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养出一个“别人家的孩子”的关键要素是什么?

Hayley EDUTalk 2023-06-10



写在前面

即将升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研究生的大四女生Hayley,是一个小时候在隔代养育模式下成长的孩子。

 

我们能看到,优秀的孩子在童年的性格养成总是跟最亲密的养育者息息相关,文中作者描述的爷爷奶奶,我们没有看到隔代宠溺的现象,反而是对孙女负责任的一对老人。

 

它可能也提供了一种借鉴,在需要老人照顾的家庭模式中,对于繁忙工作的城市中产父母来说,拥有对孩子负责任且用正确方法的爷爷奶奶辈,是多么难能可贵。

 

所以我们看到,尽管隔代教育会带有他们的年代感,但当内核正确时,对孩子来说将是一生宝贵的精神财富。

 

而当孩子成长到中学阶段需要母亲的支持时,我们也看到母爱并没有迟到或缺失,也可以借此佐证,爷爷奶奶对孩子父母的教育也是正向的,这个女生所在的家庭系统,是一个正向互动的模式,有着非常明显的爱的滋养和传递。

 

最后,当Hayley自己已经足够独立的时候,她会因为这些爱的滋养而更懂得感恩,认识到家庭二代人的共同支持,成为她可以飞得更高的强大力量支撑。

 

也因此,她可以一路向前,成为“别人家的孩子”。

以下为第一人称叙述


我的学习习惯是如何养成的?

 

我成长于一个北方小城中。出于家庭原因,我小时候常常和爷爷奶奶待在一起。而他们的言传身教,在塑造我三观的同时,也让我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爷爷奶奶出身农村,却靠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了最早在城市扎根的一批人。他们都曾身为公务员为政府工作,因此格外注重孩子思想方向上的引导。


△ 爷爷奶奶等长辈有更平稳的心态照顾孩子


很小的时候,我睡觉前的一小段时间就被爷爷奶奶“征用”了。他们在我睡前给我念诗,或是抽查我背诗的情况。在不理解其内涵的情况下,我倒也记住了不少好诗句。

 

等到六七岁,我按时进入了小学,一个平平无奇但胜在离家近的学校。十几年前的小学,作业并不繁重,最多就是练习册和口算卡。


爷爷奶奶总有一个人会在旁边看着我写作业,回答我关于题目的疑问。他们坚持先写作业再玩乐的原则,这也为我树立了正确的时间观念。

 

△ 时间规划是一种能力习得,且需要长时间的培养。


除了学校的课业,和大多数孩子们一样,我还参加了许许多多课外班。


有因为自身爱好而报的简笔画,有学校老师推荐的珠心算,有给我带来英语启蒙的同步英语,还有五六年级为了升学报名的奥赛班。这些辅导班填补了我不同年级的周六周日和寒暑假期。

 

不得不承认,是爷爷奶奶的严格要求和辅导班的知识加成,让我在学校有了好看的排名,从而让我对学习、对自己学习的能力充满信心。


△ 兴趣班是孩子向外展示自己才能的途径,能有效锻炼自信心


我如何克服心理的自卑感?

 

通过升学考试,我进入了一所排名比较靠前的重点初中,分进了中班。

 

爷爷奶奶的教育内核虽然正确,具体的施行上却总带着点年代感,这一点从我的习惯用语、消费观念和穿衣打扮方面显露无疑。


因此,在班上同学大多家境优渥、十分追赶潮流的情况下,我不可避免地开始有些自卑。


△ 儿童青少年自卑做事会犹豫不决,总是胡思乱想,怕把事情办错被人讥笑,家长应积极引导孩子走向乐观、开朗。


我迫不及待地想和他们成为朋友,但班里“风云人物”的话题我却总是插不上嘴。


于是我开始游离在各个小圈子之间,却从未有过真切的归属感。排名、卷子上的对钩数量变成了我唯一的信心来源。

 

可事不如人意,初二时我的成绩也出现了下滑的态势。表面上我仍旧和同学们插科打诨,但常常会因此走神。而那些令人承受不住的时刻,在现在看来却只不过是促使我成长的小小磨砺罢了。


△ 成长需要不断磨砺,人生才能出彩。


一开始,我只想自己克服,不想告诉节俭的爷爷奶奶。可妈妈还是看出了我的伪装。她虽然收入有限,却还是依我的愿望,给我买了智能手机、拍立得,也会支持我周末外出和朋友聚会。


而让我惊喜的是,爷爷奶奶也并没有反对妈妈这样的做法。只是笑着对我说:“生活在这么好的年代,很让他们羡慕。”

 

在逐渐增多的社交活动中,我有了自己的朋友圈,我也筛选出了真正的友人。


和他们探讨难解的题目,吐槽拖堂的老师。那是我最快乐的时光之一,没有升学的压力,每天不是享受解开题目的成就感,就是和朋友们无忧无虑地大笑。



我心中的怨怼和不平慢慢消失了,是同学间纯真炽热的情谊治愈了我。

 

慢慢的,我的成绩回升至正常水平,帮我重新树立了信心。最终,我考入了一所重点高中。


当出现问题时

我为什么会寻求专业支持?

