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波新书|不加滤镜的日本,是什么样?
近来“小红书滤镜”又惹争议,眼睛雪亮的网友指责一些号称“绝美”的风光+人物照与自己看到的景色严重不符,有买家秀和卖家秀之嫌。
emmm……
不仅如此,还有博主吐槽“镰仓”滤镜风靡中国,神州大地上随处可见“小镰仓”,杭州、广州、上海、深圳、成都、沈阳……各地都能找到“镰仓分仓”。
而构图元素只需要海(水)、火车、铁轨、交通信号灯和奔跑的少男少女。
“佛山分仓”
这也不奇怪,毕竟日式风情向来受年轻人追捧。小清新、森女、JK,一阵阵流行之风刮过,带来一个个日本文化符号,成为网红的风向标,或者商家的财富密码。
只是,很少有人会去探究这些符号背后的含义。
比如,许多人从日语里学到了“线香花火”这个词,感动于《海街日记》里四姐妹在庭院中点燃花火的场景,也有许许多多的摄影博主喜欢夏天去日本拍花火大会:夜空中一瞬间绽放的“花朵”,色彩与形状各异,宛如一场光之盛宴。
但有谁想过花火大会的起源其实是“镇魂”呢?
最有名的花火大会——东京的隅田川花火大会,最早可以追溯到1733年7月9日,在前一年1732年,日本的濑户内海沿岸、中国地方、四国地方和九州地方发生了严重的饥荒,饿死了12000多人(日本史书里记载的是90多万)。
第二年就在江户(现在的东京)两国川一带举行了盛大的追悼仪式,也就是花火大会。
后来,花火大会作为一种传统延续下来,一直持续到明治、大正年间。二战期间,大会曾一度中断,直到1978年才再度举办。
而今天,隅田川的花火已经成了东京的夏日一景,举办大会的晚上,人们相约河川堤岸,寻找最佳的观赏点,一起仰望夜空中的瞬间奇迹——典型的日式“夏日风物诗”。
2012年的隅田川花火大会
不光东京的夏天过得热闹,作为一座千年古都,京都也有自己的“镇魂”仪式,并且也与“火光”有关——就是京都五山的大文字送火。
夏天,不仅让人联想到青春,还是日本一个重要节日举办的时期——盂兰盆节,可以简单理解为日本的中元节。这段时间,日本的企业通常会放一周假,让员工们回乡祭祖。
在京都,人们会在环绕着市区的五座山上点燃灯火,连成特别的形状:有“大”字、“妙法”两字、船形、鸟居形……位于京都盆地中的人们一抬头就能看到浮现于夜色中的灯火。
传说中,这是“送魂火”,指引逝去亲人的灵魂顺利抵达彼岸。除此之外,人们也会点燃河灯,让其顺流而下,去往想象中的故人所在之处。
呈“大”字形状的送魂火
夏天有“风物诗”,那春天呢?
春天的日本就更有的可拍了,毕竟是樱花季。
全日本的赏樱名胜多得数不过来,每年的2月至5月,随着“樱花前线”从南向北移动,从最南边的冲绳,到最北边的北海道,到处都有樱花可看。
因为《藤野先生》而为人所熟知的东京上野公园,京都的岚山、醍醐寺,大阪的大阪城公园,函馆的五棱郭……花开时不仅形似红云,若附近有水,连水面都映得一片粉红,煞是好看。
春日道路两旁的樱花
然而,樱花虽然是日本的“国花”,但日本人并不是一直都喜欢樱花的。
要说日本最有名的樱树,应该是京都皇宫紫宸殿前栽种的“左近之樱”。但在一千年前,所谓的“左近之樱”曾经是“左近之梅”。
京都御所 紫宸殿
公元794年,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的时候在紫宸殿前栽了一株梅树,因为那时候日本贵族崇尚唐风,中国人对梅花的喜爱也随着遣唐使的船漂洋过海,在平安宫廷里引领风潮。
平安贵族喜欢写汉诗、咏梅花,最有名的一首《梅花歌并序》中用汉文写着:“初春令月,气淑风和。梅披镜前之粉,兰薰珮后之香”——“令和”一词就来自这里。
然而,过了几十年,“左近之梅”枯死了,到了仁明天皇的时候,人们就把梅树换成了樱树。而这个时期,日本文化也逐渐摆脱了中国的影响,开始走上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表现在文化上,就是尚“梅”之风逐渐变成了尚“樱”。
日本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万叶集》里,有119首咏梅的诗,而到了《古今和歌集》里,就只剩下三十多首,相应的,咏樱的歌则增加到了七十多首。
自此,樱花取代梅花,成了日本人最喜欢的花。
在学习、模仿外来文化方面,日本向来是个中好手。古时师从中国,近代则开始学习西方。渐渐地,日本街头形成了“东西合璧”“和洋混杂”的风景:既有传统日式居酒屋,也有来自中国的拉面馆,还有西方舶来的咖啡厅。
街角洋气的咖啡厅也是摄影博主的最爱之一。而不同于中国的是,有些日本咖啡厅的招牌上写的是“珈琲”两个字。
日本的“珈琲”店
江户时代,咖啡作为西洋稀罕物第一次传入日本,一个名叫宇田川榕庵的学者写了一本《博物语汇》,把coffee这个词译作王字旁的“珈琲”,并就此流传开来。
为什么日本人选择了“珈琲”而不是“咖啡”?
