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造成孩子的心理困扰?来自一线驻校心理教师的总结分析
写在前面
非常荣幸能够采访到公办学校驻校心理咨询师。我们一直希望让更多人知道,现在学生的心理行为引起的问题多数是什么类型的?
作为每天要面对因学生不同心理行为引起的各种问题的驻校老师,她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她认为问题的背后是什么?家庭可以做些什么样的改变来支持孩子?
嘉宾介绍
Wendy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天河区教育局派驻公立中小学驻校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
擅长青少年及儿童成长行为和情绪改善,家庭教育及亲子关系问题辅导,婚姻家庭问题等等。
在Wendy看来,手机使用问题是家长和孩子之间冲突的最大诱因;
其次,那些三代人共住的家庭通常会出现不同声音教育孩子,也是咨询的主角。而且往往是孩子出现了问题,家长还不知道是家庭里的不同声音导致的;
第三,有的家长不懂得家教的技巧和方法,她建议这类家长通过一些课程来学习提高。
最后,能够主动求助一对一系统支持的家庭是最值得赞赏的。因为这些家长往往能够认知到家庭教育需要系统支持,并愿意花时间通过专业的帮助来达成更好的家庭氛围,助力孩子成长。
(以下为第一人称叙述)
手机为什么都成了祸害?
正确引导,放大手机的学习功能
作为驻校心理教师,遇到的比例最高的一类问题是:孩子的手机使用时长及管理。
在父母的认知里,给孩子使用手机会影响学习,这是天然地把手机摆在了孩子学习的对立面。
而对于孩子来说,手机有很多功能,同学之间的沟通,查阅资料,了解资讯,放松娱乐,甚至用来进行超前学习。
△ 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持续增长,2020年已经达到1.8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高达94.9%。
举一个例子,我接触到一个资优学生,父亲是公车司机,母亲是家庭主妇,他们经常接到学校的投诉,例如偷带手机到校,躲到角落里看手机,父母为此非常困扰,但是孩子的学业成绩很好,也没有其它人际关系问题。
我跟孩子聊天后发现,真实的情况是学校教的知识已经满足不了她的需求,她一直在通过手机自学高等数学课程。但是孩子并不愿意告知家长这一实情,因为家长对她的认知是“整天玩手机”。
我想说的是,事实与现象往往并不一致,家长要跟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做全方位的判断。如果学业成绩没有受到影响,而且手机对她的积极意义更大,父母并不需要将其视为洪水猛兽。
△ 正确使用手机既是一门必修课,又是当下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只有将“管”与“教”结合,才能化“危”为“机”
对于手机使用,我个人认为,要学会与这个时代的孩子沟通,达成共识,正确处理。
首先,父母要理解孩子的时代与自己成长的时代的不同。这个时代的孩子一出生就处在信息爆炸的年代,他们需要用这个时代的学习和沟通方式去面对同伴和进行人际沟通,手机是他们了解信息的通道。
其次,家长不要用自己的认知去套在孩子身上。家长的问题在于,他们以为自己童年被严格管束,是有效果的,所以用这样的方式对自己孩子也同样有效。
但是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心理需求与自己成长的年代是不一样的,甚至大部分家长的心理发展意识也跟不上孩子的心理需求。
△ 学生利用网络学习已成常态(图源Shutterstock)
第三,引导孩子发挥手机的积极作用。就像我举的例子一样,并非所有的孩子都会自发把手机的积极功能发挥到最大。但是,如果父母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就能够发挥手机在知识增长方面的积极作用。
第四,与孩子达成共识,定好手机使用时段。家长在对孩子充分的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是可以和孩子就手机的使用时段达成共识的。要知道,只有被允许的孩子,才会打开心门与父母沟通。
各执一词听谁的?
达成共识才利于孩子接收
我碰到的第二类经常会被困扰,来校咨询的问题是来自父母特别是妈妈一方的抱怨:家庭里关于孩子的教育有不同的声音,甚至不同声音之间会爆发冲突,以致于孩子无所适从。
通常有这种困惑的家庭,多数是三代人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长期与年轻父母及孩子住在一起,老一代人的教育观念与孩子的父母不同,甚至是一个人一种声音,所以有时候孩子要面对来自家庭的4种不同的声音。
△ 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
我来还原一个估计大家都十分熟悉的语境:
爷爷说,成绩不好就是不专心学习,孩子的玩具太多了,怎么专心学习呢?
奶奶说,吃饭吃这么少,零食吃太多了,怎么吃得下饭?正餐才是重要的营养,营养不够学习怎么可能好。
爸爸说,成绩不好确实是因为孩子妈妈太溺爱了,要把孩子的三餐和生活管理起来。
妈妈说,管理孩子的学习不是我一个人的事,爸爸的陪伴就是不足够的。
……
对于一个还在价值观形成阶段的孩子来说,七嘴八舌,会造成非常大的困扰。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家中要有人站出来,帮助家庭成员达成共识,形成一个教育声音。
首先,家中孩子的直接责任人要先达成共识。
其次,孩子的父母要学会跟长辈沟通,让不适合孩子教育方式的长辈退出直接参与孩子教育。
第三,如果与长辈充分沟通还是达不成教育观念的共识,孩子的父母应该尽量做到让长辈不要与孩子在一个空间里生活,减少因为教育观念不同而产生的磨擦。
到底要怎么说,孩子才会听?