 

那时我们还会文理分科考试。因为早早确定了要学习文科,我在分班考试前基本上放弃了理科的学习,这也让我心安理得地接受了九门考试总成绩排名不高的事实。


△ 从1997年恢复高考开始我国就实行文理分科制度直至2017年


分班考试后,我便进入了文科快班。

 

仿佛是某种定式,我的学习状态总会在一个阶段的中期下滑,再慢慢回升。但高中向来是高压的,我们每个人都坚持着“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的信念。


短期的文科成绩下滑已经足够我紧张、焦虑。在老师的敦促中,我更加惭愧,甚至开始出现轻微的自虐倾向。

 

于是,我向妈妈讲述了学习上的压力还有我的焦虑。当然,我妈并没有指责我,反而宽慰我说:“只要尽力就好,她不要求我有多靠前的排名。”


但一段时间之事,我发现我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我还是无法回到理想的学习状态。我再次跟妈妈提起的时候,妈妈也意识到,也许我们需要更加专业的帮助。

 

最终,我和我的妈妈选择向心理医生求助。

 

△ 寻求专业人员帮助并敞开胸怀是走出困境的关键


在医生的分析中,我的内心有一个孩童,向往自由轻松的生活,所以我总会惫懒;但还有一个“大家长”在无时无刻监督着我,不许我停下奔跑的脚步。


这个“大家长”是来自我对自己的自我要求。也正是“孩童”和“大家长”的心理对抗,使我深陷于自责的消极情绪中。

 

会诊结束,我和妈妈立刻走进电影院,看了一部即将下映的电影——《爱乐之城》。我为了剧中人的缺憾狠狠地哭了一场。从此,再也不压抑自己玩乐的欲望。

 

当我不再为了成绩下滑而不安的时候,反而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状态。



我也要感谢妈妈一直陪在我身边,给我支持而非压力。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考进了现在所在的大学。

 

进入大学之后,我在无法排解压力时,仍然会选择求助心理医生。我始终认为,只有摆正自己的心态,才能有内生的动力完成目标。


外界的鞭策终究是有时效的,持之以恒的发展一定需要一颗强大的内心。


△ 拥有兴趣,并可以持续为兴趣发展付出努力的孩子,才能不断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坚持自发式学习,并且一步一步自我实现。(图片出自电影《银河补习班》)


原来榜样的力量对我如此重要

 

我一直都很庆幸,我的身边存在那么多优秀的人。

 

最早对我产生影响的自然是爷爷奶奶。我还记得小时候,在解不出来数学题的时候,爷爷会带着我梳理思路。奶奶则是有一手好字。看着她签在卷子上的名字,我也会在心中树立练字的目标。


△ 榜样影响着孩子的行为,让他们学会应该做什么,怎么做


但我觉得,对我影响最深、启发最大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只有中学学历,毕业后不久选择到我们当地的某企业上班,一呆就是二十年。她的工作内容多是文件处理和人事调节,并不会要求她培养额外的技能。可她却从未停下学习。

 

说来惭愧,在我小学时,我和她一同开始练习毛笔字。我没能坚持下来,她却从最简单的大字,练到小楷、抄写碑文,一路到行书。


此外,她还自学弹奏古筝,学会了《渔舟唱晚》,后来因为腰伤不能久坐,转而学习葫芦丝。她还很爱看书,看《第二性》、《呼啸山庄》,看萧红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 榜样激励孩子们不断努力提高自己,一直向着成功的方向前进


除了培养爱好,她为了自考成人大学,从两年前开始学习英语。没有报辅导班,但她还是磕磕绊绊地把新概念的前三本书认真读完。寒暑假的夜晚,我在躺着看手机的时候,也能看到她在书桌前认真背诵单词的背影。

 

她是我身边终身学习的实例,也是我犯懒时重新拾起书本的动力来源。

 

当然,身边的同学朋友也都十分优秀。他们中或是性格开朗、善于交际,或是认真严谨、一丝不苟。而大四这一年,他们也纷纷做出了升学或就业的选择,步履不停地向前进发。



感谢我的爷爷奶奶给我带来的正向榜样,我不仅学到了为人处世的方法,还有面对学习、工作和生活应有的乐观态度和责任感。


更感谢我的妈妈陪着我一起寻找帮助的那些时光,这段经历让我变得更加坚韧,也更有力量。


也是因为我一路向上努力,才能遇到身边这些优秀的同学,能够互相激励,共同成长。


我将带着这些沉甸甸的收获,继续一路向上。



精彩预告,欢迎关注:


家庭教育的本质是一场生命成长的双向奔赴



何为“学霸体质”?一个能够持续优秀的人是如何养成的?如何在孩子的童年和青少年养成“自我驱动,持续优秀”的特质?


添加EDUTalk助教老师,

加入湾区家长群,我们一起探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