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乔治·帕克|分裂与极化:四段沉浮人生讲述的美国新史

乔治·帕克 勿食我黍 2021-12-25


作者|乔治·帕克(George Packer )
美国作家、记者,自2003年起连续十五年担任《纽约客》专职作者,其间两获海外记者俱乐部奖,现为《大西洋月刊》专职作者。



人能说清解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曾经有一束线圈将美国人安全地绑在一起,有时甚至紧得令人窒息,可不知从何时开始松开了。就像任何重大变化一样,解体在无数时刻、以无数方式开始,于是,这个国家便在某个时刻永远跨越历史的界线,此后彻底改变,难以挽回。

如果你出生于1960年左右,或是在那之后几年,那你的成年生活就是在解体的眩晕中度过的。你目睹在你出生前就存在的社会结构在一片广阔的景观中如盐柱般轰然倒塌——卡罗来纳南北两州皮埃蒙特地区的农场,马洪宁河谷的工厂,佛罗里达州的居民区,加利福尼亚州的高等院校。还有一些事物也已面目全非,它们更加隐蔽,但在维持日常生活秩序上同样至关重要——华盛顿党团会议室的运作方式和手段,纽约交易市场的禁忌,各个领域的行事规矩和道德准则。当令旧体系能有效运转的规范开始解体,领导者放弃了职责,统治了近半个世纪的罗斯福共和国不复存在。这种空白被一种在美国人生活中被默许的力量所取代,那就是有组织的金钱势力。

《下沉年代》

新经典出品
文汇出版社 2021.01

解体并不新鲜。每隔一两代人,就会发生一次:观点市场中充斥着聒噪的派系纷争,国父们的神圣共和国随之崩塌;那场撕裂美国的战争,让她从多元变得单一;摧毁了美国商业的大萧条,也为官僚和大众的民主制度铺平了道路。每一次衰退都会迎来革新,每一次内爆都会释放出能量,每一次解体都会带来新的凝聚。

解体带来自由,相比过去,它带来更多自由,以赋予更多人——离开的自由,归来的自由,改变人生和接受现实的自由,被雇用、被解雇和涨高薪的自由,结婚和离婚的自由,破产、卷土重来和创业的自由,见风使舵、坚持到底和逃离废墟的自由,大获成功并开始吹牛的自由,以及悲惨失败然后再次尝试的自由。伴随着自由,解体也带来自由的幻象,因为所有这些追寻都脆弱得如同思想气球,在不同情境下会突然炸裂。胜利与失败都是美国人的游戏,在解体过程中,赢家将赢得更多,像充满气的飞艇飘上云端,输家则经历了漫长的坠落才跌至谷底,有的甚至永远不会触地。

自由如此之多,而你只能依靠自己。从未有这么多美国人正在独自生活,就算是一个家庭也会孤立地存在,在一个巨型军事基地的阴影中挣扎度日,没人向他们伸出援手。在方圆数英里内荒无人烟的地方,一个崭新的社区可以在一夜之间冒出来,然后以同样快的速度消失不见。一座老城市可能失去工业基础,流失三分之二的人口,它的所有支柱——教堂、政府、商业、慈善团体、工会——都如同公寓楼在强风中垮塌,却几乎没有发出声响。

独自生存于缺乏坚实结构的图景中,美国人只能靠随机应变来掌握自己的命运,书写自己成功和救赎的故事。一个在阳光下抱着《圣经》的北卡罗来纳州男孩,长大后对复兴乡村有了新的看法。一个前往华盛顿的年轻人,耗费余生来回想最初吸引他去那里的理念。当周围的一切都在分崩离析,一个俄亥俄州女孩必须紧紧把握自己的生活;直到步入中年,她才终于不再仅为生存而奔波,而是能抓住机会,去做更多事情。

这些美国人几乎不为世人所知,他们在解体过程中找到自己的道路,路过崭新的纪念碑,那里曾是旧体系的屹立之地;与此同时,他们那些尽人皆知的同胞在过着浮夸的极奢生活,当一切都在褪色时,名流们却愈发雍容华贵。这些偶像有时会占据人们家里的神龛,让自己成为一个谜题——如何才能过上好的生活,或者更好的生活——的答案。

