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蓬莱“鲜”境

知味君 中国国家地理美食地理 2024-01-20

人间“鲜”境蓬莱,最具代表的美食就是蓬莱小面。

供图|烟台文旅

制图|钟阳白雪



如果传闻中的神仙世界总要有个归宿,

那渤海边的蓬莱应该就是归途。



《山海经·海内北经》记载:

“蓬莱山在海中,上有仙人。”

这是最早有关蓬莱的文字记录,

那时的“蓬莱”,

一直是中国古代民间传说里的神山。


后来汉武帝来到登州海边,

也想寻找这座名叫“蓬莱”的仙山。

他几次望而不得,

便自己筑了一座城。

“于此望海中蓬莱山,因筑城以为名”

于是一座蓬莱城便诞生了,

这是“蓬莱”第一次作为地名出现。


但传说中的仙山真的存在吗?

根据北宋学者沈括的笔记:

“登州海中,时有云气,

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

历历可见,谓之海市”

我们可以判断仙山的传说,

其实就是今天所说的海市蜃楼。



由此看来,

从山东半岛看见的海市蜃楼,

应该就是蓬莱仙山的真正原型。


历代帝王的狂热追寻,

让蓬莱愈加神秘,

并流传出许多神话传说。

其中最为生动的,

当属八仙过海的故事。


相传八仙当年在蓬莱阁上聚会饮酒,

酒至酣时将各自的宝器抛入海中,

借助宝物大显神通漂向东海。

后来演变出那句谚语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这些代代相传的神话传说,

成为了蓬莱神仙文化的源泉,

也成就了东方神话之都的美誉。

蓬莱海滨,海水倒影下的八仙渡海口景区。

图源/图虫创意


除了这些虚无缥缈的神话故事,

蓬莱还是古登州治所所在地,

长期是胶东半岛东部的中心城市。

胶东半岛指胶莱河以东山东半岛的一部分,一般指烟台、威海、青岛。


登州古港在唐代,

与泉州、扬州、明州(宁波)

并称中国四大古港。

海上丝绸之路的其中一条,

便是以登州港为起点,

通往朝鲜和日本。


戚继光曾站在这里指挥抗倭,

蓬莱阁屹立于此见证岁月峥嵘。

凭栏四顾,

东面浪涛倾涌,无边无涯;

西面城中人户,烟雨万家。


神话故事与人间美好在这里重叠,

从仙境到尘世,从传说到现实,

蓬莱在一斛一饮中,延续醉八仙的意境,

在一餐一饭中,续写浪漫的人生。

蓬莱阁的主体建筑建于宋朝,阁下临海,建筑凌空,海雾缭绕,素有“仙境”之称。

图源/图虫创意



在蓬莱,只花3元钱,

就能买到一碗热气腾腾的海鲜面。


街边的袅袅炊烟在破晓前开始爬升,

夜色中的美味,

指引晨曦拉开蓬莱人温暖的一天。


一勺鲜浓莹亮的海鲜卤汁,

包裹着柔润纤滑的面条,

一碗下肚,余味悠长。


它有一个很低调的名字——蓬莱小面

虽称“小面”,

但其中的学问一点都不小。

一碗小面,道尽一地风味,包容数载风情。

图源/图虫创意


地处胶东半岛的蓬莱,

天然拥有丰富的海产资源。

蓬莱人便把对面条的喜爱,

和对大海的款款深情一起打包,

做成一碗满满当当的蓬莱小面。


蓬莱小面历史悠久,

民国时期的衣福堂是它的重要传人,

因他做的蓬莱小面最正宗,

人们也称蓬莱小面为“衣福堂小面”

又因为蓬莱小面在制作时有抻拉和颠摔的动作,

当地又俗称为“摔面”


蓬莱小面的用料和做法都十分考究,

面条的制作流程包括和面、溜条、出条、制卤等。

如今蓬莱小面的卤汁愈加丰富,选材应有尽有。

供图/烟台文旅


首先和面是基础。

和面讲究三遍水、三遍碱、九九八十一遍揉

和面时加入盐和碱,可以提高面筋的韧性和弹性,

这样拉出来的面条爽滑透黄,筋道有力。


第二道流程是溜条。

将和好的面团放在案板上反复摔打,

依靠抻、拉、摔、提等手法,

重复多次直到将面溜顺。


接着是出条,这是最难掌握的环节。

通过7次打扣

制作出256根细如发丝的小面,

粗细均匀,黄里透白,巧夺天工。

蓬莱小面的面条便算大功告成。

经过十余次反复摔溜,直到面条细如发丝,爽滑飘逸。

供图/蓬莱文化和旅游局


蓬莱小面,讲究三分面,七分卤。

大虾、海参、鲍鱼、牡蛎、鲜贝、海肠......

