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時代的結束:從安室奈美惠到平成天皇 | 張文聰
编者按: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力行改革,虽有樱田门流血等惨烈代价,全力转变社会体制之决心未曾动摇,并以涓涓细流之手段熏陶国民价值理念,务使国家最大程度转向现代化之路途,其中得失诚可为后发地区制度变迁之借鉴与警惕。故自本期开始,本号接续2018年明治维新150周年的讨论话题,陆续转载相关文章、文献,以求有益于读者诸君详查明断。
日本現任天皇明仁與皇后美智子攝於1959年結婚大典。(圖片來源:wiki)
2017年9月20日晚間六時許,住在日本的居民,每個人的手機都接到一則新聞快報。打開電視,生冷堅硬的NHK正播報這則獨家號外:出道25週年的歌姬安室奈美惠(40歲)宣布,2018年9月16日安室本人生日當天,引退。
1992年,安室奈美惠以少女團體Super Monkey's的一員出道,95年遇見伯樂,名製作人小室哲哉,一躍成為影響日本樂壇與流行的天后歌姬,不僅單曲專輯張張大賣,街頭女性紛紛模仿她的穿著妝容,掀起一陣社會現象。2000年以後,安室經歷結婚、生產、喪母、離婚等人生巨變,並脫離小室工作室,陷入事業低潮。2007年左右安室逐漸恢復聲勢,自此持續引領風騷至今,成為平成時代日本流行樂壇最受歡迎的個人女歌手之一,她的歌聲承載了許多人的回憶。正因如此,她突如其來的退隱宣言,才會帶來這麼大的衝擊。
「真的是一個時代的結束……」感嘆地說出這句話的人,是一名五十多歲的日本女性。她並不是安室的歌迷,只是閒聊中有人提到這則新聞,她有感而發。在場的每個人都露出同感的表情,「昭和好像不久前才剛結束,我們還沒搞清楚平成是個怎樣的時代,平成就要結束了。」
是的,安室奈美惠的引退,對日本人來說並不只是一個流行歌姬的引退,而是一個時代即將畫下句點。
昭和天皇(左一)駕崩後,皇太子明仁(左二)即位,年號平成。(圖片取自wiki)
明仁天皇的平成不況
1989年昭和天皇駕崩後,明仁天皇以《史記》〈五帝本紀〉中的「內平外成」,《書經》〈大禹謨〉中的「地平天成」為典故,宣布更改年號為「平成」,以55歲的「高齡」即位。然而即位沒多久的明仁天皇,就遇上90年代泡沫經濟破裂,日本陷入史上最大最長的經濟不景氣中。這段不景氣,外國媒體稱為「失落的20年」,而日本國內還有另一個說法,叫做:「平成不況」(平成不景氣)。
明仁天皇任內日本遭遇的不幸並不僅如此,還有1995年的阪神・淡路大地震,以及大家記憶猶新的311東日本大地震及福島核災。
天皇在日本並不具政治實權,雖然平常也是公務繁忙,必須主持或出席各式祭祀、典禮、餐敘、接見外賓等活動,可是不會經常出現在日本國民的生活中。但是當國家遭逢巨大災變,明仁天皇總是臨陣當先,偕同皇后美智子拜訪災區,撫慰災民的心靈創傷,在日本國民心中享有極高聲望與支持。
明仁天皇即位時已經年過半百,因此很快就遇上高齡的身體狀況與繁忙公務的衝突。明仁的責任感非常強,除了幾次手術住院外,極少取消既定的公務行程。然而歲月增長,天皇早已超過一般人「退休」的年紀,2003年明仁罹患前列腺癌,住院一個月接受切除手術。2012年又因心絞痛入院接受心臟手術,體力上越來越難負擔諸多公務。
天皇能不能生前讓位?
