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真正会做题的人,学中医也会更有疗效

不老的咸鱼 歧路漫 2023-04-27
今天文章主要有三个关键内容
1,临床疗效的细化
2,治好一个病人往往有两次,第一次是在心中。
3,题海战术在中医学习中依然是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但要重视正确的应用方法

(一)临床疗效问题的细化

一直强调不要让自己被困在很大的很空泛的问题里面。
中医学子最常见的空泛问题就是“如何提高临床疗效”
各种聊中医为什么没有疗效的文章一抓一大把,讲如何才能有疗效的课程遍地都是。
而很多人的观点还十分全面,评价标准化问题,中药质量问题,教育体系问题,相关zheng策问题……
个人觉得把问题细化才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在和别人交流疗效问题时,往往先把问题分成两种类型的问题。
一种是自己可以决定的问题,一种是自己无力影响的问题。
评价标准化问题,中药材质量问题,教育体系问题,属于个人影响极其有限,聊出花来也解决不了太多的问题。
而自己可以决定的问题,主要是在诊断水平和治疗方案的选择和应用上面。
把诊断水平再细化,就是如何更好的收集患者信息。
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应用细化,就是脑海中自己的医疗手段有多少(针,药,推,膏,熏),每个疗法自己的熟练程度多高,对具体病人的临床症状,病因病机有多少的理解和把握。


(二)治好病人有两次

很多同学苦恼于自己疗效不稳定。
甚至开玩笑,有心施展岐黄术,奈何症状不典型!
我就鼓励同学,你们换个角度去看,不仅要分析自己失手的案例是为什么治不好的,还要去分析自己成功的案例是怎么把病人治好的。
“治好患者往往都有两次,第一次是在心中”
虽然得保持谦虚的态度,也许患者能被治愈,你的功劳只是一部分,可能更多还是得靠患者自己的努力配合和环境的改变等。
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你治好的患者,是你在收到患者反馈之前,心里面就大致有数,这个能治好。
为什么?
因为你见过。
就像你去答高考题,你能做出来的题,一定不是全新的,从没见过类似题型和考法的。
“高考是把你平时做的题拿到了考场上”
你做得出来的题目不是到了高考考场,才现场去解答出来的。
而是在长期的复习备考中,把相关的题型和知识点都已经练习过无数次的,烂熟于心的,你才能在考场上快速反应过来,再答到答卷上。
说回临床。
每个患者都是你的考官,他的病证就是你的考题。
考题的材料千变万化,从不重复。
但是背后的知识点和考察方式是可以迁移的——不同病因病机对应的治则治法,一定是你早已学习过的。
一个优秀的中医,不是说一定就掌握了所有的疑难杂症的相关知识。
毕竟疑难杂症,就是不典型,就是大多数医生都没见过。
就算是治好了那个病的医生,也未必真的就见过。
但是他一定能把疑难杂症背后的病因病机找出来,转化为自己会做的题,会治的病。
就像治疗很多传染病,病毒不断变异,西医步步紧跟,但是永远慢一步。
而中医治疗基本不去理会什么病毒分型,老老实实用中医的解题思路,扶正祛邪。
一个是把题目的变化,当成新的题型不断构思相应的解法,题目一变,就得去想新解法;
一个是“做一道题,会一类题”,会治一种,就能治绝大部分的变种。


