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社会主义研究

其他

本刊 || 郭业洲: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鲜明旗帜 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鲜明旗帜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作者:郭业洲,时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来源:本文是郭业洲在第十三届世界社会主义论坛上发表的讲话,载于《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4年第1期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深刻的世界之问、历史之问、时代之问,习近平以大国大党领袖的宽广战略视野、卓越政治智慧和强烈使命担当,创造性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历史转折关头为世界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在变乱交织之际为国际合作凝聚了强大共识。习近平还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新理念新倡议,不断丰富和完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外延。“三大全球倡议”从发展、安全、文明三个维度指明人类社会前进方向,彼此呼应、相得益彰,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了来自社会主义中国的解决方案。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三大全球倡议”体现出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源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理论体系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习近平正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把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经验和发展规律,洞察世界发展大势,深刻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三大全球倡议”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对时代本质、时代特征、世界格局的深度思考,既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方向,又为人类社会进步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路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彰显出强大的真理力量。早在17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各个互相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形成利益交融、安危与共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人们普遍意识到,只有同舟共济、团结协作才能更好应对各类全球性挑战,推动世界繁荣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三大全球倡议”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主张以和平发展超越冲突对抗,以共同安全取代绝对安全,以互利共赢摒弃零和博弈,以交流互鉴防止文明冲突,以生态建设呵护地球家园,为解决世界之问、时代之问贡献了中国智慧,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宝库。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三大全球倡议”体现出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人民性习近平指出:“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把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远大理想,致力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和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三大全球倡议”源自天下为公、协和万邦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用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命运的深邃历史眼光和博大天下胸怀。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中国始终把自身发展寓于各国共同发展之中,把自身前途命运与人类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既关注人类整体利益,致力于增进全人类共同福祉,又着眼具体的“人”,主动回应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强烈愿望,致力于为实现和保障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中国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0年来已拉动近1万亿美元投资,形成3000余个合作项目,助力近4000万人脱贫,切实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共同发展,成为国际社会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以实际行动助力国际社会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实现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让发展成果真正转化为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积极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把各国人民的共同诉求和共同利益转化为共同行动,共建稳定安宁、持久和平的家园;倡导不同文明和平共处、和谐共生,把世界多样性和文明差异性转化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三大全球倡议”体现出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性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固有的理论品格,是马克思主义永葆强大生命力的要义所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以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努力目标,以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普遍遵循,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以“三大全球倡议”为战略引领,在实践中已经取得累累硕果。从双边到多边,从区域到全球,中国已同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构建了不同形式的命运共同体,并在卫生健康、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等领域提出构建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在从理念转化为全球亿万民众的生动实践。10年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共识日益扩大,已连续6年写入联合国大会决议,并多次写入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机制决议或宣言,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得到100多个国家明确支持,全球文明倡议提出不久就获得多国积极响应。许多政党政要和各界人士通过不同方式向我们表示,习近平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大全球倡议”等理念,汇集了人类的共同诉求,表达了人类的共同梦想与愿望,彰显了大国大党的国际主义胸怀,是推动世界走向文明和繁荣的中国方案。四、各国共产党人应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凝聚力量作为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先锋力量,世界各国的共产党人和广大进步力量更应立足本国实际、把握时代特征、坚定团结一致,以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学互鉴的新型党际关系为遵循,践行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新理念,走出互学互鉴、共同进步的新道路,成为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力军,引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朝着有利于人类进步的方向前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更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中国共产党将继续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鲜明旗帜,同世界进步力量一道,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将大力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落实“三大全球倡议”,与各国政党加强沟通、增进互信,在尊重多样性中寻求一致性,努力找到最大公约数,推动更多外国政党与中国共产党相向而行,自觉担负起引领方向、凝聚共识、促进发展、加强合作、完善治理的责任,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近年来举办的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政党论坛、中国共产党—欧美马克思主义政党交流会等多场国际会议和开展的双多边交流过程中,许多共产党人表达了始终愿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人类进步而共同努力的信心和决心。中国共产党将举办更多类似的双多边交流活动,与包括各国共产党人在内的广大进步力量携手,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建党百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4月25日 上午 9:05
其他

本刊 || 马峰:拜登政府“中产阶级”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社会背景与实质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拜登政府“中产阶级”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社会背景与实质作者:马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副教授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3年第11期
4月9日 上午 8:36
其他

本刊 || 尚肖刚:延安时期毛泽东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及其主要特点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延安时期毛泽东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及其主要特点作者:尚肖刚,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3年第10期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学科建设研究”(22BDJ083)、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创计划项目“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研究”(2023-KY-04)的阶段性成果。摘
3月25日 下午 6:37
其他

本刊 || 樊欣:习近平法治思维及其方法论探析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习近平法治思维及其方法论探析作者:樊欣,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3年第10期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重点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最新重大成果研究”(2024XYZD17)、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共产党巡视理论研究中心“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研究”(XSZX2024008)的阶段性成果
3月19日 上午 8:54
其他

本刊 || 汤志华 陈红惠: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重大问题的思考——基于《纪念巴黎公社的重要意义》的分析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重大问题的思考——基于《纪念巴黎公社的重要意义》的分析作者:汤志华,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兼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陈红惠,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3年第9期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民主革命时期中共海外报刊与党的国际形象塑造研究”(21ADJ008)、广西八桂学者项目“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大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3月15日 上午 8:35
其他

本刊 || 杨红运:延安时期外国记者笔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形象及意义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延安时期外国记者笔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形象及意义作者:杨红运,天津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3年第8期项目:本文系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阶段性成果。
2月26日 上午 10:53
其他

本刊 || 孙慧明 杨卫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涵的科学思维方法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涵的科学思维方法作者:孙慧明,河南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卫军,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3年第8期项目:河南省高等学校基础研究重大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研究”(2023-JCZD-03)、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蕴涵研究”(2022-ZZJH-310)的阶段性成果摘
2月23日 上午 9:29
科技

本刊 || 左路平:历史虚无主义的资本逻辑批判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历史虚无主义的资本逻辑批判作者:左路平,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西南大学意识形态安全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3年第7期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研究”(22ZDA076)的阶段性成果摘
2月19日 上午 10:13
其他

本刊特稿 || 梅荣政: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的学理性思考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的学理性思考作者:梅荣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3年第10期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研究”(22&ZD001)的阶段性成果。摘
2月8日 上午 9:26
其他

肯尼亚媒体关于第十三届世界社会主义论坛的相关报道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肯尼亚媒体关于第十三届世界社会主义论坛的相关报道一、标题:第十三届世界社会主义论坛召开1.网站所属机构:肯尼亚共产党2.链接地址:https://www.communistpartyofkenya.org/ITIKADI/Itikadi%205%20Socialism%20Theory%20and%20Practice%20.pdf3.主要内容:肯尼亚共产党党刊《信仰: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Itikadi:
2月4日 上午 11:04
其他

张树华:苏联崩溃起自苏共对苏共历史的全面诋毁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作者:张树华来源:“红色文化网”公众号如何正确对待党的历史,如何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特别是领袖人物的作用和功过,是检验一个党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要评价领袖人物的功过是非,更需要结合具体的历史环境,总结其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反思历史,绝不能心血来潮、一哄而起,或只强调阴暗一面,不去全面、历史地看问题,大搞全盘否定过去,实际只是为迎合当前的政治需要。这在本质上是重复了过去的错误,不仅是有害的,也是可耻的。然而,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戈尔巴乔夫和雅科夫列夫为首的苏共领导人正是扮演了这样全面诋毁苏共历史的角色。苏联的历史,自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史学界的政治批判运动以后,特别是1938年《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出版以后,已经有了一个固定的解释。但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个人迷信,引起了人们思想上的混乱。60年代中期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又对赫鲁晓夫及其做法提出了批评。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思想文化领域一些极端势力再次掀起了一股“历史反思热”,把舆论矛头直接指向斯大林和苏共历史。他们无休止地纠缠于历史旧账,肆无忌惮地否定苏共过去的一切,先是否定和诅咒斯大林,随后又否定列宁、否定十月革命、否定苏联体制、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苏共执政后期的否定历史运动从内容和形式上看呈现如下几个特点。(一)反思历史活动是由苏共最高领导人亲自组织计划进行的当今一些历史学家在评价戈尔巴乔夫时期掀起的“反思历史”运动时写道,在“改革”初期,戈尔巴乔夫、雅科夫列夫等号召填补“空白点”、改写历史,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思想倾向性,并非对历史问题感兴趣,而主要是为推动他的“改革”制造舆论,实现其政治目的。1986年11月,在全苏社会科学教研室主任会议上,戈尔巴乔夫指责苏联历史教科书存在着公式主义、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他要求重新编写教科书。1987年苏共中央一月全会之后,戈尔巴乔夫多次向新闻界下令,强调说“历史问题上不应遮遮掩掩”。为保证新闻舆论思维有正确的“宣传口径”,戈尔巴乔夫和雅科夫列夫经常和新闻界领导人“对表”。1987年7月,戈尔巴乔夫在和新闻界、艺术创作领导人座谈会上谈到,1937—1938年的事件不能也不应原谅和饶恕。1987年,苏共召开纪念十月革命70周年大会。会前,雅科夫列夫等精心策划和起草了戈尔巴乔夫在纪念大会上的报告。报告对斯大林主义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戈尔巴乔夫后来得意地回忆,这个报告的创新之处就是“由揭批斯大林转到批判斯大林体制”。雅科夫列夫坦白,他的目的是借70周年大会将“新思想”推向前进。在这份名为《十月革命与改革:革命在继续》的报告中戈尔巴乔夫声称要继续60年代未完的事业,恢复历史公正。雅科夫列夫在纪念大会的吹风会上对记者讲,不应把此次纪念大会上对历史的分析视为最终的结论,不应将报告中的一些结论教条化、固定化。他继续煽风点火,为全面否定历史的势力加油、打气。应当指出,当时苏共党内领导层中间对待这场“历史热”的态度是不一致的。政治局委员利加乔夫和政治局委员、克格勃主席切布里科夫都反对“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和片面丑化苏联历史。切布里科夫警告说,帝国主义的密探正在赞助一些作家去丑化苏联的历史。对于“反思历史”“翻历史旧账”,苏联历史学界深表担忧,苏共普通党员和群众反对丑化历史的声音也很强烈。1988年3月13日,《苏维埃俄罗斯报》发表了列宁格勒技术学院女教师尼娜·安德烈耶娃的一封读者来信,题为《我不能放弃原则》,批评了社会中涌动的一股股“反思历史潮流”。来信指出,当前报刊上轰动一时的文章只能教人迷失方向,是给社会主义苏联抹黑。文章提出了当时舆论界许多不正常的现象:非正式组织活动,宣扬应该实行西方的议会分权制,否认党和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恶毒攻击苏联历史等。文章指出,“改革”进行几年了,非但未见成效,反而导致生活水平下降。改革缺乏明确的纲领和目标,隐藏着世界主义的倾向。文章发表后,一些州的报刊纷纷转载,一些党组织开始讨论。尼娜·安德烈耶娃的信引发了轩然大波,“自由改革派”将其视为“保守势力和苏共旧势力”的反攻倒算。苏共中央政治局接连两天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对策。最后,在雅科夫列夫直接授意下,《真理报》的维·阿法纳西耶夫亲自组织,4月5日发表了反击文章《改革的原则:思维和行动的革命性》,对安德烈耶娃给予全面反击和打压。《真理报》将尼娜·安德烈耶娃的信称为“反改革分子的宣言”,把尼娜·安德烈耶娃称为“改革的敌人、斯大林主义分子、保守派、机关官僚、党的权贵代表”。《真理报》认为,安德烈耶娃是在为斯大林辩护,是苏联社会的保守势力的声音,企图阻止改革的进程。此次争论后,苏共领导人不仅开始揭批斯大林,而且进一步升级,批判马列主义是空想和教条。从此以后,在戈尔巴乔夫和雅科夫列夫的直接参与下,苏共在否定斯大林、否定过去的历史道路方面走得更远。(二)趁报刊“反思历史”之际,掀起平反历史错案运动,制造声讨苏共的舆论氛围斯大林当政时期,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和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曾出现过一些冤假错案,直至赫鲁晓夫时代起,这些冤假错案才陆续得到纠正。纠正冤假错案是完全应该的,问题在于,自戈尔巴乔夫提倡“民主化”“公开性”之后,恢复名誉者或其亲属描述案情的文章在报刊上越登越多,形成强大的舆论冲击力,严重动摇了苏共和苏联制度的根基和基础。1988年初,苏共中央成立了30年代“大清洗”受害者平反委员会,后由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雅科夫列夫亲自挂帅,对一些历史事件重新审查。更加引人注目的是,1988年7月4日,根据戈尔巴乔夫的建议,苏共中央政治局做出决定,在莫斯科为斯大林时期被迫害致死的数百万人建立纪念碑。与此同时,所谓民间的“历史平反”活动也在苏共最高领导人的默许下开展起来。1988年11月26日,《星火》周刊举办了大规模群众性“良心周”活动,隆重纪念斯大林时代的受害者。苏联建筑家联合会、电影家联合会、《星火》画报和《文学报》共同组织了名为“纪念”的历史教育协会。该协会的目的就是在全苏范围内促进平反历史案件,还原历史真相,为苏联历史受害者建立纪念碑。1988年以后,一些“反思历史”的激进报刊如《星火》画报和《莫斯科新闻》逐渐暴露其真面目:借否定过去,否定苏共历史,否定社会主义,进而改变改革的方向,使改革沿着他们设计的道路进行。(三)在这场“历史反思热”中非历史专业的记者、作家等充当了“急先锋”正如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и.В.沃罗比耶夫在1989年初指出的:“唤起人们对历史的兴趣的,不是我们职业历史学家,而是政论家、作家、经济学家。正是他们把历史变成它现在成为的那种社会力量。至于职业历史学家(众所周知,他们在我国有成千上万),积极卷入这项工作的,真是屈指可数。”不过,还是有少数激进的历史学家投入到“改写历史”的运动中,如尤里·阿法纳西耶夫和德·沃尔科戈诺夫。前者一度被包装成“民主斗士”,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则偃旗息鼓;后者则由苏军总政治部负责宣传工作的将军变成了叶利钦的御用文人,极力攻击列宁和斯大林,现已不在人世。这股反思历史的潮流造成整部苏联历史都需要改写。1988年6月,苏联有关部门做出决定,取消那一学期的中小学历史课考试,今后中小学历史教科书要重新编写。在苏联官方的鼓励下,以揭露历史真相为主要内容的“历史热”,像一股巨大的龙卷风席卷整个社会,而且越刮越猛。面对历史领域的混乱状况,1989年10月3日,苏共中央召开了历史学家座谈会,会议由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瓦·梅德韦杰夫主持。他在开场白中辩解:“当前的社会政治气氛取决于对历史的看法。不应维护那些应当受到揭露的东西。良心不能交易。对过去错误的清算必须进行到底,不能有任何的限制!”参加此次会议的苏联历史学界的权威、苏联科学院院士格·斯米尔诺夫、尤·库库什金、德·科瓦里钦科等纷纷发言,对当时社会的历史热潮表示忧虑。格·斯米尔诺夫院士提出,他不赞成对包括卫国战争、战后恢复在内的苏联历史一概抹黑。尤·库库什金院士提出,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的尊重,缺乏理论准备,改革很难指望取得成效;改革不能打着历史虚无主义和非意识形态化的旗号,大众传媒和一些极端势力不能强迫历史科学非意识形态化。尤·库库什金院士和苏联科学院历史学部学术秘书德·科瓦里钦科院士要求苏共中央应该有自己的原则立场。面对院士们的发问,身为中央书记处书记的瓦·梅德韦杰夫轻描淡写、一语带过:列宁、十月革命、社会主义选择。此次苏共中央的座谈会便没有了下文。(四)反思历史导致历史虚无主义泛滥,否定苏共历史和社会主义自苏共二十大之后,苏联社会始终潜伏着一股全盘否定斯大林的思潮。这股思潮在戈尔巴乔夫的“民主化”“公开性”推动下,死灰复燃,很快成为蔓延之势。反对势力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地公开斯大林时期历史文献档案,借过去的一些所谓历史冤假错案为全盘否定斯大林做准备。1987年6月,由苏共异己分子把持的《星火》画报第26期披露了列宁的战友拉斯科尔尼科夫1939年8月17日给斯大林的公开信,信中严厉谴责斯大林逮捕和杀害无辜的军界和文化界著名人士。不久,《莫斯科新闻》刊载了从未发表过的肖洛霍夫1927年写给老党员列维茨卡娅的一封信,批评农业集体化过火,“压制富农,可把中农也压扁了,贫农也在挨饿”,致使“人们狂怒,情绪极端恶劣”。《科学与生活》杂志则刊登了作家西蒙诺夫20年前写的《历史的教训与作家的职责》,谴责斯大林在战争开始前和战争初期处决三批高级军事干部,给军队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和对国家造成的严重危害,等等。这股清算思潮自1987年底开始,到1988年达到高潮。批判的矛头已由斯大林主义指向20—50年代的社会制度,否定苏联体制,认为斯大林代表的苏联体制是典型的“行政命令”体制,是“极权主义”,是万恶之源。1989年以后,揭批斯大林的材料开始减少,对斯大林主义的批判逐渐转变为对布尔什维克主义、十月革命的批评。一些文章或明或暗地提出,十月革命与布尔什维克主义,列宁与斯大林实际上有着直接的联系。1988—1989年,苏联意识形态领域最有影响的事件之一就是,哲学博士亚·齐普科在《科学与生活》杂志上发表了长篇文章《斯大林主义的起源》。此文在表面上维护马克思主义,实则否定十月革命,否定苏联社会主义的历史。文章认为,俄国十月革命是激进主义的产物,它中断了俄国历史的正常进程。文章将“好”的列宁思想与斯大林“坏”的社会主义对立起来。作者提出,1917年到1988年,苏联激进主义的思想和实践是当今社会的重要障碍。“反思历史”运动从揭批斯大林开始,进而否定十月革命,怀疑十月革命以后的制度,最后导致美化沙俄历史和否定自我,迷信西方道路。丑化苏共历史最终导致了俄罗斯理论界肆意“揭批俄罗斯的历史缺陷、诋毁国家”。有关俄罗斯文明较之西方文明存在着“历史性缺陷”的历史虚无主义和崇拜西方的做法,构成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历史哲学基础。在80年代末期,苏联舆论界宣扬改革就是要“全面更换俄罗斯的文明模式和民族社会文化习俗”。打开一本当时出版的笑话集,可以读到这样的内容:“一辆美国汽车停在莫斯科,车身下的泥浆中躺着几位正在扎轮胎的苏联人。过往的人问:你们在那里干什么?他们回答:我们想吸一些来自美国的自由空气。”在当时学术界的一些讨论会中,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话:“在苏联可以谈论何种经济?只能是原始穴居的野人经济。”有时,甚至可以听到遗憾的叹息:“唉!为什么我们没有被德国人占领?”在这一时期,一些“改革”的风云人物,自由民主化的“弄潮儿”的演讲多是从痛斥苏维埃的过去开始,以赞扬西方结束。“如果人们所想的希望落空了,那么对于这个带有一种始自伊凡雷帝的天生极权主义特征的、不合格和未开化的民族来说,有一条简单而自然的出路——在经济、社会和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将国家全面引向殖民地状态。”有的报刊文章还证明说,有必要在苏联领土上引入联合国仲裁、引入“维和部队”、实施“人道主义援助”,设立联合国监督员和观察员。有一家名为《自鸣钟》的报纸曾刊载了这样一句话:“我们真诚地期待这样的结局,而且,殖民地状态有什么不好?”于是,该文接下来就讨论怎样才能成为殖民地,并建议向西方商人求助。正是在苏共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和雅科夫列夫的推动下,以重新评价历史为名,否定苏共,否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否定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导致社会思想混乱,为从思想上瓦解苏共打开了大门。20世纪80年代末期,某些涉及历史问题的书籍、文章和言论公开全盘否定斯大林,讽刺和挖苦列宁,否定十月革命,否定马克思主义,把苏共视为“官僚障碍机制的物质载体”和“沉湎于谎言和自我欺骗之中的故步自封的组织机构”,就这样一步步把苏共推上历史的审判台。注释略建党百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1月25日 下午 1:50
其他

