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孜孜以求的力量

陆思捷 六禾致谦 2024-04-11


8月30号,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逝世,无论是受其经营之道启发的企业家,还是被其人生哲学感染的普通人,都自发哀悼。朋友圈甚至被他的生平、他的理念、他的箴言所刷屏。

然而对其不了解的人可能会好奇,一个劝导人们要极度认真工作才能实现人生价值的企业家,和其他压榨员工996加班的资本家又有何不同呢?为什么这么多人会纪念他?

这正是我们试图探究稻盛和夫之处,也是他最迷人的地方。

固然,他带领两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并且将日航扭亏为盈的光辉事迹,让他的理念和话语具备了强有力的分量。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稻盛和夫从年轻时就逐渐成型的人生哲学,着重提倡的“心性”被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所佐证。

他是一名极其杰出的企业家,但他首先是一位高超的、洞悉人性的心理大师,并一直践行其理论,孜孜以求。所以他提倡的处事原则,具有普世价值,对每个普通人,都是一本宝贵的人生指南。

下面,我们就尝试拆解、分析一下稻盛和夫的哲学背后是什么?


工作与心流


对于稻盛和夫而言,如果把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浓缩在一句话中,那就是:提升心性,磨炼灵魂。而他认为提升心性,磨炼灵魂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拼命努力、心无旁骛、埋头眼前的工作,这是最尊贵的修行。

他甚至觉得,劳动获得的喜悦是特别的喜悦,玩耍和趣味根本无法替代。聚精会神,孜孜不倦,克服艰辛后,达到目标时的成就感,世上没有哪种喜悦可以类比。

无独有偶,隔着太平洋的另一端,美国积极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表达出了如出一辙的观点。

米哈里一直在研究人类心灵的最优体验到底是什么,他经过大量数据调查和研究,发现最优体验并不是幸福、并不是快乐,而是在一个人投入全部的注意力,以求实现目标的时候,此时心中澄莹如练,行动与目标搭配得天衣无缝,他称这种状态为“心流”。

而有悖于人们的直觉,工作时进入心流状态的概率是远远高于我们玩耍或者享乐的时候。米哈里指出,因为工作时往往需要全神贯注,挑战与技巧相互配合,且有掌控与满足感,因此体验心流的机会是看电视的4倍。

而心流带来一种新发现、一种创造感,会把当事人带入新的现实,它促使一个人有更好的表现,使意识到达过去连做梦也想不到的境界。


稻盛和夫就在他的书里屡次讲述这么创造性的一个瞬间。

刚毕业1年的我接受了一项新任务,研究开发一种叫作“镁橄榄石”的新材料。“镁橄榄石”是一种新型陶瓷,绝缘性能好,特别适合于高频电流,但这种材料在合成成型方面却没有成功的先例。


我日以继夜,反复试验,结果总是不理想,最棘手的问题是“镁橄榄石”粉末如何成型。这种粉末非常松脆,无法成型。像做面条一样,需要有黏性的材料。过去都是添加黏土,但黏土总是含有杂质。


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黏性”的问题,我每天思考、试验,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几乎把自己逼入了“痴狂”的状态。


有一天,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发生了。我一边想着这个难解的“黏性”问题,一边走进实验室。突然被某个容器绊了一下,差点跌倒,下意识一看脚下,鞋上沾上了实验用的松香树脂。“谁把松香搁在这个地方!”正当我叫喊道,而就在那一瞬间:“就是它!”一个念头在我脑海里闪过。


我立即架起一个简单的锅,将陶瓷原料和松香放入锅中,一边加热一边混合,然后放进模子里成型。成型成功了,将它放进高温炉里烧结时,作为黏结剂的松香都被烧尽挥发,做出的成品中就不留任何杂质了。那么令人头痛的难题居然一下子就解决了。


今天回头来看,那一瞬间只能称为“神的启示”。当然,实际上想出这个解决方法的是我自己,然而,看到我那样拼命地工作,那样苦苦思索,神都看不过去了,神可怜我,赋予了我智慧。我想事情只能这样来解释。


稻盛和夫因而接到了松下的大量订单,后来他才得知,成功合成“镁橄榄石”的除了刚毕业没多久的他之外,只有美国的通用电气GE一家。

米哈里也在《创造力》一书中表明,那些创造灵感,“缪斯”声音降临的时候,大多处于我们全神贯注应对挑战的心流状态。

但是,劳动就是苦役的思想根深蒂固,从《圣经》中就可以看到,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后,原本无需劳动的他们为了得到食物,不得不怀着痛苦的心情劳作。所以人们天生就对工作有着排斥倾向。

稻盛和夫也给出了他的技巧和策略:把工作做下去,我们就要为每一步小小的成功而庆祝,这样才能给我们增添新的勇气。因为工作中只要取得一点小进步,我都会庆祝开心一下,这样可以成为一种动力,激励我们持续这种枯燥的研究和单调的工作。

