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像“家”一样充满温情与关爱的学校,才真正值得托付

EDUTalk 2023-06-10

写在前面

在这里,老师像母亲一样关爱学生,学生像子女一样对老师无话不说,这是一所像家一样的学校,是理想中学校应该有的样子。她就是博实乐华南碧桂园学校(以下简称华碧)。


栉风沐雨21年,踏石留印,华碧办出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在华碧人的创业故事中,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他们的理想与情怀,坚毅与坚持。


“全国百强特色学校”“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基地”“广东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绿色学校”“广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广州书香校园”等一系列荣誉见证了她扎实的成长历程。


尤广宜

博实乐广州区域总校长

华南碧桂园学校校长


建校之初,华碧就提出了“让学生过上高品质的校园生活”的办学目标。何为高品质?显然,绝不是衣食住行的物质追求,也不是学校良好的硬件环境,一所学校永恒而深刻的价值,应该在于其人文精神,惟有精神,才是一所学校的灵魂。


△ 博实乐华南碧桂园学校(初中部)

△ 博实乐华南碧桂园学校(小学部)


“教育最终应当指向人的精神成长,教育的终极价值应该惠泽生命。‘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生命之意义最重要的是惠人惠己。用教育来成就生命的意义,生命因之得到成全,教育的意义也因之而彰显。” 博实乐广州区域总校长、华南碧桂园学校校长尤广宜如是诠释学校的灵魂。

 

△ 尤广宜校长与学生交流


关爱,让学校像家一样温暖

华南碧桂园学校建立于2001年,并招收第一批学生67人,建校之初,创校团队就有了清晰的办学定位,选择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从最初的以“服务”吸引生源,到后来学校建章立策激励老师以生为本,华碧一以贯之的“家文化”是其鲜明的特色。



△ 学生们在校园一角交谈


01

创校伊始:靠“服务”立足华南

创业难,创办学校更难。现任华碧常务副校长的宋飞虎回忆当时担任年级组长,全程参与了创校招生的场景。“建校之初,华碧的老师一个学期要做几次全员家访,各科老师一起参与,都是利用晚上时间到学生家登门拜访,为的就是让家长看到学校优质的服务。”


据他回忆,从那时开始,密切的家校沟通就成为常态。无论是家访、电话还是微信,家长们都能及时了解到孩子的在校情况,建立了良好的家校关系。


△ 宋飞虎副校长带领师生参加第一届国际亚洲中学生巧固球邀请赛


华碧老师们的“服务”意识,打动了越来越多的家长,2002年迁入现校址办学后,便稳稳地在华南扎牢了根基,在校生人数快速增长,实现连年翻番,2009年突破1000人,2012突破2000人,目前在校生已达3000人。


建校20年,华碧迎来了“华二代”。入读小学一年级的方皓淇,他的爸爸和妈妈都是华碧的首届初中毕业生。入学时,皓淇爸爸妈妈放心地选择让他寄宿,这都源于对华碧的信任,因为住宿的生活指导老师也好,教学一线的老师也好,都是十几年前带皓淇父母的那些老师,很熟悉。


△ 华碧学子方皓淇全家福


“你看这里就是爸爸当年玩过的篮球场,你的教室、寝室,都是爸爸当年生活过的。” 皓淇爸爸满怀亲切地向孩子介绍。


△ 华碧学校篮球场

02

学生因爱而改变

爱是家庭的纽带,在华碧也是因“爱”把学生、老师、学校凝聚在了一起。许多学生来到华碧后,都能感受到一种清风拂面般的关爱,自然而没有压迫感。在华碧,老师会平和地与学生们聊天,会真诚地表扬学生的微小进步。



李妍是华碧初中首届毕业生,在初三转学进华碧之前,她前后在武汉、广州两地读过多所学校,心里会默默地比较每所学校,华碧给她的第一印象是,“这边的师生关系很融洽,让人很放松。老师课后会主动跟同学们聊学习之外的话题;有一次学校大停电,上不了晚自习,老师还跟我们一起做游戏。”


除了和善的师生关系,利用课后时间无偿帮学科薄弱学生辅导功课也是华碧老师们的日常工作之一。


方嘉骏2001年入读华碧五年级,当时他刚随父母从香港迁来广州,因为香港与内地的教育进度不同,他根本跟不上课程进度,接下来的近一个学期,老师几乎每天都帮他辅导功课,语文从“a“、“o”、“e”开始,一直追上课程进度。