你能想到的海鲜,

蓬莱人都能装进这碗小面里。


制作底汤时,

选用鲷鱼、老母鸡、棒骨

熬成高汤后用淀粉勾芡,

再放入鸡蛋、葱花、黑木耳等佐料,

出锅的卤汁稀而不流,滑润鲜香。


正宗的吃法还要再配上面码,

辣椒酱、韭菜末、香椿末、葱末、香菜末、咸菜末等,

这样才算地道的蓬莱小面。

面馆一般会免费提供小菜,咸淡搭配,任君挑选。

供图/烟台文旅


“逮鱼卤面去!”

从清晨的第一声吆喝,

到夜晚冷却的锅炉,

蓬莱小面在一丝一缕之间,

勾勒出鲜活炽热的烟火人生。


从蓬莱人的口中,到胃里,再到心间,

平凡生活中的滚烫滋味,

因为有了这碗小面而有了寄托。





俗话说得好:

再厉害的神仙,不如胶东海鲜。


胶东半岛三面临海,

海岸线曲折漫长。

因为纬度偏高,

海水温度较低,海鲜生长缓慢,

味道因此更加鲜美。


同时辽河、海河、黄河等携带的大量泥沙,

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

形成了漫长的泥质海岸,

是贝类、海肠等海鲜的绝佳生长环境。

山东拥有三千多公里的海岸线,富饶的海域让其成为中国海鲜产量最多的省份。

图源/图虫创意


一些沿海生活的老人

习惯把这些海滩上生长的海产称作小海鲜


区别于传统的生猛海鲜,

小海鲜享有味道清美、价格低廉的美誉,

成为胶东人爱不释手的餐桌必备。


这些以「小」著称的风物,

却给了当地人无限的创造性。

不同的时节有不同的海货,不同的海货有不同的制作方式。

制图/钟阳白雪


胶东地区处理海鲜

基本用水煮、清蒸、油煎等方式,

如蒸螃蟹、蒜茸扇贝、韭菜炒海肠等,

充分保护并放大食材本身的鲜美。

极鲜的食材配以极简的烹饪,

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践行。


靠海吃海的蓬莱人,

他们用朴素的调味品尝自然的原生,

就像海边的蓬莱生活,

简单却纯厚。





吃饺子的习俗全国都有,

但鲅鱼饺子一定算是胶东半岛的“限定美味”。


“春天到,鲅鱼跳”

每到春暖花开的时节,

鲅鱼跟随洋流和饵料北上洄游,

来到了胶东半岛的沿海。


鲅鱼的肉质细腻又肥嫩,

自然逃不过胶东人的案板和餐桌。

红烧鲅鱼、甜晒鲅鱼、鲅鱼丸子......

但如果让远在他乡的胶东人

说一道最思念的美食,

那一定是家乡的鲅鱼饺子。

胶东有句话叫:“心情好,鲅鱼饺。”在山东,鲅鱼最经典的吃法就是包进饺子里。

供图/烟台文旅


用刀剔下新鲜的鲅鱼肉,

混着剁好的肥膘肉

顺着同一个方向充分搅拌,

白白嫩嫩的鱼泥便成了型。


鲅鱼肉馅还要加入韭菜,

人们常说“春韭香”

白玉似的肉馅搭配青翠的韭菜,

与葱、姜、盐、水充分融合,

在春天完成了最美味的邂逅。


胶东地区的鲅鱼饺子各有特色,

其中蓬莱便是以“大”著称。

蓬莱的鲅鱼饺子个头大,味道鲜,

一般做成扁扁的形状,

通常与一个成年人的手掌大小相接近。

在蓬莱吃鲅鱼饺子一般都按个数下单,

3-5个大的鲅鱼饺子就可以吃饱。

巴掌大的蓬莱鲅鱼饺子。

供图/烟台文旅


山东人的热情,

在蓬莱被凝聚在

一个个巴掌大的鲅鱼饺子里。

有朋自远方来时,

旅途的疲惫在这盘饺子里消融;

