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由清律律师事务所主任熊定中代理的黄某诉微信读书侵犯个人信息权一案尘埃落定。北京互联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认定腾讯公司侵害原告黄某个人信息权益,但未构成隐私侵犯。作为首创人格权独立成编的民法典实施后,首批具有影响力的关于个人信息权的案例,它对司法以及互联网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互联网巨头的改革有拓宽的意义。这已不是熊定中职业生涯的首次挑战行业巨头,以清华本科时期的起诉校医院起始,再到联合创立“我们会不同”的清律律师事务所,这些履历作为他人生路径的标签,共同构筑起他职业身份里强烈的风格特色——尖锐、深刻以及自由。
「创新」已经成为律师行业的高频词。互联网+的浪潮冲刷着传统职业,律师行业的格局也在不断变换,革新拓展从模式、领域、打法各个维度细化延伸。面对这股愈演愈烈的创新焦虑,清律律师事务所主任熊定中很清醒,“律师不应当成为韭菜,律师行业也不应当成为韭菜地。”作为行业身先士卒的创新者,由他与一批优秀清华毕业生联合创建的清律律所是更为另类与小众的存在。除开新型领域的特色业务,在工作方式和组织决策上,强制合伙人们远程办公、年会上不表演节目只分享案件、为了“能不能在工位上吃零食”激烈争吵……清律在制度与文化上的执拗,折射出背后对于“缔造互联网时代的新形态律师执业平台”的希冀。相较于有对标的“一体化”制度,清律的平台化模式其实是”行走在律师行业发展领域的无人区”。某种程度上,这一构想既受到了互联网企业平台化发展的影响,也起源于清华教育赋予的“求真探索”思维。务实的清华本科教育让他对万事万物“保持审视”。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这种审视思维贯穿他整个律师生涯。律师行业发展四十年间里,依然保留着手工业作坊的生产方式与思维,这让他萌生了“要尝试一个行业新生态”的想法。清律步入第四年,熊定中将“我们会不同”的slogan落地到了“自由”与“多元”的两个理念上。当传统律师奋力攀爬行业的顶峰,走在前人验证过的康庄大道时,熊定中希望给“有才华”但“不那么向往挣钱”的律师们,提供一个“比较体面”的平台——“更包容、更多元、同时也更自由。”从律师到管理者,这一步的铺垫始于高级合伙人身份里的管理经历。那正是2013年,熊定中与律师宋博、郑厚哲组建了清法律师团,并在一家中型律所做高级合伙人。身为合伙人团队里最为年轻的律师,诸如财务管理、知识管理等业务也落在了熊定中的身上。彼时的熊定中对于“管理”认识并不深刻,更多是在维系法律结构的主体,正常推进业务。缺乏管理概念的律所只是让他体会到“管理制度上比如财务管理的随意性很强。”这种随意性在某个休息日迎来一次理念的交锋。“当时是一个周六日,我的律所主任打电话让我做一个财务审批。然后我很生气,跟他说周末是休息时间,为什么要让我批?我们主任也觉得很奇怪,认为你都是合伙人了,有什么周末不周末的。”这次的沟通让一直秉承“工作生活要区分开”的熊定中无法接受,“如果我身为合伙人还需要做这种末端工作的话,也没有办法体现我自己的工作价值。”这为日后熊定中决心推动远程办公模式埋下了伏笔。在熊定中看来,工业性企业生产需要现场服务,比如汽车厂的流水线;而律师提供的是智力服务,服务载体为大脑,输出载体原来是纸张,现在变成了邮件、Word、Excel、PowerPoint这种电子信息产物。因此律师需要坐班的工作模式已经落后了。“唯一的困难可能是,线上沟通没有表情与语气,在沟通质量上有待改进。”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标准化沟通流程,提高表达的精准性,“比如线下汇报工作比较随意,但是线上会要求提前做准备,以完整的逻辑汇报。”随着邱静、刘洋、周颖、朱芸阳等成员的加入,清法团队力量越来越壮大。“做一个不同的律师事务所”的最高位愿景,也开始逐渐成型。2016年1月,团队八人以七票赞成一票弃权,通过了“设立一个新的律师事务所”的提案。熊定中也开始真正思考管理的概念。“谈得上管理和有效管理的前提是,有一个更高位阶的愿景——你要做什么。其次才会基于这个愿景和战略规划去肢解成具体应当如何组织管理结构、协调各个方面的安排和开展运营。”建所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起步阶段最大的困难在于“如何形成一个稳定的机构文化”。