△ 华碧家长方嘉骏和孩子方皓淇的合照


2010年入学华碧初中的张书铭至今仍深深地感激老师们时不时给他提供的额外辅导,他初中入学时,150分的英语只能考100分左右。


“我记得非常清楚,在初二和初三的时候,每天下午下课之后有半个小时左右时间,任课老师会有针对性地辅导哪些近期成绩不太稳定的同学,我的英语、政治都接受过辅导。后来我中考英语成绩142分。”



张书铭回忆说。后来因为英语成绩过硬,加上在华碧住校培养了良好的自理能力,高二时张书铭就选择独自到加拿大留学。


△ 华碧毕业生张书铭个人照

△ 华碧毕业生张书铭和朋友们的合照


程贺彬是华碧初中2012届毕业生,海外留学归来,目前已经是拥有60万粉丝的摄影博主,他对华碧记忆最深刻的则是学校的寄宿生活。


△ 华碧毕业生程贺彬工作照


“刚入学时我不太习惯,生活老师察觉到我的情绪波动,一天中午专门找我聊这个事情。他是真诚地跟我谈心,教给我怎样适应住宿生活。”初中正值青春叛逆期,许多寄宿学生与老师接触的时间都长过父母,来自老师们的正确引导,让程贺彬感觉终身受益。


△ 华碧毕业生程贺彬摄影作品

03

把学生放在第一位,

已成为华碧老师的习惯

自建校开始,华碧的老师就无微不至地对待学生,慢慢地老师们也就习以为常。这看似平凡的不凡,往往要“局外人”才能感受到。


王卉老师2005年从湖南一所公办中学来到华碧任教,那时她已经工作了11年。在她的记忆中,此前公校的老师们“上班了才来,下班了就走”,工作按部就班,家校沟通也较少。


来到华碧后,王老师非常惊讶,“这里的老师怎么那么有耐心,会跟家长一起细致地分析孩子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要怎样去帮助孩子。这里的老师怎么那么敬业,把学生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放在第一位,跟我以前在公立学校完全不一样。”


△ 王卉老师在2007年校运会上和学生的合影


若要留在华碧任教,王老师就要改变过去11年的工作习惯,不仅与家长的交流方式要改变,工作量还大幅提升,这曾让王老师非常不适应。但是她坚持了下来,并全身心投入华碧的工作,后来还当选了广州市优秀班主任。


“我就喜欢这种团队,特别喜欢她的氛围。我觉得华碧的最大魅力就是她的教师团队的这种对教育的赤诚之心,会感染每一个投身其中的老师,不由自主地就被带动起来。”


△ 王卉老师2021年和小学毕业学生合影


老师们无私的付出,换来的是满满的幸福感,正如华碧小学双语部德育主任孙丽萍所说,当老师真心实意地对学生们好,孩子们会感受到,“他们会没有条件地接纳你,爱你和包容你。”


△ 孙丽萍主任2013年与班上口算比赛获奖学生合影


同样的幸福感,也是王卉老师的宝贵记忆。王老师加入华碧后带的第一届学生已经陆续工作就业,一位已经走上教师岗位的学生特意在微信上感谢王老师,“我当年就想着要做一个像您这样的老师,所以现在我就当了老师。”


还有学生考上了985高校,家长特意发了一大段朋友圈,只为感谢小学时王老师对孩子的培养。“如果我的孩子在他的生命过程中,能够遇到一个真心爱他,能够真心帮助他,激发他和改变他的老师,我会一辈子都充满感激。所以,我也想做这样的老师。”


△ 华碧师生感恩女教师活动留影

04

家校共育,大家串起一个个小家

建校20年,华碧的“服务”意识从未被淡忘,钱晨曦、钱晨宇姐弟俩分别在华碧初中部、小学部就读,一个大雨天妈妈Candy来接他们放学时,看到从教学楼到校车停车场连着一条长长的伞廊,学校领导、老师、后勤叔叔阿姨……一个挨一个,把伞举在身前为孩子们挡雨,完全不顾自己的后背已经淋湿。


“这是一种忘我的大爱。孩子能在这样温暖的学校里读书是幸福的,我们家长能遇上这样优秀的老师团队是幸运的。”Candy至今仍被当年那一幕所感动。


后来学校建了风雨廊,虽然老师们再也不用冒雨护送为孩子们上车了,但是当年那一幕仍深深烙在Candy的记忆里。


△ 钱晨宇妈妈Candy主持家长委员会年度表彰大会


2017年,Candy通过校家委会发动,牵头组建了学校义工队,现已有成员160多人,每天会分组在上学、放学时护送步行的孩子过马路,也会协助学校处理学生校外活动等事务。“老师们在为我们的孩子努力,我们凭什么不能出点力?”Candy的想法充满了朴素的感恩之情。


