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本刊 || 陈甜:新时代历史虚无主义“智能化”渗透的风险与应对

陈甜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 2023-10-23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新时代历史虚无主义“智能化”渗透的风险与应对


作者:陈甜,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博士后
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3年第6期

项目: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交办课题“新时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解析和批判”(2022MGCZD010)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新时代历史虚无主义发展态势由高走低,逐渐式微,但并未退出历史舞台。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历史虚无主义开始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改头换面、潜滋暗长,呈现出“智能化”新特征。这一特征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与时代环境、社会条件相互作用、糅合交织的结果,为其在信息生产、内容推送、价值渗透等方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生存空间,增加了辨识难度,潜藏着扩散、蔓延的风险。新时代抵制历史虚无主义,需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注重人工智能技术在引导、甄别、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方面的运用,以精准、高效地消除历史虚无主义。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    人工智能    新时代
历史虚无主义是改革开放后在我国泛起、蔓延的一股错误思潮。习近平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深刻揭示了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和危害,同时也表明,历史虚无主义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与其作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新时代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整体发展式微,但并未销声匿迹,而是以更加隐蔽、软性的方式渗透,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构成威胁。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迭代发展,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衍生出“智能化”新特征,即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改头换面、滋生蔓延,以遮蔽其虚无历史的真实面相。对此,有必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探究历史虚无主义“智能化”渗透的生成机理,剖析其潜在风险,进而提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滋生的措施,以实现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彻底揭露与批驳。
一、新时代历史虚无主义“智能化”渗透的生成机理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是社会存在的产物,其产生、发展和演变都离不开所处的时代环境,并以其所处时代的发展状况为前提和条件,呈现出多种形态。新时代历史虚无主义“智能化”渗透的出现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内外因素糅合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探究历史虚无主义“智能化”渗透的生成机理,既要考量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自身,又要将其置于时代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内在联系中,才能阐明进入新时代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智能化”的阶段特点和深层动因。
(一)时代环境:“东升西落”的国际格局与联合批判的国内舆论声势
基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美西方不遗余力地对我国实施“西化”战略,妄图使我国改旗易帜,走资本主义道路。进入新时代以来,美西方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复苏曲折而乏力,整体实力有所下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疫情相互交织,进一步加剧了这一态势,同时暴露出了美西方在政治制度、治理能力、治理体系上的弊端,使其话语霸权陷入前所未有的公信力危机。与之相较,我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并以自身生动实践,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我国在国际舆论场的话语力量不断提升。“东升西落”的国际话语格局逐渐开启。这使得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日益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坚定了民众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消解着有共同政治诉求的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和新自由主义的生存土壤。