(三)会做题与会中医

看了前面两条,其实怎么做就已经是很明显的了。
大家都知道多临床多练手的重要性。
但是正如同大家中学阶段都做了无数的题,但是最后成绩还是有很大区别一样。
很多老中医做了一辈子中医,看了无数的病人,照样是疗效极不稳定,甚至很差;
以至于有人调侃,不是变老了就自动升级成专家,可能只是从青年水货中医,变成了老年水货中医;
而有的青年中医,年纪轻轻,就已经疗效显著,远近闻名了。
甚至有位年轻的大佬还很霸气的表示,那个整天说教自己说教得很开心的老中医虽然行医几十年,但感觉辨证处方的水平,和自己老师二十年前的水平差不多。
虽然自己和这个老中医年龄相差30岁,但是相信自己在5—10年内应该就可以超过他了。
“我缺的只是一些具体的经验和见识更多案例罢了。”
“在同样的病症上面,这个老中医的辨证思路,已经是暴露出很大局限性了。”
“上次同一个患者,先找他来治,十几剂还没效。后面找我来治,3剂内解决。”
“其实听他分析病案,就已经知道他的功底相当一般了。完全没说到点子上,所以看病动不动几十剂才有点效果。”
个人感觉这位青年中医并不是妄自尊大。
我去观察那些有疗效的中医,尤其是有疗效的年轻中医,其实都能看出来,共同特点是很少聊具体的病,而是在讲病人的病因病机。
而那些疗效不怎么好的,聊天的时候基本都是在讲具体的病,把相关的知识点都讲出来,但是你要问他具体的病因病机和相关的治法归纳出来,人家好像都不太能够确定。
“有的人是20年就有20年的临床经验,有人不过是把一年的经验用了20年。”
就像看很多学霸,考神,也不见得就一定会去做很多很多的题。
而那些天天刷题的,很多时候反而不是成绩特别好的。
题海战术个个都会说,但是不见得所有人都会用,都能用好。
我在高中期间一直苦恼于自己成绩无法突破到自己想要的水平。
当时暗暗下定决心,以后无论如何,一定得去问几个清北复交的老哥到底是怎么做到考那么高分的。
到了北京之后,有机会和各地名校的同学聊天,同时也积极去蹭各种高校间的联谊活动,专找清北人大北师大的学霸学神聊天。
不得不说,还是有些令人伤感的。
清北老哥普遍表示,自己高中好像并不是特别喜欢刷特别多题。
“都不是说特别勤奋吧。”
问及最经典的,你是怎么考上清北的?
“可能从高一开始,我就知道,大概我是可以冲一下清北的。”
基本都是,考上了当地的名校,一年有几十个清北。
自己排在全校前十,就知道只要自己不掉队,基本就是清北了。
某位清华老哥还特别扎心。
“我高中的时候吧,其实别人问我学习方法,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说。”
“高考完了老师让我回去宣讲,还让我鼓励一下学弟学妹们多努力。”
“但是很多人那种低水平的努力吧,注定是突破不了的。”
“我觉得还是说注意自己的思维方式吧……就是,你做一道题,不要只看到这道题,要看到这道题背后出题人的思路。”
“很多人只是关注解法,但是并没有理解出题的思路,所以题目一变就不会做了。”
“但是这种东西你让我来讲我又讲不出来,可能这就是天赋的一种?”
当时听得我感慨不已,自己高中的时候数学总是考不到140+,归根到底就是做不到“做一道题,会一类题。”
而你真的去请教那些数学好的同学如何学好(考好)数学,人家又真不知道怎么和你说……
这种思维上的差距,很明显不是那么简单的,可以用量来追赶上的。
就像有些青年中医的疗效,很多老年中医也是望尘莫及的。
年龄和医术不一定是正相关的。
成绩和做题量同样如此。

