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精彩在于不断成长
写在前面
成长,既是年轻的生命在进化和创造;也是成年人在不同阶段的突破和进阶;最终还是一场家长与孩子的彼此成就。
通过各种真实成长故事的分享,或许能够引发思考:在自己有限的生命里,是否一直在朝着成长的方向奔跑?
并借此让更多人从中有所收获,有所改变,成就更丰富的人生。
成长,是年轻的生命在“自我进化”
成长这个话题,似乎到了00后这一代,就成了“进化”。有很多家长告诉我们,自己几十年人生领悟出的道理,自家的00后孩子,好像是秒懂的。
为什么呢?我们认为是时代变了。这些孩子,他们生下来就活在信息过载的互联网时代,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解读能力也远胜于父母一代。
此外,他们还活在“全球同此时”的状态中:A同学升到美高,在微信或视频里依然与国内的好友分享彼此的生活和感受,“我们只是空间距离,没有心理距离”,某国际学校的九年级学生这样告诉我们。
那些稍微年长几岁的大学生,他们对于成长命题的理解和行动会更加具体。
例如在华农读研究生的某同学告诉我们,她就是因为袁隆平而选择了农业,尽管跟农业打交道会风吹日晒雨淋,但袁爷爷的精神一直在鼓舞她不断地努力向前。
再如某211大学的大三女生表示,从大山出来的她,一直被大山的节律、四季、果实、民风滋养着,以至于她想回到大山,回馈那些滋养:回去带她曾经支教的大山里的孩子。
还有,选错专业导致体验了一段时间快递小哥生活的大学男生,从毕业后的职场生涯中更加深入地认识到感恩和回馈的重要性,也更加理解父母的不易。
而那些学成归国的年轻人,他们的成长定义里则明显带有“变得更好”和“创造”的使命感。
例如,悉尼大学电影专业毕业回国的95后广州小帅哥,在成功运营过60万粉丝的微博后,选择再进校园修博士学位,因为“内心的电影创作梦一直在召唤我”,他这样说。
再例如,MIT毕业的华附学神辞去麦肯锡的高薪工作回国投身教育,仅仅是一份想为国内教育事业付出的初心,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们,她选择到哈佛教育学院继续深造。
高中生,大学生,学成归国的社会新鲜人,他们共同构成了这个时代成长的新旋律:从兴趣到专业,从个人责任到社会责任,从努力向上到持续创新。
成长是成年人
在生命不同阶段的自我突破
“40岁死,80岁埋。”这句骇人听闻的话揭露了一个没有成长能力的生命的悲哀。
是的,作为成年人,如果自己都停止成长了,如何能够给自己的孩子带来生命的能量及向上的动力。要知道,所有的孩子都是从父母身上习得生命成长的课程。
时代抛弃一个人,是从来都不需要打招呼的。而在充满多极多元且不确定的未来,作为已为人父母的成年人,要如何在不确定的时代中拥有确定的能力?唯有不断的学习和成长。
于是,我们看到,有很多的成年人走进指向内心成长的课堂里,希望通过课程老师以及更多同龄人的分享,获得成长的指引和收获属于自己的成长指向。
许多成年人在不断地修炼更多的技能充实自己的“百宝箱”,也希望能够像年轻人一样,多一些斜杠,多一种能力。
我们还看到,对于那些永立潮头的引领者来说,他们的内在成长除了创造的动力以外,还有更大的格局导向:指向生生不息的接力和发扬。
例如,地产营销人在学习了某个关于生命成长的课程后,转身创立了某生活品牌,初衷是想让自己大学所学的专业能够在职业生涯里有一个实践的机会:“看到一个品牌的诞生。”
例如,工作32年的资深校长不断强调自己是教育界的新兵,因为她认为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教育是一个有着足够丰富的内涵可以挖掘和生长合成的行业,要抱有敬畏。
再例如,某翻译达人、人工智能博士、英语文学博士多标签专家,心心念念的是如何在有生之年做出一款高效学习的产品,帮助更多的孩子善用自己的大脑,实现真正的人机高效互动。
还有,创立某照明品牌并成功上市的某企业创始人,跟我们说为什么要买下国外一个收藏家的照明历史馆,因为“想要感召更多的年轻人进入照明行业继续创造。”在他的认知里,成长还意味着新一代人的传承和发扬创造,他只是生生不息接力棒中的一环。
创造,接力,新生,在成年人的世界里,那些优秀的人生范本总是指向这三个关键词。而总是这些优秀的范本,最不在乎自身的标签和拥有的多少,因为他们的生命,就是为成长和创造而来。
也正是因为这些成年人的不断努力和不断学习,才成就了自己,也不断鼓舞着年轻的一代。
成长最终是一场
父母与孩子的彼此成就
在家庭成员之间,我们发现,成年人和年轻人的各自成长,会发展成父母与孩子的彼此成就,并形成生命成长的双向奔赴。
在“别人家的父母”的真实故事中,这一届父母越来越明白要让孩子做自己,而他们在给孩子提供更多成长支持的同时,自己也在成长。
所以,我们经常从父母口中听到这样的字眼:“可能性”、“欣赏”、“自豪”、“向孩子学习”、“自身也要努力”。
例如,喜提双学霸的妈妈会说孩子是她生命的贵人,孩子的到来和孩子的努力让她认识到自己还要更加努力奔跑,成为孩子的榜样。结果是她与孩子都在成长,而且建立了双向奔赴的爱的桥梁。
例如,初一小学霸的爸爸会认为,当孩子需要更丰富的滋养时,如何提供更多的支持,于是他会选择去报读关于自己成长的课程,“当自己成长了,也知道该如何支持孩子成长。”在他看来,生命成长的底层逻辑都是一样的。
再例如,G9艺术女生的爸爸认为自己从投资人转身创业,实际上更有利于激励孩子去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因为“当孩子看到爸爸能够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创造,她也会努力去探索自己的使命。”
还有,一对理工父母共同构建出一个喜获罗德岛设计学院Offer的艺术娃的家庭土壤,在我们惊叹不可思议的同时,孩子的妈妈说的是:“因为相信,所以看到。”她相信她的孩子就是可造之才,也相信她的孩子会出类拔萃。因为,他们也是一对努力在奔跑和成长的父母。
是的,我们看到了一幅这样的画面:已经成年的父母还在努力成长,能够充分与孩子沟通,支持孩子成就自己。
我们希望,这样的画面越来越多,而我们也相信,这才是教育生态正向生长的模式。
综上,致生命的成长,生态的蓬勃,社会的进化。
扫码添加助教老师,了解更多活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