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医馆就诊记及对独立行医的一些思考

不老的咸鱼 歧路漫 2023-03-15

昨天去了一次陶生一学长所在的医馆。

路上遇到滴滴司机搭讪,看我从北中医出发

滴滴司机:你学的内科,外科,神经科?

我:中医科。

司机:哎呀,中医好啊,你找个好大夫学出来了不得……

我:行行行,大哥,您别说这么多 我就问您一句,您平时看中医吗?

司机:我爷爷就是中医!

我:嗯,那可能还好一点

司机:不过我从来不看哈哈哈哈哈

我:哈哈哈哈哈哈那可不就是了,说那些干啥。

司机:也是哈。

我:师傅您家人有看过中医,或者身边有听说啥好中医吗?

司机:我儿子两岁的时候咳嗽,我就带他看中医。那个同仁堂的老中医,给我开了两盒药,我说可千万别太苦了,孩子不吃。那个老中医说,没事,不苦。

好家伙,我回去之后把药泡好了小孩子刚喝一勺,立马就再也不肯喝了,一看到勺子就躲,拼命的哭,根本灌不下去。

我想着孩子平时也没见这么不听话啊,我就自己尝了一口。

呸,我自己都苦的喝不下去。

立马就回同仁堂骂那个老中医去了,你这不是坑人吗,大人都苦得不行的药你拿去给小孩子喝,我专门说了别太苦的,小孩子不喝,你这给我这么苦的,谁喝得下去啊。

我也点点头,这个倒是。

药再好,喝不下去也是没辙。

估计这个同仁堂的老大夫自己也没喝过这个药,苦不苦自己也不知道。



到了医馆后,看到一层挺大的面积,直接是装修好了空着的大厅。

一个前台工作人员玩着手机,告诉进门的人诊室在二楼。

上了二楼,面积同样挺大,装修得也挺好。

其实看到装修,还有那么大的面积,心里就已经有数了。

就像《中日就诊记》里面写的一样,漂亮的背后都是成本。

看到那个收费项目公示,立马去拍了一下

可能只去过公办医院的会觉得太贵,而去过私立医馆的就会觉得还行。

当时就觉得还是很有意思。

做医学生的时候,恨不得把身边同学包装成网红中医,以后挂号费往一个号一千去走;

看到中医诊室破破烂烂,都一个劲的吐槽垃圾科室影响心情;

而等到自己做患者呢,看到漂漂亮亮的中医诊室,想到的就是背后全都是成本,而这些成本,肯定就是自己来背了;

医疗是最大的吞金兽和碎钞机,偏偏患者觉得自己花了很多钱,医生觉得自己收入不高

有时也还是会想想,那些钱到底是流向了何处。

私立医馆不管怎么说,对于医生的收益还是更有保障的,所以贵也是有贵的道理。

《体制内外的中医》里面也聊过,体制内的个体收益,更多来自于分配权力的大小——个个都说体制内医生穷,有谁说主任医师穷的?

所以体制内的个体导向,更多还是往职称晋升相关考核的方向去走。

而因为带有公益性质,所以公立医院基本不缺患者。

公办医院又是自负盈亏的,在许多收费项目都被国家定死标准的情况下,也只好各显神通来维持运转(相当多公办医院都是处在亏损状态)

这就是很多同学都吐槽的,感觉附属医院里面纯中医的东西太少,临床之外的东西太多。

我也经常和周围人说,医保是越来越缺钱的,诸位以后要么见证公办医院的各种涨价,要么见识医院的各种开源节流。

而医疗这东西就是“能上不能下”的,广大老百姓的健康意识不断提升,医疗需求水涨船高,没病还可以追求长寿养生啥的,就是一个无底洞般的存在,以后“公退民进”是一个大趋势,政府肯定是不愿意继续大包大揽的,绝大多数人以后的就诊肯定是要靠自己的钱来扛的。

千万不要幻想现在的公办医疗报销会一直如此。

国家医改,各种各样的措施归根到底还是两个字,“省钱”

如果是再多几个字,就是“省医保的钱”。

作为普通人,就爱惜身体,如果健康意识不够的,就去看看私立诊所的收费,想想自己加班啥的赚的钱,够自己在这里消费多久;