它支撑着稻盛和夫,也是构建心流状态最重要的基石——给予自己即时的反馈。

因为他认为一个人能够碰上自己喜欢的工作的概率,恐怕不足千分之一。所以让自己喜欢上工作就变成了重中之重,通过这种方式容易激发兴趣,而一旦有了兴趣,就会来干劲,又会产生好的结果。在这种良性循环过程中,不知不觉就会喜欢上了自己的工作。

罗马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也曾写道:“外界事物令你痛苦并不是因为它们打扰你,而是肇因于你对它们的判断,而你有能力立刻消弭那种判断。”


强烈到燃烧的愿望


“心不换物,物不至”是稻盛和夫哲学的重要基石之一。

世事难遂人愿——对于人生中发生的各种事情,人们无意中就会产生这种看法。然而,正因为人们有“事不遂愿就是人生”的想法,才导致了“事不遂愿”的结果。因此,不如意的人生,就产生于你自己消极的想法。

所以他认定“心不换物,物不知”。意思就是,一个人心中描绘的事情或心中的愿望,会如愿地在其人生中出现。

因此要想做成事情,首先要思考“要这样、必须这样”,这种愿望比谁都强烈,热情达到燃烧的程度,这比什么都重要

这个道理其实并非是他自己想出来的,而是源于他刚创业时第一次听松下幸之助先生的讲演。


当时还未被神化的松下先生谈到了著名的“水库式经营”。未建水库的河流,遭逢大雨,就会引发洪涝,而连日干旱,河水就会枯竭。因此要建水库蓄水,使水量保持在一定范围之内。企业经营也一样,景气时要为萧条期做好储备,经营应该留有余裕。


听松下先生这么讲,挤着几百名中小企业家的会场里,不满的声音如波纹般传开。我坐在后面,明白这些牢骚的内容。


“说什么呢?正因为没有余裕,所以大家才每天挥汗如雨、恶战苦斗,如果有余裕,谁愿意如此辛苦呢?我们想听的是怎样才能建水库,而你现在只是强调建水库的重要性,有什么用呢?”


一位男士站起来,表达了这种不满:“如能实现水库式经营,当然很理想,但现实是做不到。怎样才能做到,如果不教我们具体的方法,说这些有什么用呢?”


听到这个问题,松下先生沉默片刻,自言自语道:“那方法我也不知道,尽管不知道,但必须要建水库,你必须得这么想。”听松下如此回答,全场一片哗然。


然而,我却受到了莫大的冲击,犹如电流通过全身,因为我感觉到,松下先生的话对我而言,是极为重要的真理。


“你必须得这么想”——松下先生自言自语说出的这句话,传递了一个真理:“首先得想”这很重要。造水库的方法因人而异,不存在千篇一律的办法可教,但是,首先得有建造水库的强烈愿望,这种愿望是一切事情的开始。


松下先生想表述的肯定是这个意思。就是说,如果你内心不予呼唤,方法也不会来,成功也不会来。因此,首先得具备强烈而切实的愿望,这一点最重要。这种愿望成为起点,最终定能实现。


稻盛和夫后来发现,能力和努力程度几乎相同的人,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主要的区别不是因为所谓的运气、甚至命运,而是在于他们所持的愿望在高度、深度、热度、大小程度上的差异。

所以他从来不会在脑子里产生“如果失败了怎么办?”的想法,因为一旦心中产生这种杞人忧天似的烦恼,产生哪怕一丝的不安和恐惧,那么你的力量就会大幅衰减,计划和目标就变得无法实现。

心理学上有一个定律叫墨菲定律:如果你预期事情会出错,那它一定会出错。

把它换成稻盛和夫定律就是:你必须具有强烈的愿望事情能够成功,那它才能成功

我想到了一个更为极端的案例。

公元711年4月29日,指挥官塔里克率领一小支阿拉伯军队从摩洛哥穿越直布罗陀海峡进入西班牙。登陆后,塔里克放火烧掉了船只。然后,他发表了著名的演说:“你们的身后是海,你们的面前是敌人。你们知道敌我悬殊之大。你们所能依靠的就只有手中的剑和心中的勇气。”

塔里克逼着他的军队产生了破釜沉舟,强烈到燃烧的愿望,最后他的军队控制了整个西班牙。


心相


稻盛和夫年少时干什么都不顺畅,所以一直处于牢骚满腹,愤世嫉俗的状态中,其中一件挫折就是小升初考试失败,接着他就染上了肺结核。当时肺结核还是不治之症,他的两位叔叔和一位叔母都因肺结核过世。所以他拖着持续低烧的身体,极度低落地躺在床上。

这时,他的邻居看他状态不好,给了他一本谷口雅春写的《生命的实相》,他急于寻找救星,贪婪地阅读,看到一句话:“在我们的心中有吸引灾难的磁石,我们生病是因为我们有一颗吸引病菌的脆弱的心。”

