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依托“作品取样”促幼儿建构能力发展

蒋桂丽 中国教育报学前周刊 2023-06-27






作品取样是记录幼儿发展进步的可靠方法,也是教师理解幼儿学习方式和特点、了解每一个幼儿成长的媒介。我们以“小舞台变形记”为例梳理了《大班建构能力关键经验分项水平标准》,通过幼儿三次不断进阶式的建构拼搭作品,对照《标准》采用雷达式、多角度的评价方式,提出支持跟进策略及启示。由此来真实解读幼儿的内心世界,立体诠释幼儿的动态成长。


01

活动缘起


一次建构游戏时,亮亮和几个小伙伴一起用一块块单元积木在地面上平铺、拼接。玩着玩着,亮亮和涵涵躺在自己的“作品”上直接把它当做小床,并感叹道:“躺在床上真舒服呀!”而豆豆和几位伙伴仍在继续搭建,眼见平铺场地逐渐扩大。这时,欣雨索性在上面走起模特步来,立即吸引了其他孩子的关注,大家纷纷效仿,几个孩子大喊:“哇,这是模特表演的舞台呀!”在旁的孩子一致认同。游戏分享环节,参与搭建的孩子们,激动地向大家介绍来自“舞台”的故事……由此,属于孩子们的“小舞台”诞生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336255h2sd&width=500&height=375&auto=0


点击观看视频




02

思考分析


当幼儿的兴趣点聚焦在“小舞台”时,我们看到了来自孩子真实游戏情境下的作品,它透露着孩子当下经验的再现,呈现即时生发的情感意愿,当然,借助作品本身也清晰反映了这群孩子在建构游戏中的能力水平。那么,教师如何与幼儿共同创生“小舞台”这一建构游戏,助推幼儿建构能力的发展呢?基于我们在幼儿建构游戏活动中的实践与思考,我们尝试采用作品取样的方式对幼儿建构游戏水平进行评价,以此助推幼儿建构能力的发展。

作品取样是记录幼儿发展进步的可靠方法,也是教师理解幼儿学习方式和特点、了解每一位孩子成长的媒介。从某种意义而言,作品取样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结构化观察幼儿的框架,助推教师观察与解读能力的提升。为此,我们依据幼儿建构游戏的特点,参考幼儿积木建构的阶段表现以及幼儿在积木建构中可以发展的各种能力等内容,从“建构技能”和“建构智能”两个维度,分别梳理了《大班建构能力关键经验分项水平标准》,并下设三个水平层次,作为幼儿建构水平的评价指标(见下表1)。




03

评价推进


1

第一阶段

幼儿作品:

哇,这是我们的小舞台!

从幼儿初次作品中可以看到他们会选用长方形单元积木一块块进行平铺、拼接建构,呈现了“长方形”的“舞台台面”。

【分析评价】

对照《大班建构游戏关键经验分项水平标准》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组的建构主题明确,幼儿具有较大的活动积极性,伙伴之间基本能按照原先的计划进行搭建,但从建构成果不难发现:该组搭建技能稍显薄弱,主要采用了围合、平铺、重复、延长等基本的建构技能,能了解舞台的主体构造,但其丰富性和完整性缺乏。正如雷达分析图所示(见下图1),整体建构水平尚处于一级水平。

【支持跟进】

1


表象累加策略

从幼儿作品的分析解读中,我们可以发现,孩子们对舞台的认知是单一的、浅显的,他们只能依靠对舞台最初印象建构出最基本的模样。为此,教师可通过让幼儿收集舞台图片、亲子考察真实舞台等途径,从平面表象、立体表象等方式引导幼儿对舞台进行观察、发现,引发幼儿对舞台构造更为丰满的立体感知,从而帮助幼儿对“舞台”储备丰富的表象经验。

2


技能补给策略

建构游戏与其他游戏最不同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需要技能的支撑。对于孩子表现出来的相对低级水平的建构能力,教师可以有目的地进行科学的、适宜的途径“给予”幼儿一定的建构技能的补充。比如借助图示的方式在班级建构区中增加孩子对于“拼插”“镶嵌”“架空”技能的环境支持;同时也可以创设一些主题情境,如“高架桥(架空)”等,有针对性地发展幼儿的多元建构技能,做好技术准备。

