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口水歌”来袭,幼儿园如何开展音乐教育?

要问小孩圈子里流行什么歌,
不少人都会想到《孤勇者》,
商场放、网上刷、学校教......
不过最近,
《孤勇者》已经“过气”了,
一首叫《黑桃A》的网络歌曲,
正在席卷幼儿园。

充满动感的鼓点、
简单易学的旋律,
孩子们伴随音乐蹦蹦跳跳,
本该是一幅温馨可爱的画面,
但是,
如果你听到他们口中唱的歌词,
或许就不太能笑得出来了。


短视频爆火的歌曲


蔓延到幼儿园



“宝贝宝贝我们干一杯,
这是你最爱的黑桃A”
你能想象,
这是幼儿园老师教给孩子的歌曲吗?
近日,
有网友向记者反映,
西安一幼儿园在教孩子唱《黑桃A》,
搜索发现,
网上竟有不少类似的视频,
说是“幼儿舞蹈教学”,
却用着“成人向”的音乐。
歌词内容低俗,
不适合出现在幼儿园。

社交媒体上,
有不少网友表示,
听见过幼儿园放这首歌,
或是自家小孩也对这首歌“上头”了,
其流行程度可见一斑。

幼儿园选歌



怎么选的?


有人觉得没什么大不了,
流行歌曲入侵校园,
又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怎么《孤勇者》没问题,
到这就不行了呢?
不少家长都表示,
还是歌词的问题。
“致那黑夜中的呜咽与怒吼
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
“长长的腿一尺八的腰围
此刻的我只想亲吻你的嘴”
真不一样。

《黑桃A》上热搜后,
许多网友指出,
关键还是在于幼儿园选曲的逻辑。
这些歌曲虽然火,
但歌词一听就很成熟,
为啥要放给小孩听?
不免让人质疑这些老师的专业性。
对此,
记者咨询了一位从业6年的幼教工作者,
她表示,
幼儿园会选择节奏清晰明快的音乐,
引入教学,
但歌词内容一定要积极,
小孩子喜欢模仿、学习,
流行的内容更能激起他们的共鸣,
所以家长和老师的把关很重要。
这位幼教工作者告诉记者,
自己和同事也会选用流行歌,
但不会选成人化的歌曲。
不过也并不完全排斥,
遇到孩子们感兴趣的律动,
他们会对歌词进行改编创作,
再教给孩子们。

她强调,
其实流行歌在幼儿教学中,
使用的比例很低,
市级教育部门
会提供幼儿园可选用的资料目录,
包括音乐歌唱、舞蹈律动等,
经过专业审定符合幼儿年龄特点,
这些是最主要的教学内容。

“辣耳朵”事小


影响价值观事大


有网友表示,
让小孩唱唱流行歌“没什么大不了”,
他们又不懂歌词的意思,
跟着跳个舞怎么了?
再说了,
我们小时候,
不是也唱“亲爱的你慢慢飞”吗。
对此,
上海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
副院长、教授李燕表示,
越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东西,
越能塑造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儿童正是在接受和学习的过程中
完成社会化。
“三岁的小孩确实不懂,
但慢慢会懂的,
这些东西,
会根深蒂固地扎在他的价值观里,
甚至给一代人抹上特别的色彩,
所以幼儿园对于教育材料的选择,
要特别谨慎。”


根据我国2016年3月起施行的
《幼儿园工作规程》,
幼儿园教育应当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符合幼儿年龄特点,
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
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
李燕表示,
幼儿园选择流行歌曲,
本身无可厚非,
但是对于歌曲表达的价值观、
崇尚的标准、人物的着装动作等,
都应严加筛选,
这些都在无形中
塑造着孩子的认知和行为。
网络逐渐模糊了成人和儿童的边界,
“即便不是低俗内容,
网络本身也值得警觉,
它在塑造着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方式。”

也有人认为,
孩子长大了一拨又一拨,
好听的儿歌却还是那几首,
拔萝卜、丢手绢、小白船......
一方面,
成人流行歌入侵校园值得警惕,
另一方面,
优秀的儿歌也需推陈出新,
何必让孩子们“不明觉厉”地传唱
那些不适合他们的“口水歌”?