而作为医学生,真要说想要就业多赚钱的话,就像段子说的,哪些科室莆田系最多,就往哪个科室发展。

因为民营资本都是追求回报率和风险控制的,民营资本能看得上的科室,前途都挺好的。



去挂了陶学长的号,就发现很有意思的事情。

那天去的基本都是挂陶生一的号。很多患者一来就是,我挂陶生一的号。

我就和同学调侃(有一个同学也带自己的家人挂了陶学长的号),你看,张口说挂刘xx医生的号,就知道是复诊的;说挂陶生一的号,就估计还是看公众号被吸引来的。

可见《中医个体如何在打工中赚到更多的钱》里面最好的案例就是这样子,一定要带有流量思维,自带流量去医馆,才能更快混出头的。

真要指望自己埋头学出来了,再去慢慢积攒口碑,靠别人挖掘啥的,还是难的。

当然也要看到,北中医也只有一个陶生一。

看病的本事是根本,而宣传的本事,也是很重要的。

即便是最粗暴的单纯卖号,医学公众号的粉丝价值也是仅次于财经公众号的。

而自媒体圈都知道,有一千个铁杆粉丝,足够博主衣食无忧。

对于医学类自媒体,有一千个铁杆粉丝,结合现实业务变现,财务自由也不是很难了。

我都经常调侃,你看人家文小叔,本来是聊历史聊文学的,发现这些不赚钱,立马转行聊中医,赚的可是盆满钵满。

无证行医怕被抓,干脆来搞中医教育与中医旅游。

作为中医学生,肯定要讲良心,不能只顾着赚钱啥的,但是在用户心智占领这一块,是值得好好去琢磨的



自己也大致算了一下,每个患者的就诊时间基本都在10分钟以上。

这样的就诊体验,无疑是比很多公办医院好很多的。

顺带着也聊起VIP号的事情,本校有几位争议性比较大的老师,都是只出VIP诊的,一个号一千或者几千,但是保证给半小时或者一小时。

详详细细的把患者方方面面的情况都了解清楚,把各种注意事项全部告知,这样的诊疗过程是最舒服的,对于医生也是最快乐的,没有那么大压力,而且往往也很容易和患者成为朋友。

当然也会有人吐槽,那这样穷人就不用挂号啦?

我能说什么呢?穷人被限制的难道只有医疗吗?

所以我一直强调不要忘记就业与赚钱这件事。

不为别的,哪怕是为了生病了以后能看得起好一点的医生,买得起好一点的药。

好的医馆基本都宣称是有自营药材, 我觉得这个是非常现实的问题。

很多诊所医生最大的麻烦,就是患者拿了自己的方子,嫌诊所药费贵,自己上网抓便宜的药。

中药的质量可是可以有天壤之别的啊!

更不要提很多卖的特别便宜的中药饮片搞不好是被药厂提取过有效成分之后再转手卖出来的废渣中药。

中成药啥的为了做到价格有竞争力,就跟罐头食品一样,都是在原材料上面让人不敢想象。

做黄桃罐头的说,专门挑农庄里面最便宜最普通的黄桃,反正都是靠糖水泡出来味道的,在听他描述了一番之后,我成功戒掉了黄桃罐头;

而中成药也基本都是挑报价最低的中药饮片来做,反正也都做成成药了,你也看不出来什么,大多数消费端看的只是最终报价;

好的中药饮片,必然都是去做精品,或者进入高端医馆去了。

市场经济嘛,总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

想起之前某个电视节目,记者跑去安国问某个药材价格,药农也是张口就问,你是要300的货,500的货,还是1000的货?

得知是同一规格之后,暗访记者想问为啥同样规格差这么多的时候,药农误以为他是嫌贵,就告诉他,100的货也有。

记者跟着药农去看,100的货有发霉的,有虫蛀的,有枯枝败叶混进去的。

记者大吃一惊,这个能用吗?不会被人立刻看出来吗?

药农像看傻子一样:拿去打粉啊!

从那以后我再也不让身边人买各种中药粉。

有条件老老实实自己买饮片来自己煎。

同时也告诉身边人,买中药就老老实实听医生的,不要自作主张。

因为医生哪怕是要拿药费赚钱,也得考虑疗效问题,你要是吃了他的一堆药没有用,是可以去找医生的;

而你要是怕挨医生的宰,偏要去自己买中药,在自己没有自学饮片辨识的时候,没准要挨药商的宰。

反而更耽误病情,因为搞不清楚是医生的问题还是药材的问题。

所以面对一些人说自己从不吃中药的时候,我其实蛮能理解的。

食品安全问题那么严重,很多中药材其实也有这样的问题。

对于中医学生来说,很重要的一点也就是不要把针灸和推拿,耳豆这些技能丢下了。

而日常也应该留心那些靠谱的中药卖家,自己给人看病的时候,最好把药材的质量也抓起来,尽可能让自己把中药材的质量也把一遍关。


总结


对于有在体制外独立行医打算的同学,可以考虑研究生期间打造自己的患者群相关的问题。(一些具体操作在《中医个体如何在打工中赚到更多的钱》里面),日常与各类医馆,健康中心,养生康复机构多一些研究与交流,多一些见识,就多一些选择;

对于普通老百姓,还是养成定期体检的好习惯,趁着公办医院的福利还没有大幅削减,多去体检,有啥小毛病就尽快治了,不要拖成大病才去医院;

对于中医爱好者和从业者,则是要关心靠谱中药材的渠道等,对于饮片辨识的知识也应加以重视。

祝愿诸位朋友都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的过好每一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