△ 家委会志愿者在天气恶劣时到校协助组织学生放学


与Candy持同样观点的家长很多,他们都积极主动地加入到义工队,“其实每天只需要6-8名家长护送孩子过马路,每天家长们都会争先恐后地接龙参与,大家都希望加入到孩子在学校地成长过程中。”


家长们的言传身教,也深深地影响着孩子。Candy分享道,看到家长们守护在马路边,孩子们会主动上前说“阿姨您辛苦了”,“阿姨您今天又来了,您辛苦了”,没有人教,孩子们身上都是满满的正能量。

△ 华碧家长志愿者

05

老师们甘为“华碧的人情味”付出

额外的辅导、更多的关注、频繁的家校沟通……华碧老师们的工作量其实很大,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常年累月不断的付出?


其实,华碧在学校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华碧德育副主任刘拓介绍说,每位学生都建立有个人成长档案,早年是档案袋,现在是电子档案,里面详细记录了每个学生的成长细节,包括成绩、德育表现、家校沟通情况等方方面面,学生如果取得进步,档案中都会有所体现。


△ 刘拓副主任作为教师代表发言


“这些档案既能助力家校沟通,也能帮助每一个老师快速了解学生,甚至形成导师小组合力帮助一个学生。“尤广宜校长坦言,这样做既让老师针对具体学生制定教学计划,也贯彻了华碧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办学理念:“无论在学习、德育、体育还是其他方面,只要有进步,就会得到肯定。“


对于教师考核,华碧实行“多劳多得,优质优酬”,学校每个部门都会有不同的、具体的实施细则,而学生档案就是重要的参考之一。


△ 尤广宜校长亲临指导华碧教学常规督导工作


管理政策的实施是刚性的,而华碧的人性化关怀却是无法替代的。例如,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然爆发,家在武汉的老师遭遇封城,学校主动与受影响的老师联系,嘘寒问暖,解决了老师的后顾之忧。


几年前,一位老师因患突发性脑肿瘤导致无法再正常工作,华碧不但为患病老师筹措医药费,后期还一直为这位老师缴纳社保,每个月提供经济资助。


在华碧,上班路途较远的老师可以申请入住校内教师公寓,其他老师则可以申请午休床位,而一线教师早中餐免费(学校补贴),晚餐8元,更是被老师们交口称赞。

 

△ 华碧第十次教职工代表大会留影

“华碧很有人情味”,这是老师们对学校的评价。正是在这样充满温情的学校,老师才能安心从教,学生才能踏实学习,家长才能完全信任,这样的学校,怎么能不蒸蒸日上,日新月异。


有教无类,

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华碧的闪光点,不仅在于其充满关爱的“家文化”特色,更在于其从无到有摸索出的一整套“惠生教育”理念。



默默耕耘,终得硕果


正如尤广宜校长所言,华碧最初确立的育人方向就是个性化发展,让学生能够在个性特长方面发光发亮。“有些学生可能是钢琴好,有些可能是美术好,有些可能是数学或语文好。华碧会给学生比较大的空间,让他们在‘资源池’里去吸取营养。学校会根据他的所求,提供时间、空间、人力的安排。”尤校长介绍说。


△ 华碧学子参加广东中小学巧固球锦标赛

△ 华碧融合初中社团课程图片


从建校之初,华碧就逐步建立丰富的校本课程体系,“发光发亮”的学生相继涌现。曾有三位学生分别当选广州市第五届、第九届、第十届“羊城小市长”。


“羊城小市长”评选通过演讲、拓展训练、社会实践、无领导小组讨论和才艺展示等形式,对选手的道德品质、领导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进行考核。先后三人当选中,第五届的“小市长”也是番禺区的首位,而且第九届、第十届连续有学生当选,这都充分证明了华碧特色育人卓有成效。


△ 华碧学生当选第九届、第十届“羊城小市长”

△ 华碧学子参加全国全民健身操舞大赛

△ 华碧学子参加2022国际青少年模拟联合国冬季会议


2014年,恰逢第二届全国百强特色学校评选报名,番禺区推选的十二所学校中,华碧是唯一一所民办学校。华碧副校长高建华回忆说,虽然参选比较偶然,可以说是无心之举,但是提交的资料都是实实在在的一手资料,是华碧十几年校本课程一点一滴的积累。


当年12月学校收到消息,华碧成功入选“全国百强特色学校”,高建华感慨,“评选过程应该说是华碧厚积薄发,十几年默默耕耘得到了官方的认可。”这一荣誉也给所有华碧人带来了莫大的鼓舞。


