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势观台海 | 哥伦布发现不了新中国

势观君 看台海 2022-05-29
“关公战秦琼,张飞打岳飞”是相声中的常见包袱,势观君观察到,这个段子常常被岛内政坛人士及媒体名嘴使用。令人啼笑皆非的情节确实也发生过,比如在2021年,某绿媒将曹丕建立的魏国称为“战国七雄中最强”,被网友讥讽“历史是体育老师教的”。
基本历史常识的缺乏是表象,在深层原因的驱动下,笑剧、闹剧发生得越来越离谱,最近终于出现了“哥伦布发现新中国”的“超级乌龙”。



日前,某大陆作家在台出版的一本新书中,所有的“大陆”一词一律被改为“中国”;于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成了“哥伦布发现新中国”,除此之外,还有“南亚次中国”和“欧亚中国”等错乱表达,使这本著作没能正确地传播知识,反而传播了笑话。国台办发言人就此指出,这出走火入魔的闹剧,是民进党当局推动“去中国化”造成的又一恶果,长出的又一奇葩。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指出,言词即行为。势观君的理解是,词语是对事物的命名,用一种扭曲的态度去命名,代表着扭曲的目的。在当下的岛内,充斥着扭曲的政治目的。


要推动“去中国化”,反而要在更多场合使用“中国”字眼,尤其是将“大陆”改为“中国”,或者将岛内原本惯称的“中国大陆”中的“大陆”去掉,是扭曲政治现实中的悖论。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这原本在岛内是个常识,当岛内民众带着身为中国人的认知时,不会称呼对岸为“中国”,而自然地称为“大陆”“中国大陆”。然而,“台独”意识形态多年来强烈洗脑,从李登辉的“两国论”,到陈水扁的“一边一国”,再到蔡英文的“两岸互不隶属”,相关“歪理邪说”不断灌输。在“台独”分子眼中,出于让台湾“自外于中国”的目的,用“中国”替代“大陆”“中国大陆”,可以如语言魔术一般,转换岛内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

这种洗脑转化过程不是迅速达成的。即便在民进党早年的党纲中,也有“中国大陆”的称谓。那时,在岛内的主流认识中,“我国”就是中国,“做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是常见的表达。然而,随着李登辉同民进党互相配合,明里暗里推销“台独”史观,在民进党后来的相关文件中,“中国”一词悄然成为一种意识转换工具。民进党党内处理两岸事务的部门,就没有采用台当局的陆委会、国民党的大陆事务部同样的名称,而称为“中国事务部”或“中国事务委员会”,在称谓上便表明着立场。

2000年后民进党上台,“台独”意识形态在岛内大肆扩张。“去中国化”最直接的做法,是在教科书上做手脚。


在陈水扁主政期间,高中历史课本中过去惯用的“我国”“本国”“大陆”等用词都被改为“中国”,教科书中的“国画”“国字”“国剧”“古人”等被改为“中国水墨画”“中国文字”“中国京剧”“中国古人”。在马英九主政期间,重新进行了高中历史教科书的课纲调整,将原本歪曲使用的“中国”改称“中国大陆”,期望拨乱反正,遭到“台独”人士的抗议及绿媒大肆予以“抹红”。


到了蔡英文任内,民进党当局及“台独”势力继续着力于基础教育,培养所谓“天然独”一代。2019年版的高中历史课本再度进行扭曲处理,将“中国史”并入“东亚史”,中国古代史内容被大量删减,被岛内教育界评为“史上最‘独’历史课本”。至于“中国”一词的指称运用,更是按照典型的意识形态手法,重回陈水扁时代。


在民进党当局的推动下,在教育领域多年逆流中,在近年不断鼓动的“仇中”氛围里,原本民众惯常使用的“大陆”或“中国大陆”等词汇,遭到制约和窄化,许多人被迫称呼大陆为“中国”,在出版、媒体领域中,也不得不采取这种处理办法,让错误政策和扭曲现实结出的恶果清晰地浮出了水面。 


在蔡英文任内,国台办发言人不是第一次就“大陆”和“中国”的称谓使用做出回应。2017年,蔡英文在接受采访时将大陆称为“中国”,当时的国台办发言人指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关系不是“国与国”的关系。这个客观事实,不是什么人可以随便否定或者刻意回避就能改变得了的。 


势观君以为,中国不只是个词语,更是两岸同胞共有的家园。哥伦布发现不了新中国。只有坚定一个中国的信念,两岸同胞携手面向未来,才能共同建设一个包括大陆和台湾在内的美好家园。


监制 / 任永蔚主编 / 苏闽

撰稿 / 势观君  

编辑 / 小有君

校对 / 谢治国


往期回顾

● 势观台海 | 台生,请在大陆迎来春天

● 势观台海 | 大陆是你永远的主场

● 势观台海|春节是一剂增进两岸相互理解的良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