高翔:毛泽东同志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光辉典范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毛泽东同志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光辉典范作者:高翔,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来源:本文系作者在全国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发言,刊载于《中共党史研究》2023年第6期,转自“中共党史研究”公众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立并不断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了坚实思想基础,提供了有利文化条件。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毛泽东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大力开展理论创造和文化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一)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在对各种新思潮的比较鉴别中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同志早年求学期间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并将其深深融入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和创新理论之中。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上下求索的毛泽东同志指明了人生方向。经过反复比较鉴别,他从形形色色的思潮和主义中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果断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改造中国与世界的行动指南。(二)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中特别注重调查研究,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决反对本本主义。毛泽东同志始终认为,解决中国问题必须加以实地调查研究。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通过对湖南、广东等地农村的调查,为破解中国革命选择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才能走向胜利的难题提供了重要基础;针对党内一度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等错误倾向,撰写《反对本本主义》,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等著名论断。这些重要观点凝结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贯穿于毛泽东同志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全过程,并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发展。(三)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并用以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毛泽东同志深入研究中华民族的历史,明确提出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经过不懈探索,他创造性地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等著作,回答了新中国国体和政体等根本性问题,并对经济、文化等基本制度进行了初步设计,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提出“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写出《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开始形成一个初步而又比较系统的思路,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四)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两个结合”的智慧结晶。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又充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实事求是”一词源自《汉书·河间献王传》,经毛泽东同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行改造,赋予其马克思主义的崭新科学内涵,从而上升到了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毛泽东同志运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对“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进行改造升华,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根本宗旨,制定了党的群众路线。毛泽东同志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独立自主精神,宣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以活的灵魂为根本标识,毛泽东思想突出体现了中华文化主体性,是“两个结合”的伟大理论创造。二、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巩固和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性毛泽东同志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探索建设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鲜明时代特征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和强大精神力量,为巩固和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性建立了不朽功勋。(一)关于坚守党的文化领导权。毛泽东同志在其伟大的一生中,推动建设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了重要前提和基础,锻造了一个强而有力的领导主体。他指导党进行延安整风,组织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指导干部和知识分子的思想教育;领导制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空前统一和团结。这一切,确保党始终牢牢掌握文化领导权,始终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始终坚持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发展方向。(二)关于坚持人民在文化传承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强调“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把“人民”二字写在了“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旗帜上。他积极推动民众的革命文化运动,组建革命文化团体,创办红色报刊,宣传普及革命文化;撰写《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著作,指出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旗帜鲜明地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明确新中国文化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中华文化的人民主体性昂扬挺立起来。(三)关于开展中华民族新文化建设。毛泽东同志把文化建设摆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位置,创造性地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主张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确立了新中国的文化教育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指导科学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关心古籍整理出版工作。毛泽东同志领导新中国的文化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在事实上推动了“第二个结合”,牢牢树立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四)关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毛泽东同志主张洋为中用,指出“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强调“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立场。三、赓续中华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规律性认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今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察调研,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高度概括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刻阐明了“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推进文化繁荣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同志关于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思想和宝贵经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一)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马克思主义是党推动理论创新和推进文化传承发展的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中华文明的根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们要继承发展毛泽东同志关于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思想和宝贵经验,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系统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更好构筑并向世界提供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二)弘扬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守正创新是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鲜明品格。毛泽东同志在指导和引领文化传承发展中,既坚持老祖宗,又讲了很多新话,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要弘扬守正创新的正气,坚持以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把稳文化发展方向;弘扬守正创新的锐气,以昂扬的斗争精神和高超的斗争艺术,不断从思想上行动上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我们要在“两个结合”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和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华文化是世界文明百花园中的绮丽瑰宝,既有人类文明底色,又独具中国特色。毛泽东同志一贯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立足本国具体实际,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坚持弘扬并不断丰富发展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尊重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建党百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1月8日 上午 8:59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孙强:传承伟人思想 凝聚奋进力量 ——访党史学家逄先知编审

——访党史学家逄先知编审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3年第12期逄先知(1929—
2023年12月24日
其他

《党建》杂志社: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渊源与实践基础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渊源与实践基础来源:《党建》2023年第11期作者:《党建》杂志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和实践创新,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就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具体实际,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坚实的实践基础。我们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基础,担负好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时代产物,也是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思想结晶;既是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理论成果的创新发展,也是借鉴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有力彰显。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极大丰富、拓展了党的文化建设理论,是对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铸就了中华文化新辉煌,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催化剂”和“助推器”。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活动”,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明起源、文化本质、精神文化生产发展规律、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和多样性、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和阶级性、无产阶级掌握和巩固文化领导权以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一系列文化理论,强调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要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等,不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文化内涵、作用和意义等的规律性认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重要思想源泉;习近平文化思想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发展,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重大理论创新达到新高度。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彰显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文化自信自强,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强调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世界意义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充分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坚持古为今用,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了中华文化生命力,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思想精髓、思维方法。习近平文化思想突出强调中华文明的连续性,高度重视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推动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强调要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丰厚的文化积淀与精神滋养;习近平文化思想植根中华文化沃土,传承和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推动和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发展。总结提炼党的文化建设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党的百余年文化建设史就是一部不断推动文化创新创造的历史,书写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坚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文化发展立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取向,坚持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发展方向,坚持扎根实践、服务人民的文化发展原则,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文化发展方略,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文化发展路径,坚持世界文化兼容并蓄、相互借鉴的文化发展态度等重要思想,不断深化了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的规律性认识。党的文化建设理论成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直接思想来源;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党的百余年文化建设理论创新成果的集大成者,推动了党的文化建设理论迈上新台阶。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是人类文明不断延续发展的精神基石,体现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各国文化的丰富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突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既珍惜和维护本国本民族的思想文化,也认同和尊重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使人类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海纳百川的文化情怀。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各国文化美美与共,树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命运共同体意识,树立大家庭和合作共赢理念,摒弃意识形态争论,跨越文明冲突陷阱,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文化发展道路和模式,让文明多样性、文化丰富性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开阔的文化视野;习近平文化思想积极吸纳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化中的有益成分,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世界文化交流步入新阶段。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于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伟大实践,彰显于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取得的巨大进展和伟大成就,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和扎实、深厚、广泛的实践根基。着眼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面临的社会环境和现实条件发生深刻变化,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从国内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正在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迈进,迫切需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同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文化日益成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品质、个性化、多元化的文化需求日益凸显,文化领域供需矛盾愈发突出。人们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面临多样化社会思潮影响与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多元化价值观念影响与挑战,网络空间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从国际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在我国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引领力不断提升的同时,意识形态斗争仍旧激烈,美西方不断炒作“中国威胁论”“中国称霸论”等错误言论,迫切需要不断提升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提出了一系列时代特征鲜明、问题导向突出的原创性理论,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紧扣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新任务新要求,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上作出科学回答。习近平文化思想围绕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提出解决之道,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顶层设计。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深入阐释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系问题,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任务。深入阐释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问题,将“文化自信”纳入“四个自信”,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刻论述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鲜明提出“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论断,明确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强调要赓续历史文脉,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深入阐释文化建设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文化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深入阐释文化建设与党的领导的关系问题,强调要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不断提高党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坚强保证。引领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实现新发展、取得新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一历史进程,正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严整思想体系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两次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及一次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分别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实践阐明原则立场、廓清理论是非、校正工作导向、明确部署要求。在一个个重要会议、一系列重要讲话、一个个重大部署、一项项科学决策中,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人民至上,从多个层面、多个领域对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行统筹谋划、分类指导,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指引下,中华文脉在赓续传承中不断发扬光大,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全社会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扎实推进,中华文明与各国文明美美与共、和合共生,影响力明显提升,新时代文化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日益繁荣的生动景象。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生动实践和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重要源泉,同时,习近平文化思想也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实践中彰显出强大的真理力量。建党百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2023年11月20日
其他

本刊 || 陈甜:新时代历史虚无主义“智能化”渗透的风险与应对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新时代历史虚无主义“智能化”渗透的风险与应对作者:陈甜,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博士后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3年第6期项目: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交办课题“新时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解析和批判”(2022MGCZD010)的阶段性成果。摘
2023年10月19日
其他

本刊 || 肖唤元 刘雨欣: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风险的战略审视及防范化解策略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风险的战略审视及防范化解策略作者:肖唤元,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刘雨欣,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3年第6期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建构路径研究”(20AZD013)的阶段性成果。摘
2023年10月11日
其他

本刊 || 李彩艳:新产业革命与21世纪社会主义发展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新产业革命与21世纪社会主义发展作者:李彩艳,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3年第6期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世界大变局下国外社会主义新发展”(2019MGCZD003)的阶段性成果。摘
2023年9月25日
其他

焦裕禄鲜为人知的军事生涯:“空城计”、擒悍匪、炸敌营......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来源:《学习时报》,转自“共产党员”公众号焦裕禄作为人民的好公仆、干部的好榜样广为人知。其实,焦裕禄也有鲜为人知的军事斗争生涯。在与敌人的战斗和周旋中,体现了他机智勇敢、胆识过人、善用谋略、迎难而上的斗争品格。01“空城计”智退国民党军
2023年9月23日
其他

本刊 || 全明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所面对的大党独有难题及应对策略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所面对的大党独有难题及应对策略作者:全明威,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3年第6期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思想研究”(20231JY0023)、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学术带头人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研究”(21DTR026)、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大党独有难题及其应对研究——基于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思考”的阶段性成果。摘
2023年9月18日
其他