△ 华碧中学部综合楼

△ 华碧被评为“第二届全国百强特色学校”


惠生教育,接地气的华碧教育理念


在华碧建校之初,创校团队凭着一腔热情,从零开始摸索符合华碧学生需求的教法教案、校本课程。直至2017年,华碧对学校教育理念进行了总结升华,形成了完整的“惠生教育”理念。


“今天的阳光不是昨天的阳光,今天的云不是昨天的云,生命的每一天都是新鲜的,我们要善于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以科学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追寻真理。”尤广宜校长以其充满哲思语言,点明了“惠生教育”理念的精髓。


△ 华碧惠生教育“让爱住我家”班会


尤校长进一步介绍说,“惠生教育”理念是华碧二十年办学过程中逐渐摸索出来的,是对华碧过去办学经验的总结,过去二十年华碧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发展与创新。


“深化成理论,并不代表我们就要固化在里面。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套理念不一定符合学校若干年后的发展需要。我们要不断创新,允许犯错,用一种开放的态度去面对这种不可见的未来,在发展的过程不断去完善。”

 

△ 华碧惠生教育邀请退役解放军军官为学生讲述边防故事


教师团队建设是贯彻教育理念的关键


从学校的教育理念,到课堂将知识传递给学生,中间无法跳过的是教师。所以,在尤广宜校长的观念中,教师队伍建设是贯彻学校教育理念的关键。“不管怎样的顶层设计,都必须通过课程去实施,而课程的设计与讲授都离不开教师。”


华碧特别注重后备师资力量的培养,学校有师徒结对制度,规定老教师要带一个徒弟。师傅要手把手教徒弟做班主任日常工作,传授备课、上课的经验。在这样的制度支持下,年轻教师成长的特别快。


△ 华碧教师培训现场图片

△ 华碧教师开展特有的惠生课程


在采访时,我们发现华碧许多中层骨干甚至校长,都是学校自己培养的,一路提拔上来,华碧校长助理郑建峰就是其中一位。


2011年,郑建峰像许多普通年轻教师一样入职华碧,入职以后,他参与了师徒结对,接受了教学技能指导,学习了解了学校人文氛围及办学理念。后来,在师傅的带领和学校领导的指导培养下,郑建峰通过学校的管理者成长通道,经过层层竞聘考核,从一名普通教师转型成为一名行政管理者。


在华碧,除了行政管理路径,对于无意从事行政工作,专注教学的老师,还可以选择另外一条专业成长路径——学科带头人制度。


据华碧副校长欧阳建枝介绍,符合条件的教师都可以申请成为校级学科带头人、区域学科带头、集团学科带头人,审核通过后,若能在期限内完成相关学术工作任务,就可以获得对应的资金奖励,如校级学科带头人的奖励是三年10万元人民币。


△ 欧阳建枝副校长与家长们的合影


在华碧,还有两年一度的“班主任节”,设置了班主任走红毯、评选班主任工作能手、班主任幸福论坛等丰富的环节。让班主任们在辛苦工作之余,感受到来自学校、家长和学生的尊重。据了解,目前,华碧的班主任节活动已被番禺区作为样板向全区推广。

 

△ 华碧第三届班主任节全体合影


展望未来:特色与创新,

助力华碧探索发展之路

华碧取得今日的成绩,离不开“特色与创新”。2002年,华碧整合校本特色课资源,开始双语教育探索;2012年开始,华碧借鉴世界先进教学方法,开始探索融合课程。十余年来成果不断,华碧未来的发展方向正日益清晰。



 十年探索,成效显著 

4月21日教育部刚刚发布了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明确提出“涉及同一内容主题的不同学科间,根据各自的性质和育人价值,做好整体规划与分工协调。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要求。”而这正是过去近十年华碧融合课程探索的方向。


华碧从幼儿园到初中七年级,每个年级都有开设了融合课程班。在十多年的探索中,华碧的融合课程没有全套照搬国外的内容,而是采取中西结合、优势互补的模式开展探索。


△ 华碧双师教学课堂图片


华碧融合课程部主任唐志婷介绍说,华碧融合课程借鉴了IB课程中的优秀理念和教学方法,在义务教育课程框架中,我们灵活地运用IB教学法(探究式、合作式、基于真实情境、因材施教、注重评估)来实施课程,有意识地进行跨学科探究式学习,既注重夯实学科类知识基础,又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审辩思维。


探究课程与义务教育课程相辅相成,义务教育课程为探究课程的开展提供知识基础,探究课程为学科知识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从而实现1+1>2的设计理念。


△ 唐志婷主任在2021年融合部课程推介会主旨讲话


这样的设计,满足了不少家长的需求,“家长们一个需求是不能让我的孩子在成绩上弱于公办学校,同时又希望孩子的这种各方面的素养要更强”。所谓的鱼与熊掌要兼得,这种兼得可能实现吗?