有人认为因为咖啡豆形似玉石,而王字旁实际是“玉”,可以指代玉器。也有人认为日本人喜欢间接、含蓄的表达方式,比起表音的口字旁,“珈琲”二字的意象没有那么鲜明,却能传达出更多的“言外之意”。
就像咖啡的不同译法,中日文化有许多似是而非之处——
比如说到镰仓,日本人不光会想到海,还会想到鹤冈八幡宫、明月院等一众古建筑,因为镰仓曾是武家政权的中心——镰仓幕府的所在地。
中国人的镰仓情结则来自《灌篮高手》,樱木花道在江之岛电铁通过的路口看见了赤木晴子,象征着青春的懵懂与初恋。
盂兰盆会虽然来自唐朝,但在日本发展出了不同的样貌,与中元节的习俗更是大异其趣。
日本人喜欢樱花短暂而绚烂的美,中国人则赞美梅花傲寒、坚忍的品质。
如果不了解日本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或许会简单认为两国是“同文同种”。
但是,滤镜之下,有一个真实的日本。
或许,它比美化过的风景更有趣、更复杂、更立体,更值得花时间去了解。
▼
点击图片即可下单↑
岩波新书精选(套装11册)
双十一期间,五折封顶
小体量,大视野,首次成体系引进
影响日本国民的经典之作
岩波新书创刊八十年,从三千多种书中萃选十一册社科经典,献给中国读者。岩波书店总编辑马场公彦、学者刘柠、刘晓峰、作家止庵联袂推荐。
从国家的诞生,到过劳等普遍社会现象,涵盖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
◎ 编辑推荐
■ 一套全面了解日本的大众社科读物,用文字记录日本的文化性格,用探讨剖析当今的社会声音。从国家的诞生与神话传说,到过劳、阶级固化等普遍社会现象,上至历史文化,下至社会民生,重新认识日本的过去与未来。
■ “岩波新书精选”系列著者皆为日本历史、文化、社会学领域的专家学者,选书、翻译、做书,历时五年,精心翻译,精心编辑,并邀请了专家校译。编者试图从“岩波新书”的大花园里采撷几朵,以飨读者。
■ “新书”是诞生于日本的独特出版物,特点是小而紧凑,通俗易懂,且可读性强。“岩波新书”在日本被称为“修养新书”,以培养现代人的现代性文化修养为己任,致力于知识的普及与更新。
◎ 内容简介
“岩波新书精选”系列套装共11册,是了解日本社会文化的经典入门读物。上至历史文化,下至社会民生,涵盖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
《过劳时代》:一边是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一边是精神生活的极度贫瘠。放眼全球,审视现代人的心理,提出从根源上摆脱过劳的方法。
《格差社会》:经济大国日本,在其国民的高收入和高消费水平、繁荣的国际都市、现代化的商业模式背后,是巨大的生存压力、大量失业和流浪人员、阶层固化和不平等、逐渐缩小的社会保障网以及生活于其阴影之下的弱势群体。本书以大量翔实的数据,指出当代日本格差扩大的现状及影响。
《京都》:一部优美、厚重的京都传记,一本浓缩了的日本史。不同于一般的京都读物,不是游客导览,也并非旅行散文;以时间划分空间,以地理表现历史,从一座城市的兴衰管窥一个国家的命运。
《江户时代》:江户时代(1603—1867)是日本封建制度的最后一个时代,是为当今日本留下最多遗产的时代,是日本文化全面走向成熟的时代。这是一段可歌可泣、风起云涌的历史。
《日本的诞生》:一部日本早期历史的入门之书,一场反思文化根基的探索之旅。从“倭”到“日本”,见证日本国家诞生的过程。
《日本的汉字》:国内第一本以日本的汉字为主题的作品;填补知识空白、拓展认知边界的力作。它试图澄清人们长久以来的误解:日本汉字的源头虽然在中国,但其今日的形态已与中国汉字大大不同。
《日本的神话》:包罗万象、通俗易懂的日本神话入门。以现代人的目光审视日本最古老的文学作品,用直白浅近的现代语言系统介绍日本神话的精华。
《日本文化关键词》:这是一本关于“无常”的日本文化史。作者藤田正胜从几个关键词巧妙切入,向我们展示了日本歌人、俳人、僧禅对于生死的思考,诠释了日本文化的真义。
《逆说美国的民主》:本书从民主思想说起,展现美国社会繁荣与危机并存的悖论式构图,打破亚洲人对“超级大国”的刻板印象,提供解读美国文化和国际关系的新视角。
《近代朝鲜与日本》:本书从朝鲜的视角出发,复盘19世纪错综复杂的东亚国际关系,一部填补空白的历史佳作。
《古代中国的文明观》:自然与文明、环保与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与自然斗争又共存的过程中,人类逐渐发展壮大,为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人类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从古代思想中发现现代价值,为我们在思考今天的诸多问题时带来启示。
----------------------------------
混乱时代 阅读常识
欢迎点击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下单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