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博士秦云周:如果孩子喜欢去博物馆和老街巷探寻,可能就是未来的历史学家
写在前面
从本科阶段考古学专业到国际关系硕士研究生,再到历史学博士,秦云周的历史学之路相较于别人来说更为曲折,经历了很多反复寻找的过程,但也成就了他独有的知识结构。
就像他自己所言,考古是纵深视角,国际关系是横向视角,最后在历史这个学科上汇合了,前面的两个专业似乎是冥冥中为后面做铺垫的。
于是,在交谈中我会发现,随意提到一个文化旧址,他就能讲出不为大众所知的轶事,而且故事还非常具有场景感。在他看来,这种语言能力和探究精神来源于他的父亲营造的家庭氛围。
特邀嘉宾
秦云周
历史学博士,中国华侨历史学会会员、广东省档案馆档案鉴定专家、暨南大学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广东省社科特别委托项目两项。
主要研究方向为华侨华人史、中国近现代史、华南经济史。在权威期刊《华人华侨历史研究》、《东南亚研究》发表论文近十篇,参与编写《广东华侨史》(近代时期)。
在秦云周的描述里,身为中学老师的父亲任教历史、地理等科目,所以家中有一些比较经典的历史学著作,比如说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白寿彝的《中国通史》,胡绳的《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
他的父亲会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看这些书,随着识字的增多,看的东西也越来越多,由此形成了深厚的人文素养积淀。
此外,他的父亲还注意引导他广泛阅读各类报纸,上初中时,他就接触到《羊城晚报》、《参考消息》、《中国青年报》等,从而开阔了自己的眼界。
△ 秦云周博士和女儿参观明代码头(图源秦云周博士)
而这样的家庭氛围,他也同样带给了自己的女儿。现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已经显现出对历史的巨大兴趣,不但喜欢听父亲讲历史故事,父女俩也经常在广州老街探寻新发现。
因此,他女儿在幼儿园阶段,就能够通过石头上的花纹和文字推测出小区里遗弃的残石它可能是文物。
在秦云周看来,学科的兴趣往往从很小就能看出端倪,例如一个喜欢去博物馆和老街巷探寻的孩子,说不定就会是未来的历史学家。而作为父母,就算没有相关学科的知识储备,能够与孩子共同学习,就是对孩子探索该学科的最大支持。
△ 古玩市场摊位图片(图源汇图网)
与此同时,他也认为,历史是一门非常适合中学生用来提升思辨力、归纳和推演能力的学科,因为通过历史事件往往能看到事情发展和演变的规律,还能透过事件本身看到背后种族、文化、宗教的影响,甚至人性本质等等。
(以下为第一人称叙述)
学历史的意义何在?
历史不仅仅是学科教育,更是素养教育
为什么要强调历史不仅仅是学科,也是素养教育,这与这门学科的独特性是有很大关联的。
首先,学历史可以帮助孩子放下傲慢和偏见,全方位地看问题,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历史看到过去的成绩,曾经遇到过哪些挫折,教训是怎么,然后去思考如何避免,在这个过程中会形成一个理性的思维方式,也会少走一些弯路。
那么,孩子也会逐渐明白,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甚至一个民族,成长与发展既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向其他民族学习借鉴的过程。
△ 学习历史帮助孩子分析事情,了解成功和失败的道理
历史有意思的地方是,它很有故事性,因为它本身就是由一个个事件构成的。所以这个学习的过程就好像是对话的过程。你可以构建一个不存在时间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你可以跟前人对话,可以跟未来学者进行对话,你可以辩驳,可以赞同,或者你可以否定,这个过程是非常有乐趣的。
此外,历史还很有“艺术性”,例如我们可以推演某一个历史事件如果是另外的结果,后面可以演绎些什么样的可能性出来,这个过程很有利于锻炼归纳和推演能力。
历史更有意思的地方还在于,你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慢慢地意识到前人的成果有可能是错的,会想去纠错,这个过程也会发现值得开辟的空间。所以孩子通过历史学科的素养培育,能够锻炼出更加强大的批判性思维,学会去发现,去探索,去求真,去创造,这将为孩子知识堡垒的构筑奠定良好的基础。
△ 学历史是一个不断学习总结前人经验从而提升自己的过程
此外要强调一下,读史不得不提的最大价值。我们知道,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己的基本判断,就很容易跟着别人走;同样,一个民族如果不知道自己的过去,没有自己的文化和传承,也是很容易被同化的。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民族文化是通过语言和历史实现刻印和传承的。一个民族的语言使用率在变少,那么这种语言的生命力就在减弱;不愿意或者不去探寻本民族的历史,也就意味着文化的生命力在变弱。不忘过去,才知将来,历史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求真、传承和创造的过程。
孩子如何对历史产生兴趣?
