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腾冲:国境边的沸腾滋味

知味君 中国国家地理美食地理 2024-01-20

腾冲土锅子

摄影|龚德涛

制图|钟阳白雪



腾冲,位于云南省西部

被称为“极边第一城”

在西汉时称滇越

大理国中期设腾冲府

是中国通向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门户


 请横屏观看

俯瞰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固东镇“银杏村”

图源/图虫·创意


明代“旅游达人”徐霞客

曾用四十余天游历腾冲

以三万余字记载此次“极边之行”

让后人感受到绝妙的风物之美


九月底至十二月,小山村一片金黄

图源/图虫·创意


这个边关小城东依高黎贡山

西毗邻国缅甸

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横断山系中


 请横屏观看

在腾冲凤凰山上耕播的人们

摄影/刘正凡


亿万年前的地质构造运动

使其成为世界罕见

并且是最典型的火山地热并存区


火山发育出的神柱谷柱状节理景观

摄影/李贵云


并发展出火山奇观

神柱谷


火山堰塞湖湿地

北海湿地


全国唯一的城市瀑布

叠水河瀑布


低温温泉暗河

坝派巨泉和热海高温温泉


腾冲火山

图源/图虫·创意


方圆1000平方公里

有99座火山,88处温泉

火山是炙热的

而热海也是滚烫的


“遥望峡中蒸腾之气,东西数处,郁然勃发,如浓烟卷雾,东濒大溪,西贯山峡”


这是徐霞客笔下的壮丽热海


大滚锅是一口直径6.12米,水深1.5米的泉眼

摄影/杨建


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热海大滚锅

大滚锅又称“一泓热海”

是热海沸腾的“心脏”

因盛产硫磺,又称硫磺塘

水温约96℃~97℃

“锅”底水温可达102℃


沸水从底跃出,如同晶莹剔透的珍珠

摄影/杨建


据说从前有一头牛不小心掉入其中

待牧童从村里喊人来时

已煮成一锅牛肉


云南十八怪中的两怪

“鸡蛋用草串着卖”“摘下草帽当锅盖”

摄影/刘正凡


蒸气的温度比热泉更高

当地百姓利用泉边的出气孔

垫上稻草,蒸花生、红薯、土豆

只需等待一小会儿

便可享受到独一无二的腾冲风味


在冬日的暖阳下,腾冲村民在阳光中就餐

摄影/刘正凡


一口滚锅烹煮食物

这是好山好水的馈赠

水汽弥漫中

更沸腾了人生


咕咚作响的泉眼与砂锅

是腾冲鼎沸的敬语

敬这火山热海大滚锅

更敬饵丝米线土锅子

腾冲,天地高远心辽阔




01

在腾冲,实现“饵丝自由”



来到腾冲只办三件事

吃饵丝,吃饵丝,还是吃饵丝!

𤆵肉饵丝、三鲜饵丝、酸汤饵丝

稀豆粉饵丝、大救驾、烧饵块

可以连吃一个月都不重样


三四千年前

“云南就已种稻,又有野生稻分布”

这能看出云南栽培水稻的悠久历史


腾冲的梯田错落分布

腾冲被评价为“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

摄影/张耀臣


腾冲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由于其卧于高黎贡山脚下

槟榔江、龙川江、大盈江三大水系

灌溉出优质的稻米

米制品格外丰富


腾冲和顺收获稻谷

稻是亚洲热带广泛种植的重要谷物

摄影/张正凡


通俗来讲

饵丝就是用米做的面条

口感比米线更加细腻香糯

腾冲饵丝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腾冲洞山乡胡家湾村

是饵丝的发源地

得用当地的江水

和当地的浆米

也称“粑粑米”“饵丝稻”

为高原晚籼类型

大穗大粒,米质较硬

历经泡米、蒸米、舂米

压片、切丝等步骤


胡家湾饵丝

摄影/刘正凡


舂米是最具仪式感的环节

需要三四个人齐力完成

在沉重的石碓下

一人眼疾手快地翻搅米团


一臼米饭一千克

需要捶打95-100次

饵丝才能久煮不糊

似乎隐喻着人们的一生

亦不过是在起落中循环

方可柔软而有筋骨


大滚锅饵丝

它是过桥米线的“孪生姐妹”

摄影/解宏伟


取下舂好的大米

揉搓,擀薄,晾晒,切丝

“家里大型请客,一定会做饵丝。”


腾冲牛肉饵丝

配以腾冲腊腌菜、西红柿、香菜等食材

摄影/张玉翰


看似单调的饵丝以“不变”应“万变”

不变的是饵丝

变的是丰富的配料

饵丝是配料共同谱就的美好

一碗美食

让生活变得滚烫鲜活


豆花米线是云南的米制品美食

摄影/张玉翰




02

腾冲最“野”的火锅:铜瓢牛肉



豪迈、粗犷

是人们对铜瓢牛肉的第一印象

它最早源于茶马古道

马帮驮夫一路就地取材

云南盛产铜

这道美食便从“铜”开始


铜瓢由大理白族匠人制作

铜锅导热快

还能补充人体中不足的铜元素

更能保留牛肉的原汁原味


人们在银杏树下就餐

摄影/刘正凡


云南当地的土黄牛肉质紧实

肥瘦相间,醇而不腻

高汤以牛骨熬煮五个小时以上

带皮的片状牛肉爽滑弹口、筋道扎实

再辅以自家种的土豆、白菜打底

一大锅牛肉便多了一味清香


辣椒是云南的特色

也是蘸料的灵魂

大片牛肉,蘸水咸香

舒服,满足




03

舌尖上的火山热海:土锅子



“远山茫苍苍,近水河悠扬,万家坡坨下,绝胜小苏杭。”