谷口先生用了“心相”这个词。人生中遭遇的一切事情都是由自己内心的磁石吸引而来,疾病也不例外,一切都不过是自己的“心相”在现实中原封不动的投影而已。


这个观点一下击中了年少的稻盛和夫:

病也是心的投影,这个说法有点苛刻,但这却震撼了我的心灵。我的叔父患上结核,住在我家的偏房疗养时,因为我太害怕感染,所以每当经过叔父的房间时,我总是捏紧鼻子快速跑过。


父亲却在叔父身边护理,尽心尽力。同时,我哥哥也认为“哪会那么容易染上!”坦然处之。就是说,只有我对亲戚患病特别敏感,特别忌讳,避之唯恐不及。


或许是天罚吧,父亲和哥哥什么事都没有,唯独我感染了。原来如此啊!我想。一颗企图逃避的心,一颗厌恶疾病的、脆弱的心最终唤来了灾难。正因为恐惧,结果将恐惧的事引到了我的身上。一颗消极思考的心引来了消极的现实。痛苦让我开始醒悟。


现状越艰苦,人就越容易发牢骚、鸣不平,怨天尤人。但是,这些牢骚、不满兜兜转转,又会回到自己身上,导致自己的境遇进一步恶化。

这场因病得福也改变了日后稻盛和夫的行事作风,他开始相信了命运可以随着心态的改变而改变。

所以芒格先生也谏言:不要自怜自爱,不要抱怨。


持续与积累


“持续”也是稻盛和夫一直挂在嘴边的词。

所谓人生,归根到底,就是“一瞬间、一瞬间持续的积累”,如此而已。每一秒钟的积累成为今天这一天;每一天的积累成为一周、一月、一年,乃至人的一生。


他刻意强调,“持续”并不是“反复做相同的事情”。“持续”与“重复”是两回事。不是漫不经心地去重复与昨天一样的事情。而是今天胜过昨天,明天胜过今天,哪怕是微不足道,必须不断地改良、改善。这样的钻研创新是加速成功的催化剂。

因而,在他的词典里,“持续”就是“精进”。


因为他坚信能力是“将来进行时”的,评估一件事能不能做,他从来不会以现在的能力来衡量,而是未来是否能够达到。再从应该到达的未来的某一点倒算→评估自己现有的能力→再考虑用何种方法提高自己的能力。

套用金融术语,他始终以成长的眼光,以“现金流折现”的方式来看待事物,所以如果稻盛和夫出生在美国做投资,相信他也会取得不错的业绩。

而如何让自己保持不断增长,就是要不断动脑筋,这里他又提出一个核心概念——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就是“有意图的”将自己的意识凝聚起来,集中到某一事物所有方面的一切细节上。所以上述事例中讲到的“观察”这一行为,本来必须是这种有意注意的连续。只是漫不经心地看着对象物,注意力分散,就不是有意注意。

要做到“有意注意”相当困难。需要靠平时不断训练、养成习惯才行。

时间一长,那些有意注意动脑筋改进的人与漫不经心的人相比,就会产生惊人的差距。


每一天都极度认真


稻盛和夫曾在一个电视访谈节目中听过一位修建神社的木匠师傅的话,很受感动。

木匠师傅说:“树木里宿着生命。工作时必须倾听这生命发出的呼声——在使用千年树龄的木料时,我们工作的精湛必须经得起千年日月的考验。”

这种动人心魄的语言,只有终身努力、埋头工作的人才说得出来。木匠工作的意义在哪里?不仅在于使用工具修筑漂亮的房屋,不仅在于提高木工技能,更在于磨炼人的心志,塑造人的灵魂——稻盛和夫在这位师傅的肺腑之言中听出了这样的意蕴。

稻盛和夫的伟大在于他立德、立功,更立言。他将人生感悟都写了出来,著书良多,我们今天分享的也只是他哲学的一部分,无论是他的“以利他心度人生”,“阿米巴经营”,还是他对佛学的思考,都值得读者们自己去深品。

但如果只选一句话印象最深刻的话,我会选择——每一天都极度认真。

注意力的全神贯注创造心流,强烈的愿望才能成事,心态决定人生,持续精进才能积累,这些背后无疑都可以归于“认真”二字。

所以,每一天都极度认真,孜孜以求并不是一种人生方程式或策略,帮助我们获得某种世俗的成功,从而实现人生的意义。

极度认真、孜孜以求本身就是人生的意义,是我们存活于世的力量。

最后,再次纪念稻盛和夫先生,谢谢你带给我们智慧与启迪。



往 期 推 荐

 活出生命的意义

 不可不胜,不得贪胜 技术进步、渗透率与市场风格 投资中的不可能三角‍ 先胜后战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