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日剧《17.3关于性》,打开了他心中的无性恋的大门|无性恋之声

无性恋之声 无性恋之声 2022-06-02

文|琳溪

受访人|黑白



点开那条影评之前的黑白,从未意识到自己有何特别之处。


那天,他在军训回程的大巴车上刷着朋友圈,偶然间看到了一条日本电视剧《17.3关于性》的影评。电视剧讲述了三位性观念不同的女性一起探索性的秘密的故事,而其中的原紬是一名无性恋者。


文中对无性恋简洁明了的描述冥冥之中勾起了他的回忆,很快,他醍醐灌顶般地发现,原来自己属于无性恋这个群体。


大概每个人的青春期都存在一段时间,或许是荷尔蒙所致,或许是出于本能的好奇,对性开始变得敏感。


虽然生物课本的相关内容简略而含蓄,但是这并不妨碍少年少女们通过其它渠道了解并探索性的本质。


那时候,肢体间的触碰,言语间的玩笑,都有种难以言述的敏感,仿佛有点恶趣的意思,而性的萌芽便是在这样的嬉闹中生长。


黑白也曾觉得那类事物十分新奇,但只是“仅此而已”罢了。喜欢也好,暧昧也好,那时的他并不曾意识到二者与性的紧密联系。


在他眼里,性可以是一个话题,可以是一类生理过程,也可以是一种传宗接代的主要手段,但他无法想象性所扮演的角色可以不止于此。因为认为表达好感的顶格方式不过是牵个手挽个胳膊,他曾因此开过一些不合时宜的玩笑。


兴许那时候的黑白与别人对性的理解便已产生了分歧,但由于人们都生活在各自的理解下,“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Photo by Stefano Ghezzi on Unsplash


正因如此,当黑白细细品着“无性恋”的词条时,他很快就明确自己属于这类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长久以来对于性的漠不关心终于得到了合理的解释,这甚至令他有点小小的成就感。


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黑白发现人们都有“性别认同”“浪漫倾向”和“性倾向”这三个固有属性。他很早便可以认定自己是只喜欢异性的男性,却始终对性倾向缺乏理解的能力。


那段时间,黑白如饥似渴地收集资料,了解着更多知识,可他在加深着身份认同的同时,又不知不觉被一种莫名的孤独感包围。


他的身边没有同类,没有人与他互诉心声,只有相关统计报告上微薄的数字昭示着这个群体的存在。


根据《17.3关于性》第二集片尾的介绍,无性恋在人群中的占比只有约0.9%;在《2019-2020年全国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调查报告》中,该占比也仅到约1%(黑白未曾找到更多拥有具体调研方法的论文作为数据来源,他对这个统计结果表示怀疑)。


在这一切发生的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黑白开始佩戴黑色戒指——右手中指戴黑戒是无性恋群体的一种象征。


他越来越确信自己属于这个群体。尽管最初也有会与世界格格不入的担忧,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担忧逐渐被消解而转为一种接受自己的客观冷静。


Photo by Emma Ou on Unsplash


无性恋群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从某种程度上讲,或许并不如其他性少数群体那样激烈。


相比起性别认同等需要向外获得社会层面的身份认可,无性恋更多像是一种向内的自我探寻。


它和其他性倾向的群体又不一样的地方是,其他群体可以通过存在的性吸引去判断自己的性倾向究竟是什么,但无性恋群体判断的却是“性吸引究竟存在与否”。


因此,很多人都是在情感关系中面临具体问题时才开始有这种反思的意识。黑白初步估计,无性恋群体意识到自己身份的平均年龄不会大于25岁,而且不难推断,有一些人终身都没有察觉到自己真实的性倾向。


这种向内探寻的实现,是自我认知过程中相当重要的一步。因为有一部分无性恋者并不强烈抵触性行为,只是不能感受到性吸引并产生性冲动,因此性对他们而言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存在。


这样说来,在所谓社会建构的性的道德下,进行自发的异性性行为,哪怕已经意识到了本性中对于欲望的冷淡,也未尝不可。


对于个体而言,最重要的一点似乎是能否意识到最根本的欲望,这种自我洞察的自由相当于认同和归属构建的过程,其在精神上的涵义远超现实意义。


可以明确的是,无性恋与性无能、性冷淡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无性恋者并非不具备客观条件,而只是很难感受到性吸引。