溯着水源来到和顺

600余年来

和顺在多种文化的交流碰撞中

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


土锅子是传承数百年的传统菜肴

囊括了“一汤六菜”

“一汤”为土鸡和鲜排骨熬成的高汤

“六菜”为青菜、芋头、酥肉

黄笋、泡皮、蛋卷


土锅子用的是土法烧制的土陶锅

摄影/王立权


以炭火慢慢熬煮三四个小时

最大程度地保留食物鲜味

土陶锅形似火山

也被称为“舌尖上的火山热海”


春冬祭祖和逢年过节的饭桌上

永远少不了土锅子的身影

人们把对祖辈的思念

和对未来的期望

寄托在这一口锅子里


土锅子内塞以炭火,食物越煮越香

摄影/刘正凡


它将最寻常的食物

烀出了最不简单的味道

如此“大杂烩”的土锅子

同和顺人一般

温厚且包容




04

边地侨乡:和顺古镇



和顺古镇起源于明朝

它位于腾冲西南四公里处

中原文化、西洋文化

南诏文化、边地文化

在这里交汇碰撞


这里是“火山环抱中的桃源仙境”

因此躁动与安宁

成为了它气质的两极


打鹰山是腾冲“火山之冠”,海拔2614米

和顺春节体现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祈愿

摄影/刘正凡


沿着西南丝绸之路

在明代中期时

和顺人就已出国闯荡“走夷方”

“夷方”指与和顺仅隔70多公里的缅甸

和顺先民从缅甸购入玉石、棉花

并将中原的丝绸、茶叶卖到“夷方”


过去

和顺人在“走夷方”之前

都要吃一碗“头脑”

寓意聪明伶俐,有头有脑


如今

每逢农历的正月初二

丈母娘也要做一碗“头脑”给女婿

祝愿女婿体面顺利

小两口甜蜜和谐


重演的走夷方,指到缅甸等东南亚国家谋生创业

是过去和顺人的主要生存方式

摄影/刘正凡


“头脑”原名“酘醪(dòu láo)”

读音逐渐被谐音“头脑”所代替

据考证,它是从中原传入的美味


制作一碗“头脑”并不复杂。

由炸干饵块片、红糖甜酒水、荷包蛋制成

再加上蛋丝、豆腐丝、肉丝等配菜

滋味鲜甜,酒香淡淡


也许对于和顺人来说

“夷方”代表着理想

即使难舍家园和亲人

也依然要去远方闯荡

吃下家乡的食物

总有从内心喷薄的力量


这一闯

不但闯出了最古老的跨国商号

还掀起了云南最早的跨国贸易热潮


上图腾冲赌石之风盛行,摄影/李贵云

下图腾冲翡翠,摄影/甘霖


由于明朝朱元璋的戍边制度

和顺也有不少中原移民

不同文化的交融

使得和顺成为了西南最大的侨乡


和顺古镇中的小贩

摄影/张耀臣


2020年

和顺全镇人口仅7000多人

但有3万多人侨居缅甸、泰国

美国、加拿大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

形成了“海外和顺”


阳光点亮古朴和顺,古镇添新景

摄影/颜晓云


此生天地一滚锅

水雾隐藏了腾冲人种种辛酸苦辣

生活得以呈现出画卷般的缱绻

拂手尘烟散


腾冲傈僳族表演“跳火海”

将苦难转化为一种“美学”

摄影/刘正凡


滚锅内外

是腾冲人对人生浮沉的豁达

是对生活乐观进取的态度

是对未知一往无前的勇气


 “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能够自由地享受阳光,森林,山峦,草地,河流,在于平平常常的满足。”

——托尔斯泰


腾冲的美食远不止于此

腾冲海陆空

将谷花鱼、棕包米和蜂蛹同炖


腾冲稀豆粉

搭配油条最为经典


更有难得一见的民族风情

景颇族绿叶宴

壮族簸箕宴

以手为筷,自然野性


它们都是属于腾冲人的味觉记忆

一食一味,一味一城

极致且滚烫

是腾冲最真实的写照




作者

Article  author


张玉翰


一个常穿梭于云贵川地区,并拥有健康肤色的传媒学子。喜欢用照片和文字记录下有趣的瞬间。钟爱逛菜市场,感受最本真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傣族生态文化研究》,刘荣昆,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2]《腾越镇饵丝稻生产现状与发展思路》,徐双金、蒋晓华等,云南农业,2014年

[3] 《胡家有饵丝》,Lillian、Miles,天下美食,2012年

[4] 《省级文明乡镇——和顺镇》,腾冲文明网,2022年07月26日

[5] 腾冲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往期推荐






扫码添加知味君微信 进入专属微信群

投稿邮箱:2117894750@qq.com


策划|代萍

撰文|张玉翰

摄影|张正凡 杨建 颜晓云

李贵云 张耀臣 张玉翰

解宏伟 王立权 龚德涛

责编|刘乾坤

编辑|代萍

设计|钟阳白雪 代萍

校对|李平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腾冲:国境边的沸腾滋味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