年夜饭阖家团圆时,

天伦之乐的美满在这盘饺子里填充。


鲅鱼饺子的味觉记忆像是一张网,

勾连起人与人之间的羁绊,

包裹住家乡亲切的回音。





蓬莱的一日三餐,

好像都和鱼鲜分不开。

哪怕只是一种面食,

也要取个带“鱼”的名字。


面鱼在蓬莱方言中称为“面鱼儿”,

虽然有个“鱼”字,

但其实与鱼并不相关,

是地地道道的纯面食。

蓬莱的早餐铺里,总能看见炸面鱼的身影。

供图/蓬莱文化和旅游局


制作面鱼首先要发面

发好后变成软软的面团,

揪一小团出来,

放进蘸了花生油的不锈钢盘里拍扁,

再划上两刀以便早些炸透,

然后直接热油下锅。


薄薄的面片在油锅里翻滚膨胀,

待两面炸至金黄后即可捞出。

炸好的面鱼喷香扑鼻,

一口咬下外脆里软,

口味微咸,唇齿留香。


冬日里,

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

再配上几块刚出锅的面鱼,

足以拥抱所有的温暖。





蓝色大海孕育了万物生灵,

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神秘的遐想。


八仙过海的传说不仅存在于文字里,

更被厨师们融合进一道道菜品里,

用味道的记忆,

承载人们对神仙世界的追寻。


蓬莱“八仙宴”名称源于金元时期,

全真七子马钰《复用前韵》

“四皓嬉游纵狂舞,八仙宴饮倒提钟”


其做法源自道教养生理念

和蓬莱上千年传统海鲜烹饪技艺,

以八仙传说为蓝本,

将鲜美海味与神话传说相融合。

八仙过海群雕,2007年八仙过海传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源/图虫创意


以大虾、海参、扇贝、海蟹、红螺、真鲷

等海珍品为主要原料,

8个拼盘、8个热菜和1个热汤组成。


烹调采用炸、溜、爆、炒、煎、蒸、煮等方式,

拼盘采用拌、炝、腌、卤、酱、卷等手法,

面点使用蒸、煮、烤、烙、炸等技巧,

色、香、味、形无不诱人。


如果传闻中的八仙真的存在,

我想他们也会因为这一桌盛宴,

留恋这如痴如醉的人间。





清晨海滨路上的第一缕阳光,

一半洒在静谧的海面,

一半照拂着掠过的海鸥。


远处丹崖山上屹立的蓬莱阁,

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守护。

一块块痕迹斑斑的古老砖石,

历经千年风雨的城墙雉堞,

依旧记录着岁月的传说。


几千年前那些遍访仙山无果的人们,

如果来到如今的蓬莱,

一定也会感叹:

原来仙境的归途,

就在脚下。


作者

Article  author


中国国家地理·美食地理编辑。每天都在收获不同的快乐。努力挖掘、记录、创造更多的故事。

参考文献:

[1]《蓬莱小面:从历史与传承中走来》,张吉华,走向世界,2019

[2]《蓬莱海市蜃楼形成的气象因素季节分布及征兆》,朱龙,气象,2007

[3]《“面鱼”是什么鱼,到底是面还是鱼?》,蓬莱文化和旅游局公众号,2021-01-07

[4]《鲅鱼水饺》,孙为刚,走向世界,2020

[5]《基于体验经济视角下的烟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以蓬莱“八仙传说”为例》,谭静,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

[6]《吃海鲜去胶东》,邓胶东,旅游,2000



往期推荐



扫码添加知味君微信 进入专属微信群

投稿邮箱:2117894750@qq.com


策划|冯淑妍

撰文|冯淑妍

头图供图|烟台文旅

封面图源|图虫创意

责编|刘乾坤

图片编辑|冯淑妍

编辑|冯淑妍

设计|钟阳白雪

校对|李平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蓬莱“鲜”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