然而,1889年《大日本帝國憲法》及《皇室典範》制定施行時就明文規定,天皇唯有駕崩之後才能傳位於皇儲,禁止生前退位,迄今仍是如此。2016年7月13日NHK報導,有消息指出明仁因為自己漸漸無法承擔公務,有意讓位給皇太子,但宮內廳接受媒體採訪時卻否認這個消息。
依據二次戰後的日本憲法規定,天皇不能干預政治,「天皇有意讓位」這樣的發言,有觸及《皇室典範》及相關法律的可能,因此宮內廳全面否定天皇有這樣的發言。然而8月8日,明仁發表了一段簡短的影片,以「個人的心情」,表達自己自即位後,每天都在摸索天皇應有的本份,但因年齡所限,已經感到難以全心全靈盡到身為日本主權象徵的責任,希望國民能夠理解。
這段影片公開之後,隨即引起日本社會全體熱烈的討論。原本就有一股聲音在討論:天皇已經年邁,強迫他繼續執行公務實在有損他的人權。當天皇本人也公開希望讓位的想法之後,社會輿論是支持的,只是囿於現行法律。那麼,這次天皇的讓位應該是修法,使讓位能常態化呢?還是視為一種特例,以特別法處理?
經過將近一年的激烈討論,2017年6月9日,日本參議院通過〈與天皇退位相關的皇室典範特例法〉,決議以特例方式處理,規定應在3年內完成讓位予德仁皇太子的相關手續及事務,讓明仁天皇成為日本兩百年來第一位「上皇」。如此一來,在2020年以前,日本的「平成」時代即將結束,進入下一個年號。
現代日本究竟需不需要天皇?
台灣引介「天皇」的相關書籍並不少,但除了介紹天皇歷史外,大多集中在「昭和天皇」與「二戰責任」上。戰爭責任當然是討論日本天皇時非常重要的話題,不過在日本,「天皇」這個主題,一直都有更當代、更熱烈的討論。在2006年以前,是否該修法讓皇太子家的愛子公主繼承皇位,成為「女天皇」,一直是個熱門話題,不過在明仁天皇的次子,秋篠宮親王家生下悠仁皇子之後,這個話題就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女性宮家」的創設問題。
現行的《皇室典範》規定,皇族女性結婚之後,就失去皇族身分,其配偶或子女自然也不具有皇族身分與禮遇。然而日本皇族現在女多男少,除了愛子公主,秋篠宮家悠仁皇子也有兩位姊姊。其他宮家要不是沒有子嗣,要不就是皆為女兒,將來結婚後也會失去皇族身分。這樣皇族的工作就越來越少人能承擔,預計目前最年幼的皇族悠仁皇子即位時,皇室可能只剩下他一人。
如今,伴隨著明仁的讓位宣言,日本社會討論最熱的天皇問題,除了「讓位」應該常態化還是特例處理之外,還有另一個更根本性的問題,就是「天皇制存廢」:現代日本,究竟需不需要天皇?
今年9月3日,《朝日新聞》刊登一篇書評,介紹兩本與天皇制存廢有關的書籍。第一本是評論家堀內哲所編輯的《生前退位:廢止天皇制-邁向共和制日本》(生前退位‐天皇制廃止‐共和制日本へ),第二本是一橋大學教授吉本裕等人編輯的《平成的天皇制究竟是什麼?——在個人與制度的縫隙之間》(平成の天皇制とは何か―制度と個人のはざまで)。
廢除天皇制成日本民主政治的難題
《朝日新聞》書評的作者、放送大學政治思想史學者原武史首先指出,《平成的天皇制究竟是什麼?》一書匯集了9位憲法及歷史學者的觀點,越是年輕的學者,對於「天皇制」的態度越平靜,以不帶主見的客觀角度行文。而越是資深年長的學者,對於明仁天皇及其發言,則越是批判。特別是最年長的一橋大學名譽教授渡邊治,論文題目〈近年天皇論議的歪曲與皇室典範的再檢討〉就十分犀利,內容更是直指現行憲法與天皇制當中的矛盾與乖離,筆勢險峻更勝憲法學者。
更挑釁的是堀內哲所編輯的《生前退位》一書,直接挑戰日本主要政黨與主流媒體都不敢談論的「廢除天皇制」問題。書評認為,光是此書的出版,在言論自由上就具有相當意義。
