《阿根廷时报》《十二页报》《号角报》《侧影报》等报纸,以及美洲通讯社、《两栖》杂志、Rea杂志等其他媒体上发表关于中国的研究成果。
我还参与拍摄了多部与中国有关的纪录片,包括讲述中国人移民阿根廷的纪录片《南方人》(Arribeños)和《移民》(Migrantes)、CGTN与阿根廷英特格拉文化传媒集团合拍的纪录片《跨越》(Cerca y lejos),以及正在进行后期制作的纪录片Semillas que caen lejos(直译:落在远处的种子)。
我在阿根廷传播中国文化的另一种方式,是参加有关中国或国际关系的会议,并讲授相关课程。我曾在拉普拉塔国立大学、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托尔夸托·迪特拉大学等高校和其他机构为企业家、学者、学生、出版商、政府官员和其他对中国感兴趣的人授课。
在《当代》杂志每一期的选题策划过程中,我们都会组织专家小组进行论证。我们会讨论阿根廷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的文学作品在中国的传播、介绍教授中国语言和文化的阿根廷教育机构、锂矿产业为阿中贸易创造的合作潜力、阿根廷艺术家的中国之旅、阿根廷华人社区和中国各地为阿根廷企业提供的合作发展机遇、阿中建交50年来的双边关系、探戈作为两国文化交流的桥梁等主题。
我加入了中国多所高校以及商会设立的智库和研究小组。2017年,我开始承担接待中国官方代表团访问阿根廷的任务,帮助他们在阿根廷开展活动。我曾受五洲传播出版社委托,在阿根廷联系建立“中国书架”。2018年,在阿根廷国会大学中国文化中心的协助下,这个项目得以落户阿根廷。
迄今为止,我的工作是充实而紧张的,也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满足感。阿根廷多家出版商一直希望我能分享在报道中积累的关于中国的知识和经验。帕伊多思出版社注意到阿根廷人对中国的兴趣日益浓厚,同时关注到《当代》在其中的推动力量,于是向我们几个杂志负责人提出,从阿根廷人的角度写一本关于中国的书,以展现中国发展的方方面面。这就是《你需要知道的关于中国的一切》(Todo lo que necesitas saber sobre China)这本书的由来。在这本书里,我们介绍了中国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这本书出版后,很受阿根廷读者欢迎,因为我们是站在阿根廷民众的认知角度来选择话题进行创作的。2016年,在绍塞出版社的支持下,我的个人传记《秋天的蝴蝶》(Mariposa de Otoño)得以出版。

伍志伟个人传记《秋天的蝴蝶》封面

30多年来,阿根廷最畅销的书都是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运势和命理学说,阿特兰蒂达出版社也邀请我写两本关于这个主题的书。基于对中国生肖的相关研究,我撰写了《鸡年》《狗年》两本书来展现独具特色的中国历史文化。此外,应阿根廷门多萨省国会大学出版社邀请,我写了一本关于中国消除贫困的书——《中国:超越贫困》,这本书在阿根廷的学术界和公共管理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中国,朝华出版社邀请我参与《我们的记忆:中拉人文交流口述史》一书的创作,并出版了记录我第一次中国之旅的《穿越中国的10134公里》(中文和西班牙文版)。

伍志伟《穿越中国的10134公里》一书中文版和西班牙文版封面

2023年,我获得了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得知这个消息,我心情非常激动。在我之前,有两位阿根廷同胞获得了该奖项,分别是作家豪尔赫·马莱纳和古斯塔沃·亚历杭德罗·吉拉多。这一奖项不仅是对我工作的表彰,也代表着对所有阿根廷汉学家工作的赞赏。它证实了我为传播中国文化所做的工作并非偶然,而是响应了祖先的血脉召唤,以及我对阿根廷和中国开展越来越多合作的渴望。


作者:[阿根廷] 伍志伟(Gustavo Ng) 阿根廷知名媒体人、《当代》杂志创始人兼主编


声明:本刊出版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刊文字及图片。
请点击下面名片加关注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杂志 2023年第11期(总第023期)我的中国故事栏目

监制:关宏

责任编辑:张驰

编辑:胡梦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新闻发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