“当我做了一个决策,大家会初步理解这个决策的目的是什么,执行的效果会怎么样,会不会百分百地去执行,这都是一些文化的理念,而不是制度的规定。”制度可以规定首席合伙人的决定一定要执行,但无法决定他人以怎样的方式来执行。只有文化才具备这样的魔力,以氛围和理念的外化,让众人的力量团聚在一起。熊定中不是一个独断的人,“清律律所的章程和决策机构的价值是很分散的,所以也意味着我们的文化是由参与到律所管理的合伙人们,以他们的理念来形成,而不是单独某个人的想法。”当然也少不了磨合的过程,会发生很多非常激烈的冲突,但这种分歧被熊定中视为“有必要的存在”。“这个分歧的好处在于它是显化的,大家的意见是摆在桌面上,而不像很多同行们的分歧都隐在台下。”被摆上台面的争论也需要按照基本的规则形成可以执行的意见。这背后是一套复杂的机制,需要考虑到章程里对决策性质的定义,谁有权利表决,表决的票数应该有多少票。决策的核心思想是“涉及到人的事情,以人数来定;涉及到钱的事情,以钱数来定。”律所任何一个制度的决策,如果涉及到人,那就是有权利的合伙人一人一票;当决议的事项跟钱相关,就按照合伙人的具体业绩决定投票权的大小。“比如律所需要定下来的规则是,在律所里面星期五可以穿便装,其他时间必须穿正装。那这项规则就是涉及人,那么投票机制就是以人数定,一人一票;而假设律所需要通过的决议是要不要给所有的新入职员工发3000块钱的置装补贴,这就涉及到钱,就是类似股票的投票机制。”早期清律的管理合伙人一共有六位,各自分管不同的方向。熊定中身为首席合伙人,分管战略方向这一特殊领域。“这并不是一个更高位阶的头衔,事实上在日常的运行中,各个分管业务都是独立运行,比如说财务分管的合伙人可能会对行政分管事务有不同的意见跟建议,但没有权限去干涉。”而唯一能够有干涉权限的是熊定中,“但也只有我认为这项决定与制度已经涉及到战略规划的落地时才能进行干涉。”战略规划在熊定中的理解里就是律所的文化,文化则沉淀在方方面面的细节里。
而清律的分歧永远都在“奇怪的点上”。一次对外公开的合伙人会议之后,很多律所同行给熊定中的反馈是“你们团队真的好mean噢”。事实上,在诸如管理费、财务结构的调整、刚性的预决算机制、分配机制等重要事项上,合伙人们“几乎没有分歧”;“花费大量时间争论的问题都是细节性的,比如团建允不允许带家属。”最激烈的一次争吵则发生在律所初创时,“因为是第一次拥有自己的办公场所,我们就允不允许在工位吃东西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交流。”但实际上参与讨论的合伙人实行的是远程办公制,“都不在所里办公,其实真的跟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在工位的其实是助理们”。对于这两个“允不允许”,熊定中都持否定态度。“团建不带家属”并非不近人情,而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团队内部的联结与沟通,摒弃掉其他可能分散注意力的因素。甚至由此还附带了一个规则:禁止跟家属讨论律所的事务。熊定中解释了其中蕴含的逻辑:“当大家是合作很长时间的伙伴时,你能了解对方某个行为是出于公心还是私利;而家属身为局外人,当你跟家属沟通某项律所的管理事务,或者同事的某个行为时,在没有高信任度的情况下,家属的评论可能会破坏这种默契。”而“禁止在工位吃东西”引发的反对声音最为激烈,“不少律师认为这干涉他们的人权,在一个号称做新锐与自由的律所里,为什么要制定不准吃零食这种老派的规定?”这就涉及到战略统一的问题。熊定中的观点是,“在工作场地,律师应该全副精神地投入工作事务的处理中,这是律师的一个战斗状态,例如你开庭能吃零食么?在律所如果想吃零食,去茶水间吃好了。”争执到这一地步,始终无法形成一致意见。这时候强行投票的机制就可以开启,“任何一个成员都可以要求直接进入投票环节。”熊定中现在都记得投票的结果——7:1,7票都认为不应当禁止,他是唯一的“异类”。投票前熊定中已经意识到很可能没有人支持他,“大家都激动到拍桌子了,于是我当时就提醒团队,如果投票允许助理们在工位上吃东西,那我就会否决所有带茶水间的装修预算。”这就是清律制度章程里的程序正义:能不能在办公室吃东西的决议涉及到人,所以是一人一票制;而装修预算涉及到钱,因此创收最高的熊定中享有最高的决定权。这跟传统律所里“创收最高话语权最大”的生态截然相反。对不同的事务实施不同的表决机制,这就是清律的平衡之道。今年是清律创建四周年,前段时间,熊定中在中期合伙人会议上,再次重申了清律的文化及愿景使命价值观,“请明白我们为何而来”。