然而,與堀內哲對談的兩位學者杉村昌昭或齋藤貴男,在這個議題上雖然贊同堀內的意見,但也質疑「廢除天皇制」的討論是否已陷入「自我目的化」(activity trap)的狀態之中。「廢除天皇制」原本是為了達成促進日本更加民主化的手段,然而曾幾何時,討論這個議題取代了目的,反而無法達成日本更進一步民主化的真正目的。這項質疑,也凸顯出日本現今民主政治的一大難題。
市民眼中的天皇
為何日本主要政黨與主流媒體都不敢談論「廢除天皇制」問題呢?原因是因為主流民意並不接受「廢除天皇制」。日本最大網路書店亞馬遜的「天皇制」主題中,賣得最好的是學者內田樹所著《市井的天皇論》。內田曾出版《市井的文體論》、《市井的中國論》、《市井的教育論》等一系列《市井的○○論》書籍,《市井的天皇論》是其中一本。這本書試圖統合「天皇制」與「立憲民主主義」,認為天皇是繼承日本宗教歷史文化等,具有超越性、靈性的中心。所謂天皇的「象徵性行為」,指的是與死者和傷者「共苦」的行為,因此能夠抑制政權的暴走,達到統合國民的目的。
內田認為,日本的左翼學者在乎的是日本的「未來」,卻忽略日本的「過去」,因此得不到廣大日本民眾的支持。「天皇制」和「立憲民主主義」雖然不斷對抗,但正因如此,日本的政局才能比獨裁的某鄰國、俄羅斯,或者兩黨制的美國、法國更加安定。
從簡介看來,內田似乎非常右派且保守。然而他的政治立場是反自民黨,反安倍,同時也反對修改憲法第九條,但又跟「護憲派」的立場有所出入。內田在《市井的天皇論》的立論,其實立基於天皇的「鎮魂」與「慰靈」的機能,也是日本獨特的宗教觀、文化觀。做為一個超越現實政治衝突,足以代表全民的存在,也是一千多年以來持續祭祀日本建國神話當中諸神靈的家族首長,某個層面上天皇是日本家父長社會的頂點,也是一個中心點的具體存在。
從媒體形象看天皇與皇族
今年剛滿32歲的年輕學者茂木謙之介出版的《做為表象的皇族:從媒體看地方社會的皇室像》(表象としての皇族: メディアにみる地域社会の皇室像)一書,就探討從戰前到戰後,昭和天皇的三位弟弟,是如何被日本中央(東京)及地方媒體報導呈現。這三位皇族一方面是天皇的代理,一方面又是國民的代表,他們的形象,在戰前「現人神」(天皇是降生於人世的神明)的敘事,以及戰後「象徵天皇」的敘事當中,如何被描繪,如何被形塑,以及這些形象在維繫天皇制系統時,起了怎樣的功能,本書做了非常詳細的論證。
《做為表象的皇族》這本書並非直接探討「天皇形象」,而是從距離天皇最近的「天皇的弟弟們」下手。這些皇族既具有天皇的代理人身分,又不是這麼的完美與遙不可及,而帶有些許的平民性。藉由分析他們的形象在各級媒體上是如何被形塑及傳播,可以更清楚勾勒出日本社會對於天皇抱持怎樣的看法。
我曾經用一個單刀直入的問題問日本朋友:「你們覺得天皇對你有什麼意義?」他們都是廿多歲的年輕人,沒有特別的政治立場,也不熱衷於政治,就是你我身邊隨處可見的青年男女。
「嗯……我覺得他很可愛。」
「對啊看到他揮手就覺得好療癒喔。」
「看到天皇跟皇后特別去災區跟災民問候,我覺得好感動。」
「所以你們覺得日本需要天皇嗎?」當我拋出這個更尖銳的問題,現場的空氣彷彿凍結了。
對於日本人,尤其是日本年輕人來說,「日本需要天皇嗎?」似乎從來不曾是個問題。在他們出生的時候,明仁天皇已經在那裡,肩負起他身為「象徵天皇」的責任。廿多年來,在日本國民心目中,他的身影已經占有一席之地。那是超越「吉祥物」的「象徵」,是更為深層的一種記號。因此不論好與壞、苦與樂,「平成時代」的結束,才會這麼教人感傷。
本文来源于OPEN BOOK,作者張文聰为名古屋大學人文學研究科博士候補研究員。
--------------------------------------------
混乱时代 阅读常识
长按二维码关注!
长按二维码赞赏,支持选编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