周溯源 | 简论毛泽东的史学观及其实践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摘要毛泽东自幼爱好历史,毕生尊史、学史、用史,形成了科学的史学观。每逢重要历史关头,毛泽东总是以史为鉴,作出英明判断和抉择,保证了革命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从“甲申对”“窑洞对”到“赶考对”,毛泽东高瞻远瞩,以史鉴今。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都是毛泽东汲取历史智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运用和发展的结果。作者:周溯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关键词:毛泽东;史学观;以史为鉴;创新发展文章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2年第5期。众所周知,毛泽东学识渊博,尤其对历史有很深的造诣。他阅读史学典籍之多,对历史研究之深入,对历史内在联系见解之深刻,并不亚于专业历史学名家,并且多有超越。饱读史书使毛泽东具有独到的远见和高超的智慧。他对历史变化规律把握之精准,对历史知识和经验教训借鉴运用之巧妙,皆得益于此。一、毛泽东的史学观(一)历史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必须尊重、珍惜毛泽东认为,为了改造中国,青年学子“当然以求学储能做本位”[1],而在治学中,当以熟悉历史为首位。1915年9月4日,他在致友人萧子升的信中说:“历史者,观往迹制今宜者也,公理公例之求为急。”[2]通过学习历史,可探究社会发展的“公理公例”,以此“绳束古今为一贯”[3]。毛泽东说过一段精彩的话,“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4],而历史知识则是大有益处的基础学问。毛泽东在致蔡和森等人的信中说:“读历史是智慧的事。”[5]这是他学习历史的深刻体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深感研究历史对于指导革命运动有着特殊意义。1939年12月,他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既有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还产生了不少民族英雄和革命领袖,所以,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的民族”[6]。毛泽东为此而自豪。1940年1月,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应该“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7]。承继从孔夫子到孙中山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8]。“我们必须把这些遗产变成自己的东西。”[9]所以他把学习历史文化遗产,用马列主义方法予以批判总结,作为干部学习的重要任务。毛泽东认为,“研究问题应该从历史的分析开始”,因为“规律自身不能说明自身。规律存在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从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中来发现和证明规律。不从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下手,规律是说不清楚的”[10]。1954年冬,他对吴晗说:“《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毕具,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部书,藉以熟悉历史事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11]这表明毛泽东注重从历史本身寻找规律,做到以史为鉴。毛泽东毕生尊史、学史、用史,从他的多次论述和丰富实践中,可以看出他的史识与史观。例如,民为邦本,当敬德保民,为人民服务;人民是历史的主体,阶级社会的历史是阶级斗争史,农民战争是推动封建社会前进的动力。在毛泽东看来,中国历史饱含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军事斗争与社会管理的智慧,饱含关于天人关系、人伦关系、安身立命、修己安人、大同社会的思考与认知,饱含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真知灼见,饱含朴素的唯物主义和精湛的辩证法。从历史中可以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可以学习修、齐、治、平的经验与智慧。学习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做到自尊、自立、自强。(二)学史的目的与方法由于对历史有深刻的认知,毛泽东便有了尊史、学史、用史的高度自觉,与历史学结下了不解之缘。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形成了明确的治史目的和科学的治史方法。1.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毛泽东指出:“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12]我们尊重自己的历史,“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13]。毛泽东既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又反对历史复古主义。1938年10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14],明确指出既要科学继承历史遗产,又不能代替自己的创造。1943年5月,党中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民族一切优秀文化、思想、道德传统的继承者,并努力把这些优秀的传统发扬光大,“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15]。2.既研究成功的历史,也研究失败的历史。毛泽东指出应该同时研究成功和失败的历史。因为“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16]。不能把错误单纯看成是一种耻辱,而应看成是一种财富,只要善于从中汲取教训,就能转化为成功之母。因此,“研究中国党的历史,不仅要研究胜利的历史,也还要研究失败的历史”[17]。3.古籍新解,古为今用。毛泽东研究历史,既不脱离中国的历史实际,又不囿于古人的眼界和认识,能够见前人所未见、发前人所未发,在诸多问题上提出独到、精辟的新见解。正如美国学者施拉姆所说,毛泽东读史目的非常明确,用民族传统中的思想和财富来丰富马克思主义,使其成为进行革命转变、最终实现现代化的最强有力的动力,而不是用披着马克思主义外衣的新教条主义去取代中国传统文化[18]。毛泽东是怎样读古书的呢?他身边的一位工作人员回忆说:“毛泽东读古书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阅读和解释中国古书的内容,我在这里把它称作‘古籍新解’;一是汲取古书中的精华,有的还赋予新的含义,为现实斗争服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古为今用’。”[19]《毛泽东选集》1991年版在毛泽东的著作和讲话中,引用了很多历史典籍中的典故和诗句,或是说明一个原则,或是阐述一个哲理,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比如,“惩前毖后”一词,源于《诗经·周颂·小毖》,毛泽东把它与“治病救人”一词结合,用来说明我们在党内斗争中采取的方针。关于如何使用干部,毛泽东赞成历史上“任人唯贤”的路线,不赞成历史上“任人唯亲”的路线。还有诸如“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实事求是”“多谋善断”等等。这些古语被毛泽东发掘出来,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并掌握运用。据统计,仅从《毛泽东选集》四卷中有文可查的,即有中国历史事件300多起,世界历史事件40多起,中外历史人物100余人[20]。引用经史子集多种,“四卷《毛泽东选集》中仅引用《左传》中的历史典故和史实,就有四十余处之多”[21]。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说:毛泽东喜欢引用民间的形象比喻,引用中国历史上哲学家、军事家和政治家的格言。他不仅在私人谈话中或小范围里运用这些格言和比喻,而且还把它们引用到他的讲话中,并以革命的激情从中引出令人铭记的口号。我自己就经常亲眼看到,他是怎样用这种办法深深地吸引了听他讲话的农民和士兵[22]。井冈山时期,毛泽东的游击战术、农村包围城市等主张,曾被教条主义者嘲讽,认为毛泽东代表着“农民意识的地方观念与保守观念”,说什么“山沟沟里出不了马克思主义[23]。对此毛泽东并不妥协。到了延安后有了相对安定的环境,他发奋研读了大量马列、文史哲和军事等方面的经典,成为掌上千秋史、胸中万卷书的饱学之士。与此同时,他撰写了一系列重要文章,指导革命斗争从胜利走向胜利。他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创立无疑集中了全党的最高智慧,也与毛泽东本人振兴中华的理想、超迈群伦的智慧、顽强的革命意志、忘我的奋斗精神和精通历史密不可分。4.辩证分析,区分精华与糟粕。1942年2月8日,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指出,五四运动时期,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教条,提倡科学和民主,这些都是很对的。但五四运动本身也是有缺点的,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地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即形式主义的方法。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这种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方法,就影响了后来这个运动的发展。毛泽东主张对历史文化辩证分析,有所区别。1960年12月,毛泽东在接见外国代表团的谈话中,再次谈到对古代文化应有辩证分析。他说:“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主要是封建时代的文化,但并不全是封建主义的东西,有人民的东西,有反封建的东西。要把封建主义的东西和非封建主义的东西区别开来。封建主义的东西也不全是坏的”,“当封建主义还处在发生和发展的时候,它有很多东西还是不错的。反封建主义的文化也不是全部可以无批判地利用的。封建时代的民间作品,也多少都还带有封建统治阶级的影响。我们应当善于进行分析,应当批判地利用封建主义的文化,而不能不批判地加以利用。反封建主义的文化当然要比封建主义的好,但也要有批判、有区别地加以利用。”[24]由此可见毛泽东对待中国历史及古代文化遗产的科学态度,这也可以看作是他阅读大量历史古籍所得出的深刻认知。二、重要历史关头,毛泽东以史为鉴,把舵领航(一)信仰马列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期间,西方各种思潮纷纷传入中国,令人莫衷一是。中国应该走什么道路是必须做出的关键选择。毛泽东认为:“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历史。”[25]他通过研究近代史,看到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洋务运动破产了,戊戌变法流产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北洋军阀篡夺了,“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换得假共和”[26]。毛泽东经过比较分析后,认为马列主义理论最科学,应当以俄为师,“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27]。毛泽东认定中国应该走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正确选择无疑源于他对中国近代史的科学分析以及从中获得的历史启迪。(二)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值此存亡绝续时刻,中共中央召开了八七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批评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表达了走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坚定决心和信心。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回到湖南领导秋收起义。在攻打长沙受挫后,毛泽东果断改变计划,决定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井冈山地区发展。从进攻大城市转为向农村进军,是中国革命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1927年9月,毛泽东带领起义部队在江西永新县进行了三湾改编,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成立各级士兵委员会,实行民主制度,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是建设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开端。面对强敌对革命根据地的进攻和围困,有人提出“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毛泽东充满信心地回答:“星星之火,可以燎原!”[28]他总结认为,历史上一些农民起义失败的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建立巩固的根据地,犯了流寇主义错误,中国革命走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必定胜利。毛泽东的理论和信念鼓舞红军将士开拓前进,使根据地不断扩大,并且运用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接连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的四次军事“围剿”。(三)持久战理论指航程1937年7月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亡国论”和“速胜论”这两种论调颇为流行。1938年5月,毛泽东及时发表《论持久战》这一重要著作,否定了这两种观点,明确指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29]他分析了中日双方存在的四个特点,强调指出日本是非正义失道寡助,中国是正义得道多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语出《孟子·公孙丑下》,毛泽东恰到好处地运用了这个典故,作出了令人信服的战略分析。毛泽东的远见卓识,拨云见日,为全国人民指明了抗战前景,坚定了胜利信心。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砥柱中流,对敌作战12.5万次,钳制和歼灭日军大量兵力,歼灭大部分伪军,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其中日军52.7万人[30]。中国共产党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1938年刊印的毛泽东《论持久战》一书局部。新华社发(资料照片)(四)将革命进行到底1945年8月,抗战胜利就在眼前,但是风云变幻,喜中有忧。13日到16日,毛泽东为新华社连写了两篇评论,揭露蒋介石集团妄图独占胜利果实、压制中共、一党独裁的迹象,要求共产党人做好应对可能出现内战的准备,也唤起了全国人民的警觉。当蒋介石集团撕毁停战协定、发动全面内战时,中国共产党便为民担当,奋起反击,坚决粉碎蒋介石集团的阴谋。在三大战役进行期间和结束以后,面对蒋介石集团发动的“和谈”阴谋,毛泽东以秦末楚汉之争为鉴,要求共产党人决不能满足于已有的胜利,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还以古希腊《伊索寓言》中“农夫和蛇”的故事为例,指出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31],从而保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彻底胜利。三、从“甲申对”“窑洞对”到“赶考对”,毛泽东高瞻远瞩,以史鉴今(一)“甲申对”:以史为鉴,醒世警钟1944年是农历甲申年,是李自成起义军推翻明王朝300周年。这年3月,历史学家郭沫若撰文《甲申三百年祭》,在重庆《新华日报》连载。该文论述了李自成起义军推翻明朝后又陷入失败的过程,分析了功败垂成的原因。此文传到延安,引起了毛泽东的格外重视。他立即向全党推荐,把此文列为整风运动的学习资料。4月12日,他在《学习和时局》的讲演中说,“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全党同志对于这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为鉴戒。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32]。李自成起义军打江山十八年,坐江山四十二天,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和警示,中国共产党人决不可重蹈覆辙。毛泽东致信郭沫若,谈了内心忧虑:“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我虽然兢兢业业,生怕出岔子,但说不定岔子从什么地方跑来;你看到了什么错误缺点,希望随时示知。”[33]毛泽东以史鉴今,保持警醒,避暗礁、绕险滩,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赢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甲申年毛泽东与郭沫若的交往以及对《甲申三百年祭》的学习运用,后人称之为“甲申对”。(二)“窑洞对”: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新路1945年7月,黄炎培和冷遹、褚辅成等六位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应中国共产党毛泽东主席的邀请,到延安访问考察。毛泽东和黄炎培在窑洞里有一段对话。黄炎培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听后,胸有成竹地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34]这段对话就是后来人们熟知的“窑洞对”。图为毛泽东与黄炎培在延安机场交谈。黄炎培讲的历史周期率,是总结历史规律提出的正确认识。毛泽东的回答也是以史为鉴,真理之声。历史上一个个旧王朝之所以跳不出动乱衰亡的命运,一个共同原因就是人民没有当家作主,人民不能监督政府。毛泽东宣布找到的民主这条新路,是他多年研究历史得出的科学见解。(三)“赶考对”:未雨绸缪,迎接考验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此时中国共产党即将赢得全国革命胜利、在全国执政,这是空前的考验。在大会上毛泽东提醒广大党员干部:我们很快就要取得全国胜利,但是要防止滋长骄傲的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因为胜利,资产阶级会出来捧场。“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35]。他进而郑重地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36]。七届二中全会后的3月23日,中共中央领导人乘车进京。出发时毛泽东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是进京“赶考”嘛。周恩来答道,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这段言简意赅、意味深长的对话,被人们称为“赶考对”[37],作为警训一直流传下来。七届二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宣传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印发了《甲申三百年祭》,要求全党认真学习。毛泽东在前言中严肃指出:“我们全党首先是高级领导同志,无论遇到何种形势与实际胜利,无论自己如何功在党国,德高望重,必须永远保持清醒与学习态度,万万不可冲昏头脑,忘其所以,重蹈李自成的覆辙。”[38]毛泽东以史鉴今,未雨绸缪,给全体党政干部敲了警钟,打了“预防针”。事实证明,毛泽东的忠告是英明的预见,揭示了执政规律。四、毛泽东善于汲取历史智慧,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一)毛泽东思想富含历史智慧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无一不与历史文化密切关联。1.关于实事求是。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不行,马克思主义不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也不行。没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注重对客观情况的调查研究,就不可能对革命实行正确的指导,就不可避免地要陷入唯心主义的泥坑。“实事求是”一词出自班固撰《汉书卷五十三·景十三王传第二十三》,班固称赞汉景帝刘启之子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意思是指注重考证、严谨求实。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中,对该词重新定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他接着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夸夸其谈地乱说一顿和一二三四的现象罗列,都是无用的。”“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39]毛泽东将“实事求是”从考据学的方法提升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使其内涵得到丰富,外延得到拓展,是古为今用的典范。2.关于群众路线。毛泽东认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历史的主体,“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40]。“依靠民众则一切困难能够克服,任何强敌能够战胜,离开民众则将一事无成。”[41]群众路线是共产党人的生命线。有一次外宾问毛泽东如此伟大的秘密是什么,力量的源泉是什么。毛泽东回答:“我没有什么伟大,就是从老百姓那里学了一点知识而已。”“力量的来源是人民群众。不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哪一个也不行。要在人民群众那里学得知识,制定政策,然后再去教育人民群众。”[42]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与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有着清晰深厚的渊源关系。《尚书·五子之歌》最初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荀子·王制》提出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孟子·离娄上》指出:“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梁惠王章句下》提倡“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毛泽东对此烂熟于心、多次引用,是其群众路线思想的优秀历史文化源头。3.关于独立自主。独立自主与自力更生相连,是毛泽东处理共产党与其他政党关系、中国与外国关系的一条基本原则。他认为中国革命必须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同时反对关门主义,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与排外主义,既要建立国内的统一战线,也要建立国际的统一战线,争取必要的外援,做到“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43]。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等于盲目自大、自我封闭,而是主张对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既要坚持,又不照搬照抄;在统一战线中既要保持应有的独立,又要善于合作,既讲团结,又讲原则;对共产国际的指示既原则接受,又不神圣化,要结合中国实际妥善变通;对别人的经验和成果既吸收又改进,既借鉴又创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也是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的理论成果和行动准则。《易经》中有两句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概括,受到了毛泽东的重视、吸收和弘扬。在古代,强调主体意识的名言有不少。例如,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强调独立自主;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强调自立自强;《吕氏春秋》讲,“欲胜人者,必先自胜”(《吕氏春秋·先己》),强调打铁先要自身硬,等等。青年毛泽东吸取了大量此类名言,总结提出“人人依自己真正主张以行,不盲从他人是非”[44]的观点,成为毛泽东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思想形成的文化土壤。(二)毛泽东经常教育干部要以史为鉴,提升素质,行稳致远有一年毛泽东调研河南省某市情况,先问该市地委书记有关该市的历史,那位书记答不上来,接着问时事,仍然答不出来,最后毛主席问他多大年龄,那位书记马上答道:“五十五岁。”毛主席风趣地说,“你不知今,不知古,只知自己五十五”[45],然后语重心长地提醒他务必加强学习。毛泽东经常把点评历史人物与教育干部结合起来。他建议领导干部看《三国志》中的“郭嘉传”。号召干部学习郭嘉,办事要多思,多谋善断,不要少谋武断。有一次他讲到霸王别姬的故事,说:“刘邦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了,项羽败了,不是偶然的。”刘邦豁达大度、从谏如流,项羽却搞孤家寡人政策,不爱听别人不同意见,最终落了一个“霸王别姬”的结局。他由此引申说,我们现在有些当领导的,比不上刘邦,倒有点像项羽。“这些同志如果总是不改,难免有一天要‘别姬’就是了。”[46]通过点评历史人物,毛泽东把道理生动形象地讲了出来,令人深受教益。1962年1月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在讲话中引用了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一段名言:文王被拘而推演周易,孔子处困境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等等。毛泽东以此教导干部要能上能下,当受到委屈或下降时,不必气馁,可在逆境中磨炼意志,并有所作为,把坏事变成好事[47]。1967年,毛泽东在一次中央会议上向大家推荐古文《触龙说赵太后》。该文指出众多诸侯中没有一家子孙三世保住王位的原因,“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俸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48]。借此典故,毛泽东告诫各级干部必须有功于国,有劳于民,必须教育引导子女立新功,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俸,以守金玉之重也”。毛泽东经常妙引典故,谈古论今。新中国成立前他关注的焦点是夺取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他经常思考的是拒腐防变,教导干部当好公仆,行稳致远。(三)毛泽东的乐观主义源于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知毛泽东是乐观主义者,总是持积极的人生态度,主张有所作为。即便处于逆境他也从未失去信心。他的书法是飞舞飘逸的,他的诗词是浪漫豪放的。他的信心和乐观,源于他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他指出: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其所以是错误,因为这些论点,不符合大约一百万年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事实,也不符合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自然界的历史事实[49]。人生有时犯错误,那么如何看待犯错误呢?毛泽东认为,“任何政党,任何个人,错误总是难免的”[50],“错误有两重性。错误一方面损害党,损害人民;另一方面是好教员,很好地教育了党,教育了人民,对革命有好处。失败是成功之母”[51]。毛泽东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仅善于总结我党自身挫折失败的教训,而且还善于总结别人甚至敌人失败的教训为我所用。他有句名言:“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他的本领就大了。”[52]毛泽东的话,从认识论的角度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成为他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源泉。[参考文献][1][2][3][4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一九一二年六月——一九二〇年十一月)[G].长沙:湖湘文库编辑出版委员会,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515,21,23,75.[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中卷[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109.[5]毛泽东书信选集[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5.[6][7][8][12][13][14][29]毛泽东选集:第二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23,708,534,707-708,708,534,442-443.[9][33]毛泽东文集:第三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91,227.[10][24][46][47]毛泽东文集:第八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39、106,225,295-296,291-292.[11]北京市历史学学会.吴晗纪念文集[G].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34.[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0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318-319.[16][32][39][40]毛泽东选集:第三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3,947-948,801-802,1031.[17]中央文献研究室《党的文献》《文献与研究》编辑部.领袖人物谈历史文化·治国与读史[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29.[18]黄丽镛.毛泽东读古书实录[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9-10.[19]龚育之,逄先知,石仲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G].三联书店,2009:167.[20]周溯源.毛泽东评点古今人物(精华本)[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2.[21]邢贲思,张启华.读懂毛泽东[G].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1:354.[22]李德.中国纪事(1932—1939)[M].北京:现代史料编刊社,1989:73-75.[23]转引自史海燕.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的形成、内涵及启示[J].党史文汇,2019,(01).[25]转引自张珊珍.“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学习毛泽东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N].学习时报,2017-02-28.[26]宣言.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N].人民日报,2021-06-07.[27][31][35][36][50][52]毛泽东选集:第四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1372,1438,1438-1439,1480,1320.[28]毛泽东选集:第一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7.[30]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263.[34]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八十年来:黄炎培回忆录(片断)[G].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7:148-149.[37]石仲泉.我观党史二集[G].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278.[38]转引自刘特,南洋等.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西柏坡纪念馆文物背后的故事[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9-03-22.[41]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G].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381.[4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五卷[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401.[43]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G].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386.[45]本书编写组.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G].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20:167.[48]战国策全译[Z].王守谦,等译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654.[49]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1964-12-31.[51]毛泽东文集:第七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36.【图片来源于网络】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
2023年9月11日
其他