答案就藏在博物馆和老街巷中
历史学科的素养培育如何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兴趣也要有良好的导师来引领。如果单一的让孩子听一个故事,或者让他去看一些文字叙述比较枯燥的史料,可能会适得其反,更能直观的引起他注意的东西,会有更好的效果。
例如,可以带孩子去身边的一些博物馆、一些老街老巷多感受一下,自己也可以尝试做一些访谈,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去观看一些相关的纪录片。
我自己一般会每周抽出一天或半天时间,带着孩子逛一逛博物馆,走一走广州的老城老街,慢慢的,我发现孩子形成了一些自己独立的理解和判断。
△ 广州陈家祠巷(图源秦云周博士)
例如我带她去岭南金融博物馆,她看到很多钱只能买一点东西,她就会朴素的意识到这个“贬值”的含义;
然后我们去看十三行博物馆,她了解到外国的东西要来,货币就要出去,就会明白贸易就是交换;
带她去水闸博物馆、南越王宫博物馆,她看了以后,再和她提到“沧海桑田”这个词,她就会有很明确的概念。
带她去南汉二陵博物馆,晦涩难懂的“打破”、“叠压”关系及地层学知识,她一下子就豁然开朗。
△ 秦云周博士和女儿参观博物馆(图源秦云周博士)
当小孩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了解,就会主动要求跟家长去到城市之外的地方,再去走走看看,这时孩子的兴趣已经就是在慢慢培养了。
这里存在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孩子看得多了,积累得多了,他自己的思考有了,兴趣也有了,他对知识的渴求度也就高了,历史素养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一点一滴积累的。
△ 纪录片《河西走廊》描绘了从公元前141年到21世纪2000多年河西走廊的发展变化,充满了历史沧桑感与厚重感。
当然,在引导孩子学习历史时,永远不要忽视孩子的求知欲,所以家长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够在孩子有疑问的时候进行解惑和启发,可以说,这种培育也对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换一个角度看,如果家长本身知识储备不够的话,也可以跟孩子共同学习,这个过程也是非常有意思的。
中学生如何学历史?
从历史事件看世界发展的大脉络
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历史最大的陌生点在于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史。因为它们的时空距离较远,可供学习的史料有限,这个时候就要学会用对比法来学习,把历史事件放到整个世界发展的大脉络中去把握,找到历史事件的坐标,把古今中外相互联系,辩证地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历史很庞大,可能一个地区的历史在其他国家就是一个国别史,拿中国作为世界发展大潮中的坐标来进行横向时间的对比时,有时候会获得超越原本对这些历史事件的传统认知,能够更加全面的看待史实。
△ 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唤醒少数中国人开眼看世界
例如鸦片战争后,我们对殖民统治的理解是各方面的侵略,但实际上在特定时期特定方面它也有一些相对来说正面的影响。
比方说它对人的思想产生了冲击,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比方说当我们看到西方的坚船利炮时会明白了国力的差距,意识到需要开眼看世界;
再比如说,上海的租界在当时也给很多国人提供了避难的场所,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前也就是因为租界的存在,金融机构得到保护,我们对日本才能有效的进行金融战。
△ 1843年11月,根据《南京条约》的规定,上海成为向外商开放的通商口岸。
历史学就是史料学,傅斯年也说史学就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这是个基础性的东西,你真的把心沉下去,然后再经过长期实行的准备,和导师不断的交流,那么你就对这个问题有了更多的深入思考,推动着你去解决一些前人解决的不够好或者没有解决的问题。
例如,很多人一听到非洲会认为这是一个非常落后的地方,了解历史后就会发现世界文明的起源很大一部分是源于非洲。
△ 起源于非洲的著名文明之一:贝宁帝国
此外,我们所熟知的儒家学说,实际上它在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吸收佛教的优秀内容,所以大家会发现现在的儒学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儒学,它是不断吐故纳新不断发展的。
窥一斑而见全豹,这也是历史之中的真理。一段时期内的历史切片,往往蕴含了贯穿沧海桑田的不朽之律。但想要达到洞若观火的境界,丰厚的知识积累与学习沉淀往往也必不可少。
学习方法正如历史学习中的骨架,而另一方面,理论和知识构成了填充骨架的血肉,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在不断积累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体会在历史中思辨的乐趣。
在择校信息洪流中,如何分辨真实性?湾区探校团深度专访校长、老师,在校家长和学生,尽可能展示最真实的教育现场。陷入两难之选,需要专业的帮助?扫码填写择校规划自测表,我们将根据您的需求提供匹配的解决方案。
“湾区探校团”帮助你获取更全面的学校信息,用真实的例子,传递最实用的经验。助力孩子成长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