就国内舆论环境看,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和社会各界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形成联合批驳的声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指出:“我们的同志一定要增强阵地意识。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针对历史虚无主义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高屋建瓴、切中肯綮,不仅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和危害,而且还提纲挈领地阐明了如何认识中国共产党历史、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如何看待历史问题,并从实践层面指出了应对方向。以习近平总书记揭批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论述为指南,学界从理论上围绕历史虚无主义的发端、实质、表现、危害等展开揭批,党和政府各部门则通过立法、设立纪念日、制作教育参考片、编写历史教材、整治网络环境等展开纠治。在社会各界通力合作下,民众对历史虚无主义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削弱了历史虚无主义存在的社会基础。
通过考察历史虚无主义在新时代所处的时代环境,可以清晰地看到,美西方为巩固和维持全球霸权地位,会持续掀起“颜色革命”,炮制历史虚无主义错误言论,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以及社会各界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联合抵制,预示着历史虚无主义在新时代试图以明火执仗的形式对民众渗透的可能性变得微乎其微,其只能坐观时变、另寻隐蔽他路。
(二)社会条件: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
新时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历史虚无主义“智能化”渗透提供了技术条件。“人工智能”概念于1956年在美国达特茅斯会议(Dartmouth Conference)上被首次提出,至今已有60多年的发展历程。它历经了“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基于规则的专家系统研发和始于21世纪的机器学习崛起”两个重要的阶段后,在新时代迎来第三次发展浪潮。人工智能技术在新时代的跨越式发展,得益于信息技术在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和成绩。其中,在信息获取领域,大数据颠覆了传统以样本代表整体的数据获取方式,创造了“以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为特点的数据集合”,可以对庞大信息进行专业化获取,提升了数据信息获取的广度。在信息传输领域,互联网基础资源日益丰富,信息传输介质从铜线到光纤,传输方式从固定到移动,传输速率从3G到5G,实现了数据信息的高速流转。在信息处理领域,云计算技术的发展,适应了互联网时代大数据爆发式增长,解决了单点式计算存在的算力不足问题,将大量零散的算力资源汇聚在一起,为超大规模信息的处理提供支撑。信息技术在获取、传输、处理三个方面的突破,为人工智能技术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着基础保障,使其在较短时间内从科学研究转为实际应用。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深度嵌入社会生活领域,像图像识别、机器翻译、新闻推荐、智能问答等智能化应用场景,在社会生活中已较为“普遍”。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军事传媒等不同社会领域中,人工智能技术也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应用。特别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人工智能技术成为其创新的引擎,在信息生产、受众分析、推送模式、传受互动等方面带来变革式影响。例如,新闻工作者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抓取民众海量的浏览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提炼选题,提升信息生产效率。人工智能技术在为人们生产生活尤其是传媒领域带来变革的同时,也为生存环境日益逼仄的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新的隐蔽延伸触角。
(三)自身特性:历史虚无主义具有阶段性和“能动性”特征
