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古蔺:地球北纬28°线上的珠玉

知味君 中国国家地理美食地理 2024-01-20


经过300多天的实地考察和科学汇总,在古蔺县委宣传部统筹下,由中国国家地理美食地理创作的《品味古蔺》现已出版,该书系统地整理了古蔺的地理、历史、文化、美食等方面的内容,全面地反映了古蔺的风土人情。书名由著名书法家谢季筠先生题写。


古蔺,位于四川盆地盆周山区的东南段,赤水河勾勒着三边,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两大地貌单元在这里交会融合,这块地球北纬28°线上的珠玉充满神秘。


 请横屏观看

古蔺普照山

每年11月到次年4月常有云海出现

供图|古蔺县文旅局


这里山势起伏,笋子山脉中的黄荆老林彰显着西南秘境,环崖丹霞地貌景观(“赤水型丹霞”)在这里广泛分布,就连喀斯特地貌到了这里,也更具有川黔特点。


这里波涛汹涌,赤水河流域基本覆盖了古蔺全境,历史上承担水路运输重任,见证红军四渡赤水的光辉战例,如今美酒飘香,赤水河历来身负重任。


这里美食琳琅,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造就了古蔺丰富的物产,善于探索的古蔺人在大自然中发现美味的奥秘,用酸味、豉香味、煳辣味、木姜子味,共同铸就出古蔺味道。


木姜子是樟科木姜子属落叶乔木

果实可捣碎或榨成木姜子油作调料

图源|图虫创意


人类文明总是沿着自然地理的脉络发展,但一直以来,许多地方关于当地的介绍大多从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开始,忽略了对当地物产、文化起着根源性影响的自然地理。为了填补这一份空白,在中共古蔺县委宣传部、古蔺县融媒体中心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国家地理·美食地理联合地质、生物、历史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在不同的季节深入古蔺进行科学考察,创作了《品味古蔺》一书,从多学科的角度整理出古蔺的独特脉络,展现出一个更加立体的古蔺。


“纸上得来终觉浅”,我们也希望能借由《品味古蔺》这本书,让更多的人愿意走进自然,愿意探索世界,品味古蔺,亲眼见证这块珠玉的熠熠光辉。



四川盆地四周群山环绕,而古蔺就处于盆舷南侧。“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古蔺虽是曾经的交通险阻之地,但也因此保留着原始的自然地理景观和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


 请横屏观看

“统领”群山的笋子山脉

呈带状绵延70多公里

摄影|姚逸飞


进入古蔺,我们看到了自然原始的面貌。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效益,在高原东部边缘以东,我国北纬24°~35°之间的低海拔地区发育并形成了广阔的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带,其中面积为433平方公里的黄荆老林,是北纬28°线上面积最大且保存最完好的亚热带原始常绿阔叶林区。走进黄荆老林,我们发现这里原生性极强——植被茂密,低海拔地段较完好地保存着桫椤种群,热带性质的水东哥、福建观音座莲及芭蕉种群,说明当地的常绿阔叶林带多少已具备南亚热带森林的某些因素。


在黄荆镇,艳丽的环崖景观令人震撼。这里的出露岩层为白垩系夹关组厚层砂岩,属于典型的丹霞地貌,《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将其命名为“环崖丹霞”,赤红色的环形崖壁好似彩霞,陡峭险峻,仿佛大自然鬼斧神工刻画。同样令人难忘的还有古蔺广泛分布着的喀斯特地貌。其中青龙洞是目前川渝地区地质遗迹形态最完整、洞穴景观品类最丰富的喀斯特洞穴。我们深入其中,见到了石笋、石柱、石林等多种沉积物,这座还在不断生长发育的大型天然地质博物馆,向世人展示着其强大的生命力量。


青龙洞中分布着石笋、石柱、石林等多种沉积物

被人们称作“地下城”

摄影|李国栋


如果说各类自然景观是镶嵌在古蔺大地上的明珠,那呈树枝状覆盖了古蔺大部分区域的赤水河流域,就是连接它们的脉络。赤水河因每年汛期有大量红色土壤被冲刷至河内,致使河水赤红而得名。不仅沿途景色壮丽,赤水河在历史上还承担着水路运输的重任,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期,四渡赤水战役是长征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而现在,赤水河成了名副其实的“美酒河”,酱香型白酒郎酒便产自赤水河畔的古蔺。


 请横屏观看

俯瞰古蔺县太平镇

赤水河在这里形成马蹄形大拐弯

摄影|李骁


与此同时,独特的地理特征也为动物的多样性创造了基础。这里曾是喧闹的古生物家园,至今遗留着270多个恐龙足迹,出土了大量的古生物化石。考察期间我们数次前往古蔺,相较于网络上对古蔺鸟类的寥寥记录,我们在这里看到了红腹锦鸡、白冠长尾雉、苍鹭、鹰雕、林雕鸮等等,以及目前仅在古蔺境内赤水河的支流白沙河中发现的古蔺裂腹鱼,验证了古蔺是长江上游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极为关键的区域。


林雕鸮,俗称猫头鹰,大型鸮类猛禽

已被列入世界濒危鸟类名录,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摄影|赵中国


与自然紧密相连的古蔺,民风尤为淳朴。这里历史悠久,盐和酒是古蔺人谱写的史诗,奢香夫人的传奇故事至今流传,红色文化引领着乡村不断振兴。同样,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也在丰富着古蔺人的生活,人们用花灯寄托喜怒哀乐,用山歌传唱质朴的情感。在古蔺苗族同胞的踩山节,人们盛装出席;在箭竹苗家风情节万人篝火晚会上,人们围着火焰欢唱舞蹈,恣意释放着生命的热情。