本刊 ||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关于推进党的全方位自我革命的思考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关于推进党的全方位自我革命的思考作者: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组长:钟君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院长(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课题组成员:汤建军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副院长(副主任)、研究员;杨畅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姚选民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蒋俊毅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3年第6期摘
2023年8月31日
其他

本刊 || 游楠:欧洲议会左翼党团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欧洲议会左翼党团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作者:游楠,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3年第5期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欧洲议会党团对‘一带一路’倡议政策差异比较研究”(19CGJ01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百年变局下欧洲左翼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FRF-TP-22-070A1)的阶段性成果。摘
2023年8月23日
其他

本刊 || 张敏:中国与南欧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实践与思考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中国与南欧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实践与思考作者:张敏,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西班牙研究中心主任。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3年第5期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欧洲大国与次区域模式比较研究”(2021OZSA02)的阶段性成果。摘
2023年8月17日
其他

梅荣政: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了哪些原创性贡献?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了哪些原创性贡献?来源:《政治学研究》2023年第3期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了原创性贡献。把这个问题研究深、阐释透,无论在学术价值方面,还是在政治价值、社会价值和国际影响方面,都意义重大。正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研究的方法论,要正确处理原创性贡献与创新性贡献的关系,辩证把握“原创性贡献”概念的内涵。明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适应新的实践要求,回答新的时代课题,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做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均可视为“原创性贡献”。要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贡献的前进性、上升性特征、基本类型及相应的主要内容。要抓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贡献的三个关键:坚持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研究视角,把握好原创性贡献的总体概念,践行两个“学深悟透”的要求。归结起来说,要把握科学方法论,研究者一定要把研究过程作为自我革命过程,坚持研究过程和锤炼党性过程的统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了重大的原创性贡献。把这个重大的政治问题、理论问题,从道理学理哲理上研究深、阐释透,是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的重大政治任务的重要内容,也是党的理论工作者的庄严历史责任。正是这样,一个时期以来,政界学界都高度关注这个重大问题,并从不同维度、不同层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一批有分量的重要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内容极为丰富,为进一步推进研究,本文试从研究方法论的角度谈四点思考,以求教于同仁。一、要正确处理原创性贡献与创新性贡献的关系何谓“原创性贡献”?学界见仁见智,有多种解读。各种解读都持之有据,视角独特,阐释话语富有魅力,均为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贡献研究做出了贡献。但是在对原创性贡献概念的解读上也存在明显的分歧。为避免因对“原创性贡献”的理解不一、各执一端而影响研究的深透,首先有必要从方法论的高度处理好原创性和创新性的关系问题。什么是原创性?它与创新性的关系怎样?学者们有不尽相同的解说。笔者以为,原创性是指在科学研究或知识领域,经个体或团体独立创造,提出了前无先人的论说,有首创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新发现、新假设、新领域之意。而创新性,就其实质来说是一种推进理论认识发展的精神动力,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对一种既有的理论观点或体系,进行探求发现、分析筛选、逻辑加工、提升开拓、解决问题的过程。创新性既包括对研究对象已知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化,如对研究对象(理论、实践)深一层本质(规律)的追踪认识,对一个时期历史和现实经验以新的视角做出新的总结,也包括对其未知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发现,如对社会生活中新问题(新矛盾)的发现和揭示,对原有理论体系(理论和方法)突破性的新说明、新构建等,并用创新性、原创性、独创性、解读性、开创性、发掘性、修订性等相关概念、范畴、观点、原理、方法等对不同类型的标志性成果做出理论表达。原创性与创新性在词意上是有差别的。从学理上弄清这种差别有利于问题研究的深化,对研究对象的精准把握。但在研究过程中,对这种差别的追究究竟要达到什么程度,应根据研究对象来确定,注意把握好尺度。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而言,它是关系党和国家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的问题,在方法论上首先应着眼于国之大者,党之大计,抓住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方向道路、重大战略、重大举措及贯穿其中的基本原理、立场观点方法及其集中体现世界观、方法论的问题,不宜刻意追求创新性和原创性词意之间的细微差别。笔者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适应新的实践要求,回答新的时代课题,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含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均可视为其“原创性贡献”。说原创性与创新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用,至少有三点根据。从事物的差异和对立说,在唯物辩证法的视野里,“一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都经过中间环节而互相转移”。“无论自然界还是社会中,一切界限都是变动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有条件的”。“一切vermittelt=都是经过中介,连成一体”。创新性和原创性也一样,依一定条件彼此相包含和贯通。正是这样,对创新性和原创性这种复杂关系,在抽象思维领域可用话语将彼此明确分开,但在实际生活领域,要精确而无差错地严格划定二者边界,既难做到也难取得共识。从理论的生成规律来说,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现代社会主义和任何学说一样都必须有两大来源:一是“已有的思想材料”,二是“物质的经济的事实”。由此决定一种科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只能守正创新。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证明,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伟大新创造,毛泽东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思想的伟大新创造,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对前人理论的伟大新创造,都是在继承、坚持前人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做出的。继承发展、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条规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两个结合”的最新成果,其创新性贡献自然内在地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基本原理以及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绝不是在完全空白的基础上产生的。在人类思想史上,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全新创造是根本不存在的。弄清这个问题十分紧要,可以避免因追根究底地求原创性边界,在抽象的概念层面争论不休,而脱离、偏离、背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贡献研究的主题主线和目的要求。从概念的辩证关系说,创新性和原创性两个概念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两者相互联结并在一定条件下转化,并非非此即彼,因此,不可将二者“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这里顺便指出一个值得重视的方法论问题。列宁告诫我们说,讨论问题“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无论讲创新性,还是说原创性,一定要把问题限定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范围内,紧紧扣住“原创性贡献”是指对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科学系统做出的理论创造,而不是在别的范围、对别的什么体系的贡献。严格规定这个范围很重要,就是在论证或阐释创新性、原创性的过程中要防止论题转换,特别是防止从马克思主义“真经”转到“西经”方向去,以“西”解“马”。二、要重视研究“原创性贡献”过程的前进性上升性特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是“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历史主动精神、非凡理论勇气、卓越政治智慧、强烈使命担当,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集成的,内容丰富,已形成为一个严整的概念、范畴体系。这一科学体系以对立统一的矛盾规律为核心,融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认识论于一体,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革命实践为强大动力,遵循科学发展规律,面向实际、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持续开放,不断丰富,日臻完善。整个探索发展过程,彰显出从已知到未知,由未知转化至深知,不断开拓、不断前进、不断创造,特征非常鲜明。深入地研究这些特征,对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意义重大。继承性和变革性的统一。继承性表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理论成果在内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借鉴国外有益的思想文化的基础上做出的原创,特别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原创。变革性表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继承性不是对理论资源不加分析的、无条件的全盘肯定和接收,而是根据不同情况有分析的批判吸取。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其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所在;对国外有益的思想文化资源,是在批判改造中借鉴其对我有用有利有益的成分;对中国传统文化,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种变革过程同时是继承过程,反之同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这种继承性和变革性统一中对马克思主义做出原创性贡献的。实践性和理论性的统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造的最新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做出的原创性贡献自然具有理论性。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又是当代中国伟大实践的产物,以实际为起点,以问题为导向,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推动实际工作为目的,自然具有实践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紧紧结合、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中做出原创性贡献的,实现了实践性和理论性的高度统一。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实践为基础,来自实践,在实践中发展,经受实践反复检验,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展现其科学真理的伟力,从而证明了自身固有的科学性。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从“四个伟大”,特别是从伟大斗争中产生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我革命及其引领的社会革命中不断发展的。斗争与革命、担当与拼搏、挑战与应战,使这一创新过程充满革命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科学性与革命性内在地结合在一起,成为推进原创性贡献的光辉典范。系统性和全面性的统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出的原创性贡献是一个系统,在横向上涵盖改革发展稳定、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内政外交国防、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在纵向上贯穿历史现实未来,达到了系统性和全面性的统一,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包含多方面原创性贡献的理论体系。三、要明确原创性贡献内容的基本类型“原创性贡献”是一个总的评价。在理论创新领域,实际上根据所具有的不同共通点或共同性质、共同形态、共同特征抽象出来的“原创性贡献”,可划分为多种类型。尽可能全面地掌握这些类型,对全面地准确地把握“原创性贡献”很紧要,可使真正的原创性贡献内容不至于被遗漏,使不属于原创性贡献的内容不被随意收进。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贡献,把握好原创性贡献的类型也是如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主要表现为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并非彼此孤立,各不相干。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情况特别突出和鲜明,其他情况交融其中,互为补充。一种类型究竟归于哪一类,以其特别突出和特别鲜明的表现而定。(一)第一种类型:提出前无先说的独创性思想理论这类原创性是指在前无先说的条件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时代新课题及其所回答的新思想、新观点、新原理、新原则、新战略,和与之相应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论断、新结论,从而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谱写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篇章。这类原创性如: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从低级走向高级,最后进入共产主义文明社会形态的大趋势,“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人类走向共产主义的同一性和具体道路多样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它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理论的提出和实践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根据。习近平总书记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进的历史经验,对新时代所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做出了深邃思考和原创性的科学判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既促进人民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又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既造福中国又惠及世界,为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新道路、新文明。深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开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恩格斯说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理论来自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毛泽东指出:“我们要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平衡和不平衡、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平衡和不平衡,作为纲,来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个纲,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关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理论,关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关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关于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关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理论,关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理论等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创新,更带来了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推动了中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向发展。深化对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执政规律的认识,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和自我革命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工人阶级一旦取得统治权,就不能继续运用旧的国家机器来进行管理”,必须“以新的真正民主的国家政权来代替”。因此,社会主义政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就曾深刻指出,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由此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政治发展理论和民主政治理论做出的积极探索和重要贡献。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即“自我革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思想,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深刻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深刻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实践经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政治担当、历史自觉、高度自信,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重大时代价值。自我革命理论使中国共产党永葆革命青春,避免蜕化变质,构成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在党的领导下实现社会革命的重要理论基础。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的认识,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科学揭示了世界历史的本质特征、发展动力、历史主体、基本路径和必然趋势等诸多方面的重要原理。习近平总书记依据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和普遍交往理论,提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个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和普遍交往理论,从破解资本逻辑下的现代性危机、回答全球性问题出发,思考和总结人类不同文明相处交往的经验与教训,探索不同文明之间和谐有序交往的新准则与新路向,提出了世界普遍交往的新范式。这一思想以探索人类更美好未来为指向,表明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当今时代对人类交往方式、交往内容、交往目标的新设想,揭示了现阶段不同社会制度之间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交往方式,为推动人类社会和平发展与繁荣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反映了全人类的共同心声,符合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认识,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生存延续以及精神活动都无法与自然界剥离,必须以自然界为前提和条件;人类的实践活动一旦超出自然界承受范围,将必然会遭受自然界的报复;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是人与人的关系。对于中国这个超大规模社会而言,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不同于其他社会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根据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对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先进文明形态发展的重要性,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以通俗而生动的语言阐明人类文明新形态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揭示了“绿水青山”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类似“金山银山”的价值,从而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南。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在实践中确立了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利用等工作的优先地位,凝聚了全党全国人民在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上的共识。在国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使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这一国际议题中把握了战略主动、占据了道义制高点。(二)第二种类型:整合前人零散思想,形成系统理论这类创新是前人提出过多方面思想,但是散见于各处,不集中、不系统、未能体系化。习近平总书记对其进行系统梳理,深刻思考并揭示其内部联系和转化关系,丰富补充反映新时代新实践成果的内容,使之体系化,发展成了系统的完整理论。这类创新如:明确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理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丰富实践的基础上,党的领导人围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布局、战略、举措、政策都进行了一系列阐述,但这些重要论述有的分散于各处,有的尚未形成体系化理论,或者说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着眼于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理论,是对“两手抓”“三位一体”“四位一体”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17],是我国步入新发展阶段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最新表述,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探索新实践的重要成果。“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涵盖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十个指头弹钢琴”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一般理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中的具体应用。“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概括。长期以来,我们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解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基本经验。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历史意义和作用,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提出“两个结合”理论。习近平总书记还做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不仅符合中国实际,而且从理论高度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历史文化内涵,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对新时代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突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意义还在于,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题中固有之义,把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奋斗中已经形成的优良传统,用科学的话语表达出来,就会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所获得的中华文化的根基和民族形式更加牢固、更加鲜明,人们增强“四个自信”的自觉就有了更加丰厚的精神滋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思想指引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我将无我”的气概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坚决贯彻到领导全党全国新时代的奋斗进程和各个方面。为确保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铁必须自身硬,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强调必须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强调党必须以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坚定,坚持严的主基调,突出抓住“关键少数”,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把全面从严治党贯穿于党的建设各方面,使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三)第三种类型:重申前人思想遗产,开辟新的理论境界这类创新是前人提出的科学思想,后因种种原因遭到挑战、质疑、误读、曲解,甚至受到抵制和批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正本清源,固本培元,恢复其原本固有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并加以新的阐释、完善、发展,向前推进到新的境界。这类创新如:提出进行与以往相比具有许多不同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理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有矛盾就有斗争。回避矛盾、否定斗争,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取得一切伟大胜利和成就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要开展“伟大斗争”、进行“自我革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历经磨难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为了人民、国家、民族,为了理想信念,无论敌人如何强大,道路如何艰险,挑战如何严峻,中国共产党人总是绝不畏惧,绝不退缩,不怕牺牲,百折不挠。只要我们把握新的伟大斗争的历史特点,抓住和用好历史机遇,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发扬斗争精神,凝聚起全党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这些光辉思想坚持和大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斗争理论,具有卓越的政治智慧。提出坚持独立自主、走中国特色发展之路。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改革开放的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的一些观点认为,西方国家拥有比较先进的技术和产品,而我们在经济上和技术上都比较落后,与其开展自主研发创新,还不如发挥“比较优势”,通过国际贸易和市场交换满足国内短缺的产品和技术需求。针对这一观点及其造成的消极影响,《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提出新发展理念,强调我们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既虚心学习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又坚定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信邪、不怕压,就一定能够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始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才是一条符合中国实际,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四)第四种类型:提升前人思想,做出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这类创新是前人提出的正确思想,因主客观多方面原因,未能转化或未能充分转化成制度、战略部署和具体方针政策。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系统发挥,将之转化为制度规定、相应战略部署和方针政策,加以付诸实践,从而推进了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这类创新表现很多,最集中地表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列举的16个方面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上。其中,如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系统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做出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制定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区域重大战略;全面深化改革,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和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大刀阔斧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重构人民军队领导指挥体制、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军事政策制度,等等,都是以思维的和概念的形式把握住的经提升前人的思想,做出的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这些原创性贡献“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它使我国发展具备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四、要抓住原创性贡献研究的三个关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作为一个科学理论体系,包括多个方面,思想宏伟,且正在生气勃勃地发展着。选择什么视角开展研究?怎样不断推进研究的深入?是一个难度大、每个研究者都必须反复思考和探索解决的问题。笔者以为关于这个问题,有三个关键问题需要紧紧抓住。(一)坚持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研究视角目前学界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或某一组成部分的原创性贡献研究,文献显示主要有六种视角:从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或某个部分)、从深化对“三大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回答“三大时代课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从“五大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从习近平总书记“五大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法治思想、生态思想、军事思想、外交思想)、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研究。学者们沿着这些思路开展研究,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果。但无可讳言,也还遇到一些待解决的问题,若对这些问题处理不当,就会影响研究成果的准确性、全面性、系统性。这些问题如:若选择从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的视角去研究,那“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共同富裕等这类问题究竟归入马克思主义哪个组成部分好?若选择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的视角去研究,那有关制度创新、实践创新方面的内容怎样反映?若选择“五大建设”的视角去研究,那关于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方面的贡献如何处理?如此等等。自然,对诸如此类的难题,研究者们会用各种方法去排除,但是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界是否有共识那就不一定了。为此,有必要寻找新的研究视角来克服困难。笔者以为,长期以来,学界多注意学习研究领会诸如《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等重要文献的思想内容,而对这些重要文献的撰写方法则缺乏研究。应该说这对学界是一种损失。按黑格尔的观点,“方法并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容的灵魂和概念。”党的重要文献的撰写方法,正是其内容的灵魂和概念外化成方法的体现。它同其思想内容具有同样的宝贵价值。众所周知,这种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不是某个或某几个理论家的成果,而是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部门负责人,众多理论家和广大群体集体智慧的结晶,与上述六种思路不同的是,它不拘泥于某种思路的限制,而是完全从客观实际出发,在理论的和历史的比较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始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贡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后继人对前辈理论的新贡献进行归纳和概括,有多少条就归纳、概括出多少条。这些条文并非毫无联系的经验实例的总和,而是对历史经验进行逻辑加工,将寓于其中的原创性贡献科学地抽象出来,以思维的和概念的形式把握住并做出的理论表达。笔者以为,党的重要文献的这种撰写方法,若从理论高度做一概括,就是以唯物辩证法为深刻理论基础的、具有整体性特征的马克思主义整体运用法。具体说,这种马克思主义整体运用法,是运用思维的创造性,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贯通起来,把历史、现在、未来贯通起来,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领域贯通起来,以马克思主义(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整体的形成发展为基本导索,遵循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发展的连续性与发展的阶段性、守正与创新的规律,运用理论与实践、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全面地历史地系统地梳理党和人民在一定历史阶段内,反映其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索的文献资料,将其内容中最能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世界观、方法论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的精髓抽象出来,用通俗而又富有哲理的话语予以精准阐释。中国共产党章程的总纲、党的第二个和第三个历史决议、党的二十大报告等重要文献,都模范地运用了这种方法。以这些重要文献为样板,运用这种方法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出的原创性贡献是科学的、可行的。因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上所说,正是这样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系统全面、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整体性特别明显。运用这种方法展开研究有助于克服上述思路的不足,还为课题研究方法提供了权威性的根据。(二)要把握好原创性贡献的总体研究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要绝对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即只注意某些方面、某些部分、某个层级上的贡献,而忽视总体贡献,以至降低其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正是这样,在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进行研究的整个过程中,一定要时刻把握住一个最集中、最概括、居于核心地位、具有高度抽象性、普遍适用性特点的大概念(或总概念),以统揽由各方面各层级构成的“原创性贡献”理论体系。这个大概念,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十年来“我们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坚持不懈用这一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这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不是个别的、局部的、某个方面的,更不是彼此不相联系的多方面的机械总和,而是逻辑严整的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新形态,完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体系。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种新形态。它的创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上又增加了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根同脉又与时俱进的新的指导思想,同时又一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永恒的创造活力。(三)要切实践行两个“学深悟透”两个“学深悟透”,一个是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四卷本、《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和党的二十大报告等多种党的文献、专题摘编等载体要学深悟透。以“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做出的原创性贡献,存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体之中,不熟悉不精通其内容,就谈不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在哪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阐释要以深入研究为基础,研究深入,阐释才能透彻。”我们当牢牢记住总书记的告诫。二是要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经典名著学深悟透。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源头和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经典名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和基础。不熟悉不精通其内容,就无法做历史的和逻辑的比较对照,也就谈不上准确判断哪些内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出的原创性贡献。只有坚持践行两个“学深悟透”,才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研究中做出成绩。而要践行两个“学深悟透”,就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原原本本学、认认真真悟,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等教导。五、结论:坚持研究过程和锤炼党性过程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提高认识和实践主体的政治意识、理论自觉和历史主动,“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是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的首要条件。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和主要理论来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奋进新征程的行动指南。对于这样的研究对象,只有具有正确的政治意识、清醒的理论自觉和追求真理的历史主动精神,忠诚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伟大事业的理论战士,才会以此为己任,以坚定的信念,崇高的情怀,费尽心血,为之持续奋斗,也才能真正领悟其精髓要义、运用其思想武器。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原创性贡献的研究者,当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为榜样,从政治高度思考问题、研究理论,把科学研究的过程作为自我革命的过程,把深刻研究、领悟、阐释党的创新理论与净化思想、陶冶情操、锤炼党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高度统一起来,以忠诚的、优秀的党的理论战士的使命感、责任感,学习好、研究好、领悟好、把握好、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客观主义的研究立场是资产阶级立场,不能真正领会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谛。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大量鲜活的事例证明,学院派马克思主义者的立场、态度和学风与马克思主义的本性不相容,也不可取,自然也不可能真正有作为。建党百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2023年8月15日
其他