在解体的过程中,一切都在改变,没人能够幸免,不变的只有解体之声:这些声音来自美国人,或开放,或感性,或愤怒,皆反映了美国的现实;它们也受到种种影响:他人的观点,上帝,电视,还有隐约残留的过去。解体之声,是在装配流水线的噪声中被说出的笑话;是拉上隔离世界的百叶窗后发出的抱怨;是冲着拥挤的公园或空荡荡的议会倾泄而出的正义怒吼;是在电话里做成的一笔笔生意;是当深夜降临,卡车在黑暗中驶过时,人们在前廊上做着的响亮的梦。

来源:《下沉年代》(新经典出品)



【延伸阅读】

平凡生活的肖像,亦是美国的有力写照

A profile of ordinary lives provides a powerful portrait of the US


作者|Oliver Burkeman
原文来源|The Guardian(2013.06.21)
译文来源|新经典



乔治·帕克写出了关于美国过去四十年的史诗作品,读起来令人悲伤又不安,它有着一个恰如其分的名字:The Unwinding(译注:意为“解开”,被作者用来形容某种生活方式及社会结构的解体过程,简体中文版书名更改为《下沉年代》)。作者聚焦这个国家在结构层面上的某种解体,即虽未曾被挑明、却早已普遍存在的共识,比如华尔街可以贪婪到什么程度、什么价位才能收买议员办事、企业究竟亏欠员工什么、富人应该贡献多少税收,等等。

这一切的解体也带来了比以往更多的个体自由。人们可以自由地改变自己的故事,选择相信的事实,被雇佣,被解雇,嗑药,结婚,离婚,破产,重新开始,创业,见风使舵,做到极致,走出废墟甚至超越梦想。但这是最孤独的一种自由。当帕克的叙事在不平等的阶层光谱上下移动时,从俄亥俄的内城到硅谷,再到佛罗里达远郊的伪豪宅,再到华盛顿特区的权力走廊,不同角色的共同点在于:每个人终归只能靠自己。

帕克笔下的历史并不是抽象的政治或经济问题。书中几乎没有对去工业化、阉割工会、经济衰退、网络泡沫、金融危机等问题影响下的大局作分析,而是通过五个重要角色来完成他的叙事。这个五个人分别是来自破落烟草种植家族的创业者、在锈带长大的黑人瘾君子之女、最初心怀理想主义的乔·拜登幕僚、腰缠万贯的PayPal创始人。以及佛罗里达州的坦帕市,这里是美国房地产狂热以及这场狂热催生出的茶党运动的焦点地区之一。

《纽约客》撰稿人乔治·帕克在这些角色间来回穿梭,在对他们的近距离描写中,还掺进时事新闻和简短而尖刻的名流传记,这些名流包括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说唱歌手Jay-Z、共和党元老纽特·金里奇和四星上将科林·鲍威尔。(在写作结构上,作者有意识地向约翰·多斯·帕索斯的《美国三部曲》致敬。)


帕克笔下的人物很难被归入民主党或共和党,意气奋发或心灰意冷,赢家或输家,这使得他们的故事更加引人入胜。迪恩·普莱斯出生农家,成年后起初是里根的支持者,开了几家快餐店,接着在生物柴油和回收食用油中看到未来,短暂地当过一阵绿色能源倡导者,与奥巴马碰面并投票给他,后又陷入破产中,悲观地认为美国在石油耗尽后就会完蛋。塔米·托马斯是瘾君子的女儿,她失去了在俄亥俄扬斯敦汽配厂的工作,却出人意料成长为一名精力充沛、卓有成效的社区组织者,为她所在的空心小镇再获生机而奋斗。硅谷富豪彼得·蒂尔似乎是最明显的人生赢家,但他太不安分,不愿满足于奢华的生活:在意识到互联网革命的内核实则空洞无物后,他一头扎进了克服死亡的计划;如果无法实现永生,他将在公海上建立属于自由意志论者的漂流殖民地,将乌合之众甩在身后——在彼得·蒂尔看来,民主制度对资本主义的未来构成了严重威胁。

