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1亮点工作|彰显“耕读文化”的特色劳动教育体系构建

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多次强调“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开展耕读教育”;教育部于2021年8月印发了《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工作方案》的通知(教高函[2021]10号),因此,挖掘耕读教育在新时代的重要内涵,将耕读教育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涉农高校学子知农爱农情怀与强农兴农本领,是涉农高校需重点思考、探索和实践的命题。


实施路径



诠释耕读文化时代内涵,部署劳动教育实施方案。

学校于2021年3月出台《中国农业大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中农大教字〔2021〕2号),明确将耕读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将其入方案、入课程、入实践、入活动,引导学生感受耕读文化,涵养勤俭、奋斗、创新和奉献的劳动精神。设立1学分劳动教育必修课,推动本科生劳动教育的全覆盖;在思政理论课程中设立劳动教育专题,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在各专业实习实践课中深化学生的劳动认知教育与劳动锻炼,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深挖耕读教育教学资源,构建劳动教育课程教材体系。

开设《大国三农》《当代中国的农业、农村与农民》等20多门耕读特色核心通识课程,展现现代农业的新技术新业态新变化,培养学生三农情怀。牵头联合四校组建高水平专家团队,编写《耕读教育十讲》(已于2021年11月出版),系统阐述中华农耕文明的历史发展及传统耕读文化的现代更生与时代价值,为涉农高校学子乃至全社会输出优质的文化资源。

图1 开设耕读教育通识课程及出版教材


开拓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践行勤耕重读知行合一。

建设涿州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制定劳动实践周“135”实施方案:依托“耕读教学、田间实践、自主活动”三种形式、“农业认知、土地耕作、作物播种、田间管理、劳动成果分享”五个环节、让学生真正劳动所为、劳有所获、劳有所乐。近3000名本科生作为劳动实践周的先行者,利用夏季小学期,分批赴涿州开展耕读文化学习与劳动教育实践,在田野躬耕中出力出汗体验农事艰辛;在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感受农业现代化前沿发展;在农业科技拉练中振奋投身三农事业热情。




图2 本科生涿州劳动教育实践周

加强校际合作共享,激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加入北京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校际合作计划,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其中胡琦老师团队依托《气候变化背景下黄河流域物候演变及二十四节气农谚适用性评估》项目创办CAU二十四节气工作室,着力打造农业文化传承新平台、农耕科普宣传新名片,组织了“中国农业大学第一届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设计大赛”,以气候变化背景下黄河流域节气、农谚与农事活动为主题,开发设计了一套二十四节气农耕图谱,弘扬中华优秀农耕文化。

Solar Terms

图3 二十四节气农耕图谱

建立健全机制保障,全面护航劳动教育生态建设。

构建了由校领导亲自挂帅、多部门联动推进的工作机制。设计并逐步完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保障育人成效。在疫情防控工作要求下,探索了劳动教育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有效途径。积极开放资源共享,为“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设立劳动教育基地,共同打造育人共同体。

 

图4 延河联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揭牌仪式



成效


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关于劳动教育和耕读教育的工作要求,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目标,将耕读教育作为重要载体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了知识、认知、实践、文化四个维度的劳动教育框架,打造了具有中国农业大学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探索多渠道协同育人机制,拓展耕读教育的丰富内涵,践行“勤耕重读”的理念,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耕读文化,涵养勤俭、奋斗、创新和奉献的劳动精神以及在“希望的田野”干事创业的能力。



文字:仇莹  崔情情

排版:余诗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