黄学胜:虚无主义的症状、成因与马克思论虚无主义的克服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虚无主义的症状、成因与马克思论虚无主义的克服作者:黄学胜,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来源:“第一哲学家”公众号,原载于《探索》2013年第3期一、症状:虚无主义在现代社会有何表现?现代性的进步强制、市场经济、民主社会裹挟着人们积极投入到日常生活世界中,创造出了丰富的现代性成果。但是总体而言,现代性的生活体验仍然是虚无主义的。物化状况下的人们始终无法获得充足的幸福感:忙忙碌碌,惶惶不可终日,不知所终。日常生活中人们正在遭受着虚无主义的侵袭和折磨:好不容易完成了一天辛苦的劳作,得了片刻清闲,内心深处那个不安的灵魂便跳会出来要求“家园”的安顿。心灵归宿、精神家园正在迷失,日益被空虚、无聊、乏味、焦虑、无意义和无目的感所占据,表现为萎靡和惶恐不安。“虚无主义”这个被尼采称谓的“一切客人中这个最不祥的敌人”,已经“站在门前”[1]P483,“我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重心,因此暂时束手无策”
2023年8月12日
其他

本刊 || 何锡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使命话语体系的形塑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使命话语体系的形塑作者:何锡辉,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3年第5期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对党忠诚及其保障机制研究”(1718ZDAM01)的阶段性成果。摘
2023年8月10日
其他

王志刚:回顾毛主席领导和指挥抗美援朝的光辉历史

视他,当作纸老虎,在战术上重视他,当作真老虎。务必于本月内完成一切准备工作,待命出动作战。毛泽东在8月上旬的政治局会议上指出,
2023年8月4日
其他

苏傲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硕果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硕果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7月31日第3版作者:苏傲古(Augusto
2023年8月2日
其他

本刊 || 刘靖北 简皎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作者:刘靖北,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教授;简皎洁,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3年第5期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实践和经验研究”(22ZDA032)的阶段性成果。摘
2023年7月31日
其他

本刊 || 侯惠勤:共产主义理想决定性意义的科学论证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共产主义理想决定性意义的科学论证作者:侯惠勤系天津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会长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3年第5期摘
2023年7月25日
其他