随着成都、广州分所的筹建工作逐步推进,清律进入了复杂的生长期。早期律师团队主要毕业于清华法学院,先天上彼此认同,理念愿景的磨合并不算困难。但随着律所的扩张,“要做一个怎样的律所”,这背后蕴藏的文化共识也越发明晰与重要。清律的Slogan是“我们会不同”,语义上是否定性的,而常见的律所愿景一般都是正向的,比如高效、专业。“这其实反映的是我当时创建清律时的心境——我不喜欢律师行业里的许多场景,比如律所年会上的歌舞表演。”在他看来,公司制度下员工身为流水线上的螺丝钉,负责各自的业务,共同推动大机器往前运作。通常情况下类似于年会表演这样的管理手段,是为了员工能够得到他人的关注,从而对工作产生积极影响。“但是律所作为一个专业的机构,这种表演其实是对律师时间资源的浪费。”因此清律每年年会都是专业汇报,大家讲讲自己这一年最得意的案子。“一是在年末这个时间点进行复盘,二是展现身为律师的专业技能。至少很多清律的年轻人都留下了专业、优秀的形象,而不是一个唱歌跳舞很厉害的形象。”这背后暗藏着熊定中惯有深度思考的视角。“仔细审视一个律所的状态,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点。比如现在客户都是预约律师,那为什么前台还要存在呢?我于是考虑取消前台,但发现这样做不行——我没法解决收发快递的问题。”这些审视的过程不一定指向具体的改变,“有可能还是会保持原状”,但这意味着一个开放的心态。清律律所的所有配置都有明确的指向,“当新的产品或者模式出现后,就会自动进行淘汰更新。这跟‘大家都有,因此我不能少’的心态是两回事。”“审视事物背后的逻辑,考量是否合理,否定之后开辟新的地带。”理工科的求真务实思维是清律文化的底层逻辑。在近四年的生长,“我们会不同”的slogan落实为“价值多元化的专业平台”定位。“一是专业,一是价值多元化。”清律欢迎更多高效专业、有不同执业风格的律师。“多元化的执业风格,指的是律师并不把赚钱作为唯一目标,清律也不鼓励这样的‘主流榜样’。”熊定中对于律所的价值和意义,有全然不同的理解:“在我看来律所只是个平台,而不是个商业机构,律所没有必要挣钱。”不同于自己的本科同学,2006年进入律师行业后,熊定中一直辗转于中小型律所,并没有一线大所的背景。这样的经历塑造了他对律所的认知。“我是凭专业能力获得客户认可的,因此我认为不需要一个律所来帮我招揽客户资源。我甚至极端地认为,客户应该是律师的客户,而不是律所的客户。”在熊定中的构想里,清律的存在类似于淘宝这样的电商平台,为各种风格、专业的律师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律师积累的客户资源取决于自己提供的法律服务质量,在这个平台里,律所原有的生产关系被更为高效与贴合互联网的方式淘汰掉,让律师而不是律所成为爆款。“当然,我们会以网易严选的方式遴选我们认为合适入驻这个平台的律师,以及,我们一定会有强力的质量控制体系”,熊定中补充说到。与此同时在这个平台里,自由多元化的理念也有一定的前提:”你需要有足够的才华。才华才是自由。一个律师不具备充足的能力,做事风格又不严谨,拼死拼活才能混个温饱,换一个相对不错的收入,那根本不能谈自由。“清律提供的自由多元化平台有一根金线,准入门槛就卡在业务水平上。而进入到这个平台后,清律保护和尊重任何执业风格的律师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执业。“哪怕是一个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生活、陪伴家人孩子的律师,也能在清律找到自己的位置。”在执业风格多元化、财务体制多元化、叙事风格多元化里,“清律更像一部纪传体,每个律师都能在这个平台里讲述自己的故事。”清律进入第四年,熊定中对于清律的未来设想也更加清晰。“首先是数字化,坚持远程办公的情况下,我们会支持和上线大量的技术工具推动数字化;其次是学术化,探索出一条律所作为实务机构和学界的合作,让学界真正优秀的法学家们离市场更近一点;最后就是探索更广阔的地图,持续推动国际化。”
“如果一个行业里面只有一种生态,也未免过于无聊。”信息化社会发展到现在,各个行业的组织结构与经营模式都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剧变。律师行业整体的革新依然是小步慢迈,趋向于已被验证成功的道路。而熊定中尝试的清律模式,是在无人区的一次开拓与验证。“可能行业内有一条金光大路已经被反复验证了,但我还想去一些无人区看看。或许是一条死路走不通,但这样的走不通也是一种价值。所谓的科学,不光是证明,也需要证伪。换到革新上是一样的逻辑,一件事情被证明是正确,跟证明错误是一样的价值。”
查看往期文章:
进击的娱乐法律师:从「保护者」到「引路人」
政府法律服务新蓝海里,一位乘风破浪的女律师
“我们这行做律师,更相信年轻人和年轻态”
“我做律师就是为了法律科技创业”,一名90后法律人的理想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