 请横屏观看

箭竹苗家风情节万人篝火晚会

人们围着篝火载歌载舞

摄影|刘学懿


古蔺人对生活的满足离不开当地丰富的物产。在古蔺,几乎每一个乡镇都有特色物产,有的地方生长着罕见的古茶树群落,有的地方生产郎酒酿酒专用高粱“郎糯红19号”,有的地方盛产古蔺酸菜。还有味道冠绝一方的古蔺甜橙,生长在乌蒙山麓原始森林的赶黄草,四川省六大山羊品种之一的马羊,以及丫杈猪、古蔺犊朗黑鸡等等,都是令古蔺人骄傲的物产,也使得当地人的餐桌无比精彩。


颗粒坚实饱满的高粱

摄影|成林

古蔺甜橙又称马蹄甜橙

色泽橙红、酸甜适口

摄影|徐德鹏


一方水土铸就一方滋味,多样化的物产资源为古蔺美味的诞生创造了基础,当古蔺的独特饮食习惯与多方风味交会,就形成了盆周山地美食的味型代表——古蔺四味。若将琳琅满目又极具变化的古蔺味道大致分类,可概括为酸味、豉香味、煳辣味、木姜子味。古蔺的酸味大多借助酸菜,不论汤锅、小炒,还是面条、凉菜,都能见到酸菜的身影。豉香味则来自豆豉,古蔺豆豉分为水豆豉和干豆豉,能使菜肴味道更加醇厚。湿润之地的人们大多离不开辣椒,古蔺的煳辣味便出自煳辣椒,可入菜烹饪,也可作为蘸料调味。而木姜子油作为古蔺人的厨房常备,炒、烧、炖、凉拌,都是点睛之笔。


酸菜脆皮蹄花

蹄花软糯、酸菜脆爽

摄影|甘霖

煳辣椒可入菜烹饪

也可作蘸水调味

摄影|唐若愚


好餐配好酒,清澈的“美酒传奇”赤水河流到古蔺,酿出了声名远扬的郎酒,醇香醉人。餐毕再来一杯清茶,古蔺当地的小黄花茶、牛皮茶、黄荆大树茶、建新茶等入口,清爽解腻。在古蔺,我们走进自然,又回到生活,感受到自然赋予古蔺的汩汩能量,鲜活而又强大。



为了更深层次地了解古蔺,中国国家地理·美食地理联合多学科的专家学者屡次探访古蔺,在中共古蔺县委宣传部、古蔺县融媒体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得以探见最真实的古蔺,也在多位专家学者的帮助下,发现了古蔺神秘且丰富的一面。


在当地林业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和杜鹃花研究专家、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庄平一行来到黄荆老林,看到了罕见的睡莲叶杜鹃,睡莲叶杜鹃自1988年四川大学胡文光教授发现后,除一幅墨线图和一段形态学描述见于专业书外,再无报道。此次发现让专家们都很激动,古蔺境内植物之丰富,远超人们想象。


考察组行走在古蔺山区

近距离观察植物

摄影|甘霖


跟着水文地质专家刘馨泽一行人,我们来到了古蔺北部的笋子山,笋子山北坡山脊线细瘦绵密,南北延伸,脊间溪沟深切,纵列铺展,俯瞰形似排箫,绵延数公里。在刘馨泽老师的介绍下,我们得知“排箫山”与此处特殊的构造——火炭溪裂隙组有关,看着密集排列的“排箫”横纵相接,让人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强大力量。


除了上述两位专家,参与本书考察和撰写的专家学者和作家还有地质专家陈世龙、农艺专家董伟、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博士生导师李小波、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博士蔡波、“追峰人”魏伟(网名“三晋与嘉绒”)、博物学达人邹滔、青年作家陆离等,在一众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带领下,我们得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看见古蔺,更加丰富了对古蔺的了解和认知。


考察组在观察恐龙脚印

并做图片和文字记录

摄影|甘霖


经过300多天的实地考察和科学汇总,由中国国家地理·美食地理组织地理学、植物学、生态学、农艺学等多位专家共同创作的《品味古蔺》现已完成。在这本书中,我们以多学科的角度,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元的古蔺,让读者在优质摄影作品和专业文字内容的介绍下,得以一探这片神秘之地。


黄荆镇古盐道遗址

见证曾经的商道繁华

摄影|甘霖


在生活方式愈见丰富的今天,新兴的旅行方式层出不穷。就如同我们在这场关于古蔺的科学考察中一直秉持着的信念一样,想要了解自然,最好的方式就是到自然中去。这同时也是我们想要和读者朋友们分享的,古蔺有着极其丰富的地质地貌景观和生物资源,尽显当地人文的民俗民风,博采众长又别具一格的美食体系,我们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一个引子,点燃人们探索的热情,成为更多人认识古蔺的序章,从这一页、这一本书开始,我们一起走进古蔺、品味古蔺。












往期推荐







扫码添加知味君微信

进入读者微信群

投稿邮箱:2117894750@qq.com

策划|刘乾坤

撰文|陈玉婷

摄影|姚逸飞 李国栋 李骁 

赵中国 刘学懿 成林 徐德鹏 甘霖 唐若愚 

供图|古蔺县委宣传部

主编|刘乾坤

编辑| 陈玉婷

图片编辑|杨曼嘉 陈玉婷

设计|钟阳白雪

校对|李平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古蔺:地球北纬28°线上的珠玉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