辛向阳:中国式现代化的四大显著优势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中国式现代化的四大显著优势作者:辛向阳,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来源:《当代中国与世界》2023年第2期内容提要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人口规模巨大、实现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而且是具有显著优势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主动性现代化,是主动擘画蓝图、规划战略、制定路线图,以历史主动精神推进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鲜明时空压缩特点的跃迁式现代化,我们既重视空间的区域规划,又重视时间的效能利用,把时间与空间结合起来;中国式现代化是以加大社会流动性发展防止阶层固化的活力性现代化,通过教育、就业以及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使社会流动性不断加快,有效防止了社会阶层固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来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性现代化,既创造了人类政党新文明,也创造了人类政治新文明、工业新文明、城市新文明等。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主动性;跃迁式;活力性;世界性今天,中国式现代化已经成为全世界都在关注的热词,因为它将深刻改变人类现代化的世界版图,深刻冲刷人类现代化固有的旧河道,为人类走向现代化的未来冲决出新的河床和水岸。2023年3月10日,俄中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专家理事会俄方主席尤里·塔夫罗夫斯基在“今日俄罗斯”通讯社举办的莫斯科-北京视频连线中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文明给全人类的礼物。塔夫罗夫斯基说:“中华文明长期以来一直在馈赠人类,其中最著名的有火药、造纸术和指南针等。现在中国人又展示了另一件礼物,那就是中国式现代化。像火药一样,现代化是在历经无数次实验后诞生的。中国通过反复实验,找到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正确剂量,将这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置于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之下。”塔夫罗夫斯基表示:“正确的‘火药’为制造第一级‘火箭’——‘改革开放’——提供了可能,这级‘火箭’把中国送入了工业强国的轨道。下一级火箭叫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使中国跻身世界领导者之列。”塔夫罗夫斯基指出:“现在宣布启动最新一级火箭‘中国式现代化’,这个阶段主要利用国内成就,不仅致力于帮助实现中国梦,而且还向全人类展示中国模式的效率。”从改革开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到中国式现代化,“三级火箭”的比喻是很形象的。当然,我们这“三级火箭”是综合推力,中国式现代化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把改革开放作为其活力和动力。一、中国式现代化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主动性现代化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释了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指出:“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他特别强调: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党的领导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党的领导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党的领导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这是一个关涉中国式现代化兴衰成败的重大论断。第一,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否则就会偏离航向、丧失灵魂,甚至犯颠覆性错误。首先,党的性质宗旨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别的什么性质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选择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决不能是资本主义现代化。因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是为少数资本家服务的现代化,是由资本逻辑决定的现代化,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无论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是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抑或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要求我们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其次,党的初心使命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党的初心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靠什么?靠现代化,靠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靠什么?靠现代化,靠中国式现代化。历史已经充分证明,走资本主义道路搞现代化,在中国是决不会成功的。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是如何实现的?就是因为我们走了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中华民族之所以如此接近于伟大复兴,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后,党的信仰信念和政策主张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党的信仰是马克思主义,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实现这一远大理想,在当代就是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信仰信念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而且党的政策主张也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因为党的一切政策主张都是为了能够在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事业,使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兴旺发达。第二,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一以贯之,一代一代地接力推进,取得了举世瞩目、彪炳史册的辉煌业绩。从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到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再到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再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及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张蓝图一张蓝图绘就的过程。我们不仅绘制蓝图,而且始终接力推进蓝图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四五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走过弯路,也遭遇过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意志和决心始终没有动摇。”我们一步一步推进现代化历史进程,克服了无数艰难困苦,避开了很多国家掉入的陷阱、泥沼,接力解决了实现现代化的根本社会条件、根本政治前提、理论准备等问题,还解决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以及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等重大问题。第三,我们党勇于改革创新,不断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我们不仅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出基础性作用,而且我们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在这一基础上,改革给人们经商办企业更多便利和空间,2022年底企业数量超过5200万户、个体工商户超过1.1亿户,市场主体总量超过1.6亿户,是十年前的3倍,发展内生动力明显增强。在深化改革进程中,我们不断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扩展到还包括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们党推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伟大创举”。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改革涵盖领域的广泛性、触及利益调整的深刻性、涉及矛盾和问题的尖锐性、体制机制障碍的艰巨性,都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党领导人民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解决了一系列难啃的硬骨头,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险滩,不断把改革推向纵深。我们还深刻认识到,法治和人治的关系问题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各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综观世界近现代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较好解决了法治和人治关系问题的。相反,一些国家虽然也一度实现快速发展,但并没有顺利迈进现代化的门槛,而是陷入这样或那样的‘陷阱’,出现经济社会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后一种情况很大程度上与法治不彰有关。”我们解决了法治领域很多复杂的问题,使中国式现代化始终走在法治轨道上。比如,一些黑恶势力长期进行聚众滋事、垄断经营、敲诈勒索、开设赌场等违法活动,老百姓敢怒不敢言。我们通过依法打击,解决了这方面的一些主要问题,使现代化建设的民意基础更加扎实。第四,我们党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主人翁精神。在新时代,我们紧紧抓住人民群众需求从物质文化到美好生活的历史性转变,不仅实现着更高的物质文化需要,更是满足着日益增长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的需求;不仅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还在解决诸如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好不好”的问题,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动力更加强大。任何一项伟大事业要成功,都必须从人民中找到根基,从人民中集聚力量,由人民共同来完成,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伟业的完成更需要人民群众的力量。我们党坚信: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就是人民的心。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使人民的江山更加宏伟秀丽的事业。“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中国式现代化要走出弯道超车的力道,就要汇集和激发出14亿多人民的磅礴巨力。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鲜明时空压缩特点的跃迁式现代化人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实际上就是在运用资本的特性不断用时间压缩空间的进程。正是在这一点上,马克思抓住了现代化时空压缩的特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特别重视资本的时间性,他讲:“把商品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所花费的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资本越发展,从而资本借以流通的市场,构成资本流通空间道路的市场越扩大,资本同时也就越是力求在空间上更加扩大市场,力求用时间去更多地消灭空间。”马克思还写道:“生产越是以交换价值为基础,因而越是以交换为基础,交换的物质条件——交通运输工具——对生产来说就越是重要。资本按其本性来说,力求超越一切空间界限。因此,创造交换的物质条件——交通运输工具——对资本来说是极其必要的。”现代化从一定意义上就是通过交通运输工具的革命化、交易手段的迅捷化等使空间距离大大缩短和交易方式极大改变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正是不断用时间消灭空间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交通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出行速度不断加快。早在201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印发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满意度明显提高,支撑国家现代化建设能力显著增强;拥有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城乡区域交通协调发展达到新高度;基本形成“全国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旅客联程运输便捷顺畅,货物多式联运高效经济。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也是最先进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202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总结过去五年的成绩,高速铁路运营里程从2.5万公里增加到4.2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从13.6万公里增加到17.7万公里。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在不断加速度。从20世纪80年代初火车每小时40—60公里,到90年代的每小时120公里,到2008年前后的动车每小时200公里,再到新时代的复兴号每小时300公里、350公里,今后还会有每小时400公里的高铁、每小时600公里的磁悬浮列车,等等。这使中国人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过去“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梦想已经实现,过去“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历史已经终结,相隔几千公里的城市,一天之间都可以来个往返。中国式现代化时空压缩的特点更加明显。第二,数字经济、网络经济、平台经济蓬勃发展,交易方式突破了过去物理空间的限制。在数千年前的黄帝时代,中国的交易是“日中而市”;再后来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经济;到今天则是24小时的交易,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购物交易。我们持续推进网络提速降费,发展“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增加到14.5亿户,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从15.8%提高到27.2%。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一体化推进格局,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到2035年,数字化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数字中国建设体系化布局更加科学完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数字化发展更加协调充分,有力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此,在今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中,专门提出建立国家数据局,负责协调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统筹推进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规划和建设等,这将使中国经济社会更加数字化、网络化。第三,政府自我革命、国家治理现代化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特别是节省了人们经商办企业的时间成本和创业成本。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的五年中,我们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进一步释放市场和社会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历程可以看出,党政机构属于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层建筑就要适应新的要求不断进步改革。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普遍规律。”国务院持之以恒推进触动政府自身利益的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放宽市场准入,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多年来取消和下放行政许可事项1000多项,中央政府层面核准投资项目压减90%以上,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从60类减少到10类,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间压缩到不超过120个工作日。改革商事制度,推行“证照分离”改革,企业开办时间从一个月以上压缩到目前的平均4个工作日以内,实行中小微企业简易注销制度。三、中国式现代化是以加大社会流动性发展防止阶层固化的活力性现代化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产生新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的分化过程,也是原有社会阶层和群体不断产生新诉求和新需要的裂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对现代化造成消极和负面影响的问题:其一,新的社会阶层和群体的需求在已有体制和组织架构下无法满足,因而就会在体制外溢出,产生一种冲击已有制度堤坝的横流。换句话说,就会产生大量的街头政治行为。其二,已有社会群体和阶层的需求与新阶层新群体的新需求之间会发生利益冲突,同一时间段内只能满足一部分阶层和群体的要求,甚至会以牺牲其中一个或者几个阶层和群体来满足。这就造成阶层之间的不相容性。其三,一些社会阶层和群体具有很强的社会资源占有能力,有可能阻断其他社会阶层和群体的向上流动性。中国式现代化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不断催生新的社会阶层和群体的过程。2013年11月19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在《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的文章指出:“认真研究工人、农民、干部、知识分子等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和政策诉求,包括注意关注蚁族、北漂、海归、海待、散户等社会上新出现的人群,分析哪些是共性需求、哪些是个性需求,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由于城市化的推进、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新技术的应用、对外开放等因素的影响,社会变迁速度加快,出现了许许多多新的社会阶层和群体。截止到2020年年底,全行业卡车司机达到1728万人;截止到2021年年底,全国保安队伍达到了640万人;截止到2022年7月底,全国有300万快递人员和1500万外卖平台注册的外卖人员,也就是说,快递小哥和外卖小哥一共1800万人;截止到2022年年底,全国网约车司机已达到570万人。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很多新的社会群体涌现。2013年12月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重视农村“三留守”问题,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2022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对“三留守”还是挂在心上,他指出,要补齐农村社会福利短板,加强对农村老年人、儿童、“三留守”人员等特殊和困难群体的关心关爱。2015年6月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副司长朱耀垠讲到:据推算,中国农村的留守儿童已超过6000万,留守妇女达到了4700多万,留守老人约有5000万,这部分人在生产或者生活当中都会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维护好这些群众的合法权益是一件大事,加强对空心化的留守人员的关爱服务是农村社区建设的一项重点任务。我们不仅有农村“三留守”,还有众多的新社会阶层人士。2015年5月18日,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的知识分子,如律师、会计师、评估师、税务师等专业人士,是改革开放以来快速成长起来的社会群体。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包括新媒体从业人员和网络“意见领袖”在内的网络人士大量涌现。在这两个群体中,有些经营网络、是“搭台”的,有些网上发声、是“唱戏”的,往往能左右互联网的议题,能量不可小觑。这些新的群体的出现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结果,也是推动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第二,中国式现代化在其发展中要把新出现的社会群体特别是那些弱势群体包容进来,而不是把他们甩出现代化列车之外。我们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14亿多人整体迈入现代化,一个民族、一个人都不能少。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把各个社会群体的诉求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人民当家作主的途径加以实现。我们不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人民实现了内容广泛、层次丰富的当家作主,各个阶层和群体的利益要求都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反映。我们坚持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展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有效凝聚了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的智慧和力量,各个社会阶层和群体之间都能够进行充分协商,能够相互配合,形成整体力量。我们努力建设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保证了决策符合包括各个阶层和群体在内的人民利益和愿望。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来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性现代化2023年2月7日,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怎样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第一,创造了人类政党新文明。首先,这是一种能够靠自身力量、靠自我革命消除各种腐败的纯洁性的政党文明。如何实现权力的自我监督是世界性难题,是国家治理的“哥德巴赫猜想”,也是各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大难题。自我革命锻造了我们党强有力的筋骨、风骨。强大的政党是在自我革命中锻造出来的,敢于直面问题、勇于修正错误,是我们党的显著特点和优势。我们党在自我革命中进行的锻造是人类政党史上绝无仅有的,“自我革命就是补钙壮骨、排毒杀菌、壮士断腕、去腐生肌,不断清除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提高自身免疫力,防止人亡政息。”其次,这是一种没有自身特殊利益的纯洁性的政党文明。我们党特别警惕政党亡党的利益集团因素,苏联解体、苏共亡党,很重要的就是因为它产生了利益集团。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1月11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取得过辉煌成就,但后来失败了、解体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苏联共产党脱离了人民,成为一个只维护自身利益的特权官僚集团。我们一直强调坚决防止党内形成利益集团,防止领导干部成为利益集团的代理人、代言人。我们依靠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摆脱一切利益集团、权势团体、特权阶层的“围猎”腐蚀,并向党内成为这些集团、团体、阶层同伙的人开刀。可以说,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使我们党形成了一种独到的政党新文明:其一,能够消除西方政党的公司化倾向。2006年,英国议会政党资金特别委员会对西方政党的变化发出了如下警告:“维持了过去一个世纪之久的政党体系已经崩溃。党员资格不再有任何意义,政党越来越依赖于私人捐款进行竞选。”国际著名财经专家、意大利学者纳波利奥尼甚至认为,西方的政党已经成为政党有限公司,谁给捐款就为谁服务。其二,能够真正做到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第二,创造了人类政治新文明。首先,这个文明新形态体现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在我国政治发展史乃至世界政治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全新政治制度。其次,这个文明新形态体现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我国有根、有源、有生命力,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人类政治文明的伟大创造,既尊重多数人的意愿,又照顾少数人的合理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它不仅符合当代中国实际,而且符合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传统文化,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贡献。”最后,确立了衡量国家政治文明的新标准。一个标准是“八个能否”: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主要看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八个能否”涵盖了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另外一个标准是“四个要看”“四个更要看”:一个国家民主不民主,关键在于是不是真正做到了人民当家作主,要看人民有没有投票权,更要看人民有没有广泛参与权;要看人民在选举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口头许诺,更要看选举后这些承诺实现了多少;要看制度和法律规定了什么样的政治程序和政治规则,更要看这些制度和法律是不是真正得到了执行;要看权力运行规则和程序是否民主,更要看权力是否真正受到人民监督和制约。“四个要看”“四个更要看”则是强调了政治权力运行全过程的判断问题。这两个标准是有机统一的,为评判人类政治文明提供了新的科学标准。第三,创造了人类工业新文明。中国的工业新文明体现在:首先,用物美价廉的工业品极大地改善了世界人民的生活。中国每年为全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提供数万亿美元的工业产品,使很多国家的民众享受到质量上乘、价格低廉的物质产品。其次,用独立的工业体系避免了被规锁、被钳制,避开了依附性陷阱从而有力地压缩了西方以工业自由为名对包括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剥削空间。列宁曾经在1902年写的《怎么办》中指出:“自由是个伟大的字眼,但是人们曾经在工业自由的旗帜下进行最富有抢掠性的战争,在劳动自由的旗帜下掠夺劳动者。”以工业自由为名,1818—1836年,英国输往印度的棉纱增加了5200倍。殖民当局规定,英国输入印度的货物只收极低税,甚至免税,印度纺织品在本国销售,却要交极高的内地税。在英国控制下,印度棉织工业急剧衰败,著名纺织业中心达卡,人口从15万减少到3万—4万人,无数手工业者因此破产,挣扎在死亡线上。1828—1835年担任印度总督的本廷克也不得不承认:这种灾难,在商业史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棉织工人的白骨使印度平原都白成一片了。这种灾难不是特例,而是普遍的现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是暴力占统治地位的现代化,用坚船利炮抢掠发展中国家的财富、毁灭发展中国家的文明、奴役人民,使发展中国家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失去发展的能力和主动性。历史真相就是如此。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华文明的沃土中汲取着无穷的营养,终将长成参天大树;中国式现代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既从目标追求根本上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未来新社会的先进本质,又从蕴含的独特价值观上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建党百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2023年7月24日
其他

习近平: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要做好人的工作。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讲政治、顾大局、守规矩,正确对待利益格局调整和个人进退留转,积极支持改革,自觉服从组织安排,做到思想不乱、工作不断、队伍不散、干劲不减。
2023年7月17日
其他

林建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教材——学习《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教材——学习《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作者:林建华,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来源:《时事报告(党委中心组学习)》2023年第3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戮力同心、艰苦奋斗,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这是一个需要思想理论的时代,是一个产生思想理论的时代,也是一个在伟大变革中不断推动思想理论向前发展的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科学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这一重要思想的引领下,我们正意气风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以下简称《习近平著作选读》)的编辑出版,恰逢其时、正当其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在学习中,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一、党在新时代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成果的总纲要总集成《习近平著作选读》贯通新时代10年,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至2022年10月期间的147篇最重要、最基本、原创性、标志性的著作,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领域各方面,生动记录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并不断夺取新胜利的伟大历史进程,集中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历史进程和重大成果,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立体展现了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推动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担当,是党在新时代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成果的总纲要总集成,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教材,是社会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经典文献。《习近平著作选读》处处凝结着思想的魅力、闪耀着人格的光芒。这部著作充满感召人、鼓舞人、凝聚人的精神力量,彰显着习近平总书记坚定的政治信仰和深沉的人民情怀;这部著作富有思想的穿透力、逻辑的生命力、语言的感染力,彰显着习近平总书记广博的文化积淀和坚实的哲学素养;这部著作饱含科学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彰显着习近平总书记宝贵的从政经验和过人的政治胆略。在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历史主动精神、非凡理论勇气、卓越政治智慧、强烈使命担当,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赤子情怀,以许党许国、矢志不渝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铁肩担当,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和发展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作出了决定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不愧为党的核心、人民领袖、军队统帅,不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路人。二、不断回答重大时代课题,推动当代中国和中华民族走在时代前列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思想指引。”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就此而论,“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是必答题,不是选答题。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具有方向性的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他强调:“这个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的康庄大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形成并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形成并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全局上确立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规划和部署,不断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形势决定任务,目标决定路径。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时,“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大集中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建构起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制定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施工图和时间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伟大实践,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出“中国之治”新奇迹,我们党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紧密相连,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基本内涵和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为如何唤醒‘睡狮’、实现民族复兴这个重大历史课题所给出的答案”。“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必将像“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改革开放”一样载入史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具有根本性的重大时代课题。治国必先治党,党兴才能国强。我们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致力于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在新时代管党治党、兴党强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基本做法、基本经验。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习近平著作选读》全面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创立和丰富发展的基本脉络,生动体现了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守正创新的科学方法论。三、“人民”是关键词、高频词,人民至上的理念凸显于天地之间,人民领袖的形象跃然纸上在马克思主义的视域中,人民不仅改造客观世界,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也改造主观世界,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人民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决定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史观、群众史观,是贯穿《习近平著作选读》的红线和主线。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我们党来自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满足什么样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怎样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具有本质性的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枝叶总关情。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崇高境界、深厚情怀。2014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俄罗斯记者布里廖夫采访时指出:“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习近平著作选读》通篇都贯穿着唯物史观和为民情怀,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用来指导解决近代中国社会面临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任务。在这里,同时也有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服中国的水土的问题,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亦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在“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解决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问题,同时推进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进程,接续形成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博大精深、常学常新”,“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定要有发展的观点,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实践证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在2023年6月2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这是对“两个结合”重要意义的新认识。“两个结合”归根到底就是要不断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世界性贡献。五、坚持胸怀天下,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构建什么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怎样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具有战略性的重大时代课题。对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回答,充分体现了我们党胸怀天下的情怀,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彰显了中国精神、中国使命、中国担当,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求解放”的历史使命,中华民族“为世界谋大同”的美好愿景,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任务,新时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思想,这是历史逻辑、现实境遇与未来旨归的高度契合和有机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坚信,未来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小康、大同,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诉求,是中国文化最为珍贵的思想遗产之一。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自由人联合体、大同、人类命运共同体,虽然意涵不尽相同,但同向同行。“中华文明历来主张天下大同、协和万邦。”“从历史的长镜头来看,中国发展是属于全人类进步的伟大事业。”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胸怀天下,“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这就要求我们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弘扬和践行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六、树立大历史观,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启智增慧,更好前进“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了解历史,才能看得更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更远。在意大利访问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于时间的理解,不是以十年、百年为计,而是以百年、千年为计。”所谓大历史观,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基于历史的总体性理解过去、把握当下、展望未来,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知晓来龙去脉、凝炼经验、明悟真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善于总结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成长壮大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一步步走过来,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本领,不断提高应对风险、迎接挑战、化险为夷的能力水平。”党的经验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书本上抄来的,而是我们党在历经艰辛、饱经风雨的长期摸索中积累下来的,饱含着成败和得失,凝结着鲜血和汗水,充满着智慧和勇毅。在中国共产党百年的视域中,《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概括了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指导意义的10条历史经验,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这10条历史经验是经过长期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党和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在新中国70年的视域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我们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动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团结全体中华儿女,继续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奋斗;我们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继续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既是对70年经验的总结,也是未来的遵循。在改革开放40年的视域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概括了4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即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挥和增强我国制度优势;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必须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10年的视域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至关紧要的规律性认识”。“五个必由之路”对推动全党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七、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党的理论创新过程是一个总结经验、探求未知、发现真理的过程,就是一个把握事物之间内在联系、揭示客观规律、预见事物发展必然趋势的过程,由此形成的理论成果自然是一个科学系统、逻辑严密、有机统一的整体。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正确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精髓要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其要义就是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归根到底,就是使党的创新理论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其要义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归根到底,就是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不断作出新的贡献。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其要义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同时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归根到底,就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使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其要义就是增强问题意识,科学对待问题,归根到底,就是深刻懂得党的创新理论的根本任务旨在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不断开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其要义就是新时代中国伟大的社会变革和独特的实践创造是一个系统工程和复杂矩阵,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归根到底,就是认清我国基本国情,知其所来、识其所在、明其将往,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维方法,真正做到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其要义就是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始终站在历史正确一边,始终站在人类进步一边,归根到底,就是海纳百川,美美与共,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六个必须坚持”是基本点,也是生长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判断形势不准确,应对风险不主动,处理复杂矛盾问题顾此失彼、进退失据,往往都同没有把握好党的创新理论的精髓要义密切相关。只有准确把握包括“六个必须坚持”在内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更好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认识问题才站得高,分析问题才看得深,开展工作也才能把得准,确保张弛有度、收放自如。八、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武装头脑、坚信笃行,提高能力、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谋求发展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习近平著作选读》是新时代的记录和反映,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宣言和纲领。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最有效的路径和方法就是深入学习《习近平著作选读》,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认认真真读、原原本本学、仔仔细细悟,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特别是知其原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特别是知其所以必然,搞清楚、弄明白其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在于把党的创新理论变成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著作选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载体。学习《习近平著作选读》要紧密联系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着眼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增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谋求发展上下功夫,做到深学细悟笃行。新时代产生新思想,新思想引领新实践。学习《习近平著作选读》,必须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强化问题导向、实践导向、需求导向,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的高度自觉,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推动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编辑出版《习近平著作选读》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定,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学习《习近平著作选读》是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的重大政治任务,是推动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向深入的重要战略举措。新时代新征程,学习《习近平著作选读》,我们要学出政治忠诚、学出使命担当、学出实干精神、学出深厚情怀、学出斗争本领、学出清醒坚定,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深刻体悟思想的力量、真理的味道,更加坚信、坚定科学理论指引的正确方向,更加积极主动投身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奋力创造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新的伟大成就。建党百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其他