中国教育报记者
曾针对儿童音乐教育问题
进行采访报道
一起来看↓↓↓

管慧丹:音乐是幼儿的一种生活方式

■本报记者 张贵勇


据报道,有三次横贯12省份、历经10年的实地调查表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要接受463.5小时的音乐教育,但令人遗憾的是,最终的结果却是学生没有收获令人满意的音乐感性经验与核心能力素养,他们的心里反而基本没有音乐。

为什么旨在提升学生素养的音乐教育反而走向了反面?音乐教育到底陷入了怎样的误区?对此问题,中国教育报记者采访了著名儿童音乐教育家管慧丹。她常年活跃在儿童教育理论与实践一线,并创作了《小王子》《旋转木马》等大量风格新颖、深受儿童喜欢的音乐作品。

“从幼儿园开始,音乐教育就没有得到客观而全面的认识。”管慧丹坦言,我们的音乐教育走偏了。不仅如此,关于幼儿园要不要开设专门的音乐课,幼儿园音乐课教什么、怎么教,音乐教师的培养是不是仅仅注重会唱歌或演奏乐器等问题,也要重新认识。


音乐教育首先是听觉教育

每到入园、户外活动时间,很多幼儿园常常会播放一些音乐。但细听之下,会发现很多音乐是流行歌曲或广场舞音乐,如《小苹果》《爱情买卖》《冲动的惩罚》等。在管慧丹看来,流行歌曲的主题主要反映的是成人的生活与情感,有很多并不适合幼儿,过多地给他们听此类音乐,无助于其音乐素养的提升。

“很多幼儿园给幼儿创设的背景音乐环境,品质不高,音乐性不强,丰富性不够。”管慧丹说,此种现象的背后是对幼儿音乐听知觉的理解还不够。幼儿园的音乐环境应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在听知觉上要做到“丰富而不复杂”,“丰富”指的是音乐风格、要素丰富,“不复杂”指的是听知觉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除此之外,幼儿音乐环境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音乐性,二是现代感,三是生活性,四是社会性。也就是说,音乐要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社会交往有关联。尽管我国目前还没有相对完整的音乐素材库,但不妨碍幼儿园根据背景音乐的选择标准,兼顾音乐性、生活性、社会性,为幼儿营造良好适合的音乐环境。

那么,幼儿园如何营造理想的音乐环境?管慧丹表示,幼儿园要从以上四种特性来选择背景音乐,如入园、洗手、户外活动、离园时,分别采用不同形态和风格的音乐。幼儿早期的音乐教育重在丰富幼儿的听觉经验,在音乐风格选择上,可以给幼儿建立一个多元的文化感知。幼儿在聆听了不同风格、形态、民族的音乐之后,自然就会有良好而丰富的音乐感知能力。需要注意的是,许多人仅仅从表面的标准来判断音乐。比如一听是电子音乐、现代音乐或流行音乐,就盲目地将之排除在幼儿园的音乐库之外。其实,许多电子音乐制作精良,一些数码制作的音乐也非常细致,有许多可取之处。


幼儿园音乐课不仅仅是教音乐

目前,幼儿园的音乐课多采用每课一歌、一曲的形式,教学过程较为粗放、单一。幼儿教师亦有重展示轻课堂、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在管慧丹看来,这些都属于舍本逐末,没有体现音乐应有的价值。

“幼儿的音乐教育,不是单纯地教音乐,不能简单地将之当作一门学科,而是让音乐融入幼儿的生活中。”管慧丹说,音乐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听、奏、唱、跳、玩五位一体,可以天然地调动起幼儿的多感官参与,应该融入其他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就像图画书一样,是一种学习手段而非学习目的。只为了追求音乐认知、外在课程化的音乐教育,背离了音乐教育的宗旨,既没有让孩子充分感受、体验、认知和理解音乐,也没有充分施展出音乐在幼年应有的价值。

这是因为,幼儿早期的学习特点是综合性、多感官、全方位的,幼儿园不能过早地将音乐独立成一门学科。对此,幼儿教师要有一个意识,即幼儿对音乐天然的热爱,使得音乐最应成为一个幼儿整体教育中的重要手段,首先在于培养幼儿非智力因素,其次才作为音乐学科被考虑。音乐并非专门的歌唱家、演奏家做的事,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在生活中音乐无处不在。大自然的声音、生活中的自然音响以及幼儿不由自主的哼唱,都是音乐的表现。幼儿音乐课重在让孩子有兴趣、成就感,绝对不是说只有在钢琴或者其他专业乐器上发出声音、与老师一唱一和才是音乐。当我们发现孩子们用手打节拍、用身体敲出节奏、用身边的物体发出声音时,这都是一种特别自然的音乐表达。