社会变革越是纷繁复杂、波谲云诡,各种思潮越是激荡变化。历史虚无主义的演变、发展同样体现出强烈的阶段性特征。回顾历史虚无主义自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在我国泛起、蔓延的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历史虚无主义者利用党拨乱反正的时机,以张贴大字报的形式,攻击毛泽东,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开始崭露头角。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西方文化大量涌入,历史虚无主义者利用国内出现的“崇洋媚外”的心理,以虚无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形式,再次泛起。最具表征的是,电视系列片《河殇》。影片一味颂扬西方蓝色文明,贬低中华文明,将其描述为必将走向衰亡的黄色文明。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重大挫折,西方国家加紧对我国“和平演变”。国内历史虚无主义散播加剧,并将重心转移至史学领域,对中国近代史、中共党史和已有定论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重新评价”,作出颠覆性解读。如1995年李泽厚、刘再复所著的《告别革命——回望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虚无主义以所谓的新观点、理论范式,打造学术论争的表象,实则是质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第四个阶段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西方国家蓄意煽动“颜色革命”,历史虚无主义者持续借历史反思现实,将虚无的触角从中国近代史延伸至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从党的领袖扩展至民族英雄人物,并由学术领域向文学、艺术领域蔓延,开始利用网络传媒,以更通俗、大众的形式,向民众散播。例如,网络传媒中出现以“无厘头”的方式恶搞、调侃英雄人物董存瑞、邱少云等。
通过以上对历史虚无主义蔓延历程所作实证性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出,历史虚无主义遭到理论批判和坚决反对后,会出现短暂的停歇。但是,一旦出现社会变革、环境变化和有利因素,便伺机附着,在不丧失内核前提下改头换面,继续存在。历史虚无主义的阶段性、“能动性”特征,使其保持“周期性生命”不断延续,这也决定了其在新的时代环境和社会条件下,会呈现出适应时代的新特征。
二、新时代历史虚无主义借助人工智能滋蔓的风险
新时代人工智能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等研究方面均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借由这些进展,衍生出智能生成内容、深度伪造、虚拟化、智能推荐等具体应用技术。历史虚无主义利用这些技术改头换面、潜滋暗长,存在扩散、蔓延的风险。
(一)利用智能生成内容技术,遮蔽政治立场,批量化生产虚无信息
人工智能具有“近乎人类”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它“能够自我学习、自我推理以及自我适应”。智能生成内容(AI Generated Content,简称AIGC)延展了人工智能的这一特点,利用人工智能算法、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方法,自动地生成各种类型的数字内容,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AIGC技术在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便利性的同时,潜藏着技术风险。因为该项技术运行的核心是通过海量数据搜集,建立AIGC学习模型,经过多次模型训练,进而围绕设计者设定的主题,智能生成系统完整的批量化信息。这也反映出,若搜集数据和学习模型中隐含着智能技术研发者的价值偏向,会影响数据生成内容的“质量”,导致负面问题出现。历史虚无主义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将AIGC技术“占为己用”,演化为散播错误观点的技术工具。他们以大量的历史虚无主义信息,作为AIGC学习内容,建构模型训练,批量化生产夹杂着历史虚无主义的数据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价值观念。目前引起社会关注的ChatGPT,就是AIGC技术应用的代表性成果。它可以通过深度学习和训练,快速搜集、整理数据,生成类人文本回答。由于ChatGPT源自欧美设计“制造”,隐含着西方价值逻辑,会导致ChatGPT输出的数据内容中含有历史虚无主义的信息。例如,当提问其中国和美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作用时,ChatGPT回答:“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为朝鲜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支持,帮助朝鲜击退联合国部队,防止该国被占领。然而中国人民志愿军也犯下了战争罪,包括袭击平民、使用化学武器和处决战俘……” 再如,《长津湖》电影热映时,历史虚无主义者利用AIGC技术,围绕否定抗美援朝历史客观性这一主题,制造了包含图片、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叙事风格多样的信息内容,或指桑骂槐、或学术讨论、或野史揭秘,花样迭出。由此可见,历史虚无主义者凭借着智能生成内容技术上的优势,人为设置舆论陷阱,消解主流历史观,给意识形态领域带来风险。
(二)利用深度伪造技术,以假乱真,蛊惑人心