△ 华碧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探究活动


华碧的探索得到了答案,据高建华副校长介绍,融合课程最初试点时,家长们并不能完全理解,“别的班孩子都在写作业、培训,你们那么多时间去探究,成绩能行吗?”后来成绩出来,家长们才放心了,“通过融合的方法,学生既学习了学科知识,又提升了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们是主动去思考,主动去探究。”


据学校的评估,华碧融合班学生的学业水平比较以往的同期成绩对比有了明显提高,鱼与熊掌实现了兼得。


△ 高建华副校长在全校德育经验交流大会上发言


得益于早期进行IB课程的探索,华碧的教师队伍往年轻化和国际化迈出了一大步。而基于IB探究性课程的需要,这些年轻和懂国际课程模式的老师,又能从学校资深老师那里汲取教学经验,探讨课程融合。


“我们的每一次融合课程的教研研讨会,我都有明显的感受,它是中西方教学方式的融合,也是中外课程理念的融合。”高建华副校长对华碧的未来也充满期待。


△ 华碧教师“启慧杯”教学比赛现场图片


 特色与创新,驱动华碧向未来 

2021年9月,修订后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实施,对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在校生占比、学校规模等都做出了限制。未来在新的政策环境下,华碧要如何适应,并越办越好?


尤广宜校长认为,修订后的条例从某种意义上更有利于民办教育的有序、规范发展,对家长和学生肯定是一个好事。他坚信,在民办教育从走向更规范的过程中,只有那些扎扎实实办教育,认认真真做课程,用心细心对每一个学生的学校才能走得更远。

△ 尤广宜校长与2021年度优秀德育工作者合影


“扎扎实实办教育,认认真真做课程,用心细心对每一个学生”,这正是过去20年华碧的成功经验。华碧人办教育、做课程一直都秉持着“特色与创新”这一理念。


例如,华碧的双语教育,在确保学生“母语+英语”语言能力习得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在中西方文化的深度碰撞、学习中,既能收获对中国文化的骄傲感、认同感,又能放眼看见更大的世界,让学生在了解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同时,成为一名具备全球意识、更有责任心、综合能力更强的世界公民;华碧的融合课程,则是在国家义务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借鉴融入了IB课程的优秀理念和教学方法等,实现学生学业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双提升。

△ 华碧走读中华励志行夏令营合影


双语教育和融合课程是华碧提前布局,提前探索的创新项目,当民办教育生态环境发生改变时,华碧“特色与创新”的发展理念的前瞻性再次被印证。


“做精双语教育,做强融合项目,提升办学内涵,以特色引领学校发展,铸就优质教育品牌,办人民满意教育”,这是华碧人为自己确立的未来发展目标,华碧人一定能够抓住历史的机遇,再创辉煌。


写在最后

在一天半时间的采访里,我们与校长、老师、家长、校友进行了深入的交谈,每一个人所讲述的华碧,都给了我们一幅生动的画面:


宋校长(学生称为飞虎哥)与学生们围坐在学校露台上的烛光谈心;仅仅在华碧度过了三年初中寄宿生活的程同学,留学归来一直对学校念念不忘,时常回来跟老师们叙旧。


“长大后才越来越认识到,这三年跟别的求学生涯不一样,你能感觉到老师像家人一样真心疼爱着你,为你着想的。”所以会特别怀念和珍惜,程同学侧着脸,眼角似乎蒙上了一层雾。


我们也能看到,已经进行了近十年探索的融合课程或许将成为华碧未来一大发展方向。


主管融合课程的唐主任在向我们介绍的时候,那种要用心为这里的孩子做出精品融合课的决心,已经在她的言谈中一一呈现。而两代华碧人皓淇的爸爸也说,“融合班一位难求,我们现在就在等二年级的插班机会。”


20年岁月沉淀了年华,也镂刻出璀璨的碧玉。一代华碧人用自己的青春和无数个不眠夜换来的沉甸甸的成果。接下来的20年,华碧还将书写更美好的未来。

向上滑动阅览华碧20周年大事记


声明:本文图片由博实乐华南碧桂园学校提供,未经允许,不得使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