《下沉年代》中一些最生动的场景与杰夫·康诺顿有关,他是个来自亚拉巴马的政治狂热者。十九岁时,他第一次注意到当时还是青年参议员的乔·拜登,此后就克服万难,只为成为“拜登的人”,哪怕有些困难是拜登本人带来的。在这本书中,拜登看上去并不那么喋喋不休或朴实热情,倒像个忘恩负义的自恋狂。(康诺顿为拜登卖命服务了很多年,拜登却连为康诺顿的前途打个电话都不愿意,拜登的亲信对康诺顿说:“杰夫,不要觉得这是在针对你。拜登会令所有人失望。在他这儿,令人失望可是机会均等的。”)

作为拜登在不同领域的助手,康诺顿目睹华盛顿褪去了最后的伪装,不再假惺惺地声称“政治并不全是为了钱”。随后,他也出卖了自身,成为一个富有的说客,但他并不善于抑制自己的道德冲动:到头来,拜登当上副总统,康诺顿却远离了华盛顿,一边护理着他那条生病的狗狗,一边写了一本书,名为《回报:为何华尔街总是赢家》。

积极思考的无用哲学贯穿了这些人物的生活:受困于自身的资源,帕克笔下的美国人自然地受到这样一种观念吸引——凭借纯粹的意志力,他们能够克服社会与经济的障碍。迪恩·普莱斯将大萧条时期风靡的拿破仑·希尔经典著作《思考致富》奉为圣经;另一个角色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微薄的积蓄被“大师头脑论坛创办人、励志演说家安东尼·罗宾斯的助手”发起的项目套走。在帕克描写奥普拉·温弗瑞生涯的小文中,我们可以读到奥普拉推销着一种有毒的观念:只要下定决心,你就能“成为你想要成为的一切”。帕克如此概括奥普拉的哲学:“因为生命中不存在随机的痛苦,奥普拉让(观众)找不到任何借口。”

在坦帕市,我们跟随着执着的报社记者迈克尔·凡·西克勒在佛罗里达房贷危机的超现实景观中穿行,探访满是被银行回收的抵押房屋的“幽灵小区”,然后顺藤摸瓜找到那些银行,正是它们“向欺诈性的贷款人大把放款,让他们高价购买破败的房屋,因为风险立即转嫁给了别人”。(在一个名为“马车角”的开发项目中,他看到消瘦的奶牛在空荡荡的房屋之间游荡,它们在这挨饿,不过有人借它们去申请农业税减免。)我们看到县法院每天要处理一百二十间被银行收回的抵押房屋。

我们还能读到坦帕的恐惧与怨愤引起了茶党运动兴起的篇章。茶党在击败可能给城市带来新未来的轻轨计划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觉得该计划有点像“欧洲风格的社会主义,人们被迫与陌生人分享社会服务并为之付费”。这种草根阶层的集体诉求是重拾孤立主义,他们认为这是唯一的成功之路,但本书会令你重新思考这个问题。

帕克的才华无可置疑,《下沉年代》十分激动人心,没有令人厌烦的一脸认真,也不是简单的沮丧消沉,读完让人难以释怀。一种孤独之感——那些被体制抛弃的灵魂、那些被资本力量毒打的灵魂所有的孤独之感——会渗入你的肌肤,久久不能散去。读完这本书,读者也许会有一种冲动,想要效仿书中的康诺顿:他辞去华盛顿的最后一份工作,直接飞去了哥斯达黎加,在徒步了八小时后回到酒店,“打开淋浴,没有脱衣服就走进去。站在水流下,让它浸润身体,直到他觉得自己干净了。”


—End—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五折限时优惠


---------------------------------

混乱时代   阅读常识

长按二维码关注!


👇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推荐好书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