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瑞士因特拉肯中学老校长:来华百余次,希望瑞中教育交流之花长开不谢

张驰 林敏 中国新闻发布
2024-10-03
2002年8月,来自北京二中的第四个学生代表团访问因特拉肯市,瑞士联邦前主席阿道夫·奥吉先生(后排右二)陪同学生们徒步厄希嫩湖。第二排右一为莱辛校长。赫尔穆特·莱辛/供图

赫尔穆特·莱辛先生曾长期担任瑞士因特拉肯中学校长,并兼任瑞士中学校长联合会(KSGR主席、欧洲校长协会(ESHA)副会长、国际校长联席会议(ICP)理事。从1978年10月初次访华开始,他每年都要访问中国,累计已达百余次,可以说全程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40多年里,他始终如一地热衷于中瑞两国青年学生的友好交往事业。在他的努力下,因特拉肯中学先后与北京二中、上海大同中学、安徽屯溪一中、昆明八中等校结为友好学校。2023年11月底,莱辛先生时隔4年再次来到中国,借此机会,本刊对他进行了采访。

好奇与初衷

莱辛先生从年少时就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感兴趣。他告诉我们:在20世纪60年代的瑞士报纸上,关于中国情况的报道含糊不清,甚至有些虚假报道被信以为真。而且,那时国外关于中国的报道为数不多,人们通过媒体看到的大多是乡村里或是城市里陈旧的建筑物前穿制服的中国人。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好奇,1978年10月2日,莱辛先生首次来到中国。他回忆道:我们下飞机后就踏进了狭小、灯光昏暗的抵达大厅,工作人员与长途旅行的游客们沉默而好奇地互相打量。除了4位海关工作人员和负责入境查验的身穿制服的工作人员以外,几乎看不到其他人。整个大厅里只有一个小小的台子,在红色的背景墙前,矗立着毛泽东主席的塑像。除此之外,大厅里别无装饰。

1982年9月,莱辛先生携父母一起来中国旅游,他们属于最早一批来华的自由行游客。那时,外国人很难拿到中国的旅游签证——中国每年发放的签证数量有限,而且大多数发给参加旅行团的人。所以,一般情况下,外国游客必须在国营旅行社的组织下才能在中国旅行。在那次旅行中,他们走过北京、大同、西安、南京、杭州、上海、桂林,最后抵达香港。在北京时,除参观景点外,身为因特拉肯中学校长的莱辛先生十分希望拜访一所中学。在获得官方批准后,他在北京二中参观了大约3个小时。

1985年9月29日,时任北京二中校长张觉民和因特拉肯中学校长赫尔穆特·莱辛在北京签署友好学校协议。见证签字仪式的有(后排左起)时任伯尔尼州教育部长亨利路易斯·法勒先生、瑞士驻华大使馆临时代办周铎勉先生和因特拉肯中学学校委员会副主席阿尔道·玛蒂内利先生。赫尔穆特·莱辛/供图

1984年9月,莱辛先生收到一封中国驻瑞士大使馆许颖之女士的来信,询问因特拉肯中学是否对与北京二中建立友好学校一事感兴趣。日后,在莱辛先生的努力推动和中国驻瑞士大使馆的支持下,正值伯尔尼校长联席会议成员代表团访华之际,因特拉肯中学与北京二中于1985年9月29日在北京隆重签署了友好学校协议。这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后与欧洲大陆的中学之间所签订的第一份友好合作协议,因特拉肯中学由此成为瑞士乃至欧洲与中国中学开展交流合作的排头兵。

探索交流与互访

1993年9月,因特拉肯中学的学生应邀访问中国,访问北京二中,这在瑞士引起轰动。《联邦报》以“因特拉肯中学——前往中国的旅行”为题发表了一篇详细的配图文章,显示出此行的开创性意义。1994年8月7日至28日,北京二中第一个学生代表团访问因特拉肯。代表团由六位中学生和两位老师组成,他们受到时任瑞士联邦委员奥吉先生,以及伯尔尼州教育部长和因特拉肯市政府的隆重接待。1996—2015年间,北京二中与因特拉肯中学多次安排学生代表团互访,两校之间的友谊进一步加深。

1993年10月6日,因特拉肯中学和北京二中的学生们在北京的一座大型体育场内举行了一场足球友谊赛。图为因特拉肯中学学生代表队合影。赫尔穆特·莱辛/供图

2004年是因特拉肯中学与中国中学之间交往深入拓展的一年。这年4月1日,在因特拉肯中学学生代表团访问安徽黄山的屯溪一中时,两校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同年8月8日至21日,屯溪一中的六名学生在时任校长查建宁和英语老师吴华为的陪同下访问因特拉肯市。

2004年2月26日,因特拉肯中学与上海大同中学正式结为友好学校。赫尔穆特·莱辛/供图

2004年2月,上海大同中学校长杨明华接受因特拉肯中学的邀请访问瑞士。2月26日,在因特拉肯中学,杨明华校长和莱辛先生共同签署了中、英两种语言的友好合作协议,此举使因特拉肯中学在北京之外,在经济大都会上海确立了另一个友好交往的重心。