3


材料撤离策略

当孩子出现单一材料重复组合排列的行为时,教师有意识地撤离材料的数量和种类,引发幼儿创造性的使用材料也是发展幼儿建构能力的方式之一。比如,为了让幼儿出现“架空”的技能,教师可以有策略的减少长方形积木的数量,当幼儿出现“少量积木无法搭建高高的墙面”的难题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改变积木的排列方式,从而自然产生“架空”的技能。



2

第二阶段

幼儿作品:

我们的舞台有背景墙哦!



教师在本次作品中发现幼儿用长条大块单元积木一层层垒高叠加,形成了高1.8米的舞台背景墙。台面周围出现了用半圆形积木围成的舞台外边沿。

【分析评价】

对照指标体系,这一次的搭建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建构技能”明显提升(见图2),在背景墙的建构中,已然运用了“围合”“拼插”“镶嵌”“架空”“平式联结”“转向链接”等建构技能,对比前一次的“雷达图”(图1),在“建构智能”维度的“空间意识”和“数学认知与经验”也显著提升,关注到整体造型的对称性,逐渐过渡到二维空间造型。背景墙的呈现上他们在实践中已经理解了不同积木形状、大小、长度等量关系,并能将他们创意组合,呈现桥式架空效果。但是,显然从建构水平和建构智能而言,造型丰富性、细节装饰以及模式表现、材料创造性使用等行为还未出现。


【支持跟进】

1

情景驱动策略

面对幼儿已经不断丰富的舞台主题构造,教师可以放入“玩偶”实物,以“观众”这一角色介入,主动引发为“观众”建造“观看席”;或以问题导引,如:舞台不够亮、舞台能不能有灯光等问题,不断生发新的建构行为,以此激发幼儿后续延展作品内容。

2


材料添加策略

在幼儿搭建的过程中,有时候可能受某种材料类型限制,会阻碍孩子完成自己的想象创造行为,因此,教师可以有目的地添加材质、类型不同的建构材料,比如生活化材料(纸盒、易拉罐等),万能工匠等,以此满足孩子创享所需,实现建构想法。

3


平行示范策略

教师主要在空间距离上接近幼儿,并用与幼儿同样的材料从事相同的活动,但不与幼儿直接发生言论交谈,不介入幼儿的活动,而是利用榜样示范作用,通过暗示的方式对幼儿的搭建活动进行指导。比如,为了让幼儿产生对称或模式等建构能力,教师就可以采用平行示范的方式,独立进行相关的行为,引发幼儿关注并模仿学习。



3

第三阶段

幼儿作品:

我们的舞台越来越漂亮啦!


这次孩子们的作品呈现了利用各种材料拼搭了话筒、灯光、观众席。其中舞台两边的护栏同时出现了用半圆与其直径长度相同的等边三角形拼搭的组合空心造型。

【分析评价】

从作品中可见,幼儿建构能力出现了高阶水平。在搭建中他们运用了更复杂的架空、拼插,左右对称及围绕中心对称,出现桥式联结、斜式联结、盖顶等技能,甚至考虑到了“数学认知与经验”的不同造型的等量关系,通过估算,有目的地选择了半圆的直径与三角形边长相同的积木进行组合,利用这一“量”的关系来拼搭出ABA模式组合图形,搭建出不一样的造型美。

他们灵活运用空间认知(目测和匹配形状及其关系),对三角形特征的感知(边、角、定点的特性)等数学认知经验解决游戏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稳定了建构主题。其中,在三角形、半圆的围合、垒高、架空过程中运用多种ABA模式进行组合排列,让建构物变得有特色。舞台护栏建构愈加庞大和复杂后,幼儿又继续完善并丰富着舞台附属设施,设计不同造型的灯光、安全标志、观众席等。

