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苗计划”评委说:什么是好的志愿服务项目设计?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广东志愿者 Author 益苗计划评委说
在广东,“益苗计划”——广东志愿服务组织成长扶持行动暨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自2014年起,为全省志愿服务组织提供资金支持、能力建设、资源链接、宣传推广,连续9年,累计整合3300余万元专项资金,扶持超过1700个优秀志愿服务项目(组织),遴选推荐参加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并获金奖项目(组织)48个、银奖项目(组织)106个,为爱助力,从未间断。
今年,“益苗计划”整合了超550万扶持资金,目前已完成市赛校赛、网上申报,即将开始省级评审培训。省级赛项目评审分领域分类别进行,由相关专家学者、优秀志愿者、爱心企业以及主流媒体等组成评审委员会,通过审阅材料、路演答辩,对参评项目(组织)进行初评和复评两轮评审。
省级评审培训的幕后,评委们会从哪些角度评价志愿服务项目?评审过程中观察到哪些现象?产生了哪些思考?有什么想对志愿服务项目(组织)叮嘱的话?欢迎来到「“益苗计划”评委说」,今天,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志愿文化工作室特约评论员黄晓星来和志愿者朋友们说一说~
什么是好的志愿服务项目设计?
近年来,我陆陆续续参加由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广东省文明办、广东省民政厅等单位共同举办的“益苗计划”,从项目的初审到路演,参与项目评审的整个过程。
“益苗计划”为支持和推动志愿组织发展有着较好的作用,产生了一批优秀的志愿服务项目。九年来,“益苗计划”已经成为志愿服务领域的品牌项目,扶持了1700多个志愿服务组织(项目),一方面反映了广东省浓厚的志愿精神和志愿氛围,另一方面也为志愿精神和志愿氛围助力。“益苗计划”通过以专项资金投入,撬动社会资源,扩大志愿服务参与,助力于我国政府和社会之间的桥梁搭建,围绕党政中心工作和社会民生热点,逐步提升专业化、普遍化、社会化的志愿服务水平。
从以往的“益苗计划”志愿服务项目上来看,我认为一个好的志愿服务项目设计包括了以下几个部分:
一是有需要。一个好的“益苗计划”志愿服务项目需要把握服务人群的需要或回应的问题,项目清楚在地不同人群的情况,对本项目服务的群体有更清晰的认识。项目要熟悉了解国家的中心工作,熟悉本区域、本社区等的情况,对区域或社区的问题也能够有一定的回应。要了解社区中不同的人群结构,譬如老人、小孩等的比例,他们的基本状况等。需要是项目设计的起点,扣紧需要来做项目设计,要问的问题是:项目服务的人群的基本需要是什么?不同的需要如何排序?哪个需要是项目首先要满足的?如“基于书信疗愈的蓝信封留守儿童书信陪伴项目”通过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现状,扣紧留守儿童的陪伴,设计了以书信陪伴为基础的一系列志愿服务,就扣紧了服务人群的基本需要。
二是有目标。一个好的“益苗计划”志愿服务项目需要有具体目标导向。项目的目标不能虚化(如目标定位提升社会凝聚力之类的,就比较虚化),而是要分阶段、分步骤分解,不同子目标服务于项目的整体目标。目标也是具有持续性的,譬如可以分为年度目标、三年目标等。目标是要能够通过服务设计来达成的,并且能够评估。同时,项目的目标也要与志愿服务组织本身的目标有一定的相关和匹配,助推志愿服务组织的使命达成。如“‘耆来绿游’长者志愿导赏服务计划”项目一开始的目标比较具体,通过活动次数、志愿者参与人数等来设计,而后可以加入更为长远的三年或五年目标等。
三是有逻辑。一个好的“益苗计划”志愿服务项目需要从需要、目标出发,设计相对应的服务。从不同需要中,可以总结出不同的服务目标,对应不同的服务内容的设计。通过对目标人群的需要、不同的目标进行分析之后,项目如何动员不同的资源来进行服务就是关键的环节了。项目的设计是将资源和需要的对接,要问的问题是:哪些志愿者能够回应到这个群体的需要?专业的志愿者或者其他志愿者?本区域内有无相关的基金会或者其他企事业单位、个人等能够提供相对应的资源,以更好地回应该需要或者回应该问题?在服务设计的过程中,不同主体的位置是不同的,如志愿服务组织承担起整个服务的过程,但又需要去联结其他不同的主体,共同来做好该项目。要努力扩大志愿服务的朋友圈,以项目驱动服务,以服务回应需要,营造较好的志愿服务氛围。如“‘光明路’——青年志愿者‘体育助盲’服务项目”首先从视障人士“走出来”的需要出发,撬动盲人协会组织、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爱心企业、热心人士、媒体等各类社会资源共同支持项目运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光明路”——青年志愿者“体育助盲”服务项目获“益苗计划”省级示范项目,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四是有评估。一个好的“益苗计划”志愿服务项目需要对项目的执行有较好的监督和评估,评估分为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哪些环节没有做好可能会导致项目的失败,团队则要做相对应的预案。在项目设计里,可以引入一些专家进行督导,在专业性方面也有一些保证。结果评估则是对项目结束后的评估,该项目是否达成了预期的目标?有哪些方面没有达到?在接下来的计划中如何进行调整?如“妈妈手工&衍纸公益——风信子公益脑瘫家庭爱心手工坊”项目累计为85户家庭共91名脑瘫人士提供志愿服务,15户家庭由被帮扶成长为志愿者,从量化指标到典型案例,评估项目的成效。
总而言之,一个好的志愿服务项目不只是服务的组合,也不只是一系列的志愿服务活动,而是通过项目化推动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和组织化,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服务群体和区域的需要,服务于国家的中心工作,进一步扩大志愿服务项目的影响力,推动志愿服务组织的能力进一步提升,进而形成更好的志愿服务氛围。
作者简介:
黄晓星,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城市社会学、社区研究、志愿服务研究等。主持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广东省哲社、共青团中央“青少年发展研究”课题重点项目等项目。曾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社会学年会论文一等奖,成果为《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
来源:广东志愿者
往期推荐
青春生力军,共创文明城
“i志愿”使用攻略,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