(四)题海战术的关键在于提升能力等级

无论做什么事情,目的一定要明确。
你要去刷题,说要刷完多少多少套,这不叫明确,这叫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的懒惰。
你要去刷题,应该说,我这第一遍刷题,是为了查漏补缺,为了全面排查知识点。
我第二遍刷题,是要总结解题经验。
我第三遍刷题,是要提升解题速度。
这个才叫用好了题海战术。
放在中医学习上,我之前的文章也提到,《只有做困难的事情,才能学好中医》,不要让自己感动于那些简单而没有太大意义的事情。
学诊断要怎么学?
专项突破,看一个人就把一个人的症状吃透。
“做透一道题胜过随意的做一百道题。”
比如中医技能,四诊,最好还是安排好相应的学习计划,按部就班去学。
不要幻想着一次全部学会,如果不是天赋异禀,还是专项突破比较好。
比如望诊,有位民间中医说,自己学望诊时,搬着凳子坐在马路边看人。
看了几个月,就对书上的内容大致了解了。
比如五官对应五脏,自己学哪个部位就专挑哪个部位看,比如鼻子,去分析不同人的不同鼻子的外观可能对应着什么疾病。
比如五色对应五脏,在练习某种病色的时候专门去医院看,凡是那种病色的就全部仔细端详。
那位民间中医以望诊而出名,而练习望诊的方法并不是泛泛的全部都看,而是一次挑一项,一项看几千人几万人。
全部专项完成之后,才进入全面的,望气,望神的阶段。
到后来基本能达到看人一两秒就把问题看得八九不离十。
这样的专项训练,才是能练出东西的。
手诊的马老师,学手诊手疗不过两年多,已经疗效非常显著了。
而人家的水平,是建立在看了几万只手上面的。
但是看手也不是看一遍说一遍就算了,也不是一个人的手只看一次就过去了。
每次看手的时候,不忘把人家的健康状况,患病情况啥的都问清楚。
自己看出来多少,没看出来多少,都做到心里有数。
而且不是看一次就完了,要多看几次,看一个人的手在不同的时间段,在不同的身体状况下,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这样才能提高。
而至于治疗方面,同样可以用题海战术。
举个例子,看医书其实是很简单的事情,但让看医书有价值有收获就是很考验水平的事情。
很多老哥自称大学看书xx本,我一问内容就基本没多少掌握的。
最典型的就是看医案,很多人看医案真的和看故事会是一样的。
我都调侃,那样看医案就和拿着高考题的答案看高考题一样,觉得高考不过如此,但是放下答案不会做的照样不会做。
个人曾和一个大佬聊天,大佬看医案往往都是批判式阅读。
往往不看医家辨证分析和用药,先自己看一遍患者的表现,自己来当答一道病例分析题。
自己答完了,再去看医家的论述。
据说一开始自己的答案和医家差得不是一点半点,甚至经常寒热虚实都没辨准。
但是这么坚持一两年下来,就真的能做到辨证和古人相近,处方颇得其妙了。
甚至最好玩的,已经开始反思那些医家为什么治这个患者得治两三次,而不是一次治好了。
大佬说,看民国医案是最理想的。
因为民国大家离我们比较近,很多细节可以印证。
包括某些西医的诊断,可以给我们提供佐证。
他读某些民国大家的医案,经常会找不同医家的书来对照。
找到相近的案例,就对比一下,双方的处方用药有什么不同,哪个比较好。
甚至大佬有时候还会想,如果这个患者出现在自己眼前,自己会给他开什么西药先控制症状。
急则治其标嘛!多一个工具就多很多种解法。
大佬很少临床,但是每次出手,必定令人惊叹。
大佬表示,其实这些患者,自己都在书上看过很多遍了,所以才能一出手就见效。
真要来一个从没见过的病证的患者,自己也是心里没底的。
而罗大伦老师也说,自己当年专门拿一年时间认真学习伤寒论,当时面对前来找自己诊治的患者,凡是觉得可以用经方的全部用经方治疗,凡是觉得自己不知道怎么开经方的一律拒绝。
就这么一年下来,疗效极为显著,口碑一下子就传开了。
我当时就和学弟说,你看,这就是真正的用题海战术学中医。
不要什么患者都接,很多患者都是自己没学过的知识点,就跟你刚学就整天做超纲题一样,根本提升不了水平,还打击信心。
就先找自己学过的,见过类似病证的患者,搞专项训练。
先把这一个病,这一个方吃透,掌握了再去找下一个。
个个都说真正的中医是全科,但是全科肯定不是同一时间全部科目都会治。
就像你复习备考要考很多科,不可能说同时复习所有科的。
肯定是有所先后,有所侧重,先把能拿的分数都拿了,再去攻克压轴题的。
刚学一个知识点,要想掌握这个知识点肯定是先做这个知识点相关的练习题。
你不可能说我在准备高考,可是在留给语文的专项时间里,该积累的作文素材还没积累完,就忙着去把数学填空题再练几道。
作文题和填空题都是高考题,但是在一个时间内,还是要先专心学好某一个科目的某一种题型,一步步来。
即便是在同一个晚上,在应该安排给语文的时间内,就好好学语文,而不是在语文的时间里,挂念着数学和英语。
很多老哥老姐高中时都很会学习,一到大学就被打蒙了,归根到底,还是没能及时的实现技能的迁移。
咱们可能是第一次学中医,但是咱们可是考了十几年的试啊!
你就把中医的学习当成一场超大型的考试。
课本知识点是基础,该背就得背。
而解题得分靠的是运用,你就把能力的训练作为日常学习的重点
(大学里面课程要求的看书背书真的只是第一步啊!)
你的诊断要怎么练习,要怎么分步骤分阶段的提高,哪一项适合有空的时候大量训练优先突破,哪一项要靠长期积累不能心急,做好分类,安排相应的时间。
你的治疗手段包括哪些,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要练好这些部分,要看哪些书,做哪些相应的练习?
做针推不可不练功,尤其是练指力,这些都是要“功夫在平时”的;
开汤药不可不懂药性,这些单靠老师讲还是不够的,得在平时多找机会自己尝;
是组团练功尝药啊,还是找实习地点给自己练手啊?
该背的东西有多少,该练的技能有哪些,完成这些工作需要多长时间?怎么考核自己的掌握程度?
如果能用这样的做题思维来拆解中医的学习,就一定不会有太多的迷茫和无所适从。
即便我们中医学子整天被人调侃都是应试型选手,但是能运用正确的思维把问题解决好,我们就可以成为优秀的人才。
愿与诸位共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