本次幼儿创作的小舞台出现立体结构,有平面点缀,内容更加丰富。从雷达图(见下图3)可见,幼儿的各项指标趋于平衡。


【支持跟进】

1

语言支架策略

关注问题是游戏指导的根本。设置“情景问题”更是指导游戏深度发展的助推器。幼儿在建构过程中往往意识不到自己搭建中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帮助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比如怎么搭出圆形的柱子、如何运用小积木搭出组合图形等,教师通过发问引起幼儿对某一重点或难点的思考;同时也可以设计同伴观摩评价,意见发问等方式,通过师幼共同讨论与探索,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从而推动幼儿游戏的成功。


2


媒体演练策略

使用媒体技术,能灵活地把建筑原型进行分解、组合,逐一攻破搭建的难题,丰富幼儿对原型结构的深度认知。在小舞台的搭建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立体舞台的画面,多角度地观察舞台台面立体架空的效果,引发幼儿产生搭出高高的舞台的任务意识,由此不断地让幼儿挑战更高水平的建构技能。同时,在游戏分享环节,可以借助作品局部定格方式,将作品的细节真实展现在幼儿面前,引发幼儿讨论,为后续搭建提供学习支架。

3


工具补充策略

随着建构内容的不断丰富,建构空间也随之扩大,如何解决因视野不能所及而造成作品无法实现对称性和均衡性。教师可尝试添加各类测量工具(包括自然测量物品:绳子),满足幼儿在建构过程中的材料所需,解决各种建构问题。

至此,“小舞台”在孩子们的不断调整、优化、扩展与补充中,愈发丰富与完整。孩子们对于小舞台的建构兴趣还在继续,教师在基于作品取样、分析评价、支持跟进的过程中,让幼儿有了更为持续的游戏推进。相信孩子们的小舞台会带来更大的惊喜……




04

反思启示


1


作品取样,

转变了教师的评价视角

幼儿作品取样作为一种记录幼儿发展的方法,它能够让教师更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幼儿,通过持续地收集幼儿建构游戏的表现,还可以进一步帮助教师回顾自己的建构指导活动。通过建构作品取样,教师观察和评价分析幼儿的针对性增强,教师观察的范围拓宽,能够通过解读评价的信息来改进支持跟进策略,促进了教师在建构方面指导和评价能力的提升。

2


作品取样,

看到了幼儿的动态发展

评价既要关注幼儿某个活动的表现,更要关注幼儿一个阶段的发展变化。在建构作品取样中,假如“单个作品”更多的展现幼儿当前的建构水平和状态,那么“多个连续性作品”的展示,则呈现了幼儿在一个阶段里发展变化的动态成长。幼儿在游戏中逐渐累积的空间、对称、排列、数量、模式、部分与整体的数学核心经验,帮助他们在建构中能够实现更高难度的架空、围合、联结、组合等建构技能,并能运用模式建构,稳定了建构主题,趣化了建构过程。连续性的作品取样能够将孩子的发展过程生动地呈现出来。

3


作品取样,

重在多种评价方式融合贯通

作品取样作为一种记录幼儿发展的方法,它能够让教师透过作品本身,借助既定的评价指标,对应发展水平,确定孩子在某一阶段的发展状况。当然,静态的作品所传递的信息还是存在一定局限性的,当教师遇到不能全面的了解孩子在游戏学习过程中的信息,不能准确的判断游戏行为以及游戏水平时,应该借助多元的记录方法以及评价手段,比如利用影像还原游戏现场、倾听孩子游戏中的经历事件等方式,以此呈现更为立体的儿童,体现评价行为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我的搭建计划

我们这样搭建

遇到的问题

办法



评价所带来的课程影响力

将持续引领我们站在理解幼儿视角

设计满足幼儿需求的课程

我们将继续秉承尊重差异

支持发展的评价理念

用专业的教育行为

支持每一个幼儿个性化成长!

单位 |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尚田街道实验幼儿园
作者 | 蒋桂丽
责编 | 田   玉



好消息!本报栏目持续征稿中!

请您点击下方查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