“音乐应该贯穿幼儿整个在园生活,与其他的活动相结合。”管慧丹说,幼儿具有好奇好动、注意力易转移、形象思维和无意注意占优势的特点,因此将音乐作为指令实施和情感表达的方法,更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常规,把幼儿引入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比如,可以选择轻快的乐曲作为幼儿入园时的音乐;活动之前随音乐拍击身体进行节奏练习。


幼儿音乐创作要深入孩子的心灵

好的歌曲一定是兼具文学性和音乐性的,但要写出好的儿歌似乎更为复杂:既要有文学性、音乐性,还应有儿童的生活和律动感。管慧丹告诉记者,在儿歌的创作方面,应该有专门针对儿童的音乐创作。要么由了解儿童的儿歌作曲家来创作,要么对民间儿歌进行改编。

在这方面,许多国家的音乐教育已有很好的经验可借鉴。较有代表性的,一是匈牙利的音乐教育与作曲家柯达伊。他收集并改编了许多匈牙利优美的民间音乐,影响到匈牙利乃至全世界的音乐教育。二是美国的青年作曲家计划。上世纪60年代,作为美国教育改革的一大动作,由福特基金会组织美国青年作曲家为孩子们创作音乐。当时,这批作曲家深入校园,直面中小学生。

管慧丹提到自己在创编歌曲时,常常会组织工作坊,邀请小朋友们一起来创作。比如,在写《多么美妙的世界》歌词时,启发孩子们开启自己的想象,小学的孩子们写出了“淘气小虫窃窃私语”“有一群知了正在树上散步”等十分有想象力的画面。最后,一首歌孩子们竟然填出了无数的歌词,以至于这首歌有了许多不一样的版本。

“由于儿童自然歌唱的音域有限,对旋律和歌词的重复性都有特殊的要求,幼儿园教师在给孩子选择适合的儿歌时,应该了解孩子的生活、深入孩子的心灵。”管慧丹说,实际上儿歌并不是特别难,幼儿教师也完全可以做到,只要坚持幼儿音乐创作的原则,一定能深受孩子们喜爱。


音乐教育去功利化应成为共识

每到寒暑假期,各级各类社会音乐考级场面火爆,不少幼儿园也乐见孩子拥有“音乐才华”,并将之作为音乐教育成果的展现。

幼儿音乐课短视狭隘的功利化倾向,是管慧丹极力反对的,“我们鼓励家长追求优质的教育,让孩子获得有价值的教育,但是过于短视狭隘的功利性,只会适得其反”。而且,音乐考级只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起到的只是给孩子以成就感的作用,绝不能成为音乐教育的全部目标。音乐,在本质上是一个人的幸福感所在,是陪伴孩子未来永久的精神享受。

实际上,考级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儿童考级也是儿童自我实现的某种体现形式,但是以考级为音乐教育的唯一目的和衡量标准,是缺乏远见的。热爱音乐、多听多练,考过级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尤其是6岁前的幼儿,对音乐正处于天然爱好的阶段,此时最重要的是做好音乐启蒙,让孩子感知音乐的魅力,培养对音乐的兴趣。这个阶段应该注重音乐的丰富性,而不能为了考级而让孩子长时间练习个别音乐作品。

在管慧丹看来,6岁之前,幼儿的自信心和学习愿望是不稳定的,幼儿教师首先要保护孩子对音乐天然的热爱。“其实,音乐考级前期很容易,但很多孩子考到六七级就很难再考下去了,除了孩子的天赋有极大差异外,有效的练琴时间也因兴趣而分配了,这是非常合理的现象。如果为了考到十级而花出近乎所有的时间来练琴,是对生命的极大浪费”。

孩子们不是演奏乐谱的机器,而是能感受音乐、创作音乐的人。管慧丹表示,当幼儿具备一定的感受能力、演奏技巧后,幼儿老师要做的是帮助其尝试不同种类、风格、民族、时代的音乐,横向发展孩子对音乐的视野与见识,领着孩子多听、多唱、多奏、多跳,一起创作,这才是理想的音乐教育。


来源 | 央视网、中国教育报

责编 | 田   玉




好消息!本报栏目持续征稿中!

请您点击下方查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