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日惊蛰:好好生长

封面新闻 2024-04-22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3月5日,迎来惊蛰节气。惊蛰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万物复苏,生机盎然。

这个节气的关键词,一定离不开“生长”二字。习惯为生活为梦想打拼的现代人,对于“生长”两个字并不陌生。它意味着努力工作,也意味着长线发展,认真生活。在四川历史名人中,藏书家、美食家、戏曲理论家李调元与“明代三才子之首”的杨慎,生平中关于“生长”的那些故事,也许让你在惊蛰这天,多一份热烈,多一些温暖鼓励。

“蜀中奇才”李调元

爱书如命 热爱亦让他生长


李调元

说到李调元,大多数人会以“蜀中奇才”来形容他。这并不是夸张之词,是注重自我生长,也不忘利他所收获的“果实”。

李调元是藏书家,他爱书如命,在做官期间“所得俸,悉以购书”。他和父亲李化楠辗转求购或亲笔抄书,形成了万卷楼,其藏书量在清代位居榜首。

一生爱书的李调元,深知一个地方文脉能否兴盛,与当地的少年有没有书读密切相关。只要有机会,他就要搜求各种典籍,刻印他认为重要的书籍。早在他29岁时,就与好友共同编印过《李太白集》,并为之写序。在北京做官的时候,受到编辑和刻印《四库全书》这件事的刺激,他尽其全力编辑和刻印《函海》,前后历时十年才完成。当时的他已名满天下,所做亦不为利。

他刻印《函海》纯粹是因为“川中书少”,出于对乡土的热爱。他在序言中写道:“盖不特书之为海,而人之化于书亦视乎海也。夫人生而稚,沌沌尔,及渔经猎史,珠唾锦心,则蒙也而化为哲;里居而窭,漠漠尔,及鹄荐蛟腾,金章丹毂,则晦也而化为显。”

李调元对书热爱的故事,对于有着热爱买书却未必会全部翻看“通病”的现代人来说,或许会提供一些新的触动。很多珍贵的道理,他人成长的故事、走过的弯路、积累的经验不少都藏在书里,我们唯有打开阅读,才能将其变成养分,让自己更好生长。

“明代三才子之首”杨慎:

流放三十余载 活出不一样的余生


杨慎

四川历史名人杨慎,系名门之后,受到了很好的家庭教育。21岁时参加会试,主考官已将杨慎写的文章列为卷首。不料烛花竟落到考卷上烧坏,以致名落孙山。遭此意外打击,杨慎并没有灰心失望。经过几年的刻苦努力,他终于在24岁时获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却因为“大礼议”事件,使他的人生发生了重要转折。但即便是后半生一直背着流放罪臣的名号,至死都未得允归乡,他仍脚踏实地,在逆境中生长,活出了不一样的余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是不是看着看着就能哼唱出来?这首弹词《临江仙》的作者正是杨慎,因为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深入人心,这首词被用进主题曲中,因此走进千家万户。你能想象吗?这首雄壮豪迈的《临江仙》,是来自一个“罪臣”的流放迁徙之途。

此后,在流放云南的三十余年,杨慎的足迹几乎跑遍了那里的山山水水,他居昆明,去大理,至保山,赴建水……用加倍的热情、充沛的精力投入学术研究之中。尤其是在实地考察收集、整理基础上编撰的《云南山川志》《滇程记》《滇载记》《南中志》等著述,更为后人研究云南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农谚中说,到了惊蛰节,耕地不能歇。这里的不能歇,是对农事不能停的提醒,于现代人来说,也可以解读成一种积极生活的精神气。只要瞄准目标的方向,奋力赶路的日子是诗,路途中歇息的日子也有意义。跟随四川历史名人读懂“惊蛰”节气,你读懂了吗?


封面新闻记者 周琴


往期推荐



重要通知!今晚调价!

9金1银2铜!漂亮收官!

关于退税!警方提醒来了

近期热门视频

更多精彩视频,请关注封面新闻视频号

编辑 唐维灿
责编 王   萌审核 余   行

点“在看”,持续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