本刊 ||贾可卿:如何认识和应对当前的全球生态危机——访美国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者约翰·贝拉米·福斯特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如何认识和应对当前的全球生态危机——访美国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者约翰·贝拉米·福斯特作者:贾可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当代理论思潮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采访、整理并翻译本文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3年第4期编者按: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对利润的盲目追逐导致大气污染、水污染、核污染、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大范围的生态运动在欧美乃至全世界不断高涨,形成了包括资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的和无产阶级的环保主义者在内的规模庞大的绿色阵营。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派将马克思主义与全球生态运动相结合,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批判。为了解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派对当今世界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及其应对措施的看法,本刊记者于2023年3月对美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者约翰·贝拉米·福斯特(John
2023年6月23日
其他

罗文东: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与理论逻辑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与理论逻辑作者:罗文东,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研究员。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文化若水,润泽人心;文明如光,照亮前程。人类的进步、世界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和文明的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围绕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表明我们党对文化建设和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根基中国是世界公认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并且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走在了世界前列。我们很早就有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稻米粟黍、猪狗蚕茧等都是中华先民最早从野生动植物中培育而来的。我国古代文明成果如四大发明、诗词歌赋、礼乐教化、律法制度、经史子集等都达到当时世界文化发展的高峰,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开创了以文治教化为主旨的文化传统,造就了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文明特性,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根基和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揭示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及其决定性意义,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和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独特的发展道路和本质属性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凭借启蒙运动、科技和产业革命,首先进入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他们在促进生产力巨大发展的同时,对内剥削压迫、对外侵略扩张,给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遇“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亡国灭种的大危机。从太平天国起义到义和团运动,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当时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艰苦探索。但无论是返求国粹以重振中国文化,还是仿效西方以再造中华文明,都以失败而告终。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我们找到了救亡图存、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武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以“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为己任,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斗争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努力推动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提出“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领导人民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政治前提和社会条件。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扫除旧中国留下来的贫困和愚昧,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物质基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提出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成功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旗帜指引方向,道路决定命运。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全面阐述了“两个结合”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明确指出“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结合”的结果是相互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让我们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总之,“两个结合”是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紧密联系,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我们建设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社会主义文明,是物质与精神辩证互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文明,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新型文明,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型文明。这种新型文明破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展现不同于西方文明模式的新图景;遵循人类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具有基于自己国情和时代特征的民族特色和时代价值;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先进本质,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代表人类文明发展方向,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美好的发展前景。科学的指导思想和根本遵循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引和民族文化的有力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比如,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阐释中国道路,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守护好中华文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促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强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要把互联网这个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增量,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建设网络文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等等。这些重要观点涵盖了文化建设的各领域和全过程,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遵循。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既超越中国古代文明又超越西方近代文明的伟大创造。我们不是循环论者,而是进步论者,复古守旧从来没有出路;我们不是封闭论者,而是开放论者,闭关自守终究落后挨打;我们不是终结论者,而是发展论者,人类文明不断前进,永远不会终结。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古老而常新的中国,在源远流长、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为人类保存着最丰厚的文化遗产和最壮美的文明图谱。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个长期的、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更是一项艰巨的、探索性的伟大事业,绝非一蹴而就、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结合正在开展的主题教育,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不断加强对文化建设和文明发展的本质规律和重大问题的研究阐释,为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建党百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2023年6月13日
其他

禚明亮 谭国清:论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大贡献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论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大贡献作者:禚明亮,
其他

本刊 || 骆郁廷: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自主创新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自主创新作者:骆郁廷,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院长,珞珈杰出学者,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3年第3期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2023年5月15日
其他

高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要求办好中国社会科学院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要求办好中国社会科学院高翔(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
其他

任大奎 :谈谈对几个理论问题的理解

谈谈对几个理论问题的理解作者:任大奎,教授,《教学与研究》原副主编,《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创办人之一,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来源:《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摘
2023年4月17日
其他

​本刊 || 王雪超:批驳“毛泽东编辑的《六大以来》有篡改文献问题”的谬论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批驳“毛泽东编辑的《六大以来》有篡改文献问题”的谬论作者:王雪超,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3年第1期项目:本文系202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延安整风运动史料整理和重大史实研究”(21STA029)的阶段性成果。[摘要]近些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时隐时现,虽屡遭批驳仍未沉寂,高华有关毛泽东与延安整风运动的言论就是典型代表。高华以“权力斗争论”为框架阐述党史,对毛泽东与延安整风运动的解读大多是虚构的,他虚构的毛泽东编辑《六大以来》过程中篡改历史文献就是其中之一。毛泽东有无篡改历史文献,这既关乎延安整风运动的史实真相和是非曲直,又涉及对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历史评价、社会形象,相关事实很有必要予以澄清。针对高华的有关言论,本文对毛泽东编辑《六大以来》过程中有无篡改历史文献问题作了翔实的考证,批驳了“突出个人说”“大动手术说”“掩盖真相说”等谬论。[关键词]毛泽东
2023年4月12日
其他

《百年潮》||李慎明:王震早年与毛主席的交往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王震早年与毛主席的交往编者按:今年4月11日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王震同志诞辰115周年的日子。王震同志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高尚品质,坚韧不拔、勇于开拓的革命精神,坚持原则、顾全大局的崇高风范,襟怀坦荡、率真赤诚的革命情怀,是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永远激励我们砥砺前行。他高度的革命坚定性和政治敏锐性,孜孜不倦、勤奋学习的刻苦精神,平易近人、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廉洁奉公、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永远缅怀和学习。今天我们纪念王震同志,就要学习弘扬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思想、品德和风范,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做到“两个维护”。本公众号特转载时任王震秘书的李慎明同志撰写的《王震早年与毛主席的交往》文章(《百年潮》2023年第3期),以表达对王老的崇敬之情。今年是毛泽东主席诞辰130周年,又是我的老首长王震诞辰115周年。笔者与新中国同岁,可以说,这个年岁的绝大多数人对毛主席都有着极为特殊的深厚感情,这一感情随着岁月的增长,更为浓烈、炽热、纯厚、悠长。笔者又是在王震老身边工作十余年的工作人员,对王老亦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深深感到他是一位真正的共产党人。为纪念毛主席和王震老,根据王老自己的口述和对他的老战友、老部下的采访,特把王震早年与主席的交往回顾如下:一、用手摇车护送毛委员和根据毛泽东指示参加组建湘东独立师1922年,13岁的王震第一次离开家乡,只身到长沙谋生,在粤汉铁路当了一名铁路工人。在中共地下组织的关怀下,他很快地入团、入党。1925年春,17岁的王震在粤汉铁路长岳段当工人纠察小队长。8月的一天,工人纠察队长石应典要他选三名精干队员,用铁路的摇车把毛委员安全护送到长沙的韭菜园。这是王震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护送路上,毛泽东主动与王震聊天,没有半点架子。问他年龄、家是哪里、经历等,还鼓励王震多学文化、学理论。分别时,毛泽东向王震致谢,并表示期待以后的再次见面。大革命失败后,王震流亡武汉,其间结识了一些党内知识分子。1929年,他和这些知识分子一道,返回自己的家乡浏阳北盛,成立地下特区委,与张正坤、苏牢、徐洪等一起,领导浏北农民武装革命斗争。红三军团攻打长沙时,王震任湘鄂赣边长浏湘特区委书记,赤卫军第六师政委,兼浏北游击第一支队支部书记,这次打长沙,一支队队长张正坤、政委苏牢先后受伤,王震又兼上了一支队队长和政委的职务。奉命率一万余人的农民赤卫军第六师和浏北游击第一支队,警戒保护平江至浏阳的交通。1930年9月12日,红一方面军再攻长沙未克,决定撤退,正在负责指挥警戒防御武昌、岳州方面援敌的王震、徐洪接到命令:急速赶到距长沙东南七十余里处的镇头市。刚刚赶到镇头市,几匹马沿浏阳河从村西急驰而至。王震一眼认出,从一匹青鬃马上一跃而下的就是毛泽东。这时,毛泽东任红军第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总前委书记和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主席。红三军团政委滕代远把王震和徐洪介绍给毛泽东。毛泽东亲切地说:“久闻大名哩!用你的名字散发了不少传单、布告!”“报告主席,我原名王余开,也叫过王正林,我们游击队的秀才们说用‘王震’的名字亮、响,用这个名字出布告,震动大,能镇得住地主、老财和民团,便建议我改成这个名字。我是个粗人,没有喝几瓶墨水。你看到的那些传单、布告都是我们的那些秀才们写的哩!”毛泽东夸他们的传单、布告写得好,有刀砍斧劈的气势。王震笑着说:“我们那些秀才们很民主,传单、布告成稿前后,总要征求我们这些粗人的意见!”毛泽东也笑了。◆1944年,毛泽东和陈毅(左2)、聂荣臻(左4)、李富春(左5)、王震(左1)在延安。毛泽东向王震、徐洪介绍了红一方面军二攻长沙前后的战局:长沙守敌工事坚固,且援兵日益集中,我军弹药等给养日渐缺乏,准备主动撤离长沙,转移至江西西南部和湖南东南部罗霄山脉北段的湘赣边根据地(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侧翼)。按照毛泽东的指示精神,中共湘东特委把莲花、万载、浏阳、茶陵、醺陵、萍乡等县游击队组成革命力量。毛泽东要求他们抽派骨干参加组建湘东独立师,他建议抽调湘东各地游击队,组建湘东独立师,以巩固和发展湘赣革命根据地,配合转移到江西的红一方面军作战。王震、徐洪回到浏北的第四天收到湘东特委关于浏北一支队抽派主力迅速参加湘东独立师组建的正式命令。王震主动请缨,愿率154人,携枪110余支参加组建。由张正坤、苏牢、徐洪等留浏北继续坚持斗争。1985年,王震回忆说:“据我所知,1930年随我离开家乡参加组建湘东独立师的其他153名同志,在解放后仍尚存人间的,没有几人。”叙述这一事实时,笔者发现王震声音发颤,眼角闪着亮光。
2023年4月11日
其他

「党建治学」李慎明:毛泽东毕生追求的大本大源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李慎明:毛泽东毕生追求的大本大源党建治学★★★★★毛泽东从小就想探讨世界的大本大源,这也是他毕生之努力。1917年8月23日,他在致黎锦熙的信中提出,“以大本大源为号召”,通过改造和普及哲学、伦理学来变换全国的思想,这就是救国救民的根本道路。1920年11月,毛泽东又说:“我不赞成没有主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解决”,“我想我们学会,不可徒然做人的聚集,感情的结合,要变为主义的结合才好。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毛泽东曾对斯诺说,1920年夏天他自己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后,就从来没有动摇过。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就是毛泽东以及所有共产党人认识世界的大本大源。认真刻苦读书
其他