无性恋者也会心动,也会因为审美上的偏好等等原因而产生浪漫的想法(对于相当一部分有浪漫倾向的群体而言),因此社群里总会有些朋友在恋爱中后知后觉,却又无法和爱人解释清楚(如果是属于从心理上很难接受性行为的无性恋者,那么出柜会更加艰难)。


在一个性别被刻画了的社会,性作为权力的隐喻也被刻画,加之其本身的私密性,衍生出了很多难以解释的偏见。


Photo by Amy W on Unsplash


黑白现在更希望能够寻找一位同为无性恋的伴侣,因为双方有着能够相互理解的根基,于是便不用相互迁就。但假若1%的数字在统计学上是真实的,这样的路想必也充满艰难。


黑白向父母出柜了。并没什么契机,也没有什么目的,不过是家人一向开明且与他构建了良好的信任关系,因此向父母表明自己的认同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出乎他意料的是父母强烈的反对态度。父母并不接受他提出的关于认同、浪漫倾向以及性倾向的观点,甚至将所有性少数群体都认定为“性倒错”。


父母的出发点大概是为了黑白着想,担心他掉入言论陷阱进而语言过激了些,但这无疑又一次揭示了性少数群体在社会中的尴尬境地。太多误解,太多谣言,让本就稀缺的科研资料和普及更显捉襟见肘,或多或少让人感受到无力。


黑白认为对待性少数群体的最好态度就是平等和包容。把群体划分得清清楚楚进而强调权利,其实某种程度上算是对刻板印象妥协的做法,不然太多的偏见未曾消除,就又激起了新的群体偏见。


毕竟人与人都是不同的,为什么要在各个角度分门别类、打好标签呢?平权运动的内核,应当是不干涉其他人的生活,不干涉其他人的选择自由的相互尊重。


当然,这种尊重势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前提下,如此说来仍旧有太多偏见需要打破,我们仍然需要发声的力量。


Photo by Annie Spratt on Unsplash


有时候他会在社群里和大家一起讨论相关话题,朋友们也在积极通过B站等自媒体的力量向大家进行科普,尽管攻破信息茧房任重道远。


黑白告诉我,首要任务是先要明确无性恋的概念,其次便是与其他“相似”名词的辨析,除此之外,对于无性恋群体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也可以适当地提出一些建议。


无性恋社群的规模并不是最重要的,能否让具有无性倾向的人接触到无性恋的信息,及时认清自己,避免无谓的麻烦,才是黑白和朋友们所希望达到的目标。


黑白有时也希望能够自己以后能做这方面的科研,毕竟在科学领域,相关的调查也难以受到重视和支持。


黑白把自己的想法也同时发在了朋友圈,有许多鼓励的声音,也有的朋友默默点了赞,就像他所料想的那样,大家和他仍然像以往那样相处。


他感激自己及时认清自我的幸运,感激朋友的理解鼓励,也依旧感激父母的爱与关心。


他最终妥协,放弃了佩戴黑戒的外在形式,把这看成了成长经历之中的一次磨砺。“它既能成为自怨自艾的导火索,又何尝不可视作未来崭新乐章中引人入胜的序曲呢?”


太阳照常升起,黑白也依旧是以前那个黑白。只不过是别人的戒指戴在手上,而他的戴在心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这样说。


Photo by Laine Cooper on Unsplash


END


上期回顾

前男友问她:“对男生没性趣,你是不是同性恋?”

卓凡姐姐:现在的我,可以很骄傲地说我没有过性行为|创刊号



科普时间


无性恋(Asexual)


根据无性恋能见度和教育网络(the Asexual Visibility and Education Network,AVEN)的定义,无性恋是指一个人不会感受到性吸引(Sexual Attraction),或是不会对于发生性关系具有内在的欲望(Intrinsic Desire)。


无性恋也可以被视为一个涵盖性术语,包含灰色无性恋、半性恋等介于有性恋与无性恋之间的“灰色地带”(详见日后补充)。


根据Anthony F. Bogaert在2004年发表的研究成果,无性恋人群占总人口的1%左右。


与无性恋相对的是“有性恋”,其英文为Allosexual(也可以简称为Sexual)。


圈内文化


Ace


无性恋者或无性恋社群的非正式称呼,取自英语口语中对Asexual一词的简称。


由于Ace也指扑克牌中的王牌,这也成为了无性恋社群的一种标志。


有些无性恋者也以此来表明自己的浪漫倾向,比如用黑桃A表示无浪漫倾向,或用红心A表示有浪漫倾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