近年来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日臻成熟,在某些领域中开始有所应用,如AI换脸、语音模拟等。深度伪造是一种“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实现音视频的模拟和伪造”的技术。该项技术主要包含了数字媒体信息伪造模型和真实性检测模型两种模型,在两个模型适配中,实现逼真模拟的目的。其中,数字媒体信息伪造模型通过学习训练,能够分析和提取任何数字媒体中的主要信息,可以将指定的声音、图像或视频等内容,合并、叠加到原始数字媒体的信息之上,形成伪造信息;而真实性检测模型,则负责检查和反馈伪造信息的逼真程度,用以改进和强化数字媒体信息伪造模型,使其能够制造出以假乱真的信息内容。近年来,深度伪造智能技术的身影,在互联网社交媒介中常被用于娱乐体验。比如,用户可以用个人的照片和录音,与电视剧、电影等中的人物角色进行互换,实现“换脸”“变声”。“换脸”“变声”后的人物,面部表情自然、说话口型与原角色一致,音色高度逼真,几乎看不出任何伪造的破绽。该项技术在带来欢娱体验的同时,隐含着对社会正确认知形成的风险,一旦被社会不良分子利用并泛滥开来,对整个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将不可想象,因而该技术被多数国家禁用。而历史虚无主义者对深度伪造技术却“如获至宝”。该技术符合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历史、歪曲事实的内在“价值追求”。历史虚无主义者借用深度伪造技术,可以篡改历史文本,伪造历史影像记录,制造大量所谓的历史“内部资料”“绝密档案”,便于打着“揭秘”“爆料”的幌子,否定历史事实,消解历史价值。例如,近年来网络上流传的一则文案:中华民国只存在了38年,是乱世,但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浪漫且风华绝代的年代。这则美化民国时期的文案,配以该时期的老照片、老影像作为佐证。没有一定甄别能力的受众断然不会发现,这些照片、影像是深度伪造技术应用的结果。历史虚无主义还打着“还原历史”“考证细节”的噱头,利用伪造技术重塑历史情境和历史语境,让历史人物说没有说过的话,随意伪造、肢解历史。可以说,深度伪造技术模糊了真实和虚假之间的界线,颠覆了人们“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传统认知,使得真相不再值得信任,证据不再绝对可靠,扰乱人们的历史记忆,妨碍历史共识的凝聚。
(三)利用虚拟化技术,制造虚假民意,操控舆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会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历史虚无主义注意到这一点,并借用虚拟化技术影响社会舆论。虚拟化是一种“将资源整合并进行再分配”的技术。它实现了对有限资源的系统化统筹管理和精确化按需分配,极大地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使有限的资源变得近乎无限。历史虚无主义者抓住虚拟化技术这一特性,企图以小博大,制造虚假民意,操控舆论导向。它借助以虚拟化技术为核心的互联网云计算服务,将有限的计算机服务器资源进行整合,并将其虚拟化为大量相互独立的计算机和智能手机。以此为基础,通过注册账号,虚拟具有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地域的网络用户,生成“机器人水军”。这些水军能够根据特定的主题,分析、处理和生成人类语言,有组织、有目的地参与点赞、评论和转发含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信息。在这一表象下,某些议题内容看似众说纷纭,各抒己见,实则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而大量不明所以的普通网民,有着思维惯式,他们认为通过独立计算机或智能手机注册的用户即为独立的个体。在这一思维惯式和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其很容易被历史虚无主义者散播的“广泛认同”信息所裹挟,进而沦为历史虚无主义的拥趸。美国斯坦福大学网络观察室(Stanford Internet Observatory,简称SIO)和社交平台分析公司Graphika,曾对Facebook、Instagram和Twitter等社交平台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这些社交平台存在着大量的虚假账号和虚假媒体。它们散布歪曲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风雨兼程的奋斗历史,制造负面舆论,诋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四)利用智能推荐算法,制造“信息茧房”,控制价值选择
推荐算法是一项根据用户特点或习惯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技术,近年来被历史虚无主义较为“娴熟”地利用。该项技术利用算法模型,依托社交媒介、购物平台等载体,实时地对用户进行行为记录,以聚类分析的方式精准地描画出符合用户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的“用户画像”。算法模型依据“用户画像”,可以智能地生成、分发满足用户需求的信息,并根据用户的行为和反馈进一步校准、优化模型。推荐算法的运行机制,形成了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机制,实现了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服务,让用户拥有更好的使用体验。但推荐算法在提高信息传播效率,增强用户体验的同时,容易造成“信息茧房”,即用户接受信息的渠道被算法控制,与自身兴趣、爱好不符的信息被拦截,接收信息出现大量雷同化。长此以往,用户由于接触不到全面完整的信息,容易形成认知偏差。历史虚无主义者利用推荐算法这一“特点”,通过用户“画像”,向其渗透含有历史虚无主义信息的内容,使其无法接触“异己信息”,进而被长期诱导“重新解读”历史,消解已有的历史认知。例如,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在智能推荐算法的“协助”下,密切监控用户行为,判断用户爱好,一旦发现用户搜索过影视明星、俊男靓女,随即会推荐“民国四大美男子汪精卫”“某明星参拜靖国神社”等相关信息;发现用户喜欢军事、热衷政治,则会推荐“国共两党抗战投入兵力对比”“邓小平与改革开放前后”等信息;发现用户喜欢猎奇、娱乐新闻,则会推荐“私人回忆录”“黄继光用身体堵得住机枪子弹吗”等内容。历史虚无主义者关联智能推荐算法,切入人们日常细微话题,精准推送,使受众容易被诱导和蛊惑,所产生的负面效力更加强劲。