“数学之王”苏步青:驳“科学家下厂劳动就是不搞理论、不提科研”的奇谈怪论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数学之王”苏步青:驳“科学家下厂劳动就是不搞理论、不提科研”的奇谈怪论我曾多次下厂,联系生产实践进行了科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收获。回顾这几年来走过的道路,我从心底里感谢毛泽东思想对我的教育,更坚定了和工农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向。某些人散布什么现在“不搞理论”,“不提科研”等奇谈怪论,这是对当前正在深入开展的教育革命和开门办科研的污蔑。我现在就来个现身说法,就自己这几年来进行数学理论研究的切身体会,参加这场大辩论吧。我的专业是几何学。几何学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它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实践决定的。但我从三十年代开始搞数学研究,直到1966年,一直沉湎于外国文献堆里,看人家在研究什么,那些问题解决了,那些没有解决,从中选择自己研究的课题。由于研究的出发点是外国文献,所研究的“空间”就是“空”的东西,从来不联系生产实践,不联系物质的运动形式。因此,几十年来,在这种研究中虽然也有了名,有了利,但从不接触工农,不联系实际,真是“论文百余篇,实际不沾边”。在毛主席号召下,革命群众批判了“智育第一”、“理论至上”和理论脱离实际的资产阶级学术思想,深刻地触及了我的灵魂。我开始认识到,以前那种从外国文献出发,从理论到理论的研究方法,违背了毛主席的实践论,违反了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三大革命实践中来这条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在工宣队师傅的领导下,我参加了开门办学的教育革命活动,下厂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联系生产实践。一到工厂里,许多老师傅都带着生产实践中的问题来问我。由于我从来没接触生产实践,他们提的问题我一开始连听都听不懂,更不知道怎样回答,几十年来从洋文献中记下的一大堆公式,竟然一个也用不上。工人师傅语重心长地说:“不是数学公式没有用,而是由于你脱离了生产实践,不知道用在什么地方。”工人师傅的话是对我的旧的研究道路的深刻批判,同时又对我寄托了殷切的希望。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新的数学理论研究工作的。下厂最初一段时间,以参观学习为主,学习工人师傅不为名、不为利的崇高品质和“抓革命、促生产”的革命干劲,看到了工人同志造出的一艘艘万吨轮,看到了他们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中所创造的新产品、新工艺,同时也看到了数学在生产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例如在机械加工切削工艺中,工人同志用某种刀具,安排好一定的装置,在工件上切削出预定的曲线或曲面;如果要求的曲线或曲面变了,刀具和装置也必须相应地加以改变。这个工作,工人同志通常是凭着自己的经验做的。这里就有一个问题:能不能从实践中总结出一种几何理论,再回过来指导实践,多快好省地完成工作呢?特别是我们还看到某些厂的工人同志,在切削杆泥浆泵等工件时,创造了一套新工艺:刀盘轴线与工件轴线平行并保持一定的距离,刀盘一边匀速旋转,一边沿工件轴线方向前进,刀尖就在匀速旋转着的工件上切削出泥浆泵的曲面。工人同志用这个新艺大大提高了工效。这就使我们更加感到有责任总结出这个刀口曲线,以便大力推广这种新工艺。经过深入了解和研究,发现刀尖所走的曲线是由摆线运动和直线运动叠加而成的。摆线就是相切的两圆在滚动中产生的曲线,我几十年前就学过了,可过去就是不会应用。现在我吸取了工人师傅的经验,根据刀口的实际运动状况列出了它的曲线运动方程,并研究了这种曲线的性质和计算方法。我们还发现,摆线在其他切削工艺如多边形帽、光学仪器镜面研磨等方面也有很多应用。我们把这些生产实践中的数学知识写成了文章,对这种新工艺的推广起了一定的作用。有些工人同志反映:“很多公式我们都用上了,成倍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这件事虽然不算大,但给我教育很深。生产实践中的确有许多数学问题。实践出理论,数学理论研究要从实践出发,为三大革命运动服务。数学本来就和生产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西方,几何学被叫作“测地术”,说明它是从土地测量中产生的。我国最早见之于《周髀算经》中的勾股定理,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在生产实践中发现和利用的。后来的微分几何,也是在十七、十八世纪资本主义的生产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只是在唯心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它才走上了理论脱离实际的道路。回想起之前自己闭门写论文,关门搞科研,还认为“镰刀割不出公式,榔头敲不出定理”,走的就是这一条道路。其实,没有生产实践的发展,就根本没有几何学,哪里还会有什么公式、定理呢?几年来,我和一些工农兵学员、青年教师一起,到过十几个工厂、工地,走马看花,接触了许多数学问题。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类研究,编写了新教材,到工厂里办的数学短训班上过课。通过这些活动,我从工人师傅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他们也不断地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数学理论问题。这种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数学理论,和我过去闭门搞的脱离实际的纯理论,完全不一样。这样的理论是否有“理论水平”呢?某些人不是反复强调现在“不搞理论”,甚至“不敢搞理论”吗?他们要的是什么理论?难道从生产实践中抽象出来的理论倒不算理论吗?对于这个问题,我也是有一个认识过程的。生产实践中提出的数学问题,计算往往比较复杂。考虑到工人同志的加工和计算的方便,有时需要根据技术上所允许的误差进行近似计算,而且精度要求不同,可以有不同的近似计算方法。这种工作是否有水平呢?我反复考虑过这个问题。我从三十年代开始搞微分几何,论文写了不少,被人认为是有水平的。在解放前,我往往直接把论文写成外文,寄到国外去发表,似乎这就意味着得到外国承认。解放后,也写了一些论文,但也只有少数专家看看,当时还以为看得懂的人越少,越是显示自己有水平。自以为唱的是“阳春白雪”,看不起人家唱的“下里巴人”。我的学生想去研究生产实际中的数学问题,我就看不起他们,认为没有出息。几十年来,这种思想在我头脑里根深蒂固。后来,我所追求的“高水平”理所当然地受到了革命群众的批判。我开始想,理论脱离了实践,水平再高,高到天上,也不过是个空中楼阁,对于人民群众是毫无用处的。水平高不高,首先要看它是否真理,是否经得住实践的检验。毛主席说:“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可以称得起我们所讲的理论。”有了这种认识,我就努力去实践。我也敢于把生产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数学理论写成论文去发表,因为我感到,现在发表论文并不是供少数人鉴赏,而是向工农兵普及,为三大革命实践服务,这种理论的水平,是以往那些空洞的论文所无法比拟的。去年,上海工具厂和江南造船厂的工人和技术员向我提出内齿轮啮合中干涉的计算问题。内齿轮是精密机床、仪器中重要的传动零件。如果设计和制造得不好,就容易“轧煞”。为此就需要研究产生这种情况的条件,即考虑构成齿轮的两个不同圆的渐开线的交点,以便定出齿高和齿的形状,避免“轧煞”。原来,他们凭着经验来设计,结果制造出来的齿轮有时就不能使用,成了废品。我当时根据工人师傅设计和制造内齿轮的实际情况,从数学上作出了分析和计算,请工人师傅们审查。他们发现,有了这种数学方法,内齿轮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会“轧煞”,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不“轧煞”,从计算中就能得出结论,并能根据这些计算作出调整,进行正确的设计,避免了盲目性。这样的数学理论,工人师傅们用得上,他们欢迎它,认为这是个“好方法”。以后他们又问我,这个问题的数学计算中有没有更简便易行的办法,能不能从中总结出公式,列出计算表?根据这种要求,我花了几个夜晚,绘了许多图,最后终于找出了一个作图方法。根据这张图,一些主要数据大致都可以测量出来,和用电子计算机算出的结果比较,误差很小。我把这个方法称为“土办法”,工人师傅说:“这个土办法有水平。”从我国生产实践出发,经过工农兵群众的批准,经过实践的检验,这样的数学理论才算是真正有水平的,才算真正的理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离开了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就没有真理,就没有水平。以前自己虽然也立志要赶这个学派、那个学派,实际上是脱离我国的具体实践,跟在人家后面爬行。这样的水平,只能是爬行的水平。这样的水平越高,离开我国的具体实践就越远。从工人师傅在生产实践中向我们提出来的要求来看,我的数学理论还很不够用,有许多问题还必须学习。我过去基本上不搞具体的数学计算,但数学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要靠数目字才能解决问题。因此,为了适应这种需要,我必须学习新的计算方法以及电子计算机的算法语言。此外,生产实践还提出了许多数学难题,例如在内齿轮啮合干涉计算中,参数与干涉条件之间的函数关系,还有待于上升到理论高度来分析。在查阅有关齿轮的文献中,我发现原来的齿轮理论中有不少错误,需要根据我们今天的实践加以修正。如有可能,还有必要和工人师傅们一起写一本关于齿轮的理论著作。总之,我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争取为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多贡献一份力量。数学本来是从物理模型中抽象出来,但后来不结合物理模型,反而把它搞得更抽象了,使数学的发展走上了从理论到理论的道路。这一套研究数学的方法实际上和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有某些类似。从实践中产生出来的理论,否只有离开实践才能发展呢?过去我一向认为,数学的发展只能是从已有的理论出发,经过一般化、严格化,逐步提高,而且这种提高了的理论未必能在实践中得到应用。我是搞射影微分几何“起家”的。射影的概念本来就是从建筑、绘图等实际需要中产生出来的。本世纪初出现了射影微分几何,但由于它严重脱离了实践,不久就衰落下去,成为“冷门”,世界上只有少数地方还有几个人在那里研究。四十年代,我又去搞一般空间微分几何,由于脱离了实践,离开了物理模型,讨论一些奇奇怪怪的空间的变换性质,也没有搞出多少名堂。到了六十年代初,我虽然有时还在继续写这两方面的论文,但总觉得这有点像把旧棉袄添上一点新棉花再拿出来穿穿罢了。这就充分说明,离开了生产实践,数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没有什么生命力。过去我理论研究的路子越走越狭窄,这是我的那套资产阶级治学方法的必然结果。但对这一套方法,我又一向十分留恋,舍不得丢掉。过去有些同志提出理论联系实际,我就教训他们:“不要怕脱离实际!”甚至在文化DG命中,在没有下厂之前,自己仍一跃跃欲试地大搞“理论”,企图仍然不联系实际地去大搞“微分流形”,甚至把代数、拓扑、几何“拧成一股绳”看成是数学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数学的发展究竟是理论一理论,还是实践﹣理论﹣-实践呢?就说微分几何吧。十七、十八世纪,微积分应用于机械运动曲线的研究,就有了微分几何。但微分几何的主要内容“曲面论”,却是在十九世纪才完成的。当时,绘制地图等实践活动,要求通过大地测量定出两个地点的相关位置和距离。地球表面是一种曲面,要把它绘在平面上,尺度比例就要根据地球表面弯曲程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这就要研究曲面的性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德国数学家高斯总结自己亲身参加的大地测量的实践经验,从地理制图的需要出发,写出了《曲面论》这部著作,提出了关于曲面的一般理论。所以,微分几何学是按照实践——理论——实践的规律发展的。但只有亲身参加实践,才有深刻的体会。从一九七二年以来,我每个星期都要到江南造船厂去一次,参加船体曲线数学放样。船体数学放样是造船工业方面的新技术。按照原来的老方法,要造多大的船,就要先有多大的样,船与样一比一。因此船体样要花费很多人力、物力,要付出大量的劳动。随着我国造船工业的发展,船越造越大,原来的放样楼也不够用了,还得造新的放样楼。而数学放样是从数学上求出船体的曲线,再由电子计算机控制的机床切割出所需要的材料,这就可以节约许多人力、物力。船体上的曲线,要根据由技术上给定的点(例如通常是十几个点)求出来。江南造船厂的工人、技术员和我校协作,早就着手研究这种新技术。最近我们应用的数学方法是三次参数样条曲线。但整个船体不是把这种曲线一段一段接起来就完事了,还必须满足“光顺”的条件。“光顺”是说曲线看上去顺眼,它是造船工业中提出来的问题,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数学理论。它在数学上的一个要求是曲线上不能有多余的“拐点”,因为拐来拐去,就不“顺”了。这种三次样条曲线一般有三个拐点。在样条曲线选好以后,怎样检查有没有拐点?一般的办法是上电子计算机计算,发现有多余的拐点,换一段曲线再算,没有一个准则,盲目性很大。我对三次参数样条曲线进行了分析,发现可以用一种数学方法,把样条曲线变换成另一条较为简单的曲线,而在变换中,曲线拐点的数目能保持不变。这样,通过这种较为简单的曲线,就能很容易地查出原来样条曲线的拐点。这种数学方法就是所谓“仿射变换”。它本来是我的“看家本领”,几十年来,从来没有想过它有什么用途,现在在船体放样中,它真正被用上了。生产实践使它推陈出新,“旧棉袄”变成了“新棉袄”,我是多么高兴啊!对于实践更具有指导意义的是,不仅要检查出多余的拐点,而且还要有一个一般的数学方法来避免这些拐点。这说明原来的理论也不能原样不动地用上,还要加以改造和提高,这是我的新课题。查阅了有关外国文献,发现他们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有的说是解决了,其实里面有错误。因此还得靠自力更生。后来我终于找到了改变原来参数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工人和技术员同志认为这套方法对他们造大船有一定的帮助,特别在快速轮船和远洋轮船的设计和制造中,这样的理论分析是很有必要的。通过这一段实践,我深切体会到:数学理论从产生到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为了继续前进,我们必须汲取真实的关系,来自现实物体的关系和空间形式。”(见《反杜林论》)数学理论为三大革命实践服务,大有可为。而如果离开社会实践,数学理论研究就一定会走到斜路上去。因此,决不能脱离三大革命实践,从理论到理论地“拧成一股绳”,而要使理论和实践“拧成一股绳”。几年来,我在联系生产实践中进行数学理论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过去也搞理论研究,现在也搞理论研究,走的不是一条路。我感到现在才真正开始自己的数学理论研究工作了。我虽然已经年老了,但我深深感到,沿着毛主席指示的道路前进,与工农相结合,为三大革命实践服务,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路就越走越宽广,越走越有奔头。“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简介:苏步青(1902年9月23日—2003年3月17日),浙江温州平阳人,祖籍福建省泉州市,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被誉为“东方国度上灿烂的数学明星”、“东方第一几何学家”、“数学之王”。历任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教务长,复旦大学数学系教授、教务长、复旦大学校长、数学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名誉校长。苏步青从事微分几何、计算几何的研究和教学70余载,将自己的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了人民的教育事业,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数学人才,包括多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不愧为一代数学宗师,深受人们、包括很多国际友人的崇敬和爱戴。自1931年到1952年间,苏步青培养了近100名学生,在国内10多所著名高校中任正副系主任的就有25位,有5人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连解放后培养的3名院士,共有8名院士学生。在复旦数学研究所,苏步青更有,形成了三代四位院士共事的罕见可喜现象。他的学生中不乏像中国科学院李大潜院士、谷超豪院士、胡和生院士和李大潜院士这样杰出的数学家。来源:本文节选自《数学理论研究的宽广道路》一文,原载《自然辩证法》1976年第1期,本网发布时有个别文字上的删节建党百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2023年3月27日
其他

李慎明:准确把握党的二十大报告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战略、重大举措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准确把握党的二十大报告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战略、重大举措来源:《政治学研究》2022年第6期作者:李慎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中国政治学会(北京市,100732)内容提要:二十大报告是党夺取新时代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要准确理解报告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战略、重大举措:把握“六个必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其中“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是根本和灵魂;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问题;坚持自我革命,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做到“三个务必”,永葆党的革命性、先进性、纯洁性,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推进公正合理的全球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其他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3年第1期目录+2023年选题参考

投稿中凡涉及引用中外著作、论文、报刊、网络等信息,请清晰、规范地标示注释,注释采用脚注的形式,序号为①②③……,每页重新编号。中英文注释具体要求详见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公众号。3.
2023年3月1日
其他

本刊 || 赵俊杰:当今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困境与新变化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当今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困境与新变化作者:赵俊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2年第12期项目: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工程重大项目“后疫情时代中国和世界关系新发展新变化研究”(2021MGCZD019)的阶段性成果。[摘要]当今西方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一系列经济、政治、社会和理论困境,集中表现为实体经济失调与国家干预失效、传统建制派失宠与民主政治失灵、福利体系失能与贫富收入失衡、价值观失色与新自由主义失败。西方资本的无序扩张、民主制度退化、政治生态运动失度、乌克兰危机管理失控等因素,是西方社会系统性危机的主要成因。如何看待西方资本主义的制度困境及其新变化、新问题,是时代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一项重任。[关键词]资本主义
2023年2月20日
其他

129年了,今天,我们一起缅怀伟人毛泽东!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制图:纪煜东视频制作:李威今天是12月26日毛主席诞辰129周年纪念日1893年12月26日有一位伟人生于湖南湘潭在那段风雨摇坠的年代他脚上穿草鞋一身粗布衣从韶山冲中走出把拯救中国的使命担在肩上踏上了实现民族独立之路不曾忘,他讲得最震撼的一句话: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不曾忘,他讲得最朴实的一句话:为人民服务!不曾忘,他讲得最深情的一句话:人民万岁!今天,让我们一起重温毛主席的那些难忘瞬间我们在怀念他壮阔一生的同时也不能忘记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大革命失败后秋收起义部队会攻长沙失败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广东失败广州起义部队坚守羊城失败……革命的火种仿佛狂风中的烛光随时都可能被扑灭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论断
2022年12月26日
其他

李慎明研究员为马研会作《从历史唯物主义高度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自觉地做到“两个维护”》报告

2022年11月20日上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名家讲坛第三季暨学习宣传二十大精神系列讲座”第二讲在线上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的主题为“从历史唯物主义高度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自觉地做到‘两个维护’”,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党组副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政治学会会长李慎明应邀主讲。本次活动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以下简称“马研会”)、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省社会科学学术活动基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道路学术活动基地”、辽宁省高校新型智库“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与评价研究中心”联合承办,《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编辑部、《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世界社会主义研究》编辑部协办。本次讲座同时作为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道路高端论坛”第76期和“智库高端论坛”第11期。按照疫情防控工作要求,本次讲座全程线上举行并对外开放,累计参会人数近1700人次。马研会理事长、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北京大学工会主席安钰峰,马研会副理事长、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邰丽华,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志礼等领导参加学习。讲座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马研会秘书长宋朝龙主持。李慎明指出,党的二十大的最为重要的政治成果就是进一步强调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明确要求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只有进一步从历史唯物主义高度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才能更加自觉地做到“两个维护”。维护党的领袖的核心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大原则。无产阶级的自发斗争要成为真正的阶级斗争,首先必须要有坚强的革命家组织的领导。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不是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有没有一个乃至一批有十分坚实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依靠群众、善于组织运动和领导运动的领袖人物。这样的领袖,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往往起着关键、决定性的作用。必须坚定维护党的领袖的核心地位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大历史经验。维护无产阶级领袖的权威是工人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联合权力的斗争中,作为一个自为阶级统一行动并最终消灭阶级的必备条件。第二国际瓦解和苏联亡党亡国的主要原因就是党的领导集团背叛了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党的百年历史昭示,我们这样的大党、大国,必须有一个在实践中形成的坚强正确的领导集体,在这个领导集体中必须有一个坚强正确的核心。坚定维护党的领袖的核心地位就要从思想理论上弄清马克思主义领袖、政党、阶级、群众特别是人民群众与党的领袖的关系。一个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获得解放的力量所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命运不仅仅是由领袖决定,而首要和主要由千百万劳动群众所决定。但是,马克思主义决不否定个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所起到的特殊作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无产阶级的革命领袖对于工人阶级乃至全人类的文明进步事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是毛泽东、邓小平两个时代培养出的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近十年来国内外各种风浪的考验和检验,进一步充分证明,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是毛泽东和邓小平时代成长起来的杰出的可靠的革命事业接班人,而且是得到了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衷心拥戴的当之无愧的革命领袖。因此,“两个维护”是我们党的政治命脉,是最根本的政治要求、最重要的政治纪律、最严肃的政治规矩,我们要毫不动摇践行“两个维护”、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比较我国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任期制,更加坚定“两个确立”与“两个维护”的自信。资产阶级搞的不仅是资本的终身制,而且加上了封建世袭的嫡传制。而我们要实行的是从人民根本利益这一最大实际出发、充分体现人民意愿的以德为先、德才兼备与任期制相结合的干部制度。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领会二十大精神中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战略、重大举措。一是深刻把握“六个必须”的精神实质:“六个必须”中的第一个必须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是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根本立场,是其它五个必须的方向和灵魂。“六个必须”既相互独立,同时又是相互兼容、相互贯通、相互依存的关系。二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意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三是关于党的自我革命、全过程人民民主、“三个务必”和找到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第二个答案。四是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五是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马研会秘书长宋朝龙作总结发言。宋朝龙指出,“两个确立”与“两个维护”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最关键的问题。李老师的讲座体现出科学社会主义的厚重感,通过回顾总结国际共运史的经验教训,深入阐释了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李老师直面问题、不回避焦点,勇于回应理论界、学术界的共同关切。深切感受到李老师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对社会主义事业和人类命运的深沉忧思和深邃思考。本场讲座,李慎明老师在对二十大精神的解读中,深入阐释了“两个确立”与“两个维护”的决定性意义。在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史、人类文明史的多重视野中,充分揭示维护党的领袖的核心地位的必要性。立足新时代,结合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说明了“两个确立”的重要意义,有力阐释了“两个维护”这一明确要求。李老师的授课视野宏阔、立意高远,对重大的思想理论命题娓娓道来,引人深思。有助于促进广大新时代青年进一步学习二十大精神,以实际行动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扫码关注马研会获取更多活动信息
2022年11月26日
其他

张全景:钱学森——伟大的人民科学家

“回到祖国以后,我通过学习才慢慢懂得马克思主义,懂得点政治,感到科学与政治一定要结合”;“即便是纯技术工作,那也是有明确政治方向的。不然,技术工作就会迷失方向,失去动力”
2022年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