2004年3月30日,在安徽黄山,赫尔穆特·莱辛先生与屯溪一中师生交流。赫尔穆特·莱辛/供图

遗憾的是,2005年莱辛先生退休后,因特拉肯中学一度未能利用已有的条件深化校际友好关系。直至2011年克里斯托弗·阿曼先生出任校长,才认识到校际友好关系对因特拉肯中学在伯尔尼地区乃至全瑞士的中学中脱颖而出有着重大作用。

2005年10月,瑞士因特拉肯中学代表团访问屯溪一中期间,三名代表团成员在联欢活动中弹奏瑞士手风琴。赫尔穆特·莱辛/供图

2006年,莱辛先生到昆明参加友人的婚礼,对昆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尝试与昆明几所学校取得联系后,机缘巧合,昆明八中提出希望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国际交流的平台。昆明八中教师代表团在欧洲考察期间访问了瑞士。莱辛先生作为瑞中协会负责教育事务的副会长,陪同代表团成员一起访问了因特拉肯市和图恩市的中学,围绕教学方法等问题展开探讨。在因特拉肯中学进行的深入讨论,为昆明八中与因特拉肯中学结为友好学校拉开了序幕。自此,双方交流互访逐渐频繁。

因特拉肯中学时任校长克里斯托弗·阿曼于2015年春天率领因特拉肯中学代表团访问昆明时,提出邀请昆明八中的学生访问瑞士。2016年1月26日至2月5日,来自昆明八中的16名学生在两位老师的陪同下,在瑞士伯尔尼高原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虽说日程安排得非常紧张,但学生们还是特别希望经历可以再丰富一些,他们期待回国后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2017年4月中旬,因特拉肯中学时任校长安德蕾娅·伊瑟莉与莱辛先生陪同36名学生直飞香港,此次行程还包括昆明、大理、束河、乌镇、黄山和上海。期间,因特拉肯中学与昆明八中签订了友好合作意向书,表示双方应共同促进不定期的学生和教师互访,以及开展思想、文化、教育理念等方面的交流。

困难与挑战

组织校际交流,首先遇到的困难便是经费问题——政府不提供资金支持,学校更没有钱。莱辛先生曾组织瑞士学生利用暑假打工筹集去中国的费用;接待中国学生的费用,则由他凭着自己对瑞中教育交流的一片赤诚,锲而不舍地八方求援,包括向企业募集。其次,要对中国学生的安全负责。初来乍到的孩子们,好奇心强又活泼好动,为了避免发生意外,莱辛先生就把两国学生编成4人一组,白天以小组为单位活动。住在瑞士学生家里的中国学生还有语言不通、饮食不习惯等生活问题,也都需要他想办法解决。

1994年8月22日,中国学生代表团应邀到图恩湖畔的一个接待家庭做客。赫尔穆特·莱辛/供图

担任校长期间,莱辛先生把与中国友好学校的交流活动视为自己的责任。正如中方的学校,以及其他瑞士的州立中学和普通中学一样,学校领导的积极态度能起到决定性作用。考察活动前期的准备工作和陪同工作,莱辛先生都亲力亲为。他认为,把必要的准备工作分配给多位老师,会增添更多的麻烦和造成不必要的相互干扰。这样,教师们以日常教学任务为由,逐渐弱化前往中国考察旅行的价值。莱辛先生强调,和其他文化背景下的学校开展友好交流,是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增强学生国际视野、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渠道。

重逢与期待

在这次中国之旅中,年逾八旬的莱辛先生仍坚守他为瑞中教育交流奉献的初心,他对当今中国中学的教育模式很是好奇。2023年12月25日,莱辛先生再次到访昆明八中,受到学校师生的热情迎接。他与高一的同学们互动,介绍瑞士教育体系的特点,探讨瑞中文化差异。他还到访了北京一所知名的国际学校,向初三学生介绍了瑞士酒店管理专业等职业教育相关内容。

2023年12月,莱辛先生与昆明八中高一的学生们现场交流。王锦/供图

当被问及这次来到中国后发现了哪些变化,莱辛先生略带苦恼地说道:“2019年9月我来中国时,大家使用现金或信用卡支付还比较常见,但现在只需要一部手机就能完成很多事情,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用的手机是老式的,里面没有微信、支付宝等应用程序。”但令他惊喜的是,四年前的中国手机号还可以正常使用,没有被注销。

莱辛先生说,在他从事瑞中教育交流的这些年里,他经常收到两国学生寄来的饱含深情的来信,孩子们在信中述说他们在教育交流中的收获,这是他最高兴、最欣慰的事。如今,他最期待的是找到能继续推动瑞中教育交流的接班人,让瑞中教育交流之花长开不谢。



声明:本刊出版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刊文字及图片。
请点击下面名片加关注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杂志2024年第1期(总第025期)我的中国故事栏目

监制:关宏

责任编辑:高磊

编辑:胡梦飞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新闻发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