家长要学习当一个真正的倾听者
第三类普遍的家庭育儿问题是:教育理念已形成共识,但是与孩子沟通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和技巧不对。
例如,有家长知道孩子是需要被鼓励的,然后这样跟我说:我知道孩子的成长需要鼓励陪伴理解,所以我就陪在她的身边,帮助他补课,帮助他考好每一科。
这样也是鼓励陪伴和理解,孩子也知道我是为了他好,这样有什么问题吗?确实有问题,因为这个家长只是把鼓励当成一种工具。
△ 家庭教育的基础是家庭生活,中心是亲子互动。
再如,家长会跟我说,我很认真倾听孩子,他在说,我在听。但是,倾听的实质是共情。如果家长没有做到共情,这样的倾听是没有意义的。
还有更甚的是,有些家长还来不及等孩子讲完,就打断孩子,用自己的认知加以判断,说教。这样的做法就是直接堵住了孩子想要沟通的内心。
我们来进行一下这些冲突的动因和结果的推演:
家长心态:通常家长要的是一种结果,一种要把孩子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这种结果。
孩子心态:孩子的实际情况是在“成长中”,他们更需要体验的是在我成长或学习的过程中,我的感受是什么我的经历和经验是什么。
所以,这种目的的不同和认知的错位,通常会导致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学到很多,但着急看到结果的家长往往看不到或者没有耐心去发现,或者呈现出来的结果没有达到家长的期望值。
最后,互动的结果就会发生冲突,亲子关系也随之产生障碍。当孩子到了青春期的阶段,就更不愿意跟家长沟通,觉得家长完全不理解自己。
解决的办法是:
首先家长要调整认知,不要用成年人视角看孩子的成长,而是用一种“陪伴成长”的态度对待孩子,知道“在成长中”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的,并视为一种正常现象。
其次,家长要学会用技巧和方法跟孩子沟通和相处,不是仅知理念就够了,要明白“从知道到做到,中间还隔着千山万水”。真正将家庭教育的具体方法当成一个学问去学。
最后,在具体的沟通过程中,还要学会不懂就查,不懂就问的做法,甚至求助于心理咨询师,与其他家长组成一个群体进行讨论学习等等,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不带情绪的家庭教育
需要专业人士的系统支持
我们都知道,孩子的人格特点大概在7-10岁这个年龄段形成。
所以这个时段父母都希望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为日后学习、工作、待人处世有更好的发展方向。
理论上,这种做法没有问题。但往往焦虑的家长就会出现一种想象:为了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我必须培养和要求他们应该怎样做,如果孩子做不到,家长的焦虑就会转化成一种情绪。
这种带有情绪的教育,只会把孩子教育成一个情绪化的人,并不能达到规范孩子行为的教育结果。
家长的焦虑是如何产生的呢?
例如,别人的孩子做得好,我的孩子做不好。又例如,小时候我的父母要求我,我做得到,为什么我现在作为父母要求我的孩子,我的孩子做不到。再例如:我的孩子现在的行为和习惯不好,以后怎么办?
△ 对孩子未来的过度焦虑,使家长对各种机会的实际成本和真实收益无法做出理性判断。
在这里面,家长需要察觉自己的情绪,管理好自己的焦虑。当然,我觉得值得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家长明白,家庭教育和孩子的心理成长是一个专业的领域,他们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探索和学习。
那么,如何学?
要想形成好的家庭教育氛围,首先家长要自我学习。了解自己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焦虑,背后的动因是什么,自己要从孩子身上得到的这些东西,到底是想要孩子得到的?还是自己的需求?
应该说,这种自我探索是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迈出的第一步。
现在很多家长会在市面上购买一些家庭教育课程进行学习,它们是有助于解决当时存在的家庭冲突的,但当后续再出现冲突的时候,原来学习的内容可能就无法解决了。
所以建议认知水平和财力不错的家庭,采用定制的方式建立家庭教育的辅助系统。
这是因为,父母亲各自的认知都会带有原生家庭的模式、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环境及经历的影响,因此,定制式的阶段性学习和辅助是成效最显著的。
况且,孩子也不是生来就是一张白纸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要实现家庭成员的共同成长和互助促进,是一门需要时间和专业系统支持的功课。
最后,祝愿每一个家庭都能够获得好的支持。
精彩预告,欢迎关注:
为什么我们要给予孩子相信自己的信念?
有理念,有实践,有创新,正是这些专家、校长和老师在让教育变得更好。想要跟他们有更多互动,请添加ET小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