历史虚无主义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利用,或交叉或单独,且不限于以上几种技术。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下,历史虚无主义在信息生产、内容推送、价值渗透等方面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隐蔽性、欺骗性进一步加剧,增加了人们准确辨识的难度,潜藏着扩散、蔓延的风险,给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带来新的风险和挑战。
三、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智能化”渗透的对策
人工智能是当前最有前景的先进技术之一,有着无限的发展潜力。历史虚无主义在新时代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是其继续弥散的现实选择。在人工智能助力下,历史虚无主义渗透更精准、手段更隐蔽、覆盖面更广泛、负面效应更深远,其用事实表明了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对于历史虚无主义智能化渗透,不能回避科技进步与错误思潮之间的复杂关系,需要积极回应潜在的风险挑战,重视人工智能在引领、甄别、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中的作用。
(一)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引导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准确、权威的信息不及时传播,虚假、歪曲的信息就会搞乱人心;积极、正确的思想舆论不发展壮大,消极、错误的言论观点就会肆虐泛滥。”新时代,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智能化”渗透,需要将主流价值观植入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思潮的引领。
第一,加快推进主流意识形态精准化传播。针对历史虚无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精准滴灌”,运用智能推荐算法赋能主流意识形态,加强其对普通民众的精准化传播,以扩大影响力和吸引力。一方面,提高传统智能推荐算法中主流意识形态的技术赋值,使其在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时,增加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另一方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易感人群”“高危人群”,进行正确历史观、主流价值观信息重点推送。根据用户特点、社会热点,主动设置相关议题,加强正确历史观宣传,提高其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免疫力”;再者,对受历史虚无主义“毒害”的用户,根据历史虚无主义信息的具体内容“对症下药”,向用户推送与虚无历史具体内容相关的具有正确历史观、价值观的信息,帮助用户消除历史虚无主义带来的负面历史认知。
第二,增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内容吸引力。历史虚无主义能够接续蔓延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其“散播的内容具有一定的诱惑力”。对此,应从民众的认识规律和关注领域出发,运用智能化技术优势,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内容建设。首先,运用智能技术创作大众喜闻乐见的、含有正确价值观的影视、文学、艺术作品。其中近年来深受民众喜爱的历史游戏、短视频、动漫,可加大制作比例,使主流价值观宣传内容更易被接受和喜欢。其次,创新主流价值观宣传形式。可以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如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等,增强用户对主流价值观宣传内容的交互感和沉浸感。2017年人民日报客户端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推出的一款名为“穿上军装”的互动产品,就是对智能化技术很好的运用。用户使用该款互动产品,可以翻看不同年代的军装照,从中深切感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历程,感受国家的力量,增强政治认同。
第三,提升我国传统历史文化阐释力。“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文化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客观事实依托,也是历史虚无主义“重评”“解读”的攻击方向。应注重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我国历史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尤其要加强历史文化的阐释、解读能力,使历史虚无主义没有可乘之机。当前应借助信息技术的发展“红利”,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加快修复完善历史文献、影像资料,深度挖掘革命历史文化资源,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样一方面可以为普通民众了解历史真相提供权威、准确的资源,提高历史素养和甄别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弘扬主旋律,增强民众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认同,有效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冲击。
(二)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甄别历史虚无主义能力
新时代,历史虚无主义在人工智能技术包装下,加剧了散播的隐蔽性和迷惑性。如何有效甄别、精准辨识,是纾解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智能化”渗透难题的关键。因此,要运用智能化技术提升信息甄别能力,精准把控历史虚无主义信息的发布和散播情况。
第一,抽丝剥茧,打造火眼金睛的“智能鉴别模型”。历史虚无主义在新时代利用人工智能,乔装打扮、改头换面,使人们难以准确鉴别历史虚无主义。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适用于数字媒体的“智能鉴别模型”,通过信息提取、信息关联、信息挖掘、信息判断,可以让形形色色的历史虚无主义现出原形,提升复杂情况下的信息甄别能力。信息提取是“智能鉴别模型”的基础,其能对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类型的信息,进行关键内容分析和提取,将其转换为利于计算机统一甄别的语言格式。信息关联和信息挖掘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补充甄别历史虚无主义的内容,揭穿其伪装的面目。相关信息关联,能对提取的信息进行自动内容关联、背景补充,以加强甄别历史虚无主义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信息挖掘,则针对历史虚无主义借题发挥、指桑骂槐、绵里藏针等惯用伎俩,通过信息深层次挖掘,辨析隐喻、反讽等隐含形式,甄别信息的真实含义。信息判断是“智能鉴别模型”的最终审查环节,它能对信息关联和信息挖掘后的结果进行判断,作出是否属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内容鉴别。通过以上四个步骤,可以有效甄别、滤除历史虚无主义信息,帮助受众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新变种,把历史虚无主义造成的恶劣影响消除在萌芽状态。
第二,锚定靶向,打造有的放矢的“智能聚焦模型”。历史虚无主义藏匿于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之中,逐一寻找、甄别如同大海捞针,耗时低效。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建立“智能聚焦模型”,运用模型分析判断历史虚无主义散播的规律和特点,可以缩小监管范围,提升防范和治理历史虚无主义的效率。一是聚焦历史虚无主义散播主体,根据历史虚无主义散播主体的年龄、性别、职业、学历等身份信息,网上浏览、关注、转发、评论等行为习惯,分析提取共性特征,对其进行“用户画像”,并将具有类似“画像”的人群给予重点关注;二是聚焦历史虚无主义散播媒介,以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信息平台为基础,通过追踪、定位历史虚无主义信息的散播路径与源头,判断历史虚无主义信息常见的“聚集区”“集散地”;三是聚焦历史虚无主义散播内容,通过对大量已知的历史虚无主义信息进行聚类分析,智能化地提取历史虚无主义信息的关键特征,判断历史虚无主义常设的议题、常歪曲的对象,常涉猎的事例等。如此,聚焦历史虚无主义动态变化,实现精准应对历史虚无主义。
(三)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能力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全方位渗透到了意识形态领域,其“技术中立”的属性因使用者而打破。这意味着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必须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对此,要运用智能技术主动出击,提升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能力,掌握网络舆论场上的主动权。
第一,打造智能辩驳系统,及时厘清、回击错误言论。按照传统方式,批判历史虚无主义,需要组织具有专业背景的专家学者,对历史虚无主义信息进行甄别,批驳其史实错误。这种传统方式不仅耗时,而且不具备时效性,无法有效应对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空间内的迅速蔓延和舆论发酵,容易造成“正义总是迟到”的被动局面。当前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打造“AI辩论者”,已有较为成熟的案例,对此可以加以借鉴,研发具有“红色血统”的“智能化历史虚无主义信息辩驳专家”。在这个智能系统中通过输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客观史实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作为“论据”,使其能对历史虚无主义炮制出的错误舆论观点,及时反击,确保第一时间抢占舆论高地,引导普通民众在较短时间内了解事实真相,防止错误观点散播,避免产生难以预计的不良影响。
第二,打造智能矫正模型,破除“信息茧房”。出于节省时间和精力的需要,人们对个性化信息需求十分迫切,存在着适应甚至依附于智能推荐的现象。这也给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精准渗透的机会。历史虚无主义利用智能推荐算法,使用户长时间浸染同质化内容,桎梏在历史虚无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信息泛滥的“信息茧房”中。对此,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智能矫正模型”,实时监测和纠治社交媒体平台向公众推送的内容,一方面自动筛选并剔除历史虚无主义信息;另一方面对筛选出的“疑似”历史虚无主义信息进行标记,并自动追加推送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信息内容,矫正“信息茧房”导致的价值偏向。另外,“智能矫正模型”还能禁停智能推荐算法长时间向用户推荐同质化内容,自动扩展其推送信息的主题范围,能有效破除历史虚无主义制造的“信息茧房”,阻滞错误观